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他是怎么知道每年每月发生的事情的?

心无止境ghyo


王安石在有皇帝撑腰的期间,司马光就离开京城,前往洛阳,闭门写书。

虽然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在政治上不支持司马光,但是在写书这个问题上,他是全力支持司马光的。

司马光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历史,就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早在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就写了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编书的机构,专门让司马光写书。

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宋神宗把皇宫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了司马光,让司马光专门编写史书,《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就是宋神宗起的。

司马光来到洛阳后,一共花了十九年,从战国公元前403年到五代959年,司马光与助手们在参照各朝史官编写的正史外,还参照了300多种书籍,据传书成时,原稿堆满了两座屋子。


调侃历史


《资治通鉴》是参考前人的史料编纂出来的。

原始的史料出自于史官。史在《说文解字》中被注释为记事。也就是说史官就是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

夏商周时代

史官的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夏商周时代,史官的划分比较多,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区分,各自负责自己职业内的工作。把国家各方面的事件都记录下来。

春秋战国时代

到春秋战国时代,史官的发展有了新的改进,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

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秦汉魏晋时代

汉承秦制,设立太史令,又设立内史,负责记录《禁中起居注》,就是由内史官专门记录皇帝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的一部书。

魏晋又改称史官为大着作或者作郎。

隋唐以后

唐朝开始正式设立史馆,史馆内又设立各种职位,整个史馆负责为国修史。

宋元明清沿袭了隋唐的史馆制度,虽然也有一些改革,但始终都是在史馆制度的框架内修修补补。

由于中国历朝各代的编史制度比较完善,所以自古至今有大量详实的史料流传下来。另外民间修史也大量存在,野史数量同样极其庞大,这对后人修史的校对和参考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是有大量的已经成书于当时代的史料可以参考和校对的。有不详实的地方,也有其他大量的史料用来考证。


风陵流度


资治通鉴的编纂肯定依靠已有的史料,比如《左转》《史记》等正史,并会参考一些私家野史和前人文学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