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为什么不使用连弩?

巨蟹座大王


早在战国的时期就使用了连弩,威力也十分巨大,尤其是秦朝对弩的使用是非常的重视。

在历史上有记载,秦始皇曾经到东边巡游过一次。在经过泰山封禅之后,怎么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想要去大海上面看一下。仅是在内陆待得有点久了,咸阳是一个非常内陆的城市,湖畔都很少见到。

秦始皇看到那宽阔的大海,心中感慨万千,但是突然一下子在海面上出现了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怪物。天地间顿时变了色,乌云暗涌,让人感到害怕。但是秦始皇是何等人物?一点害怕的脸色都没有,直接叫手下的奴才拿出了一把弩,轻松的使用了一下,海面顿时被渲染成红色了。


这个另人害怕的怪物,其实就是一头鲸,我们都知道鲸是海洋中非常巨大的生物,而在当时古代那么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能够住的制造出这么强大的武器,可以杀死一头鲸,就可以知道这个武器有多么大的杀伤力。

都说秦朝很强大,能够一口气陨灭了六国,不光是靠他的真实实力,还要靠他们的武器非常的先进。而诸葛亮发明的这种连弩,这是在这种弩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要是诸葛亮把这种弩让一个人都拥有一个的话,还不早就统一了三国,刘备也不会在白帝城托孤的。


但是没有任何事物都是完全完美的,就算这个武器再怎么强大,但是也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让我们继续来认识一下诸葛连弩这一种东西。

连弩,又被叫做“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所以古代的路进行了改造,就相当于蔡伦给造纸术改造了一下。“诸葛连弩”的威力已经比以前威力大大增加,而且可以一次性射10次,以前的弩只能射两三次。

虽然诸葛连弩的威力极大,而且也可以轻松的使用,毫无操作的难度,就像现代的手枪一样,但是制造的难度是非常的大。根本无法做到量产,只能被少数人拥有。

我先说一下弩的本身。这个制造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材料可以非常的简单,选择非常坚硬的木头,按照说明书上去做的话,不用很久就可以找出这个完全是可以量产的。


从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弩看起来是非常的简单,要把弓箭装好之后,使用的时候只要轻轻的,按一下就可以发射一个弓箭了。

但是这个连弩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就是在发射过程中比较缓慢,而且在使用的时候,只能使用这个连弩,其他武器不能使用,就相当于一个远程的射手,要是敌人上前,尤其战争混乱的时候根本无法使用。但是守城还是可以的,威力还是比较巨大。


再说一下弩箭。这个最好的长度最好是8寸,如果太长或者太短了的话,不利于弓箭的发射,而且也没什么威力,此时威力才是最大的。这个也是非常容易制造,毕竟控制好长度只要拥有一个尺度就行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弓箭都是有羽毛的,这个羽毛最主要的就是在发射过程中可以保持好宫颈的平衡,从而达到射中目标的目的。但是弩箭和弓箭是有区别的。弩箭的羽毛是非常不容易控制,一定要选择适合的,一点误差都不能有,否则的话是没有杀伤力或者击中不了目标。所以制造的话,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做,最好是一个制造多年的人去制作的话,一天就能够制造几个。而要想真正的让大多数人都拥有的话,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

诸葛连弩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好东西都比较贵,所以用不了 。


汪公说


连弩使用条件苛刻,不好部署

连弩具有杀伤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火力密集等诸多优点,但因体积大、安装慢、不易携带等诸多缺点,一直主要作为防御性武器。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回:“张郃追杀魏延至木门道,被堵死在峡谷中。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

这好像是诸葛亮使用弩的唯一的一次记载。这里不可能是弓,因为弓是单只发射,峡谷细长,根本藏不下万人,普通弩需要的人也有点多,若真是万弩齐发,只能是连弩,一边山坡上埋伏五百人,每弩十只箭矢,刚好。



这里有一个苛刻的条件:山谷伏击战,以逸待劳,以少胜多,敌人在狭小地带没法躲避。这样的特定条件不好创造,不好复制,需要在特殊的环境中花费相当时间精心部署。所以正常情况下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没法部署使用。



连弩工艺复杂,成本太高,没法批量生产

连弩制造复杂,部件精密,箭矢必须特制,对技术和材料要求较高。可惜的是当时蜀汉的兵器制造业的水平根本就达不到制作连弩的水平。简单说就是诸葛亮图纸画出来了,但是工匠们无法制成成品,即便做出了成品,但因为成本太高,特别是特制的箭矢成本很高,根本无法批量生产。这两个致命的缺陷在现在大工业时代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却根本无法克服 ,量产不了,所以没得可用。



连弩技术不完善,没法推广使用

体积大,重量大,不便携带。连弩为了实现连续、快速激发,对箭匣、曲轴的硬度、韧性要求较高,但当时没有轻便硬质木材及其替代品。这对长途跋涉、营养不足的古代士兵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连弩弓力非常低下,射程穿透力性能下降严重。因为一次是十只箭,拉动弓弦就需要很大的气力,为了保证能够在短时间内,单臂连续通过曲轴连杆上弦机拉动弓弦,连弩弓力就要非常低,否则拉不动,于是射程、穿透力下降严重,后世的仿制品也就只有10~15米的射程,如果碰上甲胄、盾牌提前防御,基本就无效了。

故障率高,不好维修。因为连弩的曲轴连杆上弦机、重力下落式箭匣,这些结构相对复杂,但当时材料强度不足,加工工艺也无法很到位,精度根本没有保障,磨损厉害,故障率自然就很高,切难以维修。



诸葛亮一生运动战多,用不着连弩

诸葛亮一生随刘备南征北战,攻城拔寨,后来更是七出岐山,妄想为蜀汉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他一生基本都在抢地盘,或者是在抢地盘的路上,很少坐城防御。

再者蜀汉偏距一隅,除了荆州,别的多不大用防守。所以诸葛亮的重心是进攻,防御只是偶而为之,连弩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蜀汉养不起大规模弩兵

蜀汉基础差、底子薄,国力不足以养的起一支弩兵。由于连弩自身重,移动慢,填装慢,瞄准慢,对敌必须都有专门弩兵提前准备,兵力少了还形不成规模杀伤力,所以弩兵还必须有一定规模,这个装备就是相当耗钱了。加之弩兵周围还必须得有大量骑兵和步兵作为掩护。蜀汉建国短,国力根本打不到这个要求。


我就是竹韵


《三国志》里所提到的“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既然木牛流马都有使用,连弩肯定也会使用。

但是《三国演义》里是有用弩的。

第101章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却说司马懿引兵径到卤城下,日已昏黑,乃谓诸将曰:“若白日进兵,城中必有准备;今可乘夜晚攻之。此处城低壕浅,可便打破。”遂屯兵城外。一更时分,郭淮亦引兵到。两下合兵,一声鼓响,把卤城围得铁桶相似。城上万弩齐发,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进。忽然魏军中信炮连声,三军大惊,又不知何处兵来。

写的是万弩齐发,而不是万箭齐发

郃大惊曰:“我中计矣!”急回马时,背后已被木石塞满了归路,中间只有一段空地,两边皆是峭壁,郃进退无路。忽一声梆子响,两下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

所以,可以理解诸葛亮生前有使用连弩。也有人会说,这里的弩只是普通的弩,不一定是诸葛连弩。

如果不是指的连弩,要么就是这种连弩工艺太复杂,以蜀国的国力,无法普及,或者是操纵性不强,且容易损坏,维修成本高,所以无法广泛使用。

还有一种说法是连弩的射程都近,正面对敌作用不大。


国内ERP专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在关于诸葛连弩有一定的争论。

目前历史考证基本可以确认,诸葛连弩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大型床弩。

这种床弩很大,主要用于城市的攻防,以及对付敌人重兵集团的步兵阵。

连弩并非像今天机关枪一样,可以连射10发弩箭。

而是一次性射出10发弩箭。

这主要是床弩的弩箭射程远,威力大,但缺点是精度有限。

尤其是对付敌人步兵阵,还是需要密集火力的。

所以,床弩采用一次性射出10支箭,火力密集度大了很多,杀伤力自然就更大了。

传统的连弩,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有一种说法,诸葛连弩其实是一种类似于今天机关枪的连射弩。

一说,这是诸葛亮根据南蛮的一种野兽弩弓的改进型。

当时南蛮人有一种连弩,用竹子木头支撑,可以连续射出10支弩箭,火力猛烈。

但是,这种连弩有很大缺点,就是威力较弱,射程通常在二三十米,无法射穿铠甲。

但对于南蛮人来说足够了!

因为南蛮地区战士很少有铠甲,同时还会将弩箭上涂有剧毒物质。

只要弩箭射中人体,哪怕只有皮肉伤,也会致命。

其实最初南蛮人用这种连弩对付野兽。而大型野兽一箭是对付不了的,必须连射多箭。

一种是说法,诸葛亮由此改造,这就是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主要用于防御使用,对付冲到城下近距离的敌人步兵。

只要10张连弩,短时间可以射出100支剧毒弩箭,轻松挫败敌人的攻势。

其实,直到清末和民国时期,这种连弩还是存在。

萨沙小的时候,我表哥就做了一个连弩,确实可以连续射出10支箭,结构也不复杂。

那么,诸葛连弩为什么没有传下去?

主要是它的射程太近了,二三十米起不到什么作用,敌人攻城之前一定会用弓弩进行压制性射击,连弩会被压制。


萨沙


这类弩箭,实际上在三国之前就有出现,诸葛亮只不过是又重新设计了一下,他在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

1964年在成都郫县就出土了一架刘禅在位期间,景耀四年,也就是公元261年制造的铜弩机。弩机的上面还标着制造的年月日,这架大连弩在制造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但是由此可以看出,连弩使用和制造在蜀汉的连续性。

这架大连弩重约267公斤,靠人的单纯臂力是绝对拉不开的,只能实现脚踏式发射,也属于冷兵器时代里的一件重型半自动武器吧。

那么,既然蜀汉政权有连弩的存在,“诸葛亮生前为什么不使用连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过头来,了解连弩的基本状况。

首先,据资料记载,诸葛亮改造后的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就是说,箭矢只有八寸,这样在半机械力的推动下,发射的距离远,有力量,而且是一次发射10支箭矢,重要的是,箭矢必须特制。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都不算问题,可是,在当时只有益州之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弩身用料,箭矢的制造等等,生产工艺复杂而细密,当时的制造水平就达不到连弩整体装配蜀汉军队的要求,图纸可以出来,制造几架出来可以,无法批量生产,这对于十万人的军队来说,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后来的姜维九伐中原,军事活动频繁,哪里能顾忌到推进连弩这样的研发生产,如果在回头去匹配连弩的制造工坊,也没有这样的时间、财力、以及整体制造业基础。

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子由拍案惊奇


现在的人对诸葛连弩的印象,都是被影视剧、游戏所神化了的。

首先要扭转的观念,可能存在两种连弩,一种是重型防御装备。按《三国志》所述,“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如果全箭都是铁制,还要八寸,这分量,谁扛得动。。。所以更可能指的是固定在城墙上或阵地里的防御武器,那也就类似弩炮了,即使只是中间几支有准星,一排十箭齐出,杀伤性还是很客观的。

暗耻的三国无双里出现的连弩就是这种形式,其实日本还算是研究过的。

另一种连弩只使用铁制的箭头,可以成为单兵武器,但这不是一种远程武器,而是近战突击武器。

相对于当时的弓,连弩简化了拉弦的方式,用杠杆原理来拉动扳机,这使得使用者不需要具备很大的臂力也能使用。

同时,使用了箭匣来储存箭支,大大缩短了发射一次之后重新装填的时间,也不需要精准地操作,所以这也是在降低使用难度。

那看似这种设计很牛逼,但连弩的连发设计造成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箭匣里的箭支,不能有尾羽,所以射出的箭缺乏稳定性,也就是在射程稍远时,命中率就变得非常感人了。于是,这种小连弩只适合突击战和白刃战,无法像弓箭手那样组队攻城或远程阻击敌人。

借《火凤燎原》里的图,在白刃战中,贴身来那么一串连射,那真是吕布关羽都要见阎王了。


观大千视界


诸葛亮发明了连弩,但连弩为啥不大规模用?

很显然,业余的发明家诸葛亮,并没有设计出完美的,可以改变战争的武器。

01.《三国志》的记载

事实上,在《三国志》里,陈寿只是说了诸葛亮有连弩这种发明,并没有说连弩的实际杀伤力:

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其实发明并不是一件离我们很远的事,在高校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人申请专利,但这些专利中,能成为真正产生效益的产品或工艺的,其实并不多。

有的时候,一些发明造价太高,不能替代现有产品。有的时候,发明的又是看着好玩的东西,但只是中看不中用。

而《三国志》中,即使有用弩杀人的记载,但这个弩未必是诸葛亮的连弩。

02.《三国志注》的记载

关于诸葛连弩,在《三国志注》中,裴松之也引《魏氏春秋》记载: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看起来,他就是把以前的单发弩,变成了十连发或者散弹式发射。但究竟这种武器命中率和射程怎们样,史料却并没有记载。

据一般的常识推断,这种弩在结构上应该比普通弩更笨重。而且,既然弩有了连发的功能,那么在命中率和射程上,它应该会有一点牺牲。

所以,这种武器在战争中,应用起来可能会有很多局限。

“武器是战争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诸葛亮的弩,可能也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用用的存在,不足以改变战争结果。


历史迷猴神通


诸葛亮一生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发明家。他发明的诸葛连弩堪称三国时期的顶级武器,威力巨大。可是在他生前,并没有把这项科技投入使用,如果使用诸葛连弩,剧情不就反转了吗?

一、诸葛连弩制造成本太高,工艺要求也高

1、根据史书的记载诸葛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确实是了不起的兵器,但是体积大,成本高。一弩十矢,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铁器都很少用,民间更不常用铁器。诸葛连弩需要的“铁”在当时的冶铁技术是无法提供的,需要大批量生成这样的铁制工具是不可能的。

2、就算蜀国有丰富的铁矿,诸葛连弩要求“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想想看,一场战争下来要消耗上千吨精练铁矢,这样的消耗是蜀国无法负担的,三国代任何国家都负担不起。铁器工艺的缺乏直接导致了诸葛连弩虽然威力强大,但无法批量生产,军队无法装备这样高成本的武器。

二、诸葛连弩的射击精准度不高。

1、诸葛连弩虽然可以连续发射弩箭,但由于连弩用箭没有箭羽,使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从而在飞行的过程中失去原定目标,或距离原定目标过远,从而使诸葛连弩的军事用途大打折扣。

2、诸葛连弩铁矢重,仅有大约50米的射程,当然,连弩射程依据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变,但按当时的制造水平,平均在50米左右差不多;而普通箭矢历史记载射程120米,60米以内能准确攻击人、马。比较而言,还是普通箭矢的优势明显。

三、当时的基本科技水平限制了诸葛连弩的应用,同时也限制诸葛亮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1、诸葛亮生前没能将诸葛连弩用于战争,可谓遗憾。后人马均,看了诸葛连弩的设想后,试图将诸葛连弩改进成单人使用的武器,最后也成功了,但是他发现制作诸葛连弩的过程太复杂了,而且箭头必须特制。最后放弃了该产品作为军事用途的可能。

2、不只是小说《三国演义》提到诸葛连弩,在《三国志》和其他正史也记载了诸葛连弩一事。诸葛亮一生孜孜不倦的努力,发明了多项设备,比如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杀伤力强大的诸葛连弩,他很想让蜀国强大起来,但时代科技的基本条件限制了他的才能。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为蜀国奔忙了一生,最终死在征讨曹操的半路上。



长湖火凤凰


三国时期的黑科技,诸葛连弩!!威力强大的科技器物!!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

我们看看史书上的记载诸葛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除此之外诸葛连弩还有两个致命的缺陷:制造复杂,箭矢必须特制。


特点诸葛连弩有以下特点:

一是火力很强,一次能发射十支箭。

二是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体积、重量大,单兵无法使用。


不要小看了这两个缺陷,这两个缺陷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却决定了诸葛连弩的命运——无法批量装备军队,最后失传。


诸葛亮确确实实是创造发明了诸葛连弩,可惜的是当时蜀汉的兵器制造业的水平根本就达不到制作诸葛连弩的水平。再简单点说,图纸画出来了,但是无法制成成品,工业基础差了。特别是特制的箭矢,要求很高,根本无法批量生产,导致了诸葛连弩在那个时期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头无尾传说。


延伸阅读

《诸葛亮传》

《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而由他人具体制作。

Ghoul内幕


诸葛亮发明了威力巨大的诸葛连弩,绵竹之战,诸葛瞻父子壮烈牺牲,可从头至尾诸葛瞻似乎都没有使用他父亲发明的神器——诸葛连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的诸葛连弩堪称三国时期的黑科技,威力巨大。可是在他死后,决定蜀国生死存亡的绵竹之战,诸葛瞻为何不用这项黑科技对付邓艾呢?原因可能很尴尬。

为何尴尬呢?因为诸葛瞻虽然背负了父亲的盛名,但是手里根本就没有诸葛连弩,更没有装备给士兵。这就是最尴尬的地方,人人都以为诸葛瞻是最应该使用和拥有诸葛连弩的人,而他却偏偏没有。

简单点说蜀军当时根本就没有装备诸葛连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诸葛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确实是一个神器,特点是体积大,威力大无法单人操作。除此之外诸葛连弩还有两个致命的缺陷:生产很复杂,箭矢必须特制。

不要小看了这两个缺陷,这两个缺陷在现在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却决定了诸葛连弩的命运——无法批量装备军队,最后失传。

诸葛亮确确实实是创造发明了诸葛连弩,可惜的是当时蜀汉的兵器制造业的水平根本就达不到制作诸葛连弩的水平。再简单点说,图纸画出来了,但是无法制成成品,工业基础差了。特别是特制的箭矢,要求很高,根本无法批量生产,导致了诸葛连弩最终成为了一个传说。

而且这一点也在后来的另一个大发明家身上印证了,他就是——马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发明家,当他看到诸葛连弩之后,试图将他改进成单人使用的武器,最后也成功了。但是最终经过改进的诸葛连弩也难产失传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制作太复杂,而且箭头必须特制。

这说明了当时虽然诸葛亮发明了诸葛连弩这种先进的武器,但是整个社会都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制造技术,根本无法批量生产,更无法将诸葛连弩装备部队。

所以,不是诸葛瞻不想用诸葛连弩对付邓艾,而是蜀军根本就没有装备诸葛连弩,着实令人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