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陶淵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記》?

江湖夜雨92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人們在欣賞優美文字之餘,更多的是欣賞那種世外桃源的生活狀態。

所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總是有人提及,永遠不被忘記。就在於他描述了一個社會現象。

這種社會現象,就是無為而治,大家都很和諧,沒有階級矛盾,人們自食其樂,相互安好,人與自然也很和諧。

人們欣賞嚮往的就是這種純天然的生活狀態,隨著社會發展變化,人們也越來越感覺到要與自然界處好關係。

人們對自然界的破壞和過度利用,勢必造成一種不平衡,造成自然環境惡化,人們的生存環境就受到威脅。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是人類永遠要遵守的法則。

陶淵明的世外桃源的現實意義就在於。我們人類之間,人類與自然只有和諧共處,適當利用。才是美好社會,才是世外桃源。


新浪陽春白雪


《桃花源記》為陶淵明的散文名篇,語言質樸,風格清新,能激發我們對心中美好圖景的嚮往與追求,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樂,與世隔絕,無人問津均出自此篇。先來看看文章內容。

漁人忽逢桃花林。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因一心捕魚,而迷了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豔美麗,香氣濃郁,漫步樹下,落花紛紛,恍如仙境,漁人很驚異,想窮盡這片樹林。其中“忘”,“忽逢”“甚異”“欲窮”生動描摹出漁人發現桃花林的原因和極大的好奇心。



漁人進入桃花源。漁人走到桃花林的盡頭,溪水發源地,發現潺潺溪水從一座山的洞口流出,洞內彷彿有光亮,便下來船,爬進洞口,才開始很窄,走幾十步後,便豁然開朗。進入桃源後,更有柳暗花明之境界。土地,房屋,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耕者,老人,小孩,一起湧出,歷歷在目,勾畫出了一幅多麼優美,多麼恬靜,多麼祥和的山村田園生活圖景。

漁人做客桃花源。村中人發現漁人,非常震驚,畢竟他是五百年來,村中來的第一個客人,於是,邀請到自己家裡,殺雞,炒菜,端出美酒,熱情招待。村裡的人聽說了,家家都請他去做客。對於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能拿出家長最好的東西款待,村中每一家都是這樣,可見村人的熱情,真誠,民風的純樸,厚道。誰不向往這樣一個理想的境界,到哪都樂待人見,受人歡迎。

漁人再尋桃花源。漁人離開桃花源,處處志之,也就是沿途做了標記,留下暗號。到了市裡,迫不及待地報告給了太守。太守便派人一起和他尋找,結果怎麼也找不到。



結尾陶淵明還添加了一個小花絮: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這個南陽劉子驥,是位風流瀟灑的高尚名士,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劉子驥本人很有才華,但對功名不感興趣,過著遠離塵世,遊山尋仙的漫遊,隱居生活,長能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神奇境地。他聽說後,高興地前去尋找,結果,沒幾天,病死了。作者的用意很明顯了,這樣一個理想的地方,很難找到,大家就不用費心找了。

劉子驥原是鄧州人。鐵板釘釘,沒有疑問,劉子驥本是南陽鄧州人,據《晉書,神仙傳》記載,劉子驥,本西漢皇室宗親,祖上被封安眾候,世居安眾。安眾故城就在鄧州西境。關於他的事蹟,以後再說。

為什麼陶淵明要寫《桃花源記》呢?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東晉偏安一隅,社會動亂,政治腐敗,轉亂頻仍,民不聊生。老百姓徭役,賦稅繁重,還要被迫去參加戰爭,很多村莊,十室九空,荒無人煙。陶淵明原來是縣令,感到無法改變現狀,不想委屈自己,在汙濁的官場俯仰,便辭去官職,躬耕隴畝,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表現了他悠然閒適的心境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陶淵明是官宦之後,尚且溫飽不保,況且依附於世家大族的百姓?所以,這篇散文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暗示了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達了陶淵明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民生活和諧,幸福,民風純樸厚道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江湖夜雨92


這一篇晉代散文,是作者原來寫的〈桃花源詩〉前的短序。因此全文充滿了詩意,讀起來有詩韻的感覺,滲溢出逸世的田園芬芳,展開的是萬人嚮往的平和境界和畫卷,飛翔的是暮春寧靜山村,遠處雞鳴犬吠的交響曲。陶淵明,在歷任祭酒,兩度參軍和彭澤縣令之後,四十一歲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九江了。這是一篇清新脫俗,略帶神秘色彩,而又完全寫實的記事。託漁夫之口轉述,讓讀者知道,世上竟然存在這樣的樂土。它既非瑤臺,也不是伊甸園,𨚫是逃避亂世,遠離暴政的去處。桃花源給人的印象是如此的真切,並使人嚮往,以致後人對桃源位在那裡追尋不斷,儘管九江太守派去的人迷了路,南陽的劉子驥尋找未果而病終。甚至到了南宋時期,抗元名士謝枋得,還在為桃花源被發現而擔心:“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這都怪發現桃花源的那位漁翁多嘴,回來途中不但“處處誌之”,還向太守𢑥報。桃源人在款待他之後,送行時還叮囑他:“此中人語言,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他還是沒守信用,洩了密。

最好玩的是當代有文人說,陶淵明是烏托邦主義。這真是太冤枉了,人家只不過是因為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回到了家鄉,覺得家鄉景色太美,證明丟棄縣令的做法,“今是而昨非”罷了!


信敏498


桃花源,從來只是一個夢,即使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只是斷了朝代的一個小社會,類似番邦異國,還是要受人性、自然的約束,有階級就有鬥爭,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我相信毛主席,不相信陶淵明同志,儘管,在我的心中,也有一個桃花源⋯⋯,至少有一棵桃樹⋯⋯,至少有一個🍑!







HolmesGL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是《桃花源詩》的序言。它有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有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與結局,有故事主人公漁人身份的明確,有名實可稽的劉子驥合乎情理之反應的客觀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無不藝術地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種種風貌,啟迪人們嚴肅地思索社會思索人生。它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它那彷彿真實的故事塗抹著一層神秘虛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撲朔迷離,激勵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現實主義與積極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如椽神筆精心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畫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用戶6180549354


首先《桃花源記》是文質純美,意境優美,故事離奇曲折。這是一片優秀美文。

其次最吸引人的是桃花源的寓意。象徵了沒有戰亂,沒有苛捐雜稅,人民淳樸的自給自足的生活。這僅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自由自在,不受官府管制。這是當時飽經離難之苦的人民,特別是士大夫的共同的心願。

“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源洞在何處呢?

“ 並是桃花源”南北朝·庾信

杏樹譚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唐·王維)

深非桃花源,自有漁者舟。宋·梅堯臣

“桃花源裡得春多,洞口春煙搖綠蘿 ” 元·趙孟頫

“桃花園裡住,罕見問津人。” 明·元鵬

桃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毛澤東

太多了,不舉例了。舉再多都不是我的詩。

你看到了沒有從古至今,桃花源就是讀書人的一個夢?一直歌詠到毛澤東。

我的桃源夢就是盛世今朝。

# 萌新作者進階計劃#





只要堅持夢想總會實現


如何賞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讀一首好的詩詞歌賦,觀一篇好的文章怎樣去深入瞭解。

必須結合當時歷史上處於什麼樣的發展時期,作者的創作年代;創作作品時的人生際遇而聯繫作品來了解此作之意境所在。

陶淵明是魏晉時期人物,當時東晉末年;吏治腐敗、政府無能之輩尸位素餐者居高位。陶淵明祖上乃晉朝豪門,作者初期報身立國;欲以壯心付天下以救黎民於水火。然東晉末年局勢動盪不安,軍閥割據;貪腐盛行……~到處民不聊生不,作者身處當時環境受壓無力支天也;遂南門掛印悠然離去不問世間之事也。以性率情寄於詩酒之中也………

《桃花源記》就是作者當時處於東晉末年身處末位無力拯救萬民於水火,心靈壓力下訴諸於詩詞歌賦的一種體現。

作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傳說人盡皆知。這也反映了作者心靈深處對東晉士族之不滿,遂隱身而退;以心情寄於山水而流著於筆端的心力之作。

梅蘭竹菊皆性情中人所識之,何所然?

梅花之骨奇,千山暮雪惟梅脫香。

蘭花之孤傲,萬徑飛流皆有雅賞。

竹子之勁挺,大智若愚虛心若道。

菊花之肅爭,小香襲徑百木蕭榮。

《四君子》

梅開百花盡,

幽蘭澗邊生。

竹虛心勁挺,

霜菊傲殘冬。

歸去來兮,斯人已逝;吾輩若何,惟心解惑;去之,留之;若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傑!


天圓地方紫微山人



梅里一了


陶淵明想要進入無世事紛爭,減少榮辱的世界,如老子所言: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1]

譯文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國家首先要珍視人民,這樣有人民不是被用來作奴隸,也不是被武裝起來去打仗,這樣子的話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因為沒有人要遠走他鄉去避難,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生產到多到沒有地方要陳放它。因為沒人用它去打仗與消耗它。讓百姓恢復天真善良的純樸本性。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飲食、華麗的衣服、安適的住所、歡樂的風俗,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鳴狗叫的聲音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陶淵明的時代背景在東晉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這個時代時局動盪不安,雖有過短暫的太平時期,但是戰亂還是十分的頻繁。國家政治貪腐,為了爭奪權力私慾,仕途上充滿了險惡,官場上充斥著貪腐賄賂之風。由於門閥制度森嚴,許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負,悲憤不已。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背景是西晉王室後裔在南方組織建立起了一個規模較小的朝廷,這個朝廷就是東晉王朝。東晉王朝雖然作為一個朝代記錄在史冊中,但是東晉王朝的統治範圍非常的小,管轄區僅限於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

在東晉王朝年間,北方的統治權一直是由趙國及前秦人等統治者掌管的。國家呈現分裂的狀態,這個分裂的狀態一直延續了兩個朝代東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分裂的時間為三百年。

陶淵明(前365年—前427年),又名陶潛,字元亮,潯陽(位於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東晉偉大的詩人、散文家和辭賦家,中國田園詩派的開創者,亦是文學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後世稱靖節先生。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出生在沒落的官宦家庭,父親在他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四年後母親也離開人世。陶淵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裡。外祖父是傑出的名士,對陶淵明的影響非同一般。陶淵明自小就習得琴棋書畫,才華橫溢,頗有外祖父的風範。

陶淵明長到二十歲時,就開始了遊宦生涯。在這期間,曾擔任過江州祭酒、主簿、鎮軍將軍。彭澤令等職位。陶淵明在官宦與田園生活之間遊蕩了十多年,三番兩次出仕、辭官,又出仕。在這反覆無常的日子裡,陶淵明一心想施展抱負展示宏圖偉願,另一方面又想念舒適的田園生活。

經歷了內心糾結的鬥爭,最終放棄厭惡了官場的黑暗奸詐,選擇一心向往追求安逸舒適的田園生活。


凡人評論熱點


《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遠離戰爭、人人平等、民風淳樸、安居樂業的理想國度。此文構思獨特,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通過描述其所見所聞所感,以虛實結合的手法,把現實和理想結合起來,讓人難辨真假,同時把現實和理想對立起來,讓人認清現實,更愛這一大同世界。文章語言清新雋永,如詩如畫,讓人身臨其境,渾然忘歸。是一篇有著濃厚陶式烙印的不朽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