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那麼討厭儒家,為何還讓大儒淳于越做扶蘇的老師?

瑜公子說歷史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就確定了法家治國為主導思想,經六世秦王,到秦始皇時期才統一天下,都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獨尊法術,為何儒生在秦國還有市場和存在,為何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是儒家思想?

說扶蘇是儒家思想,主要來自一句話,是秦始皇準備處死詆譭自己的術士,準備將咸陽城內違法犯禁的460多位術士活埋,這個時候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出來勸諫,扶蘇對秦始皇說:


現在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的百姓還沒有完全歸附,儒生們都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現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而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扶蘇勸諫秦始皇的話明顯就是用儒生的口氣來說的,並且提到了秦朝的大量的儒生們都在誦讀孔子的言論,也就是說秦國有大量的儒生是公開學習儒家思想,這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思想似乎不符,難道秦國不是獨尊法術嗎?

如果你瞭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就會明白秦國是以法家治國的,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法治國,以法治民,以法治吏,以軍功爵位刺激農民種糧食和戰爭積極性,把整個秦國變成一部戰爭機器,除此之外的學說和思想都是被抑制的,包括儒家,為何扶蘇口中會說儒生都在誦讀孔子的言論?

還有傳言說扶蘇的老師就是一個叫淳于越的儒生,關於這個儒生還有一個故事,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8年後,公元前213年,一次酒會上,有個叫周青臣的大臣舉起酒杯向秦始皇歌功頌德,卻引發了淳于越的反對,淳于越當時在秦國擔任博士,秦朝的博士不是學位,而是官職,類似於今天的智庫或者專家學者。

淳于越當著秦始皇的面說周青臣是阿諛奉承,不是忠臣,同時又說到分封制已經延續了一千多年,並建議秦始皇學習古代的分封制,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拱衛秦朝的統治,防止出現權臣奪權篡位的禍患。淳于越提出了這個建議後,秦始皇沒有馬上回復,而是把這個爭論交給了丞相李斯並交予廷議。

廷議是秦朝議論政事的一種方式,由政府官員召集博士以及相關人員進行討論某項政策,由此可知,秦始皇並不是個獨裁的皇帝,至少博士們和官員可以參政議政,根據記載秦朝的博士基本上都是儒生,比如冒著生命危險勸秦始皇迎回母親的茅焦,還有後來為劉邦制訂漢朝禮儀的叔孫通,都是儒生。

就是因為淳于越的這個提議引起了後來秦始皇的焚書,但秦始皇的焚書並不是針對淳于越的,要知道淳于越提議分封制離秦始皇統一天下都已經八年了,秦始皇與李斯大力倡議的郡縣制也已經真正實行8年了,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人反對分封制,並且秦朝政府中也有大量的官員暗中支持分封制,這讓秦始皇感到一種危機,如果政策不能得到大量的支持,這會對秦朝的統治產生動搖。

於是焚書就開始了,秦始皇焚書是為了統一思想,消除像淳于越這種支持儒家的人想回到分封制的思想,焚的也不是所有的儒家思想,只是民間藏書,對郡縣制有影響的書籍,以及原來六國的史書,防止六國復辟。秦始皇雖然焚書,但是政府部門可以藏書,儒生博士們也可以藏書,秦始皇針對的是民間藏書,不針對政府藏書。

現在回到扶蘇身上來,扶蘇是不是儒家思想?

沒有記載表明淳于越是扶蘇是老師,但扶蘇的思想中確實有儒家思想,包括秦朝政府中也有大量的儒生擔任博士來看,秦始皇並不反對儒家,他反對的是分封制,殺的是欺騙他的術士,那些術士欺騙秦始皇有長生不老藥,結果沒有,為了下臺階,術士們就開始誹謗秦始皇,秦始皇坑儒也不是針對儒生的,而是針對欺騙他的術士。

總體來看,秦始皇雖然焚書坑儒,但並不是獨尊法術,而是集眾家所長,秦政府中有大量的儒生為官,就可能有其他學說存在,只要適合秦朝的統治,以秦始皇的雄才偉略來看,他都會採用的,所以說秦始皇是集眾家之所長而治國。

既然秦始皇是集眾家之所長,所以他的長子扶蘇就有可能學到儒家思想,同時秦國又是法治國家,所以扶蘇也會學習法家,比如秦始皇就讓精通法律的趙高當胡亥的老師,趙高精通法律是秦始皇看中他的原因,既然胡亥在學,扶蘇也會學,也會學習眾家學說所長,所以扶蘇也不是儒生,也不止只學習儒家,其他思想學說都會學習,只要秦國官方允許的。

通常意義上的秦朝總被認為是軍國主義,唯法家治國,其實並不是這樣,種種事實表明秦朝是集眾家思想於一朝,以法家為基礎,以眾家所長為輔佐,包括秦始皇本人,以及他的長子扶蘇都是集眾家思想所長於一身。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先說秦始皇討厭儒家。大家印象可能來自於他的“焚書坑儒”,但實際上,焚的是六國之書,搞輿論控制,確保思想統一,這本無可厚非。用李斯的話:“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燒的是史書,醫藥、種植、卜筮之類的不必銷燬。坑儒,這一點可能有過渡解讀的嫌疑,實際主要是坑了一批在咸陽招搖撞騙的術士,如盧生、侯生等,因求取不到長生不老之藥,欺騙秦始皇。因此,討厭儒家就無從談起,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立。但他信奉的是法家思想,對其它三教九流之類的都不感冒,不光儒家。

再說淳于越其人,是眾多儒生博士中的一個,是博士集團的首領人物,秦始皇應該還是很欣賞他的,在他的建議下還設置了“博士議政“制度。只不過,後來,因為他拋出的一個觀點,核心思想就是“習古法,分封”,這讓李斯抓住機會,說是非議當世,蠱惑百姓,不學習法律政令。因此秦始皇下詔:“可”,就是按李斯的建議,焚書。此後他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12星星21


前言: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實力大增。到了秦始皇這一代,秦國更是統一了全國。 這也就造成了包括秦始皇在內的數代秦王都對法家極為推崇。事實上,不僅僅是秦國,當時的其餘諸侯國也是如此,因為法家思想能過幫助他們強兵富國,是最適合那個時代的。

而儒家就過得慘多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比起戰亂年代,儒家思想更適合和平年代。典型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件。這也造成了許多人認為秦始皇討厭儒家。

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如果秦始皇真的討厭儒家,又為什麼讓大儒淳于越做扶蘇的老師呢?

秦始皇焚書和坑儒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樣

提起秦始皇,大家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詞大概不是“千古一帝”,而是“暴君”。理由就是秦始皇做了類似焚書坑儒的慘絕人寰的事情。不過焚書和坑儒本質上是兩件事情,而且這兩件事情也都是事出有因的。

  • 我們先來說說焚書

說到焚書,那就必須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博士淳于越。我們知道,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秦始皇就施行了分封制。分封制的建立,標誌著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徹底轉變,也標誌著舊制度的消亡和新制度的建立。這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而且有周王室的前車之鑑,秦始皇再託大也不會再去施行分封制。因此,對於秦始皇來說,郡縣制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可偏偏就有人出來攪局,那就是博士淳于越。《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淳于越的反對之音: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

大概意思是說,古代的分封制有多麼的出色,而現在的郡縣制有多麼的不合理等等。這別說是秦始皇了,無論換做是誰聽了這種話都會十分生氣。要知道,秦國耗費了數百年,才統一了全國,徹底消除了分封制所引起的後果。結果淳于越上來就否定了秦始皇的成果。秦始皇沒有殺他,我就已經覺得是恩典了。

結果就如大家所知曉的那樣,李斯作為秦始皇身邊的頭號忠臣,自然馬上就明白了秦始皇心裡的想法,於是上書,希望秦始皇採取愚民政策,燒燬民間一些不必要的典籍,以此避免有人胡言亂語。這就是焚書。

可見,在焚書這一事件中,秦始皇僅僅是燒燬了民間除生活必須外的典籍,這些典籍在官府中都是有備份的。而在焚燒這些典籍的過程中,秦始皇也沒有特別針對儒家典籍,而是一視同仁。

  • 我們再來說說坑儒

坑儒那就更加冤枉了。在戰國時期,因為法家思想的功利性特別適合戰國時期,所以各國都十分注重法家思想。至於儒家這種成效十分緩慢的學說,自然就遭到了各國君王的冷落。不過有一個國家例外,那就是齊國。

齊國的君王特別重視文人,更是為此特地創建了稷下學宮。在戰國那個年代,稷下學宮就是百家爭鳴的中心。而儒家作為百家中十分龐大的一支,自然被十分推崇。比如儒學大家荀子就多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稷下學宮的校長),足可見儒家思想在這裡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覺得自己功績堪比三皇五帝,便自稱為“皇帝”。他自稱為皇帝以後,對長生不老之術就特別憧憬。而帶給他這種憧憬的人就是來自齊魯大地的方士。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史記·封禪書》

我們知道,秦國崛起於西方戎狄之間,對中原文化是知之甚少的。因此,秦始皇在沒有統一六國以前,對這種長生不老之術實際上是瞭解不多的。哪怕是泰山封禪,他都需要詢問來自齊魯的博士。而所謂的求仙問道之說,就是來自於齊魯大地。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徐福,就是齊國人。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史記·秦始皇本紀》

因此,秦始皇為了達到長生的目的,曾多次派遣齊魯的方士幫助其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結果這藥沒找到,找藥的人還公然辱罵秦始皇,秦始皇一氣之下,就將這些方士全部抓起來殺死了。當然,秦始皇在追責這些方士的時候,有沒有牽連到儒生,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方士的求仙問道之說發源於齊魯大地,而齊魯大地上又有著眾多的儒學大家,這才演變成了大家口中所熟知的坑儒。

結束語

關於秦始皇討厭儒家的說法,無非就是來自於焚書坑儒。而焚書,只是銷燬了民間的書籍,且沒有針對儒家;坑儒坑的也是方士,只是因為這些方士大多來自儒學大家的故鄉,齊魯,這才變成了今日的坑儒。

因此,秦始皇從來沒有討厭過儒家,那麼自然也不會排斥重用儒家了。


小云軒談史


秦王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並沒有討厭儒家,獨尊法家。比如他創建的“博士議政制度”,博士官中主要是儒生。秦始皇並非一開始就討厭儒生的。甚至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前,還召集了齊魯儒生博士70多人,商議封禪大典的儀式。有的博士告訴秦始皇,要用蒲草將車輪子包起來,以免損傷山上的一草一木。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

後來秦始皇登泰山,中途遇到暴風雨,只得在大樹下躲避。下山後,儒生們聽說秦始皇封禪遇到風雨避於樹下,幸災樂禍,冷嘲熱諷。加上後來淳于越開歷史倒車,力諫秦始皇實行分封制,“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

意思是:臣聽說商周兩個朝代,歷時千餘年,分封王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作為國家的輔弼。今天,皇上您統一了天下,您的皇族子弟卻沒有分封,就算有田常和六卿這樣的大臣,但是沒有人輔弼您,怎麼能相互照應呢?

郡縣制與分封制之爭,成為焚書坑儒的導火線,秦始皇認為他們“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加上秦國剛剛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需要以思想文化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而法家符合秦始皇的統治需要,打壓儒學成為必然。


文史清談


公子扶蘇,始皇帝的長子,大秦王朝不出意外的內定繼承人。他的名字“扶蘇”,就是取自《詩經》中一首經典的鄭國民間情歌——《山有扶蘇》,描寫的是一個女子在約會時與愛人的打情罵俏: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意思是說:

  高山上面有大樹,荷花長在低窪地。不見子都美男子,倒碰上個狂妄笨東西。高山上面有青松,葒草長在低窪地。美男子充不曾見,倒來了個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斷,始皇帝與扶蘇之母(應為楚女)或許有過一段甜蜜而浪漫的愛情,他對他們這愛情結晶當然更是十分疼愛,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將其取名為“扶蘇”,希望他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棟樑之材。

  所以,當秦朝上下都在學法入仕的時候,秦始皇偏偏給扶蘇找了個儒學大師——淳于越,這一點頗讓人思量。

我們讀歷史,總有一個錯覺,總以為大秦虎狼之國,必定是罷黜百家,獨尊法術,其實不然,至少在大秦王朝建國之初,秦始皇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如他創建的“博士議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國的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參加政府,設置博士官,讓他們參議朝政,從而組建了參議輔政集團。而扶蘇的老師淳于越,就是秦國博士集團的首領人物。

  也就是說,秦始皇其實在一開始,是想讓秦朝文化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但隨著秦宮之中儒法之爭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某些譏諷皇帝、威脅到其統治的不當言論,終於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決心,焚書坑儒,將法術立為帝國的主要意識形態。

如果說“焚書”扶蘇還可以理解,但當秦始皇開始“坑儒”竟殺掉了包括扶蘇老師淳于越在內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的時候,扶蘇終於受不了了,於是率然直諫:“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大怒,他開始後悔讓扶蘇接觸那些可惡的儒家思想,於是決定讓他遠離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咸陽到帝國的邊疆、去蒙恬那裡擔任監軍、去體驗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與法家,又功高謀遠,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將扶蘇培養成一個剛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穩重的合格接班人。

  在蒙恬的幫助與影響下,經過幾年的塞外征戰使扶蘇迅速成長為一個剛毅武勇,信人奮士的出色將領,他勇猛善戰、屢立軍功,深慰始皇之心。他寬厚仁慈、謙遜待人的作風更深得廣大軍民的擁戴。

  其實,秦始皇派扶蘇去與蒙恬一起守長城本是其政治上極高明的一招。中國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帝王,對於自己的身後事,都會費盡心思務求安排的妥妥當當。

  第一:蒙氏兄弟是帝國的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位居大將軍,掌握著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威振北方,深受軍民愛戴;蒙毅則位居上卿,每日不離皇帝左右,侍帷幄為朝廷重臣。兩兄弟一內一外,且忠心耿耿,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所以秦始皇這一著,就等於在自己身後為扶蘇安插了兩個忠誠度無可懷疑且手握軍權、德高望重的重量級助手,有了他們以及軍隊的支持,相信扶蘇可以非常順利的即位。

  第二:即使自己死後有什麼政治波動,扶蘇在外面帶兵,也可以躲避政治中心的風雨和可能的暗算。什麼樣的人最可怕,那就是統帥著全國的軍事力量在外,而本身又是合法繼承人的大將。也就是說,如果真的發生了意料之外的政變或者動亂,那麼扶蘇首先不會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脅迫,又有足夠的實力可以自保和進取,一樣可以重新奪取政權。

始皇帝對於自己屬意的接班人,做的諸多安排,可謂用心良苦了,可惜他機關算盡,還是無法預料到事情的發展竟然完全出乎了他的既定軌道,無數的偶然結合成一個必然,讓他的一切努力成空。關鍵的問題是,秦始皇最終還是沒有在死前確立太子,他總以為自己會長生不死,立儲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這一個想法大大的害了他,也害了整個帝國。





Hai子君


現在很多人對於秦始皇的誤解真的是根深蒂固了。秦始皇討厭儒家?何以見得?就因為焚書坑儒嗎?這實在是太荒謬了。歷史上真實的焚書坑儒,並不是秦始皇荼毒儒家的佐證。事實上焚書坑儒,坑的並不是儒生,秦始皇主要坑殺的是那些方士和術士。就算有儒生的話,數量也是極少的。而且我並不是認為那些儒生死的冤枉。事實上,他們之所以會和方士一同被殺,也是因為他們找死。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自己被騙後大怒,所以下令抓捕並且審訊方士,並把抓獲的460人都處死了。可見秦始皇坑殺的大多都是方士,或許會摻雜幾個儒生,也因為他們包庇方士,甚至聯合方士欺騙秦始皇才會被處死的。之所以會有秦始皇坑殺儒生的留言傳出、也全是後人憑空杜撰的產物罷了。

歷史上秦始皇或許並沒有多麼喜歡儒家,但也對儒家沒有什麼惡感。因為秦始皇很清楚,治國需要的是群裡群策,諸子百家只要對治國有力,可以更好的治理國家,秦始皇都願意用。而且儒家可是諸子百家之中實力最強的流派之一。秦始皇很清楚他如果敵視儒家會導致怎樣惡劣的結果。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秦始皇的胸懷格局你認為他會和一個儒家過不去嘛?而且秦始皇也知道“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這個道理。海納百川才是王道。他並不是單純的歧視某一學派。就拿秦始皇的丞相李斯來說吧。李斯師從儒家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入秦朝為官效忠秦始皇。雖然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但根本上改變不了李斯學的是儒家學問。秦始皇不照樣重用李斯嘛。所以說秦始皇實際上對於學派並不看重。他看中的是能力,和這個人願不願意為他所用。

淳于越最初效力於齊國,齊國滅亡後又效力於秦朝擔任僕射。僕射,僕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諸官之長稱僕射。可見秦始皇對於淳于越並不薄,淳于越也算是官居要職。雖然淳于越這個人非常的迂腐,行事非常的教條主義。但秦始皇並沒有過多的針對淳于越,而且大家都知道,儒家學說雖然非常迂腐,但不得不說儒家在教育人這方面非常的擅長。秦始皇想好培養扶蘇就勢必會給他找一個好老師。而且我認為,秦始皇也意識到了,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儒家那一套在守成方面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扶蘇沒有讓他失望,他確實成為一個仁義君子。但可惜的是,秦始皇的突然去世打斷了所有的部署。一個秦始皇培養出來的完美繼承人,還沒有一展所長就黯然消亡了。不得不說計劃還是沒有變化快啊。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秦始皇並不討厭儒家家,相反,他欣賞儒家的部分學說,並加以利用。

扶蘇,秦始皇長子老成持重,溫文爾雅,深受朝臣擁戴,以至後世尊稱公子扶蘇。性格雖然比較文弱,和秦始皇大開大合的性格大相徑庭,但秦始皇還是比較喜歡這位皇長子的。作為一代英主,秦始皇知道扶蘇這種性格對守天下會是一種優點。

秦始皇對權利極度迷戀,對他而言,諸子百家,只要能夠加強中央集權就會加以利用,因此秦朝多有儒生博士在朝任官。淳于越就是儒生的傑出代表。出於對扶蘇的重點栽培和儒家學說的認可,秦始皇才會派淳于越任公子扶蘇的老師的。這是基本的邏輯。

說秦始皇討厭儒家,估計主要是受焚書坑儒的影響。問題是,焚的是什麼書?坑的又是誰呢?

  • 所焚何書?

焚書的起因是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恢復周朝那種分封制。這一點是秦始皇不能接受的。因為秦始皇要萬世而治,他認為只有加強中央集權才能做到。於是他採納李斯的建議,焚燒《秦紀》以外的諸國史書,避免各國存有復國之心。另外焚燒的主要是《尚書》和《詩經》。《尚書》為孔子編撰,記錄了上至堯舜禹,下至春秋的歷史,涉及治國治國安邦的內容。《詩經》也是孔子編訂,內容含有戰爭和反抗精神。出於加強思想控制的考慮,秦始皇才決定焚這兩部書的。同時,秦朝開始禁私學,轉而要“以吏為師”。

  • 被坑殺的是誰?

當時,有方士盧生和侯生替秦始皇求仙製藥,結果失敗,兩人攜款而逃。逃跑前還說盡秦始皇壞話。秦始皇大怒,故下令抓捕方士,順帶將還繼續以古非今的儒生(“犯禁者”)一併處死。所以目標是方士,個別儒生屬殃及池魚。如果目標是儒生,恐怕所殺的不僅僅是四百多人了。

一切的一切,只為權利。


江心倒影


秦始皇並沒有討厭儒家思想,這個概念的產生應該是受《史記》中“焚書坑儒”歷史事射影造成的錯覺。

先秦時期,是中國文化一個百花齊放的偉大時代,這個時代不僅誕生了很多世界級名人,同時也產生很多世界級著作,推動了世界文明史。當時社會背景是百家爭嗚,宣傳自己的政治學說,尤以儒,墨,道,法稱著出名。

秦國自孝公推行法家學說改良變法,取得了很大成功,國家由弱小變強大,由落後變富強,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在統一戰爭中與秦始皇善待六國王室的作法,其中不乏有著儒家的仁慈因素,在教育培養接班人老師中就有儒家大師淳于越,說明秦始皇的思想並不是很狹隘,對繼承人的期望有著仁慈方面的傾向,高瞻遠矚的秦始皇知道秦朝的二世皇帝需要佈施仁政,彌補法家法律苛刻不足顯象。

只可惜秦始皇的突然去世,打亂了這些宏觀規劃。


厚土高天識君


  雄關漫道,蜿蜒無盡,浮雲散落天邊。大秦帝國北方兵團總指揮、戰神蒙恬背正靠著長城,手倚著長劍,眼望著芳草牧馬、黃河落日,一股宏大、厚重、蒼茫、豪邁之氣從胸中湧起。一轉眼,他離開咸陽已經整整五年了,這五年間,帝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條條大路河渠竣工使用,一座座宮殿城池拔地而起,作為帝國的守望者與建設者,他心中的感慨,千言萬語說不清。

  忽然,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樂聲的和諧,蒙恬站起身來,極目遠眺,透過樹冠密集的枝椏,望見天遠地遠的前方,一列車隊踏風而來,捲起漫天塵土。

  蒙恬淡淡的笑了,扶蘇,公子扶蘇終於來了。皇帝將他最看重的接班人交給了自己,我絕對不能讓他失望。

  公子扶蘇,始皇帝的長子,大秦王朝不出意外的內定繼承人。他的名字“扶蘇”,就是取自《詩經》中一首經典的鄭國民間情歌——《山有扶蘇》,描寫的是一個女子在約會時與愛人的打情罵俏: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意思是說:

  高山上面有大樹,荷花長在低窪地。不見子都美男子,倒碰上個狂妄笨東西。高山上面有青松,葒草長在低窪地。美男子充不曾見,倒來了個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斷,始皇帝與扶蘇之母(應為楚女)或許有過一段甜蜜而浪漫的愛情,他對他們這愛情結晶當然更是十分疼愛,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將其取名為“扶蘇”,希望他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棟樑之材。

  所以,當秦朝上下都在學法入仕的時候,秦始皇偏偏給扶蘇找了個儒學大師——淳于越,這一點頗讓人思量。

  我們讀歷史,總有一個錯覺,總以為大秦虎狼之國,必定是罷黜百家,獨尊法術,其實不然,至少在大秦王朝建國之初,秦始皇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如他創建的“博士議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國的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參加政府,設置博士官,讓他們參議朝政,從而組建了參議輔政集團。而扶蘇的老師淳于越,就是秦國博士集團的首領人物。

  也就是說,秦始皇其實在一開始,是想讓秦朝文化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但隨著秦宮之中儒法之爭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某些譏諷皇帝、威脅到其統治的不當言論,終於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決心,焚書坑儒,將法術立為帝國的主要意識形態。

  如果說“焚書”扶蘇還可以理解,但當秦始皇開始“坑儒”竟殺掉了包括扶蘇老師淳于越在內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的時候,扶蘇終於受不了了,於是率然直諫:“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大怒,他開始後悔讓扶蘇接觸那些可惡的儒家思想,於是決定讓他遠離充斥著各色人等的咸陽到帝國的邊疆、去蒙恬那裡擔任監軍、去體驗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與法家,又功高謀遠,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將扶蘇培養成一個剛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穩重的合格接班人。

  在蒙恬的幫助與影響下,經過幾年的塞外征戰使扶蘇迅速成長為一個剛毅武勇,信人奮士的出色將領,他勇猛善戰、屢立軍功,深慰始皇之心。他寬厚仁慈、謙遜待人的作風更深得廣大軍民的擁戴。

  其實,秦始皇派扶蘇去與蒙恬一起守長城本是其政治上極高明的一招。中國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帝王,對於自己的身後事,都會費盡心思務求安排的妥妥當當。

  第一:蒙氏兄弟是帝國的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位居大將軍,掌握著帝國最精銳的部隊,威振北方,深受軍民愛戴;蒙毅則位居上卿,每日不離皇帝左右,侍帷幄為朝廷重臣。兩兄弟一內一外,且忠心耿耿,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所以秦始皇這一著,就等於在自己身後為扶蘇安插了兩個忠誠度無可懷疑且手握軍權、德高望重的重量級助手,有了他們以及軍隊的支持,相信扶蘇可以非常順利的即位。

  第二:即使自己死後有什麼政治波動,扶蘇在外面帶兵,也可以躲避政治中心的風雨和可能的暗算。什麼樣的人最可怕,那就是統帥著全國的軍事力量在外,而本身又是合法繼承人的大將。也就是說,如果真的發生了意料之外的政變或者動亂,那麼扶蘇首先不會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脅迫,又有足夠的實力可以自保和進取,一樣可以重新奪取政權。

  始皇帝對於自己屬意的接班人,做的諸多安排,可謂用心良苦了,可惜他機關算盡,還是無法預料到事情的發展竟然完全出乎了他的既定軌道,無數的偶然結合成一個必然,讓他的一切努力成空。關鍵的問題是,秦始皇最終還是沒有在死前確立太子,他總以為自己會長生不死,立儲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這一個想法大大的害了他,也害了整個帝國。



文化傳承ABC


不是討厭儒家思想,只是覺得儒家思想不利於他的統治階級,讓大儒做他兒子的老師是為了提升兒子能力水平,思想思維決定時代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