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悟空问答

m海边的风


关于对《资治通鉴》这本书的评价,从古到今已很多的评说,观点、看法各有不同。依我之见,应该肯定以下几点:

一、《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宗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剑等人用了19年多时间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此书,详细的记录、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目的是对国家的盛衰、民族兴亡的統治阶级政策、制度的记载,以便警示后人。这也是这本书的贡献所在。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这本书是人类历史的史书;也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史书;也是中华历史上治国理政的谋略史书;也是中华历史的"兵法"谋略及战术的史书。

二、从政治上讲,《资治通鉴》是一本货真价实的记录政治谋略丰富的史书,是各王朝或君主统治者的治政宝典。凡属历史上的政治家都对《资治通鉴》视为指点成败,吸取精华,借鉴谋略和胆识都通读了此书。如康熙、曾国藩、毛泽东等人都很熟悉此书里的一些章法和借用为我所用的政治军事谋略的精华的宝典。

作为《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等人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对当时的神宗、哲宗时新旧政的较量是激烈的。如王安石,推新法,司马光反对变法,作为守旧派的首领是很实战经验的。

三、《资治通鉴》记录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和法则,总结了历史经验的规律,寻求了治理管理国家之道,分析了当时制度政策的制弊关系,考察了用人得失的情况,特别是对历史人物事件都描写的非常趣味和精彩。从军事胆略上写的非常精辟。如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等战术上的细节写得如此详细和生动,这也是《资治通鉴》留给后来的统治者的一个很有借鉴价值所在。同时,给人们分享了当时军事谋略战术之理论和方法。等等这些也是《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四、《资治通鉴》这本书,分析了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得失,总结经验,以史为鉴,研判历史发展规律,寻找了国家之复兴的秘诀。

伟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至少看了十多遍。看后并在书中作了重点记录和注释或作批语(这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如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这些都是在书中记述过的内容。

总之,《资治通鉴》这本书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经济建设,强军固基,反腐倡廉,用人之策,文化自信等等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天地人胆


很好!必经有收获。🙏


闲观远景335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为了系统地研究中国社会盛世和衰世的因果关系,作为统治者的借鉴。这部书适应当时巩固统治的需要,得到宋英宗和宋神宗的重视,充分利用北宋中央王朝所收藏的图书资料,花了十九年的时间,从1065年开始着手,到1084年编写完成。

司马光(1019-1086年)

《资治通鉴》是一部按照历史时代顺序编写的“编年体”著作,上起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五代后周政权的最后灭亡,把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按年代编成二百九十四卷。

这部篇幅浩繁的著作,除了采用政府的藏书包括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考了私家编写的杂史三百二十二种。司马光等人先在开封收集材料,后来在洛阳继续工作十多年。他们整理了大量的材料,先排比成为长编,然后去粗取精,由繁到简,指定专人分段编写。战国秦汉部分由刘攽执笔,魏晋南北朝部分由刘恕执笔,隋唐五代部分由范祖禹执笔,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书成之后,堆存在洛阳的残稿就有两间房子。为了考辨史实的真伪,同一历史事件往往参考了三、四种不同的材料。他们还另外写了《考异》三十卷,专讲史料考证。

这部书所记的内容,大体比较平实可信。不但叙事简要,文字也很精练生动。当然,作者对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是从维护政治制度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在叙述权力斗争时,能尊重事实。这部书系统地、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历史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由于《资治通鉴》卷数很多,司马光又编了一个简本,名叫《资治通鉴目录》,共有三十卷,有单行本。后来又着手编一部中型的八十卷本的书,叫做《资治通鉴举要历》,但没有完成。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历代史学家都十分重视,并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努力。如参加编写的刘恕,他又写了一部《通鉴外纪》十卷,补充了战国以前的一段历史。南宋的袁枢,编成了《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把原来的编年体,改为以历史事件本末为中心的新体裁,共编成三百零五个历史事件。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通史著作。因为在他以前,史学著作不外编年体或纪传体两种。编年体以年为经,一个发展过程较长的历史事件,被分割到好几卷中去叙述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主,一件事又常常记载在几个人的传里。袁枢的新体裁,正好弥补了以上两种体裁的不足,对我国史学上是个新的贡献。南宋末年,王应麟编了《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对地理方面作了考释。与王应麟同时代的胡三省,又为《资治通鉴》作了音注,对地理沿革和典章制度,注释比较详备,使后人利用这部书更加方便。


苦茶庵


一、《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但不是一般的史书,而是以资皇帝借鉴的史书。司马光早立志编撰《通志》,以资统治者借鉴,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神宗即位,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并撰序。《资治通鉴》是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推行新政,司马光辞官离京,退居洛阳,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历代史学家对《资治通鉴》评价很高,比如,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二、《资治通鉴》其实是一本政治谋略书。首先,《资治通鉴》和《贞观之治》等书一样,被视为统治者治政宝典,史上大政治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康熙、曾国藩、毛泽东等都对《资治通鉴》反复细读。其次,《资治通鉴》作者是经验丰富的政治家,神宗、哲宗时新旧政较量十分激烈,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反对变法,司马光作为守旧派首领,很有政坛“实战”经验,“元祐更化”彻底打败变法派。大政治家写史书,当然不会是纸上谈兵。再次,司马光本着“资政”目的,对历史上重要事件进行精选辑要,关注的是对政治谋略有借鉴意义的,对历史的记录不是《资治通鉴》的目的,寻求治理之道,总结兴衰规律,分析制度优劣,权衡政策利弊,探讨用人得失等,才是《资治通鉴》的目的。此外,《资治通鉴》的谋略思想非常丰富,有关于政治改革的,如“商鞅变法”“孝文帝变法”等;有关于政坛斗争的,如“东汉党锢之祸”“唐中叶安禄山之乱”等;有关宫廷斗争的,如“周勃平诸吕”等。

《资治通鉴》对很多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都非常精彩。比如,关于军事韬略的写得特别精彩。例如,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曹操与袁绍 “官渡之战”,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谢玄与苻坚的“淝水之战”等,皆有详细生动记述和精妙的分析。写将帅十分生动,比如:东晋取胜后,“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履齿之折。”

后来的大学者大理论家对《资治通鉴》都很推崇,有的还专门写了非常“正规”的读后评论,比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写了《读通鉴论》,借引《资治通鉴》所载史实,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

历代政治家皆重视《资治通鉴》,据说,毛泽东对这部300多万字的书读了17遍。毛泽东曾对孟锦云谈及《资治通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毛泽东还说:“……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砍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供参考)


文城观点


与《资治》之缘

在三十多岁时,最早接触到《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在学校图书室新进的一本,翻开一看,即是满篇的文言。读了几行,聊无趣味,就罢了。过了十年,我又换了一个学校,在图书室找书,馆长说这几本书不外借。当时就注意到其中有一套《资治通鉴》。充满好奇,索性死缠烂打,借出几天。不料,从此上瘾。

《资治》自评

翰林学士王磐在序中曾赞曰:“以《资治通鉴》为起端之首,可谓知时事之缓急而审适用之先务者矣,”并感慨:“是书一出,其为天下福泽利益,可胜道哉!今是书一布,不及十年,而国家人材之盛可拭目而观之矣。”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曰:“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厉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乎?”

司马光自言:“脩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己欠伸思睡。” 原来知己如此之寥落!读之不打瞌睡的人寥若晨星!

《资治》他评

1、粉丝众多

今天看来君实先生也不必担心没有“粉丝”,仅一个毛泽东就将资治通鉴伴随一生,读之入迷,先后读了17遍之多,书页残破了还爱不释卷,并且不停的向各级领导干部推荐。君实若听说必然欣慰。况且在此书传世近千年来,刊刻出版达七八十次之多,为我国历代史书刊刻出版所罕见,足见其影响深远。

王夫之为此写成史论巨著《读通鉴论》,历史之奇观。

2、众说纷纭

有人批评,说其叙述支离破碎,很难卒读。有人评价,其中“无用”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没有实际用途。写经济文化内容少等等。

但是,谁也否定不了《资治通鉴》开创编年体之风;谁也否定不了他在历史上存在的价值。

3、大家评论

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梁启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

韩非子论坛:实乃千秋伟业,造福后人,温公大哉!巍巍乎高哉!


韩非子论坛


昔闻司马老先贤,穷其毕生写次书,

帝王宝典冶世朮,不写科技和百工

单论治人人治人,可取可用贯古今,


李备战6


柴徳赓先生的《资治通鉴介绍》。

  《介绍》是本小册子,性质为面向初学者的普及读物。这是一九六三年柴徳赓先生的讲课记录稿,讲得深入浅出,非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堂堂的“通鉴学”著作可比。读此书时有亲炙传授的感觉,师承传授所授受的治学方法本质就是一些读书的经验体会,这一般在哪里都找不到,故而格外值得珍视。

  其中第九节正是“怎样读《通鉴》”。概述如下。

  一、基本方法:

  首先,“不是翻书,而是念书,就是一句一句地念。”〔是念,而非看〕而不能一行行地看。

  念的过程中要点〔现在的标点本其实也可以照样点的,况且标点本的正文和胡注都有个别错误〕,重要或感兴趣的内容要圈〔可用划线代替〕。

  念的过程中,心要闲,多思考。不能赶任务。

  二、手头准备好工具书:

  《二十史闰朔表》〔此表汉太初前那段是错误的,可参用《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通鉴地理今释》、《地名大辞典》、《中国地图集》〔今天可以偷懒了,用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甚至可以用2CD的电子版,查询效率会提高很多〕

  《辞源》

  三、整体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一句一句点完,加眉批标题。〔这样自然放慢了速度,读时就仔细,且有概况有理解,读得扎实〕要十目一行,不能一目十行。

  第二遍:查正史(主要是列传)核对资料。核对中理解《通鉴》的书法,同时对历史了解得更丰富全面。

  第三遍:对《通鉴》有自己的心得,有议论。

  钞卡片,为了整理保存资料方便,且加深理解。〔钞书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单为了整理资料,同时也是对重要段落的精读。钞书实为最精的精读,甚至有过于背诵之处。看是一行行看,念则是一句句念,钞乃是一字字钞,很多精微之处往往在钞写中有所发现领悟。〕

  以上就是我对《介绍》第九节的概括。

  柴先生出于陈垣先生门下。精读重要典籍,查溯史料来源,这都是陈垣先生对后学大力提倡的治学入门方法。

  为什么读第一遍不要去过多思考议论呢?陈垣先生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以我的经验,当日读第一遍时也加了些评点考据,现在再看,多是浅薄可笑的,自以为创见的地方,往往是出于孤陋寡闻或是误会了文意导致的。

  陈垣先生谈查证前人著作说:“一、看其根据是否正确:版本异同、记载先后、征引繁简;二、看其引证是否充分;三、看其叙述有无错误:人名、地名、年代、数目、官名;四、看其判断是否正确。”这可以作为参考。


牛艺媛


资政育人帝王书,为官从政的教科书


大唐文苑


作为学习历史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但不能全信


老豆224876384


《资治通鉴》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历史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权谋”书,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兵法”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心理学”书。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