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中國古代建築大多是木製結構?

勝利在招手

中國古建築的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和支配下形成的。

記得在上學的時候,建築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幢建築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因為這個建築的外貌也不是因為它的結構,而是這幢建築所蘊含的文化讓人感動。木結構建築在中國之所以能延續那麼長時間,而且長期作為主流建築類型加以使用,是因為木結構建築存在著諸多優點。

原材料容易獲得

我們國家低處北溫帶,雨水充沛,溫度適宜,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古代時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分佈著數量眾多且廣袤的森林,這些木材就是很好的建造材料。木材加工也非常的方便,只要用一般的工具就可以加工。

木結構建築適應性強

木建構建築的適應性比較強,先用木頭搭建出基本的框架,柱、梁、枋等構件行程基本的框架,不僅可以承受屋面和六面的負荷,而且構造出房屋的基本造型。我們可能到的古建築的牆是不承重的,它們主要起到圍蔽、遮風、分隔和穩柱子的作用。這樣的建造特點,可以使得房屋內部可以自由的分隔,門窗也沒意思自由的開設,非常的靈活,適用於不同的建造環境。

建造週期短

木材的加工比石材更為方便,工匠們在長久的實踐中,歸納總結了一整套建造房屋的方法。宋代的《營造法式》就規定了相關的建造方法、尺寸、形制、造型等,所以房屋的各個構件可以同時加工,待加工完成後再進行組合,這樣可以縮短建造工期。

方便後期的維修和搬遷

我國傳統的木構建築一般都是榫卯結構,一般不用釘子,拆卸非常的方便,如過某一個構件需要更換,也可以方便的在榫卯的節點處去下構件,而不要整體的進行大修。其次,因為榫卯結構,房屋也很容易拆卸。歷史上的一些房屋建造用的材料就是以前建築上拆卸下來的,如當年乾隆修建自己陵寢的時候,就用了嘉靖皇帝永陵的饗殿的木材。

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我國古建築上的木架結構用的是榫卯結構連接的,榫卯節點上有一定的可活動性,木材本身也有柔性,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地震災害對房屋的影響。長期的實踐,讓人們發現木建築的這個優點。


愛玩的想公子

中國古代的建築大部分都是木製結構,而西方的建築一般都是磚石結構,其實這與東西方的自然環境有關。

東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是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且地形複雜,森林資源比較豐富,對於中國古代的人來說,木材是十分容易獲得的一種資源。

夏人、商人和周人的中心活動區域,在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一帶,黃河流域的土質疏鬆,而缺少大型的石頭,所以先秦時期的中國人,建造城牆用的材料是夯土,兩板相夾,再把土填入板中,用杵搗得結結實實,稱之為“板築”,就這樣層層累積起來,建造城牆。為什麼不用石頭壘砌呢?因為很難尋找到大型的石材。

(中國古代的建築以木製結構的居多)

因為就地取材的緣故,所以先秦時期的建築一般都是土木結構,而城牆一般都是用夯土壘起來的。

後世的建築,當然受到先秦時期建築的影響,多采用土木結構,而少採用磚石結構,但到了後來,中國古代的建築開始傾向於使用磚石,城牆也開始傾向於使用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轉變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人類經常砍伐樹木,使得森林資源越來越少,越到後來的歷史時期,越難尋找到大型的、質地堅硬的木材;第二,燒製磚塊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用磚塊比較方便。

西方的建築不是木製建築,主要是因為兩河流域和地中海周邊區域,森林資源比較少,而石材比較多,所以西方的建築有使用大型石頭的習慣。

木製結構的建築與石制結構的建築各有各的優點,木製建築更適宜人類居住,看上去比較舒服,而石制建築可以建造的很高很高,且存在的時間比較長,但居住起來卻沒有木製建築舒服。

當然,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建築多使用木材,而西方古典時代和中世紀的建築多使用石材呢,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較複雜,自然環境的差異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


騰飛說史

中國古代建築並不都是木製建築啊,最強大的例子,萬里長城不是木製建築吧,古代宮殿,也並不都是木製建築的。南方民居用青磚或者直接用土牆的就比較多。

中國土地廣袤,各地的建築特色不同。北方就少木製結構,因為樹木較少,所以多土坯建築。南方樹木較多,所以木製建築較多。

中國引用水泥時間較晚。早在五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人就發明了古代水泥,其主要成分是石灰,砂子和礫石。後來埃及人與羅馬人開始使用水泥。而中國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引進水泥,木製階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家人就可以蓋個房子。而石頭房子,剛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從取材、加工材料和構築房屋等多方面去考慮,比較費勁。古代官家的大型建築,用石制的比較多,因為官家有這號召力,有巨大的財力支撐。

中國古代木製品比較發達,魯班的故事千古流傳。木材容易取得,拿把斧子就可以上山伐樹,相對容易加工,建造工藝對工人的要求比較簡單,建築結構和牆體可以分開施工,施工速度快,而且,早在4000年前中國人就懂得使用漆來保護木結構,延長了木結構的使用壽命,所以在一些木材發達的地方,使用木製建築。

其實建築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樣,遵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點。中國這麼大,有木製建築發達的地方,自然也有土坯建築發達的地方,有磚製品發達的地方,也有石制建築發達的地方。


春秋史社

一、成本

南方山林多,產木頭,木頭用料便宜易得,石質結構成本更高,同時材料也不容易得到,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石山或者說石質石材都適合建房子。


二、材料的可塑性

眾所周知,木頭的可塑性是最強的,幾乎是怎麼加工都可以,用在各種地方都可以。但石頭卻不是這樣,加工石頭耗時耗力,能用的地方相對有限的多。


三、木質結構通風透氣

南方潮溼,多雨,需要通風透氣,清爽的居家環境,冬天希望有暖和舒適的狀態。這點木製結構比較容易做到,比石質應該容易調節。

木質建築佈局有輕盈,經濟適用,工藝簡略,施工敏捷等優點,但木質建築的缺點也有很多:如抗“襲擊”能力較弱,不足以抵抗地動、火燒等因素破壞。石質建築外表宏偉,結構牢固,保存長遠,其缺點是粗笨,工藝繁雜,製作週期長。至於木質建築與石質建築孰優孰劣,實在難分伯仲,但由於建築物的用途、建築週期、大眾審美等因素影響,造成了各種文化都有自己偏愛的建築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