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為什麼不使用連弩?

巨蟹座大王


早在戰國的時期就使用了連弩,威力也十分巨大,尤其是秦朝對弩的使用是非常的重視。

在歷史上有記載,秦始皇曾經到東邊巡遊過一次。在經過泰山封禪之後,怎麼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想要去大海上面看一下。僅是在內陸待得有點久了,咸陽是一個非常內陸的城市,湖畔都很少見到。

秦始皇看到那寬闊的大海,心中感慨萬千,但是突然一下子在海面上出現了一個令人非常震驚的怪物。天地間頓時變了色,烏雲暗湧,讓人感到害怕。但是秦始皇是何等人物?一點害怕的臉色都沒有,直接叫手下的奴才拿出了一把弩,輕鬆的使用了一下,海面頓時被渲染成紅色了。


這個另人害怕的怪物,其實就是一頭鯨,我們都知道鯨是海洋中非常巨大的生物,而在當時古代那麼生產力落後的條件下,能夠住的製造出這麼強大的武器,可以殺死一頭鯨,就可以知道這個武器有多麼大的殺傷力。

都說秦朝很強大,能夠一口氣隕滅了六國,不光是靠他的真實實力,還要靠他們的武器非常的先進。而諸葛亮發明的這種連弩,這是在這種弩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要是諸葛亮把這種弩讓一個人都擁有一個的話,還不早就統一了三國,劉備也不會在白帝城託孤的。


但是沒有任何事物都是完全完美的,就算這個武器再怎麼強大,但是也是存在著很大的缺陷。讓我們繼續來認識一下諸葛連弩這一種東西。

連弩,又被叫做“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所以古代的路進行了改造,就相當於蔡倫給造紙術改造了一下。“諸葛連弩”的威力已經比以前威力大大增加,而且可以一次性射10次,以前的弩只能射兩三次。

雖然諸葛連弩的威力極大,而且也可以輕鬆的使用,毫無操作的難度,就像現代的手槍一樣,但是製造的難度是非常的大。根本無法做到量產,只能被少數人擁有。

我先說一下弩的本身。這個製造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材料可以非常的簡單,選擇非常堅硬的木頭,按照說明書上去做的話,不用很久就可以找出這個完全是可以量產的。


從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弩看起來是非常的簡單,要把弓箭裝好之後,使用的時候只要輕輕的,按一下就可以發射一個弓箭了。

但是這個連弩本身還是有缺陷的。就是在發射過程中比較緩慢,而且在使用的時候,只能使用這個連弩,其他武器不能使用,就相當於一個遠程的射手,要是敵人上前,尤其戰爭混亂的時候根本無法使用。但是守城還是可以的,威力還是比較巨大。


再說一下弩箭。這個最好的長度最好是8寸,如果太長或者太短了的話,不利於弓箭的發射,而且也沒什麼威力,此時威力才是最大的。這個也是非常容易製造,畢竟控制好長度只要擁有一個尺度就行了。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弓箭都是有羽毛的,這個羽毛最主要的就是在發射過程中可以保持好宮頸的平衡,從而達到射中目標的目的。但是弩箭和弓箭是有區別的。弩箭的羽毛是非常不容易控制,一定要選擇適合的,一點誤差都不能有,否則的話是沒有殺傷力或者擊中不了目標。所以製造的話,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做,最好是一個製造多年的人去製作的話,一天就能夠製造幾個。而要想真正的讓大多數人都擁有的話,這個是根本不可能的。

諸葛連弩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好東西都比較貴,所以用不了 。


汪公說


連弩使用條件苛刻,不好部署

連弩具有殺傷面積大、持續時間長、火力密集等諸多優點,但因體積大、安裝慢、不易攜帶等諸多缺點,一直主要作為防禦性武器。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回:“張郃追殺魏延至木門道,被堵死在峽谷中。忽一聲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將張郃並百餘個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

這好像是諸葛亮使用弩的唯一的一次記載。這裡不可能是弓,因為弓是單隻發射,峽谷細長,根本藏不下萬人,普通弩需要的人也有點多,若真是萬弩齊發,只能是連弩,一邊山坡上埋伏五百人,每弩十隻箭矢,剛好。



這裡有一個苛刻的條件:山谷伏擊戰,以逸待勞,以少勝多,敵人在狹小地帶沒法躲避。這樣的特定條件不好創造,不好複製,需要在特殊的環境中花費相當時間精心部署。所以正常情況下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沒法部署使用。



連弩工藝複雜,成本太高,沒法批量生產

連弩製造複雜,部件精密,箭矢必須特製,對技術和材料要求較高。可惜的是當時蜀漢的兵器製造業的水平根本就達不到製作連弩的水平。簡單說就是諸葛亮圖紙畫出來了,但是工匠們無法制成成品,即便做出了成品,但因為成本太高,特別是特製的箭矢成本很高,根本無法批量生產。這兩個致命的缺陷在現在大工業時代看來可能不值一提,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卻根本無法克服 ,量產不了,所以沒得可用。



連弩技術不完善,沒法推廣使用

體積大,重量大,不便攜帶。連弩為了實現連續、快速激發,對箭匣、曲軸的硬度、韌性要求較高,但當時沒有輕便硬質木材及其替代品。這對長途跋涉、營養不足的古代士兵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連弩弓力非常低下,射程穿透力性能下降嚴重。因為一次是十隻箭,拉動弓弦就需要很大的氣力,為了保證能夠在短時間內,單臂連續通過曲軸連桿上弦機拉動弓弦,連弩弓力就要非常低,否則拉不動,於是射程、穿透力下降嚴重,後世的仿製品也就只有10~15米的射程,如果碰上甲冑、盾牌提前防禦,基本就無效了。

故障率高,不好維修。因為連弩的曲軸連桿上弦機、重力下落式箭匣,這些結構相對複雜,但當時材料強度不足,加工工藝也無法很到位,精度根本沒有保障,磨損厲害,故障率自然就很高,切難以維修。



諸葛亮一生運動戰多,用不著連弩

諸葛亮一生隨劉備南征北戰,攻城拔寨,後來更是七出岐山,妄想為蜀漢打下一個大大的江山。他一生基本都在搶地盤,或者是在搶地盤的路上,很少坐城防禦。

再者蜀漢偏距一隅,除了荊州,別的多不大用防守。所以諸葛亮的重心是進攻,防禦只是偶而為之,連弩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蜀漢養不起大規模弩兵

蜀漢基礎差、底子薄,國力不足以養的起一支弩兵。由於連弩自身重,移動慢,填裝慢,瞄準慢,對敵必須都有專門弩兵提前準備,兵力少了還形不成規模殺傷力,所以弩兵還必須有一定規模,這個裝備就是相當耗錢了。加之弩兵周圍還必須得有大量騎兵和步兵作為掩護。蜀漢建國短,國力根本打不到這個要求。


我就是竹韻


《三國志》裡所提到的“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既然木牛流馬都有使用,連弩肯定也會使用。

但是《三國演義》裡是有用弩的。

第101章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卻說司馬懿引兵徑到滷城下,日已昏黑,乃謂諸將曰:“若白日進兵,城中必有準備;今可乘夜晚攻之。此處城低壕淺,可便打破。”遂屯兵城外。一更時分,郭淮亦引兵到。兩下合兵,一聲鼓響,把滷城圍得鐵桶相似。城上萬弩齊發,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進。忽然魏軍中信炮連聲,三軍大驚,又不知何處兵來。

寫的是萬弩齊發,而不是萬箭齊發

郃大驚曰:“我中計矣!”急回馬時,背後已被木石塞滿了歸路,中間只有一段空地,兩邊皆是峭壁,郃進退無路。忽一聲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將張郃並百餘個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

所以,可以理解諸葛亮生前有使用連弩。也有人會說,這裡的弩只是普通的弩,不一定是諸葛連弩。

如果不是指的連弩,要麼就是這種連弩工藝太複雜,以蜀國的國力,無法普及,或者是操縱性不強,且容易損壞,維修成本高,所以無法廣泛使用。

還有一種說法是連弩的射程都近,正面對敵作用不大。


國內ERP專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現在關於諸葛連弩有一定的爭論。

目前歷史考證基本可以確認,諸葛連弩是源於春秋時期的大型床弩。

這種床弩很大,主要用於城市的攻防,以及對付敵人重兵集團的步兵陣。

連弩並非像今天機關槍一樣,可以連射10發弩箭。

而是一次性射出10發弩箭。

這主要是床弩的弩箭射程遠,威力大,但缺點是精度有限。

尤其是對付敵人步兵陣,還是需要密集火力的。

所以,床弩採用一次性射出10支箭,火力密集度大了很多,殺傷力自然就更大了。

傳統的連弩,其實就是這麼回事。

但是,有一種說法,諸葛連弩其實是一種類似於今天機關槍的連射弩。

一說,這是諸葛亮根據南蠻的一種野獸弩弓的改進型。

當時南蠻人有一種連弩,用竹子木頭支撐,可以連續射出10支弩箭,火力猛烈。

但是,這種連弩有很大缺點,就是威力較弱,射程通常在二三十米,無法射穿鎧甲。

但對於南蠻人來說足夠了!

因為南蠻地區戰士很少有鎧甲,同時還會將弩箭上塗有劇毒物質。

只要弩箭射中人體,哪怕只有皮肉傷,也會致命。

其實最初南蠻人用這種連弩對付野獸。而大型野獸一箭是對付不了的,必須連射多箭。

一種是說法,諸葛亮由此改造,這就是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主要用於防禦使用,對付衝到城下近距離的敵人步兵。

只要10張連弩,短時間可以射出100支劇毒弩箭,輕鬆挫敗敵人的攻勢。

其實,直到清末和民國時期,這種連弩還是存在。

薩沙小的時候,我表哥就做了一個連弩,確實可以連續射出10支箭,結構也不復雜。

那麼,諸葛連弩為什麼沒有傳下去?

主要是它的射程太近了,二三十米起不到什麼作用,敵人攻城之前一定會用弓弩進行壓制性射擊,連弩會被壓制。


薩沙


這類弩箭,實際上在三國之前就有出現,諸葛亮只不過是又重新設計了一下,他在可一次發射多支弩箭的連弩的基礎上,設計製作了一種“元戎”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長八寸的鐵弩箭,提高了強弩的殺傷效能。

1964年在成都郫縣就出土了一架劉禪在位期間,景耀四年,也就是公元261年製造的銅弩機。弩機的上面還標著製造的年月日,這架大連弩在製造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連弩使用和製造在蜀漢的連續性。

這架大連弩重約267公斤,靠人的單純臂力是絕對拉不開的,只能實現腳踏式發射,也屬於冷兵器時代裡的一件重型半自動武器吧。

那麼,既然蜀漢政權有連弩的存在,“諸葛亮生前為什麼不使用連弩?”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回過頭來,瞭解連弩的基本狀況。

首先,據資料記載,諸葛亮改造後的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就是說,箭矢只有八寸,這樣在半機械力的推動下,發射的距離遠,有力量,而且是一次發射10支箭矢,重要的是,箭矢必須特製。

在我們現在看來,這都不算問題,可是,在當時只有益州之地的蜀漢政權來說,弩身用料,箭矢的製造等等,生產工藝複雜而細密,當時的製造水平就達不到連弩整體裝配蜀漢軍隊的要求,圖紙可以出來,製造幾架出來可以,無法批量生產,這對於十萬人的軍隊來說,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了。

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後來的姜維九伐中原,軍事活動頻繁,哪裡能顧忌到推進連弩這樣的研發生產,如果在回頭去匹配連弩的製造工坊,也沒有這樣的時間、財力、以及整體制造業基礎。

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子由拍案驚奇


現在的人對諸葛連弩的印象,都是被影視劇、遊戲所神化了的。

首先要扭轉的觀念,可能存在兩種連弩,一種是重型防禦裝備。按《三國志》所述,“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如果全箭都是鐵製,還要八寸,這分量,誰扛得動。。。所以更可能指的是固定在城牆上或陣地裡的防禦武器,那也就類似弩炮了,即使只是中間幾支有準星,一排十箭齊出,殺傷性還是很客觀的。

暗恥的三國無雙裡出現的連弩就是這種形式,其實日本還算是研究過的。

另一種連弩只使用鐵製的箭頭,可以成為單兵武器,但這不是一種遠程武器,而是近戰突擊武器。

相對於當時的弓,連弩簡化了拉弦的方式,用槓桿原理來拉動扳機,這使得使用者不需要具備很大的臂力也能使用。

同時,使用了箭匣來儲存箭支,大大縮短了發射一次之後重新裝填的時間,也不需要精準地操作,所以這也是在降低使用難度。

那看似這種設計很牛逼,但連弩的連發設計造成了一個很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箭匣裡的箭支,不能有尾羽,所以射出的箭缺乏穩定性,也就是在射程稍遠時,命中率就變得非常感人了。於是,這種小連弩只適合突擊戰和白刃戰,無法像弓箭手那樣組隊攻城或遠程阻擊敵人。

借《火鳳燎原》裡的圖,在白刃戰中,貼身來那麼一串連射,那真是呂布關羽都要見閻王了。


觀大千視界


諸葛亮發明了連弩,但連弩為啥不大規模用?

很顯然,業餘的發明家諸葛亮,並沒有設計出完美的,可以改變戰爭的武器。

01.《三國志》的記載

事實上,在《三國志》裡,陳壽只是說了諸葛亮有連弩這種發明,並沒有說連弩的實際殺傷力: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其實發明並不是一件離我們很遠的事,在高校中,我們也看到很多人申請專利,但這些專利中,能成為真正產生效益的產品或工藝的,其實並不多。

有的時候,一些發明造價太高,不能替代現有產品。有的時候,發明的又是看著好玩的東西,但只是中看不中用。

而《三國志》中,即使有用弩殺人的記載,但這個弩未必是諸葛亮的連弩。

02.《三國志注》的記載

關於諸葛連弩,在《三國志注》中,裴松之也引《魏氏春秋》記載:

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看起來,他就是把以前的單發弩,變成了十連發或者散彈式發射。但究竟這種武器命中率和射程怎們樣,史料卻並沒有記載。

據一般的常識推斷,這種弩在結構上應該比普通弩更笨重。而且,既然弩有了連發的功能,那麼在命中率和射程上,它應該會有一點犧牲。

所以,這種武器在戰爭中,應用起來可能會有很多侷限。

“武器是戰爭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諸葛亮的弩,可能也只是在特定條件下才能用用的存在,不足以改變戰爭結果。


歷史迷猴神通


諸葛亮一生不但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發明家。他發明的諸葛連弩堪稱三國時期的頂級武器,威力巨大。可是在他生前,並沒有把這項科技投入使用,如果使用諸葛連弩,劇情不就反轉了嗎?

一、諸葛連弩製造成本太高,工藝要求也高

1、根據史書的記載諸葛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確實是了不起的兵器,但是體積大,成本高。一弩十矢,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鐵器都很少用,民間更不常用鐵器。諸葛連弩需要的“鐵”在當時的冶鐵技術是無法提供的,需要大批量生成這樣的鐵製工具是不可能的。

2、就算蜀國有豐富的鐵礦,諸葛連弩要求“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想想看,一場戰爭下來要消耗上千噸精練鐵矢,這樣的消耗是蜀國無法負擔的,三國代任何國家都負擔不起。鐵器工藝的缺乏直接導致了諸葛連弩雖然威力強大,但無法批量生產,軍隊無法裝備這樣高成本的武器。

二、諸葛連弩的射擊精準度不高。

1、諸葛連弩雖然可以連續發射弩箭,但由於連弩用箭沒有箭羽,使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從而在飛行的過程中失去原定目標,或距離原定目標過遠,從而使諸葛連弩的軍事用途大打折扣。

2、諸葛連弩鐵矢重,僅有大約50米的射程,當然,連弩射程依據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變,但按當時的製造水平,平均在50米左右差不多;而普通箭矢歷史記載射程120米,60米以內能準確攻擊人、馬。比較而言,還是普通箭矢的優勢明顯。

三、當時的基本科技水平限制了諸葛連弩的應用,同時也限制諸葛亮的才能得不到發揮。

1、諸葛亮生前沒能將諸葛連弩用於戰爭,可謂遺憾。後人馬均,看了諸葛連弩的設想後,試圖將諸葛連弩改進成單人使用的武器,最後也成功了,但是他發現製作諸葛連弩的過程太複雜了,而且箭頭必須特製。最後放棄了該產品作為軍事用途的可能。

2、不只是小說《三國演義》提到諸葛連弩,在《三國志》和其他正史也記載了諸葛連弩一事。諸葛亮一生孜孜不倦的努力,發明了多項設備,比如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殺傷力強大的諸葛連弩,他很想讓蜀國強大起來,但時代科技的基本條件限制了他的才能。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為蜀國奔忙了一生,最終死在征討曹操的半路上。



長湖火鳳凰


三國時期的黑科技,諸葛連弩!!威力強大的科技器物!!有關諸葛連弩的早期記載主要集中在《三國志》及其註釋之中。

我們看看史書上的記載諸葛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除此之外諸葛連弩還有兩個致命的缺陷:製造複雜,箭矢必須特製。


特點諸葛連弩有以下特點:

一是火力很強,一次能發射十支箭。

二是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體積、重量大,單兵無法使用。


不要小看了這兩個缺陷,這兩個缺陷在現在看來可能不值一提,但在當時卻決定了諸葛連弩的命運——無法批量裝備軍隊,最後失傳。


諸葛亮確確實實是創造發明了諸葛連弩,可惜的是當時蜀漢的兵器製造業的水平根本就達不到製作諸葛連弩的水平。再簡單點說,圖紙畫出來了,但是無法制成成品,工業基礎差了。特別是特製的箭矢,要求很高,根本無法批量生產,導致了諸葛連弩在那個時期最終成為了一個有頭無尾傳說。


延伸閱讀

《諸葛亮傳》

《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皆出其意,即指諸葛亮的創意、構思、設計,而由他人具體制作。

Ghoul內幕


諸葛亮發明了威力巨大的諸葛連弩,綿竹之戰,諸葛瞻父子壯烈犧牲,可從頭至尾諸葛瞻似乎都沒有使用他父親發明的神器——諸葛連弩,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諸葛亮一生不但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的諸葛連弩堪稱三國時期的黑科技,威力巨大。可是在他死後,決定蜀國生死存亡的綿竹之戰,諸葛瞻為何不用這項黑科技對付鄧艾呢?原因可能很尷尬。

為何尷尬呢?因為諸葛瞻雖然揹負了父親的盛名,但是手裡根本就沒有諸葛連弩,更沒有裝備給士兵。這就是最尷尬的地方,人人都以為諸葛瞻是最應該使用和擁有諸葛連弩的人,而他卻偏偏沒有。

簡單點說蜀軍當時根本就沒有裝備諸葛連弩,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諸葛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確實是一個神器,特點是體積大,威力大無法單人操作。除此之外諸葛連弩還有兩個致命的缺陷:生產很複雜,箭矢必須特製。

不要小看了這兩個缺陷,這兩個缺陷在現在看來可能不值一提,但在當時卻決定了諸葛連弩的命運——無法批量裝備軍隊,最後失傳。

諸葛亮確確實實是創造發明了諸葛連弩,可惜的是當時蜀漢的兵器製造業的水平根本就達不到製作諸葛連弩的水平。再簡單點說,圖紙畫出來了,但是無法制成成品,工業基礎差了。特別是特製的箭矢,要求很高,根本無法批量生產,導致了諸葛連弩最終成為了一個傳說。

而且這一點也在後來的另一個大發明家身上印證了,他就是——馬均。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大發明家,當他看到諸葛連弩之後,試圖將他改進成單人使用的武器,最後也成功了。但是最終經過改進的諸葛連弩也難產失傳了。為什麼呢?就因為製作太複雜,而且箭頭必須特製。

這說明了當時雖然諸葛亮發明了諸葛連弩這種先進的武器,但是整個社會都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製造技術,根本無法批量生產,更無法將諸葛連弩裝備部隊。

所以,不是諸葛瞻不想用諸葛連弩對付鄧艾,而是蜀軍根本就沒有裝備諸葛連弩,著實令人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