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戰場能手持機槍衝鋒嗎?

漆沮古河


機槍一般可分為重機槍與輕機槍,這兩者雖然都是屬於機槍範疇,但論起威力與射程等方面的性能,兩者之間的幾乎是天差地別。

輕機槍主要的作戰射程大約都在四五百米以上的地方,也就是說在某些步槍射程夠不著的地方,這個時候就可以輪到輕機槍上場實施火力壓制。而重機槍的有效射程甚至高達千八百米以上,能夠對某些距離過遠的目標,實施掃射等重火力壓制。

那麼,像某些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手持機槍衝鋒,在咱們現實生活的實戰中有沒有可能真的實現?

的確,在現代的許多影視作品等神劇當中,為了體現某軍士兵的英勇場面,都會出現士兵手持機槍進行衝鋒,然後打到敵人陣地上殺敵無數的畫面。

說真的,這種畫面也就能夠在影視作品中存活,如果到了實戰當中,最先掛掉的就是那些拿著機槍開火衝鋒的士兵。

“重機槍”的話想都不要想了,單單從它的外形上來看,這絕對是一坨巨重的鐵疙瘩,先不要說拿著它衝鋒,就算叫你自己一個人抱起來都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並且,重機槍的主要射擊覆蓋的距離都在幾百到1千米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再怎麼想衝鋒,距離還真的不允許。因為重機槍的最大優勢就是陣地防守,一旦已方部隊發起衝鋒的話,在某些時間內就沒有重機槍什麼事了。
在某些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手持機槍衝鋒,也大多數都是以較小的輕機槍為主,當然啦,咱們雖說它是“神劇”,但也並不能就此斷定手持機槍射擊,是根本不可能的結論。

咱們也先不管它衝不衝鋒,當就以手持著機槍原地站穩射擊,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是可行的。
實際上咱們都有一個誤解,就是咱們印象中的衝鋒,都是大規模的一擁而上,邊衝邊開槍連續射擊的場面
。在實戰中的衝鋒也是要講究戰術的,可以幾個士兵組成一個衝鋒小組,這些士兵之間可以互相掩護逐步向敵方陣地進攻。

實戰的衝鋒,是在向敵方陣地戰術移動後,進行衝鋒的士兵都是在站穩的情況下才開槍射擊,根本就沒有邊衝邊開槍這一說。在這種情況下的衝鋒,還真的就可以手持輕機槍,待到站穩、或是找到某個掩體之後再開槍射擊,在射擊之後依然可以重新手持機槍向下一個戰術位置進行逐步移動。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在很多抗戰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機槍手端著捷克式輕機槍一邊衝鋒一邊掃射的場景,但是真實的戰場上真的能手持機槍衝鋒嗎?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講,首先就是可行性方面,從重量和後座力來講,其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畢竟一挺輕機槍的重量也不大也就是20多斤,而且後坐力也勉強可以接受,電視劇那樣一邊持槍一邊衝鋒在實際操作上還是可以做到的。但從戰術角度來講這個是必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就相當於在找死,任何機槍手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這麼玩的。


從戰術來講,機槍火力是用於壓制的就算要衝鋒機槍手也會第一時間趕在隊伍最前頭,當己方衝鋒受到敵人火力壓制時第一時間用自己的火力對敵方的機槍火力進行反制,這樣既可以壓制敵人的機槍火力繼續為步兵衝鋒進行掩護,同時也可以第一時間減少步兵的傷亡。如果再衝鋒時遇到阻擊直接端起機槍進行火力壓制其實也是正確的,但要是像電視那樣將機槍當衝鋒槍一樣一邊衝一邊打的話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樣很容易吸引敵人的火力打擊,因為機槍手很招人恨。但也不是說不給用,可以用,但不標準很容易導致戰術失誤,在戰場上戰術動作失誤就意味著自己喪命或者害隊友喪命。


輕機槍防空的標準姿勢,當然,一個人抱著槍對空打也沒錯,就是很容易累

其實在中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捷克式輕機槍定位更像是美軍的M1918自動步槍,多是用於點射精確火力壓制,而美軍則由於沒有班用輕機槍,所以將M1918自動步槍充當班用機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機槍的殺傷距離一般比步槍還遠,設計機槍時也是為了阻擊敵人的衝鋒,所以機槍的重量都設計可以相對比較重,而衝鋒槍一般用手機子彈,主要射殺五十到二百米的敵人。衝鋒槍設計主要是對近距離的敵人進行消滅,所以設計的比較輕巧。雖然電影、電視劇常有士兵手拿輕機槍衝鋒的鏡頭,但實際在戰場上並不真實,以ZB26的來說,二十發子彈,如果用雙手拿起來當衝鋒槍使用一般也打不準,還有供彈也成了問題。就我國曾裝備的56式衝鋒槍30發如果連發,真正能打出掃射效果的人也很少,如果是五六式班用機槍也一樣只適用臥姿射擊,如果象電影、電視劇那樣衝鋒射擊根本打不準,那也只是影視導演為給觀眾增加視覺震撼效果而拍攝的激戰效果。所以真實戰場手持機槍衝鋒是不可能的。








壹佰高


在戰場緊急時刻抱著輕機槍衝鋒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比如說:面對敵方營以上規模的集群衝鋒
僅靠手裡的步槍根本抵擋不了,只能是將機槍抱起來往敵人最集中的地方射擊,力求多消滅幾個緩解陣地的壓力。

但這種情況機槍射手自己也是非常危險的,機槍本來就是敵方的狙擊手消滅的主要對象...再脫離了隱蔽點就更成了狙擊手絕好的目標,機槍要是被打掉了陣地也就被突破了!所以,再大多數情況下防禦一方都不會輕易的這樣做,除非情況非常危機了力求最後一搏。


在進攻戰時輕機槍配置班排當中也是要跟隨前進的,這個時候就更要手持,用於近距離清除敵方的機槍和狙擊手...總體來說輕機槍由於重量普遍在10公斤左右,加之機槍手是班排當中體能最好的戰士,手臂力量應該有很好的控槍能力,近距離射擊的輕機槍雖然也有很大後座力影響到了射擊精度,但近戰往往發生在50米內,機槍密集的火力還是有一定的準確性的,只有一二發打在敵人身上非死即傷。
KPV重機槍射擊時這樣劇烈的晃動,誰都控制不了,更沒法抱持衝鋒。

輕機槍由於重量相對的輕,因為口徑也不算大後座力射手可以承受,而重機槍基本上是沒人抱持使用的,一是重量太大了就拿89式重機槍來說,槍身重17.5公斤,這個重量抱十多分鐘胳膊就承受不了了;二是重機槍子彈口徑大,12.7毫米子彈發射藥量不是7.62毫米子彈可以比擬的,人的臂力是很難控制的,搞不好肌肉嚴重拉傷或者胳膊脫臼!非常危險。所以,重機槍跟隨班排去衝鋒陷陣不現實,它只能是在衝鋒部隊後面壓陣,對敵方威脅己方嚴重的火力點進行壓制性射擊。
總之,機槍的使用還是要利用支撐的兩角架或者三腳架,這樣不但射擊更加的精確,而且對於射手來說也是很好的保護,輕機槍由於戰術的需要跟隨衝鋒部隊進攻理所當然,而重機槍不但沒有必要跟隨衝鋒,也沒法對它進行抱持射擊。


皇家橡樹1972


請這個問題去掉“嗎”字,輕機槍發明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能夠手持射擊。


早期的重機槍過於笨重,只能用於陣地防禦,不適合進攻戰和運動戰。因此才發明了輕機槍,作為伴隨步兵的支援火力。最早的輕機槍,例如丹麥的麥德森1905式、法國的哈奇開斯1910式。最開始的輕機槍,可能首先強調運動性,也就是快速轉移射擊陣地,尚未完全適於行進間射擊。但隨著一戰的打響,對沖鋒時射擊的要求就越來越迫切。


德國在1918年“皇帝揮劍”戰役中,投入了大批暴風突擊隊,使用的就是輕便型馬克沁機槍,也算是一種輕機槍。這個例子,充分體現了輕機槍開始強調衝鋒中進行射擊的特點。(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不論輕重機槍其主要目的一是壓制敵方火力掩護步兵衝鋒,二是遠距離殺傷敵人。不用說重機槍就是一般的輕機槍都較重,拿著當衝鋒槍用有點力不從心,七九年對越作戰使用最多的班用機槍一般有兩人操作,一個射擊手一個副手主要是幫壓子彈,彈夾一佰發,兩人配彈三盒主要用於以班為主的壓制火力封鎖敵方前進,掩護戰友衝鋒的,如果連機槍手都衝鋒在前了那說明情況非常不妙了,就是不用掛一盒子彈只抱空槍也很沉很不方便,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場景在真實的戰場一般沒用,因為戰場環境變化莫測只能隨機應變,並不是劇中固定的模式。

也許真有力大無比之人能拿機槍衝鋒殺敵。


艾谷137209


用一個抬槓的觀點,只要你能扛得動,手持榴彈炮衝鋒都可以,沒人規定不能手持機槍衝鋒。但是真落實到現實中,沒有人會這樣幹,敢這樣乾的人早就被打死了。抱著機槍打頭陣只有電視劇裡面為了營造觀賞效果,刻意的選擇壯漢端機槍“噠噠噠”,並且子彈還是無限的。

抗日戰爭時期,沒有衝鋒槍和突擊步槍,在衝鋒時缺乏有效的火力掩護,即便如此寧肯用人命去堆,也不會拿機槍放在衝鋒的位置。《亮劍》裡面攻打山崎大隊,李雲龍把全團二十多挺機槍擺在第一線當衝鋒槍使用,取得了很大效果。我要說,這純粹是作者臆想出來的戰法,實際情況根本就不可能。

一直到今天,機槍都是班排的火力核心,所有的班組戰術都是圍繞機槍來的。不同於普通的步槍,機槍的製造工藝十分複雜。所以解放前,機槍產能很低,是一種珍貴的資源,通常主力部隊一個排能分配到一挺就很不錯了。在黑市上,二十個銀元能買一支步槍但是一挺捷克機槍能換十根金條!如此珍貴的武器裝備,是全排全連的重點保護對象,位置越隱蔽越猥瑣越好,絕不會把它放到最前面。如果因為指揮問題損失一挺機槍,連長都是要被法辦的。

抗美援朝時期,機槍都還是由連長直接指揮作戰。180師被圍,其中一個負責斷後的連即將全部犧牲,為了留下部隊的種子,連長讓全連最小的三個戰士後撤突圍,帶走全連的花名冊和全連唯一的一挺機槍。足以可見機槍在連隊裡面的重要性。

進攻中機槍的正確使用方式一般是:進入進攻位置——設置機槍陣地——步兵前進,機槍火力掩護——步兵佔領支撐點——機槍跟進,步兵火力掩護——重新設立機槍陣地。這麼一個循環的進攻方式。後撤的時候反過來執行,永遠都是機槍先後撤,找到支撐點再掩護步兵後側。

所以,機槍作為一種射程遠,威力大的武器,他的位置永遠是班組的火力壓制支援,衝鋒打前陣的任務還是交給突擊步槍比較好。






百勝刀王胡逸之


機槍分很多種,題主問的,應該是輕機槍,現在叫通用機槍。

究竟能不能手持機槍衝鋒,應該是能不能一邊跑一邊準確射擊,這樣問題更加明確了。

衝鋒一般不是一次完成,比如第一次衝鋒就屬於火力偵查,看看守方的情況(可參見《三八線》),根據對方的火力部署情況,會把機槍部署在前沿陣地上,基本是它能打得到守方,而守方打不到它的位置,這也是機槍的射程為什麼會遠大於突擊步槍的原因。

如果對方也有機槍怎麼辦?那隻好對射了,不過真打起來機槍對射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忙不過來。

衝鋒的時候射擊,如果遇到對方的機槍陣地,一般都是臥射,(參見《高山上的花環》《拯救大兵瑞恩》),有塊石頭更好,有時候也會用專門的火箭手榴彈(也就是火箭增程槍榴彈)為自己炸出一個掩體(《拯救大兵瑞恩》用的是爆破筒),在機槍面前站著或者半蹲,死了活該!

如果真有機槍跟上去,也不會邊跑邊射擊,能不能打準不說,以機槍的重量估計他也跑不起來,面對對方的射擊,不死才怪。

由於射程的原因,機槍都是部署在步兵的後面的單獨陣地上,那種與手拿步槍混合在一個戰壕裡是不會發生的,除非是遭遇戰,根本來不及部署,即使衝鋒也不例外。

所以衝鋒的時候機槍可能會跟上去,但一邊跑一邊射擊幾乎是不可能的。

借一張圖,謝謝。



觀上靈雲


這該怎麼說呢?

輕機槍就是為提供行進間有持續火力而設計。

一戰時法國的紹沙輕機槍為了便於邊衝鋒邊射擊,特意在機槍前端的下部設計了小握把,以便在衝鋒時跟隨衝鋒步兵邊衝鋒邊掃射。

英國的劉易斯輕機槍也是為衝鋒步兵提供持續火力而設計。

原因簡單,重機槍火力猛但太笨重,根本不可能隨時為衝鋒的士兵提供火力支持,因而研製能跟隨步兵行動,為衝鋒步兵提供持續火力支持的輕型機槍提上議事日程。

法國的紹沙輕機、英國的劉易斯輕機槍便在一戰中應用而生。


jianchi


首先無論是通用機槍還是重機槍,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進行火力壓制,也就是在一線士兵後方進行高頻率的火力輸出,壓制對方的火力點並掩護己方士兵衝鋒。一般情況下在一線士兵衝鋒到足夠遠的距離時,機槍兵這時會拿起機槍跟進,可要是讓機槍兵自己端著武器衝鋒的話,即便是裝備小口徑彈藥的通用機槍也很難。

就拿比較輕的通用機槍M249為例,這款通用機槍無論是在重量上還是尺寸上已經被減重許多,而且實用的還是口徑較小較輕的5.56x45mm槍彈,然而即便如此空槍重也達到了15斤,加上一個彈匣重量更是飆升到了20近。

相較於機槍,一支m16的重量空槍只有7斤多一點,即便算上彈匣也到不了10近,在這兩個重量相比,究竟誰適合衝鋒誰適合呆在後方進行火力壓制就已經不言而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