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因小說《三國演義》而成名的嗎?

文學老兵




古梁鏞解答。

諸葛亮是因小說《三國演義》而成名的嗎?

這個問題或許是很多人心中的看法,要不是《三國演義》,他們就不會知道諸葛亮這個人,甚至於有些人沒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同樣就不知道三國群雄,也不會知道諸葛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有些人受教育程度低,對於歷史相當不瞭解,平常討論起古代人,最多也只能拿一些演義小說做談資,這是很悲催的。

說諸葛亮是因為《三國演義》而成名的人,基本上就是這類悲催的人群。

那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歷史中的諸葛亮,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角色解析

對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我的評價是兩個字:半神。

為什麼說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半神”呢?因為《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單精通兵法,還是管理高手,更是行軍打仗的出色將領。同時諸葛亮通曉人情世故,更知曉陰陽,精通玄妙道法,精於機械設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無所不精,彷彿在諸葛亮面前,一切盡在掌控。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非常高,他不單單精通兵法,在實戰中更是將各種兵法運用的出神入化,每次戰事都能佔據有利形式,這和一些紙上談兵的人完全不同,在諸葛亮眼中,他對於兵法、將領、帥才的認知遠比普通人更為博大精深,諸葛亮也被奉為三國第一軍事家。



在《三國演義》中,論道法,諸葛亮可謂是入道門的高人,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中,真正的神仙有三位,分別是南華老仙、于吉、左慈,而精於算卦的也有幾位,比如管輅、李意、紫虛上人,但是諸葛亮的道法很明顯更為突出。

冬季問天借東風,縮地成寸遁遠方。

七星燈前化神妙,閻王坐前延壽資。

諸葛亮精於天文地理,當年火燒藤甲軍、火燒司馬懿都是他精於山川地理的絕世手筆。在人性方面,諸葛亮更是知人善任,知己知彼,每次神機妙算的背後,是他對人性的深度揣摩,別人如何想、如何做,一切都逃不脫他的算計。

所以說,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已經是個“半神”級別的人物了,遠非凡夫俗子可比。


諸葛亮的歷史地位

很多學者研究三國曆史,《三國志》是他們的重要參考,在《三國志》中,陳壽不惜筆墨,詳細介紹了諸葛丞相一生的功績。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這裡詳細記述了諸葛亮創造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同時寫過兵書,有《八陣圖》等陣法推演,同時還有其它作品。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陳壽特別在這裡以自己陳述的口吻寫到:誠是大晉光明至徳,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這短短的幾個字,已經道出諸葛亮在當時世人心中崇高無上的地位。

陳壽對諸葛亮最後的評價也非常高,可謂治世之良才,管(管仲)、蕭(蕭何)之亞匹矣。

我們都知道,陳壽對諸葛亮有點怨恨,因為陳壽的父親當時在蜀國做官,但是犯了錯誤,被諸葛亮依法治罪,判了髡刑,髡即剃光頭,把頭髮給剪掉以示懲罰。古人對頭髮看的非常重,曹操割發以代斷頭,這也是歷史有記載的,因此陳壽對諸葛亮怨恨頗深,即便如此,他也不敢抹殺諸葛亮的崇高品德和蓋世才華。




古人對諸葛亮的評價(節選)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

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王勃:“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曹懸兵數千,夜行三百。軸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而禽也?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備,何異驅犬羊之群,餌豺虎之口?故知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斯言近矣。”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武廟十哲

武廟是唐朝開元十九年,玄宗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武廟十哲指古往今來的十位軍事家,分別是白起、張良、韓信、田穰苴、諸葛亮、孫武、李靖、吳起、李績、樂毅。

武廟自唐朝開始,以後各個朝代都有祭祀,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到了宋代增加到七十二位名將,《宋史》卷一百零五 《禮志八》記載: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張良在第一檔,二檔分別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並西向,田穰苴、 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其它諸如白起、李毅、孫臏、廉頗等等,已經降至三檔。

諸葛亮是不是因《三國演義》而出名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由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創作,而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也是以《三國志》為主,同時吸取元曲、評書等民間文藝作品,最終創作成《三國志通俗演義》。

所以說,諸葛亮不是因為《三國演義》而出名,而是諸葛亮歷來就是歷史名人,歷史地位非常高,說諸葛亮因為《三國演義》而出名的人,只不過是一群歷史知識匱乏的無知小兒罷了。


古梁鏞


我認為諸葛亮和《三國演義》相映生輝,彼此利用,最後達到了共同成名的理想境界。

諸葛亮的本事和成就眾所周知,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現在存在爭議,用人方面也留有遺憾。“斬馬謖”成了他身上揮之不去的汙點。成了他不善用人的“鐵證”。

憑良心說,沒有《三國演義》,諸葛亮名氣沒那麼大 ,那是肯定的,在羅貫中的“神筆”下,“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魯迅語)。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賺足了。小說裡諸葛亮的很多事蹟都是虛構的,如火燒博望 ,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三氣周瑜等等。有了《三國演義》,諸葛亮一下子火了,成了家喻戶曉的智慧之神。經過各種藝術手法(如戲劇,評書等)的渲染,更是讓人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千代傳唱,萬事頌揚。有了《三國演義》,諸葛亮變得呼風喚雨,善解天機,神機妙算,鬼神莫測。對“知名度”的飆升絕對有利無害。

但《三國演義》也是靠諸葛亮才風靡一時。《三國演義》中若沒有描寫諸葛亮的篇幅,估計要貶值大半。《三國演義》對諸葛亮雖有渲染,但諸葛亮絕非浪得虛名。要是沒點本事,蜀國那麼大疆域是充話費送的?劉備臨死前會託孤給他嗎?會成為劉備死後蜀國事實上的一把手嗎?現在有些噴子千方百計地詆譭諸葛亮,讓人民心中的“智慧之神”隕落暗淡。甚至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毫無疑問,劉備是遇到諸葛亮之後才有了起色。有人懷疑諸葛亮的指揮才能,而完全無視他輔佐劉備從“兵不滿千”到“三分天下”的事實,完全無視劉備夷陵慘敗後蜀國兵少民困的事實,好像自己就比他強似的。羅貫中為什麼要渲染諸葛亮?因為他欣賞諸葛亮的才能,才刻意去美化。

諸葛亮造的木牛流馬是有史實記載的。八陣圖也不是假的。不服氣你也弄一個。


綠葉小杏


魯迅曾經評價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確實,在《三國演義》中誇大了諸葛亮的智謀,讓他近乎於神人,但是諸葛亮出名卻是在《三國演義》之前。

和諸葛亮同時代或相差不遠的劉備、孫權、劉曄、賈詡、司馬懿、司馬炎等人對他有著極高的評價。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也說他可以“管、蕭之亞匹矣”。兩晉和南北朝時期,諸葛亮的兵法廣為流傳。而到唐代設立武廟時,諸葛亮和白起、張良、韓信等人並列成為武廟十哲之一。

歷代文人墨客也多有對諸葛亮的描述,像杜甫的《蜀相》、《詠懷古蹟五首·其五》、《閣夜》、《八陣圖》,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李商隱的《籌筆驛》,陸游的《書憤五首·其一》等等,這些詩詞中都對諸葛亮做了正面的描述。至於流傳民間關於諸葛亮的傳說就更多了。

諸葛亮如此出名,首先是因為他的能力確實出色,得到了廣泛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他忠於蜀漢,鞠躬盡瘁,作為權臣卻能君臣相得,得以善終,這屬於忠臣的典範。因此在諸葛亮之後,無論是帝王還是普通文人都對他推崇備至,所以才會廣為流傳。

相比之下,《三國演義》成書要在明朝,顯然諸葛亮成名更早。一定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他過於出名,在民間留下了太多的傳說,《三國演義》才會對他進行如此誇大的描寫,這個順序可不能搞錯。


不沉的經遠


應該說,諸葛亮是因通俗小說《三國演義》而使廣大普通民眾知曉的。

“三個臭皮匠,能抵一個諸葛亮”,“出死未捷生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舌戰群儒”,“空城計”這些詞句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吟誦了近二千年。

諸葛亮是中國最富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之一,他完美地實現了中國文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成為歷代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

《三國志》中介紹說,諸葛亮的朋友們讀書都非常認真,一字一句都得細細推敲,唯獨諸葛亮一目十行,只觀其大略。但就在這種快速瀏覽之間,他己經掌握了精髓,抓住了要害。而耕地的時候,諸葛亮卻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方法,精耕細作,絕不敷衍。

除讀書之外,諸葛亮還喜愛抱膝長嘯,或為《梁父吟》。長嘯是指仰面朝天,將一口氣從丹田深處提上來,從喉管長呼出去,而《梁父吟》是一首悲涼的葬歌。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身材偉岸的年輕人,孤獨地坐在山石上,雙手抱膝,雙眉微蹙,對著茫茫山林仰天長嘯,慷慨悲歌,那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追不上的境界啊!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時,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的形勢:“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但劉表沒有能力守住這個地方;益州士地肥沃,向來有天府之國之稱,可是那裡的劉璋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對他不滿意。而將軍您是皇室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夠佔領荊州,益州兩個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政治,一旦機會來臨,您不僅可以成就大業,漢室也可以得到恢復。

諸葛亮作為一個身居鄉村的“宅男”,在沒有報紙雜誌,沒有手機電話,更沒有電腦的時代,竟然還能對天下時局瞭然於胸,甚至預見了後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骨灰級的“宅男”,更是一個千年難遇的鬼才。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五丈原上秋色蕭索,諸葛亮知道他將要在這裡告別人世。從27歲那年跟隨劉備離開隆中,又一個27年過去了。他半生殫精竭慮、戎馬倥傯,竭盡全力地實現安邦治國的理想,奈何理想還未實現,自己卻先倒下了。

諸葛亮用自己的行動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峰迴路轉說歷史


你怕是在開玩笑吧,明明三國演義是靠著諸葛亮等一批人成名的才對。

直接說結論,三國演義能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它描寫的是三國時期的事蹟。

就算你把其中的名字換掉。劉備換成劉不備,諸葛亮換成諸不亮。人看了這小說的第一印象還是三國演義。

若寫的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事蹟,三國演義絕對沒有今天四大名著的高度!

這位置就得被大朗吃藥的金瓶梅給替換掉了。

而且羅貫中是在元末明初時候寫的三國演義。

我們把時間線往前面推一段,看看其它朝代的名人是怎麼吹孔明先生的,我孔明需要蹭你《三國演義》的熱度?

先來看看漢末三國被吊打的一批人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①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②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6]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7]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8]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就連司馬懿都佩服: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不需要誰站起來,諸葛先生在當時的地位就一句話概括。在座的都是垃圾!


再來看看其它朝代的名人是如何評價的

兩晉南北朝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

傅玄: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11]

隋唐兩宋

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王勃: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曹懸兵數千,夜行三百。軸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而禽也?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備,何異驅犬羊之群,餌豺虎之口?故知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斯言近矣。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

當然你可以說這些文人只是隨大流跟風吹牛逼。但是!

武廟裡,諸葛亮是板上釘釘的武廟十哲,無論這十個人怎麼變動,總有他的一席之地,這代表了歷朝歷代兵家對其軍事能力的肯定。

文廟中,對比其他人,諸葛武侯是唯一一個非儒家學者出身,以政治家身份入祭的,代表了歷朝歷代統治階級對諸葛武侯治國能力的肯定。

就問那個帝王不尊重諸葛亮?不希望自己遇見屬於自己的諸葛亮?

講真,看見下面有人說《三國演義》神話諸葛亮我就想笑。

三國演義只是小說,表現手法脫離不了小說這個範疇,其中很多東西都描寫不出來。

給箇中肯的評價就是。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牛逼哄哄的吊打一群傻逼。

在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小心翼翼的吊打一群牛人。

請問你現在還覺得孔明先生,有今天的成就是靠著三國演義這一本小說吹出來的嗎?


電競點評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要知道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雖然用的是春秋筆法,把諸葛亮近乎神話,但是何嘗不是對歷史上諸葛亮的地位認可和崇敬呢?

而且諸葛亮在劉備沒有三顧茅廬之前在當地就已經赫赫有名了,這是在正史上都有記載的。

當時在荊襄的一眾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對諸葛亮的才幹很是欣賞,所以才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說。

黃承彥更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當時已經家道中落的諸葛亮,以示對這個後生的看重。

劉表更是慕名幾次徵兆諸葛亮都被他本人拒絕,如果諸葛亮在當地沒有名聲的話,劉備會恭敬到三顧茅廬?

再說三國演義神化諸葛亮的是他的軍事才能,把他形容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擁有神鬼莫測之機的神人,帶兵打仗、行軍佈陣無所不能的完人。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佛學文摘


是的,在歷史中確實有諸葛亮這個人物,不過大部分人都是通過《水滸傳》瞭解到他的。在《水滸傳》中,諸葛亮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通地理、能掐會算,甚至神化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


風語者吳任濤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諸葛亮的篇幅有限,難以達到經《三國》所推崇的高度和名聲,所以諸葛村夫因三國而更著名!

客觀的評價諸葛亮,在三國那百八十位謀士當中,無論從能力還是品德來看,諸葛亮都是中等偏上的。

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曾有過十六個字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陳壽雖然是被稱為“史之良吏”,評價人物也比較客觀,起碼比這個《魏略》的作者客觀公正。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就是陳壽的一個親戚,也就是陳壽的父輩,犯了法,是被諸葛亮整過的。而且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瞧不起陳壽,在政治上打壓他,長達六年之久。陳壽既然是當事人,他評價諸葛亮呢,也不太合適。因此,關於諸葛亮到底如何,我們還是得綜合像《後漢書》、《九州春秋》等其他一系列書來看。

傅玄評價諸葛亮:“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評價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國學文傳


你的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回答。首先,諸葛亮的成名是有《三國演義》的原因的。畢竟四大名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是深遠廣泛的。諸葛亮可謂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光輝的人物之一,本著跟現實歷史上真假的設定來看,文章中的諸葛亮此人可以被看作神。同時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學形象,他取得的輝煌無數,但可以命運多舛,最終沒有實現漢室復興,他含恨而死,讓人慨嘆,可見他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後人通過三國對諸葛亮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忠誠是他的人性第一特點。三國當中智者可謂數不勝數,但是忠誠如諸葛亮的卻少之又少。對於他來說,劉備的三顧茅廬是屬於有知遇之恩,所以當他出山的時候其實就是貢獻忠誠的。但是他的忠誠度達到最高點應該是託孤事件,劉備當時一番肺腑之言讓他動容,尤其是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書中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當然有很多人對劉備此舉有其他說法,有說他是為了試探諸葛,也有說他只是在死前想為兒子爭取最大的忠誠收買人心。但無論他的用意是否單純,諸葛亮此時的忠誠已經達到了極致,終其一生不曾食言,這就是“鞠躬盡瘁”。

智謀是他人生第二個標誌。作為軍師,歷史上的他已經是非常值得稱道,而《三國演義》其書更是進一步神化了他的形象。空城計、草船借箭等事件、製造木牛流馬等,尤其在空城計這一事件當中,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在作者緊張刺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大軍事家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形象。他的智慧甚至連已經死掉的自己都不放過,他知道自己一旦死亡對於己方是重大打擊,因此又設一記,讓自己給了司馬懿最後一擊。真真是做到了“死而後已”。

但是,對於諸葛亮事必躬親,最終鞠躬盡瘁的結局,後人認為這也是漢室最終沒有復興的原因之一。

第二方面,在歷史現實裡,諸葛亮在政治、經濟、軍事等等方面都留下里光輝的成就。

以上是我的見解。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交流分享!


HaNli SMioo


諸葛亮不能說是因《三國演義》而聞名,但《三國演義》至少強化了諸葛亮在民間的影響。

諸葛亮的成名,首先是其家族。東漢末至三國時,瑯琊諸葛己是響噹噹的名門望族,諸葛三兄弟分別為魏、蜀、吳三國高官即為佐證。諸葛亮通過其妻又與荊州蔡氏、蒯氏、黃氏、龐氏及劉表攀上關係,算荊州幫的核心圈人物。劉表不用他是沒把他當外人,劉備重視他是看重他代表的勢力。

跟了劉備後,諸葛亮事實上佔據了二把手位置。但在攻取益州及劉備統治時期,劉備在益州本土系、東州軍系、荊州系三大勢力中,運用帝王術在前二者之間搞平衡,而讓代表荊州系的諸葛亮置身於外。在荊州丟失後也是如此,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真正上位。

作為權臣,諸葛亮之於蜀漢,等同於曹操之於漢。他以才智聞名,更以忠臣聞名。二千年以來,三國諸葛亮和中唐郭子儀是功高蓋主又善終的唯二人臣,因此,也被歷代帝王大加宣揚和加封。

所以,諸葛亮的名聲,在歷朝歷代都很顯赫!一定程度上,《三國演義》之崇劉,恰是因為歷代帝王們要人臣們效法諸葛亮而造成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