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进《出师表》背后的诸葛亮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颂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并且官至丞相,在处理军政事务之余,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歌和散文著作。

最为有名的文章应该要属《出师表》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赞《出师表》“志尽文畅,表之英也”,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决心以及智勇双全的文治武功。诸葛亮二十八年如一日,尽忠于刘备父子,搏斗与乱世之中,殚精竭虑,忠贞不渝,难怪后世人都说,不读《出师表》,就不知道什么叫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进《出师表》背后的诸葛亮

一、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表”属于章奏一类的文体,是古代君臣对于君主有所陈情而使用的一种上行公文,《出师表》作为一篇千古传诵的奏表,诚恳真挚、流畅深刻、感人至深,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赞扬。诸葛亮曾经为了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提出《隆中对》,为刘备的称霸大业确立了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方针和先取益州、荆州,再出师北伐兴复汉室的战略。这篇《出师表》是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之前给蜀主刘禅的上表,主题是劝刘禅保持蜀汉政治清明,以便他可以专心北伐而没有后顾之忧。

整篇《出师表》,诸葛亮主要陈述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诚恳进谏。针对后主的暗弱平庸,诸葛亮提出“不宜妄自菲薄”,“诚宜开张圣听”的建议。并且分析当前“益州疲弊”的危急形式,鼓励刘禅继承刘备的遗志,励精图治,如此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第二,亲贤远佞。诸葛亮在奏表中列举了“先帝简拔”的一批“忠良死节之臣”,希望后主可以亲之信之。另一方面告诫后主历史上一些昏庸暗主,亲小人,远贤臣,才会导致亡国灭种,希望后主不要重蹈桓、灵二帝的覆辙。

第三,表明忠诚。自受遗托孤以来,已经21年诸葛亮表示,自己本来没有“闻达于诸侯”的想法,只是承蒙先帝的恩情与信任,才“奉命于危难之间”。自己的目标就是帮助先帝完成他奋斗一生仍然没能实现的夙愿,希望后主也积极努力,以期待“北定中原”,统一天下。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进《出师表》背后的诸葛亮

通读《出师表》,全文风格质朴,很少引经据典,甚至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但起笔峥嵘、文势跌宕,声调和谐、气韵流畅,首尾呼应、条理分明,充分显示出诸葛亮高超的治国用兵才能。更重要的是全文情真意切,字字句句饱含忠贞的思想情感和坚定决心,极富感染力,一位忠臣报国报主的忠心跃然纸上,从而使《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不愧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出师表》与蜀汉政治

在汉末战乱之际,刘备三顾茅庐,接受了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并以此指导刘备政治军事集团战争活动的方向和方式,最终于221年建立了蜀汉政权。但是,建国后不久,刘备与孙吴大军鏖战以失败告终,退至白帝城,不久后便病故。太子刘禅继位时年仅17岁,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率大军北上伐魏,临行前写下了这篇《出师表》,蜀汉政权的运行轨迹从总体上来说,与《出师表》的内容是契合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进《出师表》背后的诸葛亮

1、君臣权力的界定

诸葛亮作为丞相,对于政事,有着十分大的控制权力,正如刘禅曾言:“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作为后主,并不具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力,政事的大大小小,均需要询问诸葛亮。整个诸葛亮参政的期间,甚至后来蒋琬、费祎掌握权力的阶段,刘禅都被排斥在实权之外,扮演者影子皇帝的角色。

《出师表》对君主的权利范围进行了明确的限制,“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就是在告诉刘禅,不能因为自己是一国的君主就可以为所欲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对于政治上的事情,大大小小都要咨询过之后才可以施行,对于军事上的要事,也要询问将军向宠。诸葛亮要去北伐,必定十分担心蜀国的政治,他如此限制刘禅的政治权利,一方面防止后主由于缺乏经验、用权不当而导致蜀国政态的恶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君权与相权之间产生冲突和摩擦,产生内部的隐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进《出师表》背后的诸葛亮

2、自觉忠君的政治道德观

另外,在三国鼎立时期,对政治人物的道德要求也十分严格,往往是决定一个人生死存亡、职位升降的重要依据。在蜀汉初建时,诸葛亮等人就共同制定了一部法律——《蜀科》,以此来改变汉末以来松散放任的社会习气,树立刘备统治集团的政治威望。因此,诸葛亮即使才能过人,执政带兵的能力卓越,也要忠诚守法、尽职尽责,如此才可以成为蜀汉最高权力圈的人物。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始至终也在树立一个忠于君主的政治道德形象。从一个普通的布衣,成为一国的丞相,多亏了先帝的赏识和知遇,自己原来也只是求得在乱世之中能够保全性命罢了,所作所为也是报答先帝的恩情。此外,率兵北伐不仅仅是形势所需,也是在完成刘备的遗愿,尽到自己做臣子的本分。这样一来,北伐活动也就消除了刘禅与朝中大臣的疑虑,附和忠君报国的中枢大臣形象。

这一点在《后出师表》中也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北伐一年来的战争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对百官大臣的政治权利和君臣伦理进行概括解释。他再三强调,不论北伐战争的结果如何,以自己为首的百官大臣都是先帝遗愿的忠诚执行者,誓死效忠蜀汉。读之,不禁令人为这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形象而感动,又还有谁会忍心苛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过失和不足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进《出师表》背后的诸葛亮

三、诸葛亮的文学特色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卓越不凡的散文大家,器识与文笔俱佳的评论家。大约因为他的政治谋略过于优秀,使得他的文学风采反而被淹没,但从《出师表》这篇自然纯朴、字字珠玑的章奏和其他作品可以看出,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本色自然的文风

所谓本色自然,就是重情理而轻文采,语言质朴,不求浮华,这是西汉以来公文写作的优良传统。《出师表》在写作的文风和情感的表达上,确实是质朴又感人,对刘禅的谆谆教诲和殷殷的嘱咐,是他对受托之命的责任,也是他身为人臣的本分。近代吴曾祺曾言:“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加修饰,而自为文章之盛。”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体现了一位谋国大臣的忠诚之心,这非但不是劣势,反而更加加分。

纵观诸葛亮的作品,从《街亭自贬疏》中请求自贬三级,到《论交》中不同友谊的对比,大多实用性都比较强。这种质朴典雅的文风不同于曹操的自由豪迈,也不同于陈琳的文采尽显,确实诸葛亮忠贞诚挚情感最为恰当的体现。也正因为他对蜀汉的忠诚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历代人对诸葛亮才更为敬仰尊重。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走进《出师表》背后的诸葛亮

2、语言简约,结构完整

诸葛亮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言简意赅,自然流畅,句句体现出他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在整体的谋篇布局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如赫赫有名的《诫子书》,全文劝诫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荒唐浮躁。信中分析了修德、立志、治学、才干的关系,教导诸葛瞻要加强修德、树立志向、勤奋学习、增长才干,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父亲教导孩子,虽为老生常谈之事,在诸葛亮的笔下却不见丝毫累赘,句句充满殷切的希望,更是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千古名句流传万世。这种语言的结构的篇幅的排布,令人佩服,是诸葛亮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总结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因《出师表》而名列古今散文大家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文章质朴典雅,上承先秦诸子的叙事说理,下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不仅是文学上的滋养,更是信念上的激励。他乱世躬耕不求嫌贵的高雅志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品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爱国情操……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理想和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在一生的戎马倥惚、东奔西走之下,他一直都无愧于“智圣”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