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美學意義與藝術手法?

欲翾飛峘


美學意義的精髓在於美的一系列觀念和理論,它們高度概括了關於美、美感、審美活動和美的創造的內涵和規律。但美學同時也是一門建立在人類審美實踐和創造美的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是一門與每個人的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密切相關的科學。因此,掌握美學藝術的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覺聯繫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實踐理解美學理論。古人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自覺不自覺地追求美。一個人的審美觀和審美實踐體現在眾多方面:從每天的著裝、髮式到說話、做事的方式,從家居飲食到工作學習,從收看電影、電視到欣賞音樂、畫展,從具體小事到為人處世的哲學觀念等。學習美學時,一方面可以結合自身的審美實踐和審美體驗加深對美學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自覺地在美學理論指導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感知和審美判斷的能力。通過美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應該能夠不斷認識到自己在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改進。

第二,要掌握正確的哲學思考方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觀是我們解析美的根源、美的本質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我們認識人類審美實踐和美的創造活動的指導思想。因此,學習美學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認識、分析客觀事物的基本方法,對美學現象的認識和分析就不會偏離大的方向,許多看似複雜難解的疑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取代美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它只是指導性的方法論;另一方面,美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如心理分析法、實證法等,是對審美活動進行科學分析的具體方法,它們也不能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美學研究方法論上的指導作用。

第三,要結合人類歷史,尤其是審美實踐的歷史、審美創造的歷史、美學自身的發展史。不瞭解人類的過去,就無從認識人類的今天和未來。不瞭解人類審美實踐的歷史,就難以從本質上認識美、美感、審美活動的本質和意義,也不能全面理解審美的規律。美學原理不是單就眼前的事實就能得出的理論概括,而是研究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審美活動及其與人類其他社會活動的關係、與人類不同時期的生存環境的關係之後才得出的理論概括。因此,在學習美學時,我們應儘可能多地瞭解有關歷史知識。從原始社會的服飾、居舍、勞動工具、傢俱用品,到古代社會、近現代社會的各種藝術品,世界各國的文學史、建築史、雕塑史、繪畫史、音樂史乃至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外政治、經濟、文化變遷史,都應該成為我們廣泛涉獵的對象。當然,單就我們的課程學習來說,不可能要求學習者在有限的學期內擴展大量史學知識,只需要熟悉教材中列舉的藝術史料和中外優秀藝術作品,並能夠結合這些史料和作品理解有關理論。此外,瞭解美學自身的發展史,對學好美學也非常重要。瞭解美學史上已有的研究結論、研究方法、研究經驗,是我們學好美學、進一步研究美學的基本前提。

第四,學習美學要邊學習邊思考,善於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為我們學習和研究美學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論,但並不能直接為我們提供現成的美學結論。美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還有許多重大問題沒有定論,還有許多研究領域有待開拓。教材中涉及的理論研究成果也有不完善之處。因此,藝術要善於思考,善於提出疑問,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可以結合自己的愛好和知識積累,研究一些有待解決的美學問題,提出自己的美學見解。


妃妃的2020


美學意義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美的”,每個時代每個群體的認知對“美的”的認識和定義都不一樣,但是,如果某個東西對於某個群體認為是“美的”的那一部分有幫助有提升,那麼就認為是具有美學意義的,所以美學意義也不是個死的東西,他它是活動是需要隨機應變的是具體的。藝術手法主要是偏重於技術這一塊,為了藝術作品的實現,中途所經歷的製作過程。


文心心說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誌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或者“醜”,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熱愛生活的小男孩


抽象,通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