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餐飲業主:市場淘汰時從不打招呼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餐飲業一地雞毛。

西貝接受採訪為率先為行業發聲,意外刷屏,在北京金融管理局的支持下,獲得浦發銀行

4.3億 元貸款授信。隨後,元宵節當晚“撕信”的老鄉雞,表示將得到預計5億元 的銀行授信。緊接著,情人節當天,眉州東坡發佈總裁公開信,細數疫情爆發以來門店的種種艱辛過往,沒訴苦、沒出格,當然,也沒轟動。

小型餐飲業主:市場淘汰時從不打招呼

有人受貸款青睞,有人受資本追捧。

2月上旬,湖南文和友獲得加華資本近億元 獨家投資,2019年五一假期,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高峰時期曾排隊近8000桌。隨著餐飲寒冬日漸顯現,不少餐飲自媒體平臺,藉助自身優勢,做起了“紅娘”,開啟資本和餐企的“雲對接”。

在已發佈的對接餐企品牌當中,「媽媽的小蓋簾餃子酒」,主打酸菜水餃,在哈爾濱有7家門店。「春熙祿」,主打川菜,在杭州有6家門店(數據來自大眾點評),截至目前,已對接企業達84家。

資本進場,不單是雪中送炭,而是要錦上添花。

我們來看看三個餐飲品牌受到資本助力後的發展速度:

No.1

老鄉雞收購武漢永和

2018年初,老鄉雞獲得2億元融資後,於當年7月25日正式宣佈收購武漢永和部分店鋪,門店數量500多家,此後便進入瘋狂擴店階段,最高峰時期,每週有3-4家門店開業,依照規劃,到2023年,全國門店總數將達到1600左右。

No.2

喜茶拓店突飛猛進

喜茶在獲得資本青睞之前,僅有50多家門店,2016年8月拿到1億元融資之後,便大刀闊斧新開100多家門店,2018年獲得4億元融資後,當年便在新加坡開了第一家門店,預計2020年3月,喜茶日本店也將啟幕。截止到去年底,喜茶已經在43個城市開出390家門店。

No.3

瑞幸創納斯達克最快上市紀錄

同樣憑藉資本力量頻繁出現在大眾視線的還有瑞幸咖啡,這家成立兩年多的咖啡品牌,藉助資本力量,僅用兩年多時間,開出4000家門店,預計2021年門店數量將達到10000家左右。而作為早前穩坐連鎖咖啡品牌的星巴克,耕耘中國市場20年,才開出3500家門店。

表面上是資本角逐和品牌擴張,背後卻是格局的改變。(當然,這其中也不能排除部分品牌自身經營失利因素,即便沒有疫情和資本的進入,他們也會退出市場。)

老鄉雞收購武漢永和部分門店後,永和門店迅速減少

小型餐飲業主:市場淘汰時從不打招呼

喜茶、奈雪、樂樂茶三品牌幾乎壟斷高端新式茶飲市場。有數據顯示,截至11月29日,奶茶行業2019年吊銷、註銷的企業共3478家,經營異常的企業數達2.18萬家。

小型餐飲業主:市場淘汰時從不打招呼

曾因口感差、利潤低而拒絕外賣的星巴克,被迫調整戰略,與餓了麼合作,希望藉此直觸6億中國用戶。

小型餐飲業主:市場淘汰時從不打招呼

蛋糕就那麼大,多一家進場,至少就要有一家退出。

疫情持續,資本進場,留給小型餐飲業主的發展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與此同時,在新形勢下,小型餐飲業主自身弊端逐步顯現,同時面臨諸多挑戰:

1 門店位置:黃金地段優質商鋪難以企及,無法直接觸達核心商圈核心顧客/次級商圈核心顧客。

2 門店數量:受疫情影響會出現一波關店潮,導致門店數量相對較少,即便維持現有門店數,但拓店計劃可能會出現放緩甚至暫停,規模效應、市場佔有、品牌影響、顧客滲透率逐漸衰弱。

3 進店顧客量:下跌嚴重,現金流持續走低,面臨經營挑戰,影響全局。

4 利潤壓縮:疫情期間原物料成本上升,房租、物業、員工成本始終在高位維持,利潤空間壓縮嚴重。

5 外賣運營:各大品牌被迫轉移線上,競爭加劇。自身運營能力、精力有限,原有線上訂單被進一步吞噬。

6 經營模式:依靠傳統方法、創新不足,在品牌營銷、獲客引流、復購提升等方面依舊處在“老闆腦子一熱,員工跟著蠻幹”的狀態,無法有效藉助數據及科技手段為自己提供準確判斷。

7 門店管理:員工培訓週期短、培訓方法依靠“傳幫帶”,標準不統一、人效/坪效低。

8 門店資源:依靠企業高層或老闆一人,難以觸控更高層面資源並有效整合。

9 供應鏈系統,受門店數量限制,無法打造規模性中央廚房、物流配送系統,成本高居不下。

寫在最後:在公眾號裡,我從來不寫“餐飲人加油!”等打雞血的文字,因為我也處在疫情與資本的雙重壓力下縫隙中求生存,積極面對,也得看清危機。都說危機與機遇並存,危機來臨時,拿什麼與之對抗,機遇降臨時,如何把它抓住。朋友來了有好酒,敵人來了有獵槍。別管來的是什麼,酒不能現釀,槍也不能現造。

圖片分別來自央視截圖、大眾點評、36氪&奈雪の茶《2019新式茶飲消費白皮書》及網絡,版權歸原著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