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無聲,力頂千斤:疾控人在這場疫情中做了什麼?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大家都在關注著一線的最新情況。

與臨床醫護人員相比,疾控工作者更像是“戰疫”中的“隱形人”,但他們同樣熠熠發光。他們擔負著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採樣與檢測、密切接觸者管理、應急物資儲備發放、消毒消殺、健康宣傳等工作任務。

他們的工作更多是在喧囂的背後默默進行,他們與新冠病毒的鬥爭未曾停歇,悄然無聲,卻力頂千斤,在疫情控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悄然無聲,力頂千斤:疾控人在這場疫情中做了什麼?

抽絲剝繭,揭示疫情的傳染面紗


曾聽院校老師自嘲到:疫情發生時,穿白大褂的醫生跑到患者面前,患者很開心,以為是來給他治病的。沒想到那醫生問了一通問題,問完就跑,留下病人罵罵咧咧。

這“不開藥不治病”的醫生,便是來自疾控中心和各基層醫療機構的公衛醫師們。他們對患者所做的事情,叫“流行病學調查”,是傳染病防控的關鍵環節。

小到一則食品中毒事件、大到此次新冠病毒的暴發疫情,他們都會對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進行細緻的詢問:發病時間和地點、治療情況、居住的家庭與周邊環境、生活習慣、相關暴露情況、去過哪些地方和哪些人接觸過等。


悄然無聲,力頂千斤:疾控人在這場疫情中做了什麼?

中疾控專家在武漢開展溯源工作

如此詳細的調查和記錄,為的就是通過這些蛛絲馬跡精準探尋出傳染的源頭,並將一個個看似不相關的片段,串成緊密相連的傳染鏈條,勾勒完善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傳染性強弱、易感人群、三間分佈等畫像,為實現傳染病的全面控制提供重要決策依據。

就這樣,他們穿梭在危機四伏的隔離區,通過紙和筆收集一線材料,與正在蔓延的疫情賽跑。


悄然無聲,力頂千斤:疾控人在這場疫情中做了什麼?

網上公佈的每一例病例信息看似簡短,背後卻蘊含著每個流調員不捨晝夜的辛勤付出


且不說人的記憶有時會出現差錯,一個人的生活軌跡何其凌亂,如何透過細碎的生活片段,從患者的回答中提煉出真實而有效的信息,則還需要流調員們憑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縝密的思維


悄然無聲,力頂千斤:疾控人在這場疫情中做了什麼?

控制增量,減少新增病例

當易感染患者治癒出院,不再具有感染性;同時新增患者人數逐漸下降至0的時候,我們便可以說“這場疫情已經結束了”。


而在一場“戰疫”中,如果說醫院的作用在於醫治患者,減少存量,那麼疾控中心和各基層醫療機構的意義則在於控制增量——最大可能減少新發患者的人數。

1.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

作為一種傳染病,新冠病毒像接力跑一樣,從患者開始,一個一個地傳染給密切接觸者。


如果任密切接觸者自由活動,一方面他們可能已被感染但未予以重視,導致病情加重延誤治療。另一方面,還可能將病毒傳染給更多的人。

因此控制新發患者人數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找出密切接觸者、並對其進行隔離觀察。這其中的工作則需要流調人員和基層醫療機構共同來開展。

他們通過對感染者的調查,梳理出密切接觸者,交予街道/鄉鎮政府,與密切接觸者取得聯繫。經過溝通、協調、動員後,用救護車等專用車輛轉運到隔離點進行觀察。不具備條件的安排居家隔離,每日測量2次體溫,並隨訪其健康狀況

2.疫情現場處置

環境消殺也是控制疾病傳播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提高消殺效率,疾控中心組織當地基層醫療機構,進行現場消毒殺菌的培訓和指導。

當出現患者和疑似病例時,需要對患者居家環境、小區過道、電梯、轉運車輛等進行徹底消殺。


平常也需要定期對超市、菜市場、車站、政府機關等公共場所進行全面消殺,以儘可能保障公眾必要出行的安全。

3.健康教育宣傳

在傳染病控制中,還需要加強公眾防護意識和水平,對未接觸過的人群進行健康教育,避免其成為接觸者。


因此,疾控中心第一時間組織編寫了關於新冠肺炎的權威科普,由各級疾控中心及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公眾號、講座、宣傳欄等,在各自轄區內為居民傳遞科學的防控知識,疏解恐慌。

此外,疫情期間,他們還需要對居民的來電諮詢進行及時科學的電話指導。


悄然無聲,力頂千斤:疾控人在這場疫情中做了什麼?

潤物細無聲的基本公衛


實際上,在沒有重大疫情發生的時候,疾控系統依舊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為大眾的健康保駕護航。相比無影燈下臨床醫生的妙手回春,公衛的醫護人員們則在潤物細無聲中化解著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食品安全、病媒防治、環境衛生等一切會影響健康的因素,都在公共衛生的關注範圍內,可以說是“管天管地管空氣”

也正因此,疾病預防有著極高的投入/產出比。世界衛生組織曾有調查顯示,達到同樣健康標準所需要的預防投入與治療費、搶救費比例為1∶8.5∶100,這代表著如果在預防上多投入1元,治療費就可減支8.5元,並省下100元的搶救費

以居民相對熟悉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來說:目前國家撥款提供了十四個項目,除了傳染病和突發公衛事件的處理,還為0-6歲兒童、孕產婦到6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務,並涵蓋了慢病、肺結核等重點人群的健康管理,以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和HIV感染者等特殊人群的定期隨訪。


從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到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最大可能地為更多人提供完善的健康服務。

免費服務,就意味著服務質量低嗎?自然不是。

以預防接種項目為例,也並不是隨手登記、接種疫苗就好,還需要根據每個兒童的既往接種情況和身體健康狀況,為其合理安排疫苗的接種流程,幫助兒童儘量及時地接種上應該接種的疫苗,構築健康屏障。


悄然無聲,力頂千斤:疾控人在這場疫情中做了什麼?

疾控工作者們需要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平日裡深入慢病高危患者,拎著控油壺和限鹽勺,宣傳健康科普知識;疫情當前,他們又衝在傳染病防控第一線。


但正如前文所說,這些工作背後的人們,並沒有被更多人所看到和認可。


1. 國內公共衛生行業現狀

或許是因為疾控系統所做的工作,像空氣一樣覆蓋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反而容易被大家所忽略。


長期以來,公共衛生的宣傳也並不成功

導致公眾對其不夠了解。甚至有人提到疾控中心,就認為是“辦健康證的”,提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便以為是“打預防針的”,甚至提到公共衛生,第一反應是“打掃廁所”。


不僅公眾不理解,政府部門可能也不太理解。


雖然03年的非典為中國公共衛生體系敲響了警鐘,政府加大了對公衛體系建設的決心和行動,使之一度得到顯著加強。各大院校也紛紛設立公共衛生相關專業,進行擴招。沒有重大疫情出現的時候,重視程度逐步下降。


疾病控制的相關工作者待遇與工作內容的不對等,公眾的不理解,也在導致專業人員不斷流失,當出現緊急情況時,人手遠遠不足。


2.對疾病預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重治輕防”的觀念廣泛存在於公眾心中和決策者中。幾乎所有人,對預防的重視程度遠低於治療。


比起定期體檢篩查、戒菸限酒、接種疫苗,人們似乎更願意等生病的時候再去醫院看病,似乎“看病吃藥”才是強身健體的唯一方法。


社區宣傳欄裡碩大的“吸菸有害健康”,也許還不如一張肺部CT報告單的戒菸效果好。


縱使華佗三兄弟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上醫治未病”的說法也並不生僻,甚至各疾病防控指南和國家宣傳中也多次強調“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但當疼痛未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再如何強調預防的重要性,也恐難以引起重視。

然而比起生了病、沒藥吃,或者治不好,甚至治好了還有後遺症,最好的方法難道不是預防它、不被感染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此次疫情過後,社會能對疾控工作者能更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政府牽頭重視公共衛生工作、支持衛生人才的培養;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按時接種疫苗、定期體檢覆查、不出入高危場所等措施,配合社區衛生健康工作,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

最後,苗管家也要對所有堅守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說一聲:辛苦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