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不推廣滿語教育?

暴風與大地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清朝這個政權的性質

清朝雖然是在由關外滿人所建立的政權,但它本身卻經歷了中原文化的薰陶和融合

清朝是一個在我國曆史上有著300多年曆史的朝代,這個朝代有少數民族滿族當政,滿族擁有自己的語言。

在入關初期,朝廷中的官員主要以女真族為主,清朝的前幾任君主在上朝的時候也是以滿語為主的。 當時的女真貴族是極其鄙視漢民族的文化的,因此他們不屑借鑑學習漢語,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建立清朝之後,也是這種思想,即使後期已經有大批漢族官員加入朝政,但這種習慣依然沒有被改變。

不過這種現象在歷經幾朝的更替之後有了改變,比如說順治皇帝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熱愛漢文化的皇帝,他對漢民族傳統的詩詞歌賦有著很深的研究。

之後皇帝在上朝時,面對不同的大臣會說不同的語言,到了清朝中後期,漢族官員佔據了朝廷的一大半,隨著整個統治王朝漢化的加深,漢語慢慢取代了滿語。

一、滿語的發展

滿語,是在清朝時期借鑑漢字,被創造出來的,分為“大字”和“小字”兩種女真文字。在女真文字被創造之前,滿足人使用的是蒙古文字來記載文獻,但由於滿族人所說的滿語和蒙古寫出來的文字並不統一,這種做法漸漸滿足不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也不利於整個民族的發展。

到了萬曆二十七年,根據努爾哈赤的旨意,額爾德尼等人在蒙古字母的基礎上設立了“12字頭”,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滿文。

因為這種文字沒有圈或點 這種文字在之後被稱為“無圈點滿文”和後來被改進之後的“有圈點滿文”合稱為“國書”或者“清書”。

剛剛被創立的“無圈點滿文”因為創立不久,所以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比如說無法用字面來區分語音,容易產生歧義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皇太極時期命令官員達海,進行發展區別語音,達海在原有的字母旁邊加圈加點,改變了字母的形體形成了“有圈點文字”。

到了清朝真正成立之後,滿語的規範化工作依然沒有停止,在雍正、乾隆年間編寫了大批有關滿語語音讀法等方面的教材書,比如說《大清全書》,《清文匯書》等。這些書籍的編制一方面推動了滿語的規範化,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滿語的教育和普及。

二、滿語地位的演變

在清朝成立初期,滿語仍然是滿族人主要交際時的語言,之後隨著民族融合的加深,滿族人開始學習漢語言和文化。

不過由於歧視根深蒂固,皇太極曾告誡眾臣不得荒廢“祖宗之治”。除了他以外之後多位清朝皇帝都曾進行過督促,在官員升遷、教育、教材翻譯等方面採取措施來鞏固滿語的地位。

努爾哈赤時期曾官方規定,公文必須使用滿文書寫,到了皇太極時期依然如此,不過到了順治四年,由於大量漢族官員的存在,加上漢族事務頗多,文件中漸漸開始出現滿漢兩種文字。康熙年間正式確定官方文件使用兩種文字。

除此之外,像官印的篆刻,漢文典籍的翻譯等方式都促進了滿語的發展,當時民間教滿文的先生,常常用滿語說書,說書的內容,大多是我國傳統的漢族文化精粹,比如說《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名著。

並且清朝時期是推行過滿語教育的,在入關初期,統治者對此還十分看重,曾在各地先後設立官學,義學來教授滿語和其他科目。順治元年在北京設立的八旗官學以滿文和騎射為主。自此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滿語一直是各類滿族學校的必修課。

隨著滿族人口的增加,八旗官學已經遠遠無法承受如此多的學生數量,於是乾隆年間設立了義學,不僅八旗滿洲子弟需要學習滿語以外,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子弟同樣需要學習。

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鞏固滿語的地位,還把滿文作為科舉考試中的科目之一,並用於考察官員升遷標準滿文不及格的人還要受到懲罰,據史料記載,雍正四年大學士徐元夢就因為翻譯錯誤被革職。

清政府鼓勵文人學士翻譯漢族書籍以滿足滿族人民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除了正史文獻之外,很多野史所記載的內容也得以被翻譯,翻譯的種類橫跨哲學、倫理學、宗教法律、藝術、歷史等多個種類,這些滿文典籍的流通大大提高了,當時滿族人民的整體文化水平,促進了滿漢文化的交流融合。

三、推行滿語的結果:與既定目標漸行漸遠

雖然清政府對於滿語的推行力度極大,範圍極廣,但最終滿語還是被廢止了,這其實也是可想而知的結果,兩種語言的接觸融合,必然會導致其中一種語言的被吞噬滅亡。

入關初期,雖然當時的貴族子弟只會說滿語,但到了康熙末年,滿族子弟基本都能說漢語了,乾隆年間滿人甚至把漢語作為母語來學習,傳統的滿族民間禮俗中的祝詞也漸漸改用漢語,漢語真正融入了滿族百姓們的生活中,可以說這是當時民間人民自己的選擇。

當然這些舉措對於清政府來說也有積極的方面,比如說促進了滿語文獻在全國範圍內的出現,在現在的社會中滿語除了在薩滿詞中出現,已經基本滅亡,只有少數人還可以說滿語,但當時滿語所翻譯的大量歷史文獻,還留存於世,是眾多領域研究的重要參考。

四、滿語沒有得到普遍推廣的原因:歷史悠久的漢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其實滿語沒有得到普遍推廣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為了保證民族特性,來維護自己的語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漢語有著強大的同化力,滿語作為一個剛剛誕生不久,還沒有完善的語言,妄想代替我們幾千年來形成的漢語,相比毫無競爭力,而且自古以來滿族人就屬於全國人口中的少數,漢族人在這一方面對他們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漢族曾多次經歷了軍事征服,宗教傳播,甚至被統治,但漢語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因為漢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擁有著不可挑戰的權威性、穩定性和包容性。

從政治方面來說,這也是政治選擇的結果,一個國家盛行兩種語言文字自然是不利於政權的鞏固,階級的聯合。這妨礙了政權統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清朝統治者在初期採取了“懷柔政策”,這也為語言的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環境。

最後就是文化之間的差距,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民族特性才大力推行滿文,不過作為一個遊牧民族,他的政治文化相比於漢族來說自然是落後的,弱小落後的文化必然會被強大的文化所統治同化,這是歷史的選擇。

總結:

與其說清朝為什麼不推廣滿語不如說滿語為什麼在中國推行不開,究其原因要從多個方面來說:

  • 首先在方法上,自上而下的語言政策,忽略了人口問題必然,無法取到預期效果。

  • 其次語言的推廣必然會引起語言競爭,而在這場競爭中,漢語言顯然擁有更高的價值,那麼也就必然戰勝滿語,在歷史上中國曾有多次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但漢語言依然流行至今,這也就說明了漢語的價值。


總之,語言的變化並不是統治者可以主導的,它是整個社會時代以及人民選擇的結果。


舊時樓臺月


清朝不是不推廣滿文,而是在推廣過程中連滿清統治者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和動力。

滿文的起源

大家都知道,滿清原是女真族,在金朝時代創建了女真文,但這個女真文跟滿文基本沒有關係,因為金滅亡之後,女真文也跟著基本消亡,後來的女真人大都使用蒙文或者漢語。


1599年,努爾哈赤讓人參考蒙古文創造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又稱老滿文,這種滿文的特徵基本和蒙古文無異。皇太極上臺後,又讓人對滿文進行了改進,加上圈點,改進字形和拼寫方式,自此,滿文跟蒙文有了明顯的區別,此稱為有圈點滿文。

嘗試推廣

滿文雖然創造出來了,但它的實用性和普及性跟漢語不可同日而語。

滿清剛入關那會兒,除了實行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等殘酷政策外,推廣滿文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滿文不同於服飾,採用強壓血腥手段可以讓人改變服飾髮型,文字推廣就有些力不從心了。滿清統治者可以強迫人們學習滿文,卻不能強迫人們無時不刻使用滿文。

尤其是因為在文化上,滿清統治者是自卑的,為了學習中原王朝的先進文化,將各種典籍翻譯成滿文,以供滿族學習。但在翻譯過程中發現,有些可以翻譯,有些漢語根本不能翻譯成滿文,於是到後來,乾脆不翻譯了,與其翻譯漢語典籍,還不如讓滿族人學習漢語更省事。

所以到後來,連滿族人自己都不太喜歡使用滿文,日常交流包括滿族人也以漢語為主。

華夷之辯

康熙登基之前,整個中華大地可是非常不認同滿清的,認為滿清是蠻夷,不是中華正統,各地各種反叛不斷,還有一些有骨氣的文人就算不參與反叛,但也不願意為滿清效力。

康熙上臺之後,為了利於統治,開始淡化滿漢隔閡。尤其到了雍正時期,開始標榜滿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採取了華夷一家親政策,促進滿漢蒙藏通婚融合。

這時候,連皇帝都是從小學習漢語,由漢學大師授課,熟讀漢學典籍。

之後的滿清,雖然滿文仍是官方語言之一,但除了一些正式文件比如聖旨、協約之類的使用滿文外,日常交流大都以漢語為主。

由此,滿清統治時期不但沒有完成滿文的推廣,滿清統治者反倒成為滿文消亡的推動者。


秦血漢骨


要說滿清入關之後沒有推行滿語,其實是大錯特錯的。早在滿洲人的國度還叫後金的時期,滿人就以自己的語言為傲。既然到後來好不容易進駐中原,怎麼可能不推行滿語呢?在當時滿人入關後,滿漢之間的分別還是很嚴重的,滿清推崇滿漢有別,又把漢族的地位看得很低,所以不說滿語是不可能的,滿清恨不得所有漢人都學習滿語、被滿族同化。

所以滿清在入關之後,立馬在全國範圍內加大力度推行滿語教學,什麼請滿語老師啊,在街上張貼各種告示啊,讓地方官員進行監督啊,各種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為的就是所有漢族人都能說上一嘴流利的滿話。

但是這項政策在歷史漫長且膠著的淘洗中慢慢走向了失敗,要問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原王朝的漢文化太根深蒂固了,而且會滿語的人與會漢語的人對比起來,簡直是鳳毛麟角。當時的滿清還有規定,什麼商議國家大事、什麼與外國使者交流,都必須要用滿族,不會滿語的官員進不了最重要的機構。

比如說像當時的林則徐等人,為了參與商討國家大事,學習滿語可謂是費盡了心思。不過就算官員學習滿語的慾望強烈,民間對於滿語的態度就相對來說比較無所謂了。歸根結底,清朝並非不推廣滿語,而是在最開始,滿語的推廣力度還是很大的,但是因為這些原因最終沒推廣成,也就是推了,但不廣。

比如說像當時的林則徐等人,為了參與商討國家大事,學習滿語可謂是費盡了心思。不過就算官員學習滿語的慾望強烈,民間對於滿語的態度就相對來說比較無所謂了。歸根結底,清朝並非不推廣滿語,而是在最開始,滿語的推廣力度還是很大的,但是因為這些原因最終沒推廣成,也就是推了,但不廣。

還有就是滿人王朝後來在中原出生的皇子們,也有的開始覺得滿語不好學。特別是從同治皇帝那代開始,雖說宮廷裡直到溥儀時期都有開設滿語課,但皇子們有的就很不願意學。最典型就是從載淳那代開始,雖說載淳入宮讀書學習什麼的都很認真,但就是在滿語課上提不起興趣。還有宣統帝溥儀,除了一句滿語的“起來”(音同“伊立”)外,其他滿語就都不怎麼會說了。

歸根結底,還是中原漢文化的感染力太強,滿人從入關那刻開始,就在不斷地被漢文化所同化,滿語推廣不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必然的。


新史報


一是不想推廣,二是不能推廣。

滿族人(女真人)有自己的語言,但很長時間卻沒有自己的文字。1599年,努爾哈赤讓部下參照蒙文創造了滿文,為推廣滿語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

清朝建立後,定滿語為國語,並在八旗內部大力推廣,當時凡是讀過書的旗人都會講滿語,寫滿文。同時他們以說滿語、寫滿文為榮,因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在乾隆之前,用滿文寫奏章、公文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不過清政府為了標榜旗人身份的特殊性,並沒有在全國推廣滿語教育。他們認為,“國語騎射”是滿族人定鼎中原的重要原因,豈能讓漢人學會?

這樣一來,看似保護了旗人利益,但卻極大地限制了滿語的進一步發展。到乾隆時期,隨著社會的穩定,大量漢族地主官僚進入清政府系統,成為維護清政府正常運轉的重要力量,於是清朝官員越來越多的使用漢語,那些旗人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清政府滿語公文的數量急劇減少,會滿語的旗人數量也隨之減少,滿語幾乎喪失了生命力。乾隆及後來的清朝皇帝對此情況十分擔憂,他們害怕旗人失去民族本色,於是在旗人內部搞過幾次滿語推廣,但隨著旗人漢化程度的提高,推廣滿語收效甚微。

到清朝末年,全國只有極少部分的旗人還能熟練的使用滿語,清政府對此毫無辦法。


石頭說歷史


早在古滿洲人第一次入關建立大金朝的時候,當時還稱女真族,確定了女真文為當時國語,當時陸游詩中就有“東都兒童作胡語,常時思此氣生癭”。 說明當時大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天的北京,那裡的兒童已經以女真語為母語了。

那麼人民確實奇怪,為什麼清朝不推廣滿語教育呢?

應該說,自清軍入關,就一直確立滿語為國語。但確定了國語,但考慮到廣大漢人說漢語,所有進關後的主要文件,包括聖旨、官方公告、建築物上的牌匾、石刻都使用滿漢雙文。重要的是三種文字,滿洲、蒙古、漢三種文字,有的還是五種文字,滿洲、蒙古、漢、藏族、維吾爾五種文字。

跟國外簽訂的條約,如《尼布楚條約》,是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字書寫,沒有漢文。這說明主要是在漢地,面對廣大漢人,公共文件才是滿、漢雙文,對外簽訂的條約一般都是滿文。直到晚清,漢文地位上升,《南京條約》才開始有漢文。

國家領導人商量大事的時候,也是用滿語,給皇帝的奏摺也是滿文。一般到了一定級別的漢族大臣也都會滿語,如林則徐就留下刻苦學習滿語的故事,不懂滿語,就難以參加國家大事的商議。

一直到慈禧太后掌權,慈禧太后的滿語限於口語,她口語還是很好,所以宮內還是使用滿語交流。但慈禧入宮比較早,入宮前,學習的文化不深,只學好漢文,對滿文不熟練。所以自慈禧太后以後,遞交的奏摺,她只看漢文,跟漢族大臣研究國家大事的時候,也用漢語。

上邊說的上層,那麼下層呢?

入關的時候,像順治、多爾袞等上層,是以滿語為母語,他們小時候上學,也有漢文課,但作為外語學的,不熟練,甚至可能不會用漢語進行深層交流。一般的旗人,大多是隻會滿語,不懂漢語。但需要統治廣大漢人,所以就需要很多翻譯。

但很快就發現問題,就是招來懂滿語的漢族翻譯,經常謀私利,就是一般漢人給他好處,他就往好了翻譯。如果漢人不給翻譯好處,翻譯就給使壞,往壞處翻譯。

大清上層查清這類事情很普遍,於是就打算普及雙語教學,促進旗民關係,促進滿漢民族團結。

開始也打算在漢地全面開展雙語教學,但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沒有那麼多即懂滿文又懂漢文的師資,一般漢族讀書人只會漢文,懂滿文的非常少。所以向漢地全面推廣雙語教學無法實施。於是只能在旗人內部開展雙語教育,這樣師資是夠的。到康熙後期,大多數旗人已經可以熟練使用漢語了。

因為旗人住各地,都是單獨建滿城,北京也是內城由八旗居住,一般民人遷移外城居住。這樣有單獨的語言環境,滿語還是長期存在。但清政府一直強調民族團結,旗民魚水情,這樣滿漢交流多了,就說一種漢語夾雜著滿語的話,這就是北京話由來。包括那些駐防南方一些地區的旗人,他們說話也接近北京話,而與當地漢人的方言不同。這才出現,辛亥革命的時候南方屠滿,就是靠說話辨別,特別是讓說666,發現是北京話的可以就判斷旗人,遭到殺害。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


非不為也,乃不能也。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前,雖然活躍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使用同一種語言,也有一定的身份認同,但是,如同世界上絕大多數處於相對原始狀態的民族一樣,女真人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因此,女真人的上層為了必要的文字記錄,只能將女真語譯為蒙古文。

女真各部

當然,處於部落時代、還存有濃重奴隸制色彩的女真各部,當時並無多少內容需要文字記載,自然,當時的女真人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但是,隨著努爾哈赤用了30多年的時間統一女真三部,叛明建立後金政權以後,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權,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愈發顯示出難以克服的不便。

雖然有蒙古文為記錄,但是顯然,這是很不方便的,因為這意味著,記錄的人要同時會女真語和蒙古語兩種語言。作為漁獵民族,女真人看書識字的本來就極少,懂蒙語的自然更寥寥無幾。作為國主,努爾哈赤自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他提出了創制滿文的要求,並將這個任務佈置給了當時女真人中最有學問的額爾德尼和噶蓋負責。

接到這個任務之後,兩人以蒙古文字母為基礎,改成了無圈點滿文。也從此時開始,後金總算擁有了自己的文字。後金時代和清朝前期,清廷發佈的詔書、誥、各類公文等,大多數都用滿文書寫。

努爾哈赤

一直到清朝最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他們批閱的奏摺裡面,仍有相當數量的滿文奏摺。包括今天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匾額,如著名的乾清宮匾額,除了三個漢字之外,還有滿文書寫的乾清宮字樣。

因此,對清廷而言,他們對於被自己滿文和滿語是極為重視的。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都曾無數次強調“國語騎射”對於八旗的重要性,並視之為八旗保持戰鬥力並長久統治中國的根本。

熟知西方文化的乾隆、康熙等清朝皇帝,之所以對於火器如此排斥,為了讓八旗保持所謂“國語騎射”,佔了極為重要的原因。“國語騎射”中的“國語”,指的就是滿語。

滿語

因此,無論是為了保持八旗的特色,還是便於長久統治,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他們是非常願意推廣滿語的。然而到清末年間,且不說在廣大漢人期間推廣滿語,哪怕是八旗子弟自己,絕大多數人都不再會說滿語,更不用說書寫滿文文字了。包括清朝末帝溥儀,雖然在小朝廷內受到了諸多遺老遺少的教育,但是他依然不會寫滿文。

因此,沒有在全國推廣滿語,不是清廷不想,更不是清廷不願,而是不能。

第一,薄弱的女真文化並不足以覆蓋中原文化。雖然八旗以幾十萬人口的小族奇蹟般的入關佔領了天下,成為了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者。但是,這並不能掩蓋八旗團體本身落後且薄弱的文化。

八旗

建立在漁獵部落基礎上的八旗,面對已傳承數千年浩瀚淵博的中原文化,根本不具備抵抗之力。因此,雖然清廷佔領了天下,他們立國的根本——八旗反而迅速被同化。連本民族的人都被同化,他們所謂的滿語自然不具備了推廣的條件。

第二,滿語及滿文本身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滿語本身就是諸多女真部落交流的語言,出現的時間並不長。而滿文創造的時間更短,從努爾哈赤在1599年下令以蒙文改制滿文,出現老滿文以來,到皇太極修改老滿文,創出新滿文,滿文的歷史十分短暫。

而滿語和滿文狹窄的使用範圍也決定了,滿文難以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更難以充分表達所有漢語豐富多彩的意思。只具有短暫歷史的滿文,本身的缺點也難以在全國推廣。

滿文

第三,滿語在八旗內部也在逐漸消亡。佔領中原花花世界之後。曾經強橫一時的八旗子弟們,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墮落。在清前期的康熙年間,大部分八旗就已不堪使用。那這些墮落的八旗子弟在幹什麼?當然是吃喝玩樂。而很顯然,吃喝玩樂最方便的交流方式當然是漢語。

因此,主動或被動的,大多數入關後的八旗子弟們都開始被漢化,歷經幾代之後,除了有相對完善滿文教育的貴族子弟們,大多數八旗子弟都不在會書寫滿文,甚至連滿語都已遺忘。所以,任憑清朝皇帝們聲嘶力竭的推廣,依然擋不住八旗內部的滿語消亡,自然,也就不存在向外推廣的可能了。


鳶飛九天2018


趣談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歷史新知識!

清帝國教過漢人滿語,只不過均以失敗告終。並且如果繼續教下去,將會直接威脅到帝國統治者。

漢族人有著先天優越性

在清代之前,或者說在少數民族統治華夏土地之前,我們對於少數民族一直是蔑視的狀態。

我們常說的西北蠻夷,東南土著,這些話用現代語來翻譯就是:土老帽。

我們從來沒有瞧得起或者說正視帝國周邊的部落,這一切的一切主要是華夏文化和華夏帝國的強大。讓這樣一個強大的龐然大物去尊重或者服從蠻夷,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清帝國的滿語,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文字的創建時間只有兩個半年,之所以如此迅捷創建完成,是因為照抄周邊的蒙古兄弟。讓華夏漢人去學這樣的鳥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只不過,清帝國的確推崇過滿語治國和滿語全國化。

公元1645年,多爾袞進軍南方,漢臣孫之獬上言剃髮令,多爾袞聽從建議,全國推廣。由此爆發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稱呼。這一次行動很成功,因為清帝國有刀,在消滅掉無數不聽話的人後,終於形成了滿清發型。

只不過,所謂的剃頭令也讓清帝國看到了一股極其可怕的民間力量。比如說嘉定三屠,那群不要命的百姓給清帝國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與剃髮令一同實施的滿語令卻因為全民牴觸再也無法實施下去。

沒錯,這就是事實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簡單講一下漢語和滿語的區別。

本人不是漢語言專家,但也可以揣摩出一二來。漢語言延續時間已經接近五千年了,哪怕自秦始皇一統文字也有近兩千年的時間。滿語呢?非常抱歉,清帝國在建國之初才有自己的文字,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滿清在推廣剃髮令的時候,漢人就已經察覺到自己的權益受到了侵犯。所謂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頭髮剃掉,這已經不單單是挑釁那麼簡單了。

而在這個時間段推廣滿語,實在是趕寸了。這個時間段漢人對清帝國討厭到了極致,各處義軍頻起,滿語推廣基本上不疾而終。

更重要的一點是:後期漢臣地位慢慢上升,一般是皇帝學習多門語言而不是強制漢人全說滿語了。改變一個人遠比改變一群人簡單。


趣談唐宋元明清


因為這種語言別說推廣了,就連他們滿人自己也不願意學。



情況就是這樣,因為這種語言誕生得實在太晚,沒來得及進行什麼發展和沉澱就迎來了入關的機會,一入關他們就發現漢語表達方式和技巧都遠勝自己的母語,所以在語言文字方面是使用滿語交流的滿人們紛紛迅速漢化。

這也很正常,滿語相比較漢語來說發展得還不成熟,因為政治原因才不得不繼續在一定範圍使用滿語,什麼範圍呢?象徵性的官方語言範圍而非作為日常使用的語言範圍。
而且由於滿人人口本來就少,根本抽不了幾個人可以去廣大漢人身邊進行普及滿語,對於大多數漢族老百姓,別說滿語教育了,漢語教育都基本上沒有覆蓋,那令人感動的識字率不是開玩笑的。至於漢族官僚,按照清朝的規矩,也就是做官之後才能去庶常館學那麼點可憐的“清語”。哪怕是清朝的統治階層,比如皇帝,在道光朝以後,滿語更是衰微得一塌糊塗,就連皇帝自己使用場合都越來越少,到宣統帝,更是完全不認識滿語和進行滿語發音了。

所以,清政府不可能也不能推廣滿語教育,只能讓滿語慢慢成為被歷史淘汰掉的一種語言。


戴老師講歷史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們知道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期間康雍乾的盛世王朝在歷代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達百年之久。那為什麼滿族人建立的朝代不說滿語呢?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需要了解一下。


縱觀中國幾千年,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我們當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歷經無數的朝代更替,由封建社會走進我們現在的共和社會,能夠不斷地延續下來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文化,也就是漢文化,儒家文化。中國文化不斷,中國人就會繼續延續。中國曆朝歷代並不只是一個滿族的大清王朝。還有以前的元朝,唐末宋初之間的五代十國,隋朝之前的魏晉南北朝,還有最為著名的五胡亂華。外族人不斷地侵入中原地區,這些外族人為什麼如此前仆後繼的來中原呢?因為中原的文化發達,而文化發達帶來的好處就是經濟,農業,製造業,手工業等就十分的先進。而這些外族人的文化就相對落後很多了,他們大多數都是以放牧為生,生產力低下,只能靠不斷的掠奪財務和食物包括人口他都搶奪,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尤其是他們看到中原地區的繁榮富強,這讓他們十分羨慕,就開始了至死不渝的搶奪佔領中原這塊肥肉。


而這些外族來到中原無一例外的都被漢化了。清朝也不例外,雖然他強迫人民都剃了發,人被征服了,但是中國文化他是征服不了的。清朝的滿族人也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中原文化比自己的滿族文化強大的多。更是為了國家的穩定,清朝只能入鄉隨俗。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對中原的儒家文化所感染,漢人還需漢文化管理,自己的滿語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是唯一能夠延續並持續發展的古文明,是其另外三大古文明所不及的,其餘三大古文明早已消失了的,唯有漢文化依舊發揮著它的燦爛輝煌的魅力。


以史說史


我們知道,我國有56個民族,而滿族又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偏少的一個民族。明朝末年,滿族清軍挺進中原的時候人數極少,官職人員和軍隊官兵相加才5萬左右,帶上全部家眷也不過二十多萬,憑如此少的人數去統治諾大一箇中國,去統治四、五千萬的漢人已經九牛二虎了,奢談要在全國推廣滿語教育豈是不自量力?進關入主北京的前清皇帝們能清醒地認識到,滿清民族的語言文字才不過短短的上百年曆史,更深刻地認識到漢族語言文字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況且還博大精深。二者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好在前清統治者不狂妄,好虛心,且有自知之明,他們傳承了明朝留下來的歷史傳統,繼續在全國實行漢語教育。如今回望三百多年前的那段歷史,滿清統治者的選擇是明智的、正確的,至少保證了優秀的漢文化傳統教育沒有因改朝換代而造成歷史斷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