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店遇商業危機,200萬人民遇就業危機:沒收入怎麼生活

據深圳藍色財報報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人意料,許多行業措手不及,蒙受重大損失。能解決四川200多萬人就業問題的火鍋行業正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3萬多家門店處於猶豫和無助的狀態。在這個春節裡,勞動力、房租和原材料的流失就像是火鍋老闆頭上的三座大山。讓他們對未來感到困惑。

家住成都東郊記憶附近的李先生是個喜歡吃火鍋的人。在過去的20年裡,他平均每月至少吃兩次火鍋,每週可能吃兩次。這次爆發太突然了,完全打亂了他的正常生活習慣。

春節在家禁食半個月後,他想到了火鍋,就想流口水。我情不自禁。他決定去超市買些火鍋配料和配菜,然後打算在家裡做一個火鍋。

出了半個月沒出門的小區,他特意觀察了附近的兩家火鍋店。其中一家火鍋店在二樓開張。由於火鍋桌放在室外露臺上,已經打開了,但臨近吃飯時間,沒有客人。

另一家商店在三樓有近30張桌子。一樓沒有服務員。商店轉讓通知貼在兩面牆上。

當李先生來到附近的永輝超市時,發現火鍋市場的很多菜都賣完了,沒有他平時喜歡的黃嗓子和鵝腸。看來,和李先生一樣,有很多人想吃火鍋。但在目前的特殊情況下,幾乎沒有人敢在火鍋店吃火鍋。

火鍋店遇商業危機,200萬人民遇就業危機:沒收入怎麼生活

四川火鍋年銷售額:3000億元

火鍋是成都乃至四川餐飲業的主要品種之一。據四川省火鍋協會常務副會長嚴龍介紹,目前四川火鍋店有3萬多家,從業人員200多萬人,年營業額約3000億。其中,成都的營業額約為800-1000億。可以說,火鍋在餐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這種流行病使許多從業人員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據成都市食品飲料研究所近日“成都市餐飲企業應對疫情調查”統計,44家餐飲企業認為,如果現狀持續下去,只能持續一個月;76%的餐飲企業信心不足復工後餐飲恢復的期望

執行副總裁嚴龍也表示,如果目前的情況持續下去,50%的火鍋企業能生存不到3個月,只有12%的企業能生存半年。

火鍋店遇商業危機,200萬人民遇就業危機:沒收入怎麼生活

火鍋店遇商業危機,200萬人民遇就業危機:沒收入怎麼生活

小龍坎流失4億營業額

火鍋品牌連鎖店擁有數百家門店,是火鍋企業在衝擊下損失最大的一家。

火鍋品牌連鎖店大龍素的負責人任軍說,在這種疫情下,除了9家海外門店外,中國近300家門店全部受損,影響程度達100%。

與成都11家直營店2019年1月1日至10日的數據相比,去年直營店店內業務499萬戶,今年1日僅下降32萬戶,下降率為93.58%;外賣業務去年同期為28萬戶,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激增至181萬人,同比增長547%。但這並不能抵消商店消費業務的下滑。總營業額仍然下降了60%。

舒大夏的負責人蔣曉邊說,在今年流行的影響下,每個人都非常重視去做生意。但是,單靠外賣並不能完全彌補線下門店的損失,尤其是景區和市區門店。

遊客波動很大。雖然疫情發生,但我們的投遞點從原來的3個增加到10個,而且每天單筆交易量可以達到上千個,但仍然是杯水車薪。它只能佔正常營業額的十分之一。疫情爆發後,相信火鍋外賣一定會有大的增長。但如果我們依靠這條線來支持公司的運作,我們目前就做不到。

目前,小龍觀是國內火鍋連鎖品牌披露虧損最大的一家。

據小龍坎相關負責人介紹,自疫情爆發以來,小龍坎集團旗下所有直營店自1月26日起全部關閉,全國合作門店不斷增加。截至2月10日,全國共關閉門店788家,其中正常營業門店僅57家;正常外賣門店103家,僅網上銷售門店79家。營業額環比下降94%,集團虧損約4億元。

此次爆發,大批小龍看門店關門,前後端業務、供應鏈虧損。此外,正值春節旺季,很多商品都面臨原材料的流失。租金減免並沒有得到房東的明確支持。勞動力成本、物業租金和原材料成本是三大損失。除了這些看得見的商業損失外,還有一些看不見的心理擔憂。

火鍋店遇商業危機,200萬人民遇就業危機:沒收入怎麼生活

攜手拯救火鍋產業

與這些實力雄厚的大型品牌連鎖火鍋相比,在疫情下仍難以支撐。一些個體店和小品牌火鍋正面臨真正的災難。

資深火鍋餐飲媒體人士楊春梅說,她知道很多單一火鍋店都張貼了轉讓通知。”因為很多火鍋店都是街邊小店,所以門上的租金一般都很高。如果房東在一定時期內拒絕減租,加上勞動工資,一般店主很難承受損失。”

四川省火鍋協會常務副會長嚴龍說,火鍋行業是一個人才密集型行業,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在當前困難時期,希望政府能對減租工作給予指導。希望對資金鍊面臨斷裂的火鍋企業提供無息緊急貸款,在社保、稅收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同時,不少火鍋企業也面臨著逐步復工的問題,但缺少口罩、溫度計等防控材料。我希望政府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此外,火鍋店現在的重點是推廣網上外賣業務。希望美團、大眾點評等網絡銷售平臺能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降低企業的成本,讓我們共同分擔困難。

上述大龍宿相關負責人表示,至少在我們企業看來,類似的點評等外賣平臺還沒有為企業拿出切實可行的幫助方案。我們要號召那些平日與餐飲相關的互聯網平臺,拿出優惠政策,加入我們的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