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戰場 同樣的堅守

不同的戰場 同樣的堅守

臺海網2月19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他們是白衣天使,也是鋼鐵戰士。

他們生而平凡,卻敢與死神搶命。

隔著口罩、防護服、護目鏡,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我們清楚,他們是為了誰。

在肆虐的病毒面前,全省醫務工作者堅守在最危險的地方,寫下對醫者仁心最好的詮釋。儘管各自馳騁的戰場不同,但他們,有著相同的使命和信念。

"想吐的時候逼著自己吞回去"

"2月11日,隔離病房第5天,我和寧德市醫院(市級定點救治醫院)的同行第二次見面。我:你們要一直穿著這種裝備,好辛苦,加油。他:這不算啥,還有更痛苦的。我:什麼呢?他:負壓車裡想吐的時候,只能逼著自己吞回去。我一下子哭了。"

這是寧德古田縣醫院醫生李文聞的一篇日記。2月7日,他接任務進入寧德市醫院隔離病房,開始人生中最驚險的一段經歷。

和李文聞一樣正在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的"白衣戰士",全省有32萬。而在定點醫院和隔離病房工作的,就是其中的"尖刀部隊"。

護理的難度有多大?在漳州市醫院隔離病房裡,能窺見一斑。

護士們進入病房時,要穿三層防護服,戴兩層手套。這使得她們觸摸靜脈時,觸感變得十分微弱。加上臉戴口罩、防護鏡、面罩等,呼出的熱氣讓視線模糊。這種狀態下,扎針難,夜裡扎針,最難。

1月28日凌晨,病房已熄燈,值班護士孫惠玲為了不打擾到其他患者,手提應急燈進入病房。輕輕拍醒患者後,在應急燈照亮的有限區域,她屏氣凝神,每取一樣物品、每一個操作都要比平時費勁許多。

"平日積攢的手感在此刻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追求'一針見血’,我們在班次結束時,就一起討論如何改進辦法扎得準、扎得穩,一遍遍地模擬著。"她說。

救治的強度有多大?福州肺科醫院上演的接力"戰",亦能窺見一斑。

2月14日,福州戰"疫"第24天,和死神搶命的福州肺科醫院醫生王新航,已有23天沒回過家。

此前,經過八天七夜的奮戰,王新航和第一批醫療救治隊員們暫時退下"火線",開始醫學隔離觀察。組長林友飛率該醫院第二批醫療救治組於1月30日進入隔離區,開始接力。

穿著防護服、戴著面罩,聽不清患者的胸部聽診音,看不清患者的咽部症狀,只能靠近再靠近,仔細再仔細。每天,救治組都要組織多次病情討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醫護人員在隔離區一工作就是七八個小時,太累時也就挺直了靠著牆壁閉目養神。

2月14日,林友飛暫離"火線",王新航再次進入隔離病房,新一輪接力又開始。

在福州肺科醫院,和救治組一同奮戰的,還有該院CT室、檢驗科等多個科室。

"發熱、新冠肺炎疑似病人和確診病人都必須經過CT檢查。遇到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的患者,我們不僅需要從旁指導,還需要攙扶。"CT操作員郭祺執說,掃描只需要幾秒鐘,但是指導患者要花費較長時間,這些對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高峰時,為近百名患者拍胸片和CT掃描,工作到深夜2點。"

對於隔離病房內危重症確診患者,技術人員還必須全副武裝,到隔離病房進行床邊攝片。這要求技術人員必須穿著洗手衣、隔離服、防護服以及重達10公斤的鉛衣,在隔離病房至少待上3個小時。

"車歇了,人可不能歇"

如果說確診患者所在的定點醫院是防控疫情的主戰場,那麼,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的醫學觀察點,就是防控疫情的隱形戰場。這裡的一群"白衣戰士"以他們的努力,化解潛在的威脅。

除夕上午,晉江市中醫院接到通知,在紫帽院區設立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點。外科主管護師何苗香主動請纓入駐觀察點。

入駐後的第一天早上,何苗香和她的團隊就接收了12例密切接觸者,護理的人最多時有33個。體溫監測、送餐、打開水、打掃衛生、消毒、心理安撫......隔離人員需要什麼,她就馬上響應。

有個69歲的阿伯剛來時不習慣,總喊著要回家,經常一天打五六個電話給何苗香,埋怨完就掛。何苗香主動回覆過去耐心解釋,還聯繫他的親屬做工作。幾天下來,阿伯想通了,主動配合觀察。隔離結束回家前,他還打來電話道謝。

"媽媽,跟我回家吧!"隔著馬路,女兒大聲喊。何苗香裝作沒聽見,扭過頭抹掉了眼淚。20多天了,她只是與女兒這樣遠遠地見了一面。三言兩語把女兒哄走後,她回到了工作崗位。她說:"等疫情退了,我一定回家好好抱抱女兒!"

"帽子、口罩、隔離服、護目鏡、面罩、鞋套,互相檢查,確保防護到位!"

"車輛是否準備完畢?好,出發!"

1月下旬開始,廈門市醫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護士劉冰就一直這樣奔跑在與疫情賽跑、為患者爭分奪秒的路上。

出車途中抓緊時間聯繫患者家屬瞭解情況,接到患者後進行二次確診,並排查其密切接觸者是否有發熱症狀,給予相應的生命支持。碰到病患有不安甚至牴觸情緒,他們還需要開導和安撫。完成病人交接事宜後,還得抓緊時間對車輛進行清洗和消毒。"轉運任務隨時可能下達,車歇了,人可不能歇。"劉冰說。

通過一趟趟安全、穩妥的轉運,劉冰和同事讓每一個確診病例、疑似病例以及有接觸史需要排查的普通發熱患者,都能到達指定區域,接受最及時、有效的治療。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還有一群被稱為"偵探兵"的流行病學調查員。他們跟醫護人員一樣每天穿梭在危機四伏的醫院隔離區,直面病人。

福州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控科副主任醫師、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處置組組員鄭霄雁對此次疫情的第一次流調記憶猶新。

1月21日深夜1點半,福州首例疑似病例患者初步檢測為陽性。鄭霄雁所在的處置組連夜趕到連江縣醫院。

一進入隔離病房,他們就馬不停蹄地與患者近距離交談起來。"這幾天都去過哪些地方?和哪些人有過接觸?最初發病症狀什麼樣?"發病前14天的居住史、旅行史,以及發病後的活動軌跡都需要全面掌握。

"每天穿梭在病房中當然會害怕,但更讓我們擔心的是,有的患者在調查時故意瞞報、漏報信息。"鄭霄雁說,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就必須跟對方在病房裡"磨",想辦法讓他說出真相,或者是通過其他途徑去證實。

"穿上白大褂,沒人能做旁觀者"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省的社區基層醫生也比平常更忙碌起來。

從業15年、身兼福州市鼓樓區五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湖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的黃燕光,本已逐漸離開門診一線,可最近他又重回這個熟悉的崗位。大年三十起,他和同事開始輪流值守發熱門診。

"社區預檢分診、發熱門診、普通門診是防控疫情的一道重要關口,每天都有狀況發生,不能有任何鬆懈!"黃燕光說。

除了坐診,連日來,他還要奔走於社區醫院和街道的集中隔離點間。

戴上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穿上隔離防護服,作為隔離點醫護值班人員的黃燕光一待就是數小時。

離開隔離點,回到辦公室,不管多晚,統籌安排中心各項工作、湊集防護用品等工作還等著他......

忘我奔忙的遠不止最前線治病救人的醫護人員。在社區、鄉村這兩個疫情防控重要"關口",醫護人員同樣承擔著繁重而艱鉅的任務。

半個多月來,漳州市平和縣長樂鄉聯勝村村醫羅建章幾乎每日都是被寒風"叫醒"。由於主動承擔村裡數名湖北返鄉人員的日常檢查工作,擔心影響家人和周邊村民的安全,這些天,他在自己的麵包車上鋪了張"床"。

長樂鄉地處偏遠山區,村落分散,村道複雜,外人很難摸清哪裡住著人,加之外出務工人員多,做好返鄉人員的信息統計並不容易。羅建章卻胸有成竹:"當了30多年的鄉村醫生,鄉里各個角落都走遍了,哪戶人家外出務工了我也清楚得很。"

設警示牌、拉隔離線、為居家隔離的村民測體溫、體檢,甚至心理輔導,冒著風險奮戰在鄉村防疫一線的羅建章毫無怨言。

在八閩大地,數以萬計的如羅建章一樣的鄉村醫生堅守崗位,化身初級診療員、監測報告員、科普宣傳員、健康證明員,利用專業之長,發揮人熟、地熟優勢,為打贏這場戰"疫"展現責任擔當。

福鼎,地處閩浙邊界,防控疫情的壓力不小。除夕上午8時,結束24小時值班的急救醫生夏良剛剛回到家,就因為一通電話,再次披上白色"戰袍"。

他接到任務,與同組護士陳文婷向戰"疫"前線--瀋海複線福鼎高速公路服務區趕去。

除夕歸家日,這一服務區排起了"車龍",夏良和陳文婷分工有序,敲開一扇扇車窗,細心地向車內人員詢問來源地、測量體溫並詳細記錄。這一忙又是幾個小時......

這個春節,在家家戶戶團圓之時,眾多"白衣天使"卻奔忙在火車站、汽車站、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構築起保護群眾生命安全的穩固防線。

"穿上白大褂,沒人能做旁觀者!"正如漳州中集集裝箱有限公司駐廠醫生陳桂華所說,非常時期,全省醫護人員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從醫時的理想和誓言。

截至2月17日24時,福建省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292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91例,無死亡病例。

春天的腳步,更近了。

(記者 鄭璜 儲白珊 林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