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亂後唐王朝的復興,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唐王朝後半程的頂點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的元正(春節)是唐憲宗最愉快的一個日子。

兩個月前,在宰相裴度統籌指揮下,大將李光顏、李愬兩路圍攻,吳元濟叛亂平息,淮西在割據三十年後重歸大唐統治。

結束這場戰役的李愬上演了雪夜入蔡州這一軍事史上的奇蹟,加快了戰爭進程。拖得越久,發生不好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自己的爺爺德宗就這樣才激起了藩鎮的集體反抗。

另外,這種奇蹟般的勝利本來是近兩百年前太宗才能享受到的驚喜,只要能活的時間足夠長,想必自己也能達到太宗的歷史地位。

安史亂後唐王朝的復興,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唐王朝後半程的頂點

(陝西蒲城唐憲宗景陵)

【當時的唐王朝局勢】

吳元濟被押送長安後處死,三年內或明或暗支持吳元濟的各路藩鎮知道朝廷勢不可擋,以往關起門來當土皇帝的割據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其中最主要的是成德王承宗和淄青李師道。

成德王承宗已經與唐王朝中央禁軍及周邊服從皇帝命令的其他節度使作戰了兩年,與淮西吳元濟相互呼應,是反抗朝廷的代表藩鎮。

王承宗雖然實力不弱,但四周皆敵,周邊站在皇帝一邊的魏博、幽州等藩鎮實力都不在自己之下。於是,王承宗只能固守大本營,經常有些動作來吸引唐王朝的注意力以策應淮西。

唐王朝的主力在淮西,河北主要依靠魏博、幽州等勢力。這些藩鎮與成德同氣連枝,幾方糾葛很深,表面上服從唐王朝的命令,但只能打順風仗,要他們和成德拼命是不可能的。

因此,唐憲宗和朝中決策大佬思路是清楚的,先淮西再河北,河北方向控制局勢不惡化就達到目的。

淄青李師道雖然表面上沒有大的軍事行動,但私下非常活躍。

之前在長安城刺殺宰相武元衡的事情就是淄青所為,還試圖在洛陽放火殺戮以造成混亂,並派遣小股特種部隊多次破壞唐軍後勤倉庫和守衛薄弱的帝王陵、宮殿。

吳元濟能堅持三年,王承宗和李師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好在成德、淄青隔著投降朝廷的魏博,淮西更是偏處南方,三方無法真正的協同作戰。這也是這些年唐王朝歷任皇帝一直在不斷拆分節度使轄區的成果,從盛唐時期的十大節度使已經發展到了元和初期“天下方鎮四十八”,數量多了,每個地盤就小了,實力也就弱了。

這就是當時唐王朝國內基本形勢,所有人都在等淮西一戰結果。

安史亂後唐王朝的復興,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唐王朝後半程的頂點

【有識時務的——成德、幽州】

淮西一平,王承宗很是識時務,立刻上表獻地請罪。

當初唐憲宗是以刺殺武元衡為罪名討伐的王承宗,現在知道是冤案了,但王承宗桀驁不馴,打他不冤。

王承宗運氣不錯,認錯態度很是積極,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合適的人求情,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反覆上表給王承宗求情。田弘正可是河北三鎮中最先歸降朝廷的強藩,為了給田弘正一個面子,唐憲宗接受了王承宗割地歸降,王承宗送了兩個兒子到長安當人質。

當時另一個強藩幽州,在吳元濟覆滅後進行了一次內部討論,商議今後幽州對朝廷的態度。其中一個叫譚忠的人說的幾句話,可以算是對唐憲宗在位十三年的總結:

自元和以來,劉闢、李錡、田季安、盧從史、吳元濟,阻兵憑險,自以為深根固蒂,天下莫能危也。然顧盼之間,身死家覆,皆不自知,此非人力所能及,殆天誅也。況今天子神聖威武,苦身焦思,縮衣節食,以養戰士,此志豈須臾忘天下哉!”

(《資治通鑑》)

意思是說,自從唐憲宗當上皇帝以來,多少試圖割據的藩鎮都身死家滅,大形勢已經變了!

確實,唐憲宗所採取的的削藩手段,並未強過他爺爺唐德宗,但就是有效果。對於不瞭解其中內情的人來說,這就是“天誅”。

唐憲宗與唐德宗真正的區別在於用人,唐憲宗朝先是杜黃裳、高崇文、李吉甫、武元衡,再是裴度、李愬、李光顏。唐德宗手下名臣良將只多不少,但就是不會用。

安史亂後唐王朝的復興,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唐王朝後半程的頂點


【也有不識時務的——淄青李師道】

淄青李師道是當街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唐王朝與他沒有妥協可言。

李師道也隨大流的上表割地請罪,但他知道自己無非就是被拿到長安處死和被大軍圍剿而死兩種下場。朝廷一緩出手來必然要對自己下手,現在需要爭取時間和盟友。

朝廷也知道對李師道只有按國法處死或是派兵圍剿殺死兩個選擇,李師道要是乖乖進京受死,那麼可以不動刀兵。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解決李師道問題就多了幾分把握。

這就像當年史思明舉河北之地投降唐肅宗一樣,雙方都知道投降是假的,接受投降同樣也是假的。

元和十三年的上半年實際上雙方都在積極準備,都在等技能冷卻。

李師道可並非一個單純的武夫兵痞,幾年前一次魏徵的後人因為家貧,把老宅子抵押給了別人,李師道聽說後上表要求自己出錢贖買,花錢買聲望。白居易當時負責為皇帝起草詔書,勸諫說這個好人不能讓李師道做,唐憲宗就從內庫中拿出兩千緡賞賜給了魏徵後人,這才把魏徵的老房子贖了回來。

但李師道遇上了一個敗家媳婦,他的妻子魏氏捨不得兒子入長安當人質,就鼓動李師道起兵反抗,依仗就是境內有兵“數十萬”,一旦打不過再投降也不遲。淄青估計養不起數十萬兵,但這方面的情況魏氏一個女人應該也不是非常清楚,至少兵應該數量不少。

於是,李師道表面上歸順朝廷,但並沒有真正表示誠意的實際行動。

到了七月,唐憲宗的佈局完成,下制書宣佈李師道罪行,派遣李光顏、李愬出兵討伐,原本一些持觀望態度的藩鎮都藉此站隊,並出兵表示對皇帝的支持。

安史亂後唐王朝的復興,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唐王朝後半程的頂點


【淄青鎮的覆滅,大唐重新統一中原】

當中央禁軍進入山東半島,形勢真的不同了。

數十萬淄青軍不堪一擊,李愬十一戰皆勝,協同作戰的魏博田弘正等節度使也取得勝利。

李師道確實實力不弱,在各路圍攻下竟然堅持了半年之久,但在唐王朝舉國來攻的壓力下,內部發生了變化。

元和十四(819年)年二月,李師道手下大將劉悟降唐,趁李師道不防備回軍佔領了李師道的老巢鄆城。躲在“廁床”下的李師道和兩個兒子被活捉,之後劉悟把李師道及其死黨二十餘家全部殺掉。

淄、青等十二州再次迴歸唐王朝統治。

淄青鎮的前身是平盧軍,當年安史之亂時平盧軍駐守的是大唐北方最後一個據點營州(現遼寧朝陽),受到安史叛軍和奚、契丹等異族的雙重壓力,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苦苦堅持了六年之久,無奈渡過渤海到了山東半島,劉悟更是安史之亂時犧牲的平盧節度使劉正臣的孫子。

一支有如此光榮歷史的部隊,最後竟然是這個下場。

安史亂後唐王朝的復興,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唐王朝後半程的頂點


到此為止,唐憲宗的“元和中興”成就達成,元和十四年(819年)也成為唐王朝安史之亂後的頂點。歷史上,對唐憲宗評價是基本解決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唐王朝重新得以統一。

之所以說是“基本上”,是唐王朝並未把這項弊端很多的節度使制度廢除,一直持續到唐王朝滅亡。

唐憲宗是唯一有條件做這件事情的唐朝皇帝,可惜他沒有做。“大功之後,逸欲易生”,唐憲宗很快就無法擺正自己與諸多文臣武將的關係,開始任用奸人,並走上了求長生的不歸路。

於是,“元和中興”這個頂點之後就是下坡路,開始了唐王朝的宦官專權和文官黨爭的黑暗時代。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 》

《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