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洗牌,讓危險的“過度負債”浮出水面

一個經濟動盪的年代,會讓一個缺乏金融素養的人——過度負債,甚至陷入循環債務危機。

近年來,個別人為滿足自己的“炫耀性消費”需求,無視自身償債能力,從多個非正規放貸機構高息借貸,拆了東牆補西牆,直至資金鍊斷裂。

為此,市場上開始流傳這樣一句戲謔的話:

“70後”只知道存錢,“80後”開始知道花錢,“90後”還沒掙錢但敢於借錢。


其實,借錢消費、負債並非完全負面的行為,關鍵是把握好度,不要過度負債,“良性負債”反而有助於實現財富增長。

何為“良性負債”?

“是指那些屬於正常負債範圍、對我們有幫助的負債,如果每月還款金額不超過總收入的50%,即可算良性負債。”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說,如果你能通過負債獲得收益,例如買房出租或生意經營等,且收益能夠覆蓋你的本金和利息,那是最好不過的。

相比之下,過度負債則是指債務人的負債過重,缺乏資金流動性,一直不能清償本息,從而無法保證債務鏈的持續性。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過度負債?

【業內通常用“家庭負債率”這個指標,即用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


如果負債率遠小於50%,則說明沒使用太多的信用槓桿,幾乎是賺多少花多少;但如果負債率嚴重大於50%,則存在資金鍊斷裂風險;當負債率接近1時,預示著你隨時可能破產。

【避免過度負債,牢記以下4點】


第一,只為必要的事負債,對於那些可有可無的消費,應該量力而行;


第二,負債金額要控制在還款能力範圍內,即“有多大能力,幹多大事兒”;


第三,“天下沒有免費的借款”,在借款時,除了確認利率,還要確認借款的總費用,尤其是民間借貸平臺,應問清是否有擔保費、評估費等其他費用;


第四,將負債率控制在50%以內,建議每個人持有的信用卡不要超過3張,並根據額度和功能分開使用。


疫情洗牌,讓危險的“過度負債”浮出水面


疫情洗牌,讓危險的“過度負債”浮出水面


疫情洗牌,讓危險的“過度負債”浮出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