《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01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2019年,熱依扎出圈了。

人們不是通過《長安十二時辰》裡聰慧堅韌的檀棋記住她,而是通過她的著裝。

她的一張機場吊帶秀引發了"中國女孩是否有穿衣自由"這個全民話題。

熱依扎這麼任性有錯嗎?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這場風波之後,她在微博上"致歉",不是為她的穿著,而是為自己有些發胖的身材。

很多人認為她在炒作,可是作為一個自曝患過嚴重的抑鬱症的人來說,那滿屏的惡意對她來說:

只能是傷害,沒有別的。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自己明明那麼敏感在意,還非要躲在角落,以一種近乎殘忍的眼光審視著熱鬧中的自己,和狂歡的大眾。

沒人懂?那我就好好讓你們誤解。

"美根本就沒有定義,你怎麼說美呢?我不是一定要當一個標榜,我只是活我自己那部分而已。"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她認為

這種東西就不應該成為話題,她只想按照自我的定義去放肆地生活。

熱依扎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並以此為標準要求自己,別人管不好,這就是任性!

02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最近在看《圓桌派》,蔣方舟是嘉賓之一,記得在奇葩大會里,蔣方舟分享自己經歷的時候,自白說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

小時候就會討大人開心,後來和男友吵架,每次賠禮道歉的人總是她自己,她也坦言這種討好型人格讓自己有時覺得很卑微。

大部分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討好別人,而且很難自我發覺。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因為在我們小時候,我們大概多多少少都會被父母教導說:"要聽話!""不能太任性哦!"

打小我們都知道不聽話和任性,是要被懲罰或付出代價的,這種懲罰或懲罰的威脅長期影響孩子,這個孩子要麼會變得很壓抑,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要麼就會很叛逆。

而很多弱勢的人,就是這樣長期壓抑自己情緒後,形成他們做事先照顧別人情緒的性格。

03

無論是任性還是討好,都有著原生家庭的影子。

比如在著名作家卡夫卡《致父親》中,他就說道:只要是他父親不認同的事,就不允許別人討論,甚至不準提起。

父親"早早就禁止我說話了,你警告我"不要頂嘴,"一邊說一邊舉起手,這些都一直伴隨著我成長。

"

父親雖然能幹,卻也只是讓全家勉強餬口度日。生活上的艱辛和困苦使父親變得異常的粗暴和專橫。

卡夫卡就是在父親粗暴的辱罵和咆哮般的叫喊中長大成人的。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在這樣壓抑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卡夫卡,在性格上也是十分封閉、羞怯甚至懦弱,他沒有主見,辦事猶豫。

兩次戀愛,兩次定婚,最後又兩次解除婚約。一直到他離開這個世界,他仍然孑然一身。

卡夫卡性格的典型特點是習慣性地迎合甚至討好別人,我們缺乏對自己情緒的照顧,缺乏堅持自己原則的勇氣。

04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討好型人格有下面幾個顯著的特點:

(1)發表意見的時候,不敢得罪任何一方的人,總想著能夠跟全部人都和諧相處;

(2)不敢對別人提要求,但卻對別人的要求無法拒絕;

(3)沒自信,別人一質疑,就亂了陣腳。

(4)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5)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很少會表達自己的真正需求,總是試圖在別人面前營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沒有攻擊性」的好形象。

(6)缺乏底線和原則,非常能夠容忍或者說是意識不到別人在客觀上對他的"逾規"行為。

討好型人格一方面會因為能夠輕易地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界限而很容易和一些人變得較為親密,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得不到別人更多的回報和關注而更加痛苦。

如果上面這幾點你也有的話,那很大可能你也有把對自己的肯定,完完全全地建立在別人對我們的反饋之上,這個壞習慣。

05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心理學巨頭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

為什麼呢?因為你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

在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但是每個人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是能通過社交來獲得幸福。

根本渠道是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阿德勒在書中給了以下五個辦法:

(1)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正是隻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2)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裡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比如我們不迴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係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

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絲毫不會主動融入共同體中,因為一切他人都是"為我服務的人",根本沒必要由自己採取行動。

但是,無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係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3)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當期待落空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會大失所望並感覺受到了極大的屈辱,而且還會非常憤慨,產生諸如"那個人什麼也沒有為我做""那個人辜負了我的期望"或者"那個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敵人"之類的想法。

抱著自己位於世界中心這種信念的人很快就會失去"朋友"。

(4)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例如,有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沒了精神。被從公司這個共同體中分離出來,失去了頭銜、失去了名片,成了無名的"平凡人",也就是變得普通了,有人接受不了這一變化就會一下子衰老。

如果瞭解了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學校中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

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5)有鼓勵才有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出圈的熱依扎,討好的蔣方舟,誰更有自由


人為什麼會去幹涉別人呢?其背後實際上是把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幹涉。

命令孩子"好好學習"的父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也許本人是出於善意,但結果卻是妄加干涉,因為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縱對方。

具體就是不去居高臨下地命令其學習,而是努力地幫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結語:

無論我們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始終要做到內心強大才行,我沒想過改變你,我只想提醒你,要心有猛虎,也要細嗅薔薇。

引用一句別人說過的話:以前我只想過一種生活,那就是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直到後來我才明白那些大多數人選擇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