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

暴风与大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清朝这个政权的性质

清朝虽然是在由关外满人所建立的政权,但它本身却经历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和融合

清朝是一个在我国历史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朝代,这个朝代有少数民族满族当政,满族拥有自己的语言。

在入关初期,朝廷中的官员主要以女真族为主,清朝的前几任君主在上朝的时候也是以满语为主的。 当时的女真贵族是极其鄙视汉民族的文化的,因此他们不屑借鉴学习汉语,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建立清朝之后,也是这种思想,即使后期已经有大批汉族官员加入朝政,但这种习惯依然没有被改变。

不过这种现象在历经几朝的更替之后有了改变,比如说顺治皇帝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热爱汉文化的皇帝,他对汉民族传统的诗词歌赋有着很深的研究。

之后皇帝在上朝时,面对不同的大臣会说不同的语言,到了清朝中后期,汉族官员占据了朝廷的一大半,随着整个统治王朝汉化的加深,汉语慢慢取代了满语。

一、满语的发展

满语,是在清朝时期借鉴汉字,被创造出来的,分为“大字”和“小字”两种女真文字。在女真文字被创造之前,满足人使用的是蒙古文字来记载文献,但由于满族人所说的满语和蒙古写出来的文字并不统一,这种做法渐渐满足不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也不利于整个民族的发展。

到了万历二十七年,根据努尔哈赤的旨意,额尔德尼等人在蒙古字母的基础上设立了“12字头”,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满文。

因为这种文字没有圈或点 这种文字在之后被称为“无圈点满文”和后来被改进之后的“有圈点满文”合称为“国书”或者“清书”。

刚刚被创立的“无圈点满文”因为创立不久,所以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无法用字面来区分语音,容易产生歧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皇太极时期命令官员达海,进行发展区别语音,达海在原有的字母旁边加圈加点,改变了字母的形体形成了“有圈点文字”。

到了清朝真正成立之后,满语的规范化工作依然没有停止,在雍正、乾隆年间编写了大批有关满语语音读法等方面的教材书,比如说《大清全书》,《清文汇书》等。这些书籍的编制一方面推动了满语的规范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满语的教育和普及。

二、满语地位的演变

在清朝成立初期,满语仍然是满族人主要交际时的语言,之后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满族人开始学习汉语言和文化。

不过由于歧视根深蒂固,皇太极曾告诫众臣不得荒废“祖宗之治”。除了他以外之后多位清朝皇帝都曾进行过督促,在官员升迁、教育、教材翻译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巩固满语的地位。

努尔哈赤时期曾官方规定,公文必须使用满文书写,到了皇太极时期依然如此,不过到了顺治四年,由于大量汉族官员的存在,加上汉族事务颇多,文件中渐渐开始出现满汉两种文字。康熙年间正式确定官方文件使用两种文字。

除此之外,像官印的篆刻,汉文典籍的翻译等方式都促进了满语的发展,当时民间教满文的先生,常常用满语说书,说书的内容,大多是我国传统的汉族文化精粹,比如说《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名著。

并且清朝时期是推行过满语教育的,在入关初期,统治者对此还十分看重,曾在各地先后设立官学,义学来教授满语和其他科目。顺治元年在北京设立的八旗官学以满文和骑射为主。自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满语一直是各类满族学校的必修课。

随着满族人口的增加,八旗官学已经远远无法承受如此多的学生数量,于是乾隆年间设立了义学,不仅八旗满洲子弟需要学习满语以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子弟同样需要学习。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巩固满语的地位,还把满文作为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并用于考察官员升迁标准满文不及格的人还要受到惩罚,据史料记载,雍正四年大学士徐元梦就因为翻译错误被革职。

清政府鼓励文人学士翻译汉族书籍以满足满族人民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除了正史文献之外,很多野史所记载的内容也得以被翻译,翻译的种类横跨哲学、伦理学、宗教法律、艺术、历史等多个种类,这些满文典籍的流通大大提高了,当时满族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促进了满汉文化的交流融合。

三、推行满语的结果:与既定目标渐行渐远

虽然清政府对于满语的推行力度极大,范围极广,但最终满语还是被废止了,这其实也是可想而知的结果,两种语言的接触融合,必然会导致其中一种语言的被吞噬灭亡。

入关初期,虽然当时的贵族子弟只会说满语,但到了康熙末年,满族子弟基本都能说汉语了,乾隆年间满人甚至把汉语作为母语来学习,传统的满族民间礼俗中的祝词也渐渐改用汉语,汉语真正融入了满族百姓们的生活中,可以说这是当时民间人民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些举措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有积极的方面,比如说促进了满语文献在全国范围内的出现,在现在的社会中满语除了在萨满词中出现,已经基本灭亡,只有少数人还可以说满语,但当时满语所翻译的大量历史文献,还留存于世,是众多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

四、满语没有得到普遍推广的原因:历史悠久的汉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满语没有得到普遍推广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了保证民族特性,来维护自己的语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汉语有着强大的同化力,满语作为一个刚刚诞生不久,还没有完善的语言,妄想代替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汉语,相比毫无竞争力,而且自古以来满族人就属于全国人口中的少数,汉族人在这一方面对他们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汉族曾多次经历了军事征服,宗教传播,甚至被统治,但汉语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汉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拥有着不可挑战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包容性。

从政治方面来说,这也是政治选择的结果,一个国家盛行两种语言文字自然是不利于政权的巩固,阶级的联合。这妨碍了政权统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在初期采取了“怀柔政策”,这也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最后就是文化之间的差距,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才大力推行满文,不过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的政治文化相比于汉族来说自然是落后的,弱小落后的文化必然会被强大的文化所统治同化,这是历史的选择。

总结:

与其说清朝为什么不推广满语不如说满语为什么在中国推行不开,究其原因要从多个方面来说:

  • 首先在方法上,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忽略了人口问题必然,无法取到预期效果。

  • 其次语言的推广必然会引起语言竞争,而在这场竞争中,汉语言显然拥有更高的价值,那么也就必然战胜满语,在历史上中国曾有多次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但汉语言依然流行至今,这也就说明了汉语的价值。


总之,语言的变化并不是统治者可以主导的,它是整个社会时代以及人民选择的结果。


旧时楼台月


清朝不是不推广满文,而是在推广过程中连满清统治者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满文的起源

大家都知道,满清原是女真族,在金朝时代创建了女真文,但这个女真文跟满文基本没有关系,因为金灭亡之后,女真文也跟着基本消亡,后来的女真人大都使用蒙文或者汉语。


1599年,努尔哈赤让人参考蒙古文创造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又称老满文,这种满文的特征基本和蒙古文无异。皇太极上台后,又让人对满文进行了改进,加上圈点,改进字形和拼写方式,自此,满文跟蒙文有了明显的区别,此称为有圈点满文。

尝试推广

满文虽然创造出来了,但它的实用性和普及性跟汉语不可同日而语。

满清刚入关那会儿,除了实行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等残酷政策外,推广满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满文不同于服饰,采用强压血腥手段可以让人改变服饰发型,文字推广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满清统治者可以强迫人们学习满文,却不能强迫人们无时不刻使用满文。

尤其是因为在文化上,满清统治者是自卑的,为了学习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将各种典籍翻译成满文,以供满族学习。但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有些可以翻译,有些汉语根本不能翻译成满文,于是到后来,干脆不翻译了,与其翻译汉语典籍,还不如让满族人学习汉语更省事。

所以到后来,连满族人自己都不太喜欢使用满文,日常交流包括满族人也以汉语为主。

华夷之辩

康熙登基之前,整个中华大地可是非常不认同满清的,认为满清是蛮夷,不是中华正统,各地各种反叛不断,还有一些有骨气的文人就算不参与反叛,但也不愿意为满清效力。

康熙上台之后,为了利于统治,开始淡化满汉隔阂。尤其到了雍正时期,开始标榜满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采取了华夷一家亲政策,促进满汉蒙藏通婚融合。

这时候,连皇帝都是从小学习汉语,由汉学大师授课,熟读汉学典籍。

之后的满清,虽然满文仍是官方语言之一,但除了一些正式文件比如圣旨、协约之类的使用满文外,日常交流大都以汉语为主。

由此,满清统治时期不但没有完成满文的推广,满清统治者反倒成为满文消亡的推动者。


秦血汉骨


要说满清入关之后没有推行满语,其实是大错特错的。早在满洲人的国度还叫后金的时期,满人就以自己的语言为傲。既然到后来好不容易进驻中原,怎么可能不推行满语呢?在当时满人入关后,满汉之间的分别还是很严重的,满清推崇满汉有别,又把汉族的地位看得很低,所以不说满语是不可能的,满清恨不得所有汉人都学习满语、被满族同化。

所以满清在入关之后,立马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力度推行满语教学,什么请满语老师啊,在街上张贴各种告示啊,让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啊,各种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为的就是所有汉族人都能说上一嘴流利的满话。

但是这项政策在历史漫长且胶着的淘洗中慢慢走向了失败,要问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原王朝的汉文化太根深蒂固了,而且会满语的人与会汉语的人对比起来,简直是凤毛麟角。当时的满清还有规定,什么商议国家大事、什么与外国使者交流,都必须要用满族,不会满语的官员进不了最重要的机构。

比如说像当时的林则徐等人,为了参与商讨国家大事,学习满语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不过就算官员学习满语的欲望强烈,民间对于满语的态度就相对来说比较无所谓了。归根结底,清朝并非不推广满语,而是在最开始,满语的推广力度还是很大的,但是因为这些原因最终没推广成,也就是推了,但不广。

比如说像当时的林则徐等人,为了参与商讨国家大事,学习满语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不过就算官员学习满语的欲望强烈,民间对于满语的态度就相对来说比较无所谓了。归根结底,清朝并非不推广满语,而是在最开始,满语的推广力度还是很大的,但是因为这些原因最终没推广成,也就是推了,但不广。

还有就是满人王朝后来在中原出生的皇子们,也有的开始觉得满语不好学。特别是从同治皇帝那代开始,虽说宫廷里直到溥仪时期都有开设满语课,但皇子们有的就很不愿意学。最典型就是从载淳那代开始,虽说载淳入宫读书学习什么的都很认真,但就是在满语课上提不起兴趣。还有宣统帝溥仪,除了一句满语的“起来”(音同“伊立”)外,其他满语就都不怎么会说了。

归根结底,还是中原汉文化的感染力太强,满人从入关那刻开始,就在不断地被汉文化所同化,满语推广不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


新史报


一是不想推广,二是不能推广。

满族人(女真人)有自己的语言,但很长时间却没有自己的文字。1599年,努尔哈赤让部下参照蒙文创造了满文,为推广满语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清朝建立后,定满语为国语,并在八旗内部大力推广,当时凡是读过书的旗人都会讲满语,写满文。同时他们以说满语、写满文为荣,因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在乾隆之前,用满文写奏章、公文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不过清政府为了标榜旗人身份的特殊性,并没有在全国推广满语教育。他们认为,“国语骑射”是满族人定鼎中原的重要原因,岂能让汉人学会?

这样一来,看似保护了旗人利益,但却极大地限制了满语的进一步发展。到乾隆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大量汉族地主官僚进入清政府系统,成为维护清政府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于是清朝官员越来越多的使用汉语,那些旗人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清政府满语公文的数量急剧减少,会满语的旗人数量也随之减少,满语几乎丧失了生命力。乾隆及后来的清朝皇帝对此情况十分担忧,他们害怕旗人失去民族本色,于是在旗人内部搞过几次满语推广,但随着旗人汉化程度的提高,推广满语收效甚微。

到清朝末年,全国只有极少部分的旗人还能熟练的使用满语,清政府对此毫无办法。


石头说历史


早在古满洲人第一次入关建立大金朝的时候,当时还称女真族,确定了女真文为当时国语,当时陆游诗中就有“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 说明当时大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天的北京,那里的儿童已经以女真语为母语了。

那么人民确实奇怪,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呢?

应该说,自清军入关,就一直确立满语为国语。但确定了国语,但考虑到广大汉人说汉语,所有进关后的主要文件,包括圣旨、官方公告、建筑物上的牌匾、石刻都使用满汉双文。重要的是三种文字,满洲、蒙古、汉三种文字,有的还是五种文字,满洲、蒙古、汉、藏族、维吾尔五种文字。

跟国外签订的条约,如《尼布楚条约》,是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字书写,没有汉文。这说明主要是在汉地,面对广大汉人,公共文件才是满、汉双文,对外签订的条约一般都是满文。直到晚清,汉文地位上升,《南京条约》才开始有汉文。

国家领导人商量大事的时候,也是用满语,给皇帝的奏折也是满文。一般到了一定级别的汉族大臣也都会满语,如林则徐就留下刻苦学习满语的故事,不懂满语,就难以参加国家大事的商议。

一直到慈禧太后掌权,慈禧太后的满语限于口语,她口语还是很好,所以宫内还是使用满语交流。但慈禧入宫比较早,入宫前,学习的文化不深,只学好汉文,对满文不熟练。所以自慈禧太后以后,递交的奏折,她只看汉文,跟汉族大臣研究国家大事的时候,也用汉语。

上边说的上层,那么下层呢?

入关的时候,像顺治、多尔衮等上层,是以满语为母语,他们小时候上学,也有汉文课,但作为外语学的,不熟练,甚至可能不会用汉语进行深层交流。一般的旗人,大多是只会满语,不懂汉语。但需要统治广大汉人,所以就需要很多翻译。

但很快就发现问题,就是招来懂满语的汉族翻译,经常谋私利,就是一般汉人给他好处,他就往好了翻译。如果汉人不给翻译好处,翻译就给使坏,往坏处翻译。

大清上层查清这类事情很普遍,于是就打算普及双语教学,促进旗民关系,促进满汉民族团结。

开始也打算在汉地全面开展双语教学,但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没有那么多即懂满文又懂汉文的师资,一般汉族读书人只会汉文,懂满文的非常少。所以向汉地全面推广双语教学无法实施。于是只能在旗人内部开展双语教育,这样师资是够的。到康熙后期,大多数旗人已经可以熟练使用汉语了。

因为旗人住各地,都是单独建满城,北京也是内城由八旗居住,一般民人迁移外城居住。这样有单独的语言环境,满语还是长期存在。但清政府一直强调民族团结,旗民鱼水情,这样满汉交流多了,就说一种汉语夹杂着满语的话,这就是北京话由来。包括那些驻防南方一些地区的旗人,他们说话也接近北京话,而与当地汉人的方言不同。这才出现,辛亥革命的时候南方屠满,就是靠说话辨别,特别是让说666,发现是北京话的可以就判断旗人,遭到杀害。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


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虽然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使用同一种语言,也有一定的身份认同,但是,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处于相对原始状态的民族一样,女真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女真人的上层为了必要的文字记录,只能将女真语译为蒙古文。

女真各部

当然,处于部落时代、还存有浓重奴隶制色彩的女真各部,当时并无多少内容需要文字记载,自然,当时的女真人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但是,随着努尔哈赤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统一女真三部,叛明建立后金政权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愈发显示出难以克服的不便。

虽然有蒙古文为记录,但是显然,这是很不方便的,因为这意味着,记录的人要同时会女真语和蒙古语两种语言。作为渔猎民族,女真人看书识字的本来就极少,懂蒙语的自然更寥寥无几。作为国主,努尔哈赤自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创制满文的要求,并将这个任务布置给了当时女真人中最有学问的额尔德尼和噶盖负责。

接到这个任务之后,两人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改成了无圈点满文。也从此时开始,后金总算拥有了自己的文字。后金时代和清朝前期,清廷发布的诏书、诰、各类公文等,大多数都用满文书写。

努尔哈赤

一直到清朝最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他们批阅的奏折里面,仍有相当数量的满文奏折。包括今天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匾额,如著名的乾清宫匾额,除了三个汉字之外,还有满文书写的乾清宫字样。

因此,对清廷而言,他们对于被自己满文和满语是极为重视的。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都曾无数次强调“国语骑射”对于八旗的重要性,并视之为八旗保持战斗力并长久统治中国的根本。

熟知西方文化的乾隆、康熙等清朝皇帝,之所以对于火器如此排斥,为了让八旗保持所谓“国语骑射”,占了极为重要的原因。“国语骑射”中的“国语”,指的就是满语。

满语

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持八旗的特色,还是便于长久统治,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他们是非常愿意推广满语的。然而到清末年间,且不说在广大汉人期间推广满语,哪怕是八旗子弟自己,绝大多数人都不再会说满语,更不用说书写满文文字了。包括清朝末帝溥仪,虽然在小朝廷内受到了诸多遗老遗少的教育,但是他依然不会写满文。

因此,没有在全国推广满语,不是清廷不想,更不是清廷不愿,而是不能。

第一,薄弱的女真文化并不足以覆盖中原文化。虽然八旗以几十万人口的小族奇迹般的入关占领了天下,成为了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八旗团体本身落后且薄弱的文化。

八旗

建立在渔猎部落基础上的八旗,面对已传承数千年浩瀚渊博的中原文化,根本不具备抵抗之力。因此,虽然清廷占领了天下,他们立国的根本——八旗反而迅速被同化。连本民族的人都被同化,他们所谓的满语自然不具备了推广的条件。

第二,满语及满文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满语本身就是诸多女真部落交流的语言,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而满文创造的时间更短,从努尔哈赤在1599年下令以蒙文改制满文,出现老满文以来,到皇太极修改老满文,创出新满文,满文的历史十分短暂。

而满语和满文狭窄的使用范围也决定了,满文难以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更难以充分表达所有汉语丰富多彩的意思。只具有短暂历史的满文,本身的缺点也难以在全国推广。

满文

第三,满语在八旗内部也在逐渐消亡。占领中原花花世界之后。曾经强横一时的八旗子弟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堕落。在清前期的康熙年间,大部分八旗就已不堪使用。那这些堕落的八旗子弟在干什么?当然是吃喝玩乐。而很显然,吃喝玩乐最方便的交流方式当然是汉语。

因此,主动或被动的,大多数入关后的八旗子弟们都开始被汉化,历经几代之后,除了有相对完善满文教育的贵族子弟们,大多数八旗子弟都不在会书写满文,甚至连满语都已遗忘。所以,任凭清朝皇帝们声嘶力竭的推广,依然挡不住八旗内部的满语消亡,自然,也就不存在向外推广的可能了。


鸢飞九天2018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清帝国教过汉人满语,只不过均以失败告终。并且如果继续教下去,将会直接威胁到帝国统治者。

汉族人有着先天优越性

在清代之前,或者说在少数民族统治华夏土地之前,我们对于少数民族一直是蔑视的状态。

我们常说的西北蛮夷,东南土著,这些话用现代语来翻译就是:土老帽。

我们从来没有瞧得起或者说正视帝国周边的部落,这一切的一切主要是华夏文化和华夏帝国的强大。让这样一个强大的庞然大物去尊重或者服从蛮夷,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清帝国的满语,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字的创建时间只有两个半年,之所以如此迅捷创建完成,是因为照抄周边的蒙古兄弟。让华夏汉人去学这样的鸟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不过,清帝国的确推崇过满语治国和满语全国化。

公元1645年,多尔衮进军南方,汉臣孙之獬上言剃髮令,多尔衮听从建议,全国推广。由此爆发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称呼。这一次行动很成功,因为清帝国有刀,在消灭掉无数不听话的人后,终于形成了满清发型。

只不过,所谓的剃头令也让清帝国看到了一股极其可怕的民间力量。比如说嘉定三屠,那群不要命的百姓给清帝国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与剃髮令一同实施的满语令却因为全民抵触再也无法实施下去。

没错,这就是事实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简单讲一下汉语和满语的区别。

本人不是汉语言专家,但也可以揣摩出一二来。汉语言延续时间已经接近五千年了,哪怕自秦始皇一统文字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满语呢?非常抱歉,清帝国在建国之初才有自己的文字,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满清在推广剃髮令的时候,汉人就已经察觉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头发剃掉,这已经不单单是挑衅那么简单了。

而在这个时间段推广满语,实在是赶寸了。这个时间段汉人对清帝国讨厌到了极致,各处义军频起,满语推广基本上不疾而终。

更重要的一点是:后期汉臣地位慢慢上升,一般是皇帝学习多门语言而不是强制汉人全说满语了。改变一个人远比改变一群人简单。


趣谈唐宋元明清


因为这种语言别说推广了,就连他们满人自己也不愿意学。



情况就是这样,因为这种语言诞生得实在太晚,没来得及进行什么发展和沉淀就迎来了入关的机会,一入关他们就发现汉语表达方式和技巧都远胜自己的母语,所以在语言文字方面是使用满语交流的满人们纷纷迅速汉化。

这也很正常,满语相比较汉语来说发展得还不成熟,因为政治原因才不得不继续在一定范围使用满语,什么范围呢?象征性的官方语言范围而非作为日常使用的语言范围。
而且由于满人人口本来就少,根本抽不了几个人可以去广大汉人身边进行普及满语,对于大多数汉族老百姓,别说满语教育了,汉语教育都基本上没有覆盖,那令人感动的识字率不是开玩笑的。至于汉族官僚,按照清朝的规矩,也就是做官之后才能去庶常馆学那么点可怜的“清语”。哪怕是清朝的统治阶层,比如皇帝,在道光朝以后,满语更是衰微得一塌糊涂,就连皇帝自己使用场合都越来越少,到宣统帝,更是完全不认识满语和进行满语发音了。

所以,清政府不可能也不能推广满语教育,只能让满语慢慢成为被历史淘汰掉的一种语言。


戴老师讲历史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们知道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期间康雍乾的盛世王朝在历代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达百年之久。那为什么满族人建立的朝代不说满语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了解一下。


纵观中国几千年,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我们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无数的朝代更替,由封建社会走进我们现在的共和社会,能够不断地延续下来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文化,也就是汉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不断,中国人就会继续延续。中国历朝历代并不只是一个满族的大清王朝。还有以前的元朝,唐末宋初之间的五代十国,隋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还有最为著名的五胡乱华。外族人不断地侵入中原地区,这些外族人为什么如此前仆后继的来中原呢?因为中原的文化发达,而文化发达带来的好处就是经济,农业,制造业,手工业等就十分的先进。而这些外族人的文化就相对落后很多了,他们大多数都是以放牧为生,生产力低下,只能靠不断的掠夺财务和食物包括人口他都抢夺,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看到中原地区的繁荣富强,这让他们十分羡慕,就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抢夺占领中原这块肥肉。


而这些外族来到中原无一例外的都被汉化了。清朝也不例外,虽然他强迫人民都剃了发,人被征服了,但是中国文化他是征服不了的。清朝的满族人也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中原文化比自己的满族文化强大的多。更是为了国家的稳定,清朝只能入乡随俗。清朝的历代皇帝都对中原的儒家文化所感染,汉人还需汉文化管理,自己的满语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是唯一能够延续并持续发展的古文明,是其另外三大古文明所不及的,其余三大古文明早已消失了的,唯有汉文化依旧发挥着它的灿烂辉煌的魅力。


以史说史


我们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而满族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偏少的一个民族。明朝末年,满族清军挺进中原的时候人数极少,官职人员和军队官兵相加才5万左右,带上全部家眷也不过二十多万,凭如此少的人数去统治诺大一个中国,去统治四、五千万的汉人已经九牛二虎了,奢谈要在全国推广满语教育岂是不自量力?进关入主北京的前清皇帝们能清醒地认识到,满清民族的语言文字才不过短短的上百年历史,更深刻地认识到汉族语言文字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况且还博大精深。二者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好在前清统治者不狂妄,好虚心,且有自知之明,他们传承了明朝留下来的历史传统,继续在全国实行汉语教育。如今回望三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满清统治者的选择是明智的、正确的,至少保证了优秀的汉文化传统教育没有因改朝换代而造成历史断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