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军起义依托瘟疫而起?天灾还是人祸?压倒东汉的最后一颗稻草

导语:黄巾军起义依托瘟疫而起?天灾还是人祸?瘟疫是压倒东汉的最后一颗稻草吗?张角神话自己,皇帝佛系治理

稍微了解一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约公元2-3世纪间的东汉末年,曾出现了天下三分,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人们往往将三国时代的开端定义为汉灵帝时期爆发的黄巾军起义;而仅仅历时一年的黄巾军起义,为何能成为压倒东汉刘氏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背后的诸多历史背景和缘由却很少被提及。

比如,桓灵之际,在汉朝统治的中心,京师长安,连续多年出现的地震、瘟疫、洪涝灾害往往成为了人们在评述这段历史时的“漏网之鱼”;而后的历朝历代,大多数文史专家将目光过多投射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一预设的立场中,反而对涉及生命、疾病的问题选择性地忽略。

黄巾军起义依托瘟疫而起?天灾还是人祸?压倒东汉的最后一颗稻草

《三国演义》想必耳熟能详,第一章“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写到了黄巾军的首领,巨鹿郡人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的故事;张角入山采药时,遇见一名蓝眼睛、孩童样貌的老者,老者自号“南华老仙”,赠予了他一本《太平要术》后便化为一阵清风而去;据传说张角得到《太平要术》,习得其中呼风唤雨、驱雷策电的“神力”,自号为“太平道人”。

张角借瘟疫神话自己

而此时,张角所在的河北冀州郡正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死伤者无数,于是张角带着徒弟五百多人,用自己调制的特效药物“符水”为人治病,这里的符水,大概就是当着患者的面,将符咒燃烧后的灰烬放到预先调制好的中草药之中,借以满足张角的“神人”形象,同时,张角纠集起一批武装力量,自号“天公将军”,从而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军事起义运动。

情节中的“路遇仙人”,《太平要术》、呼风唤雨的“神力”等等,可以肯定,是张角为宣传自己而采取的舆论手段,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张角本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懂些传统药学的江湖郎中,赤脚医生罢了,能获得众人追随,自然是通过一系列传销式的清洗思维手段。

黄巾军起义依托瘟疫而起?天灾还是人祸?压倒东汉的最后一颗稻草

而作为一个身无长物、位居社会底层的一介巫医,江湖术士张角和他的“太平教”,却能在东汉末年动摇已有四百年国祚的“大汉天下”,使得中央政权分崩离析,其背后,则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张角所处的,是东汉桓帝、灵帝两位皇帝执政的时期,这两个皇帝所在位的时间前前后后一共四十年,而就是这四十年间的频发的灾害以及统治阶级的毫无建树,作为不当,雪球越滚越大。

《汉书·孝桓帝纪》中记载了汉桓帝即位后,汉朝国境范围内出现了诸多灾害:汉桓帝即位第一年二月,荆州、扬州出现了小范围的饥荒;四月,京师长安发生“地龙翻身”,也就是大型地震。同时,各郡各封国出现洪水泛滥灾害;九月,长安再次发生地震。汉桓帝二年九月和三年六月,长安又发生了两次严重的黄河水患。

汉桓帝为抗瘟疫改年号,效果甚微

即位之初汉桓帝就面临了天灾人祸的三年,于是汉桓帝改年号为“和平”,以期天下太平。然而这样的举措却没有起到一丝作用;七个月后,山东梓潼山爆发山崩。第二年年初,京师又爆发了大型瘟疫。这场瘟疫范围极广,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便由西北部的长安,一路传播到了位于东南的九江、庐江等地。瘟疫在长江中下游、鄱阳湖流域肆虐,民生凋敝。于是汉桓帝将使用了仅半年的年号“和平”废止,改年号为“元嘉”。

黄巾军起义依托瘟疫而起?天灾还是人祸?压倒东汉的最后一颗稻草

而瘟疫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不久后,京师又发生了大型旱灾,位于中原的梁国、任城等地出现大范围的饥荒,甚至出现了百姓只能人吃人的惨象。一年后的秋天,半数大汉国境又发生了蝗虫灾害,并且黄河洪水暴涨,大量农户无法生存,食物无法得到保障,房屋也被河水尽数冲毁,只得成为流民。其中,位于冀州的流民最多,数字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十万户。

汉桓帝时期,中央政府主要由一群太监把持,而汉桓帝则笃信执迷于佛学,常常置身政务之外,太监执政下,卖官鬻爵,贪腐之气盛行,官府之中,多为酒囊饭袋,尸位素餐之徒。每每有瘟疫发生,汉桓帝则或下罪己诏、或大赦天下、或改变年号以平息所谓的“上苍之怒”,而不是将时间花在积极施救赈灾,进行灾祸的反思,对二次灾难发生的有效控制上。

汉灵帝再遇瘟疫,大赦天下又更改年号

汉桓帝死后,并没有留下子嗣,于是群臣迎回河间王的后裔刘宏即位,也就是汉灵帝。汉灵帝即位第二年,又爆发了瘟疫;汉灵帝面对灾难,重复了汉桓帝的举措,大赦天下、频繁修改年号。

黄巾军起义依托瘟疫而起?天灾还是人祸?压倒东汉的最后一颗稻草

就在张角在巨鹿掀起黄巾军起义的前一年,夏,天下大旱;冬,瘟疫横行,这样的大环境,给了篡逆者可乘之机;如有心人张角,便找准时机,扛起了“苍天死,黄天当立”的大旗,打着天命的名义和旗号进行反叛活动。而仅仅就在“黄巾军起义”被平复的第二年,瘟疫又起,叛乱更是频发,煊赫了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彻底走向了末路。

在大型自然灾害面前,单凭人力确实难以控制,然而利用天灾散布谣言以满足自身利益,掀起叛乱以满足个人需求,这又是更深层次的灾祸了,东汉末年横行的多次自然灾害,可谓既是天灾,又是人祸。

经久不衰的地震、瘟疫肆虐,并且总是发生在位于国家心脏位置的京师地带,这样的灾害确实难以提前预知,且东汉年间的医疗水平也处于较为原始的水平,更谈不上什么有效的预防机制了。

佛系治理,抗瘟疫不力,是压倒东汉王朝最后一根稻草

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东汉朝廷的朝廷统治者汉桓帝一心向佛,国家灾祸面前,作为统治者的他却当上了妥妥的“佛系青年”,汉灵帝也是如此;天灾面前,桓、灵二帝,不是大赦天下,就是变更年号。若是稍微有所实际作为,也不至于太监把持朝政,使得政治权力寻租、腐败滋生,若是官员管理得力,能够在灾害发生之时有效施策,那么灾害对国计民生的影响,亦不至于到最后掀起全国范围内动荡。

黄巾军起义依托瘟疫而起?天灾还是人祸?压倒东汉的最后一颗稻草

苏轼建立北宋版“雷神山”医院,抗击瘟疫

无论在什么时期,灾难只能敲响警钟,而无法阻碍时代的进步,积极施政,强力抗击,精准施策才是灾祸发生时的可取之道,譬如在北宋元祐四年,杭州发生严重的疫情,而当时主政杭州的,正是那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

发现瘟疫后,苏轼一面向北宋朝廷上书请求援助和救济,一面又在杭州建立起了“北宋版”的雷神山医院,安乐坊用以安置病人,同时请来众多医药专家研制药粥,并派遣诸多基层工作人员和医生四处奔走,对于不同的患者施加以不同的诊疗手段,一时间治愈了很多感染了瘟疫的人。

苏轼的经验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并且在之后长期的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积极运用。可见,灾害并不可怕,迎难而上,处理得当,则可以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黄巾军起义依托瘟疫而起?天灾还是人祸?压倒东汉的最后一颗稻草

总结

笔者认为上下一心,同舟共济是战胜瘟疫的关键,诚然,两汉的医疗水平远远低于两宋,然而对比可见,在灾祸发生之时,唯有上下一心,同舟共济,方才能够毅勇向前;同时,真诚奉献、付出心力才能从实际意义上解决问题;而趁着天灾发生之时,造谣生事,滋生祸端;或是只为管保住自己的钱袋,去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不法之事,则结果必然是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之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击天灾,虽有牺牲,然而正如毛主席所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自然灾害永远不可能打倒不断进步的人类,饱经自然灾害的东汉王朝是不幸的,而一路披荆斩棘、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却是伟大的。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太平要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