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頂天時代的明教爲何會破裂?

曾shine

明教在陽頂天失蹤以後分裂是必然,因為在陽頂天時期明教高層派系已然成行。

陽頂天時期,明教就有三股實力,一股是以楊逍為首的“陽頂天嫡系”,一股是以謝遜為首的“陽夫人嫡系”,一股是以殷天正為首的“天鷹系”。

首先,“陽頂天嫡系”是陽頂天極力培養的青年才俊。

代表人物就是楊逍和範遙,二人年齡差不多,在成為光明使者之時二人著實年輕,只有二十來歲,可謂意氣風發。二人得到陽頂天的器重,武功和能力都不在話下,特別是楊逍,是陽頂天當做未來繼承人來培養的,故而陽頂天傳授他“乾坤大挪移”,這個意義就很明顯了。但是“逍遙二仙”最大的不足就是年齡太小,難以服眾,特別是“四大法王”和“五散人”難以擺平。而楊逍因為選教主之事與“五散人”鬧崩,直接導致“五散人”成為楊逍教內的對頭。

第二,“陽夫人嫡系”是以謝遜為首的“四大法王”和“五散人”。

陽夫人是誰?陽夫人就是成昆的師妹,就是謝遜的師叔。準確來說,謝遜應該是明教最得人心的,“紫衫龍王”黛綺絲唯一佩服之人就是謝遜,可見謝遜最是人緣好,在教內除了陽頂天就數他最能服眾,“青翼蝠王”也對其是欣賞,而“五散人”最初選教主應該就是推選謝遜或者是殷天正,導致與楊逍失和。但是如果“五散人”推選的是殷天正,那麼“五散人”和天鷹教的關係肯定很親密,事實上並沒有,可見“五散人”與殷天正的關係只能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非盟友的關係。那麼“五散人”肯定就是支持謝遜的。所以,謝遜在明教實力算是最強,卻被成昆利用。

第三,“天鷹系”自然是殷天正的嫡系,他的兒子殷野王是最重要的助手。

準確來說,“天鷹系”屬於中立的,真正的重要人物只有白眉鷹王一人,他是看不慣楊逍和“五散人”的不和而賭氣而出,然後自立門戶,但是殷天正這個人物是很了不起的,他一人把“天鷹教”打造的有模有樣,而在明教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又來護衛光明頂,可見白眉鷹王著實是忠肝義膽,光明磊落的好漢子。



一場辦公室戀情引發巨大危機。

當“光明右使”範遙第一眼看到異域風情的黛綺絲時,他就怦然心動了,此生就繞不開這個美麗的女子,可是這位從波斯總壇而來的人物卻對範遙毫無感情,甚至教主陽頂天也為二者撮合,希望二人能夠在一起。

本來教中戀愛自由,而陽頂天極力撮合是有目的的,因為他要壯大自己的嫡系實力,如果黛綺絲和範遙在一起,那麼意味著黛綺絲肯定和“逍遙二仙”走的近,就肯定是屬於陽頂天的嫡系實力。正是因為“逍遙二仙”太過年輕,底子太薄,這讓陽頂天也很犯愁,只有想辦法增加他們的實力。這樣,拉攏黛綺絲就至關重要。

但是,沒想著黛綺絲性格異常堅定,就是不同意和範遙在一起。這就導致很尷尬的局面,本來範遙想去拉攏她到“逍遙二仙”這一方來,卻直接導致她走向謝遜那一方,這個局面反而比不拉攏還不利。

為了還給陽頂天一個情面,在陽頂天面對韓千葉挑戰時,黛綺絲自告奮勇替教主出馬,最終不辱此行,為陽頂天贏得顏面,陽頂天大喜,就封她為“紫衫龍王”。

而最苦悶的當然是範遙,愛情事業雙失利。



陽頂天傳位充滿了玄機。

陽頂天發現成昆和自己老婆暗中勾搭,導致他練功“走火入魔”,危急之際他寫下密信,傳位給謝遜。

其實陽頂天匆忙之間選擇傳位謝遜是不得已而為之,並非他內心之所願。因為他內心的人選自然是楊逍,但是楊逍過於年輕難以服眾,又心胸不夠不會處理關係,至少還得磨練十年二十年才可以,但是現在陽頂天只怕就要一命嗚呼了,肯定不能選擇楊逍,那就只有謝遜合適。

陽頂天選擇謝遜無非就是平衡各種勢力,至少謝遜在教中沒有敵人,無論是光明二使還是四大法王,還是五散人,唯一一個能平衡之人就是謝遜。

只可惜,陽頂天這封密信並沒有到謝遜手裡,這就成了明教分裂的第一個觸發點。

教主失蹤,立馬就有各種聲音,懷疑的,尋找的,陰謀的等等,而沒有指定誰做教主,這導致楊逍也難以制止各種聲音。所以,明教高層就開始互相猜疑,不得安寧。

隨後,黛綺絲破教而出,範遙負氣西行,這是明教分裂的第二個觸發點。

誰教主失蹤,“紫衫龍王”還和人私奔,成何體統,故而誰都對黛綺絲意見極大,黛綺絲只有離開。而範遙為了尋找教主也離開光明頂去了西域。

再者,成昆製造謝遜家的暴行,讓謝遜徹底瘋狂,在江湖上濫殺無辜,這是明教分裂的第三個觸發點。

本來教中一團糟,接下來一方面尋找教主,一方面推舉新的教主,而謝遜卻離開了光明頂在江湖上喚起血雨腥風,直接導致推薦他做教主之人六神無主,而推薦教主之事也是爭得不可開交,最終無疾而終,隨後五散人和楊逍大打出手,直接鬧崩。

最後,殷天正負氣而出,是明教分裂的第四個觸發點。

殷天正看著明教內部一團糟,就選擇離開光明頂,自立門戶,最終創立“天鷹教”。

正是這四個觸發點,直接就導致了明教徹底的四分五裂,最終被六大門派找準時機,最終若非張無忌從天而降,明教就提前玩完了。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25期*

堅持原創,我是忠肝義膽嶽老三,歡迎關注!


忠肝義膽嶽老三

後陽頂天時代明教分裂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接班人制度,事實上明教在缺乏合理制度的情況下能從北宋堅持到元末而不滅亡,真是一個奇蹟。

對於一個組織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接班人制度,因為只有良好的制度設計,才能保證每次領導人變更時,不會出現混亂。大到一個國家,小到教派、幫會,無不是如此。

那麼,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接班人制度呢?


首先,我們看看世襲制。

世襲制規定了下一任君主只能由上一任君主的後代擔任。沒有比世襲制更好的避免混亂的制度了。比如《倚天屠龍記》中的丐幫,在幫主史火龍死後一度陷入混亂的局面,當黃衣女帶來了史火龍的女兒,立刻穩定了局面。

但是光有世襲制還不夠,在世襲制的基礎上還必須在君主的後代中固定一個繼承順序。

周朝對中國的最大貢獻是建立了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中極為重要的一條是嫡長子繼承製,在名義上延續了兩三千年。這條制度如此重要,以至於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時,專門規定了“毋易樹子”,也就是說不要更換太子。

嫡長子繼承製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明確地規定了一個不可更改的繼承順序,這樣上一任君主去世後,下一任君主可以毫無爭議地登上君位。正如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的:“人們把王位固定由某幾個家族世襲,並規定了一種繼承的順序,以免在老國王駕崩之後發生爭議……寧要表面的平靜而不要賢明的行政,甘冒把一個小孩或一個惡魔或一個白痴捧上王座的風險,而不願在選舉好國王的事情上發生爭論。

事實上週朝的衰落,正是由於周幽王想換太子,導致太子勾結犬戎入侵,才有了平王東遷,揭開了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的序幕。而齊桓公也是因為幾個兒子爭奪君位大打出手,結果被餓死宮中。


當然,一個江湖幫派搞世襲制可能不太好,因此可以試試世襲制的變種——順位制。

所謂順位制,就是設置一個固定的職位,比如副幫主、光明左使等等,凡是坐上這個位置的人,就被視為下一任幫主。你看美國總統、副總統的設置,頗有順位制的意思,一旦總統出了意外,副總統可以立刻接班,保證不發生混亂。

順位制有世襲制的好處,可以避免權力交接時發生混亂,而且順位的繼承者可以事先建立個人威望,進一步確保局勢穩定;又避免了世襲制的壞處,即繼任者可能品德或能力不足以勝任這個位置。

但是順位制也有壞處,如果繼任者事先培養親信,掃除異己,就可能提前奪位,危害到當前的領導者的地位。比如日月神教的東方不敗,就對任我行來了這麼一手,害得他差點在西湖底度過殘生。


最後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推舉制。

當上一任領導者死亡或卸任時,由組織中有威望的長老們推舉出下一任領導者,這就是推舉制。很多較為原始的部族會採取這種方法。從古老的堯舜時代,到後來的女真、蒙古、滿洲等等,都曾經用過推舉制。當然,當這些部族接受了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後,無一例外的拋棄了這種制度。

顯而易見的是,這種制度容易造成混亂,盧梭指出:“若舉行選舉的話,選舉期間就會出現危險的政務中斷,會引起大風暴。”(《社會契約論》)特別是對於缺乏向心力的江湖幫派來說,這種風險尤其嚴重。比如《鹿鼎記》中青木堂推舉堂主,就差點引發火併事件,幸好有總舵主陳近南作為仲裁人,才化解了這一風波。

那麼明教採取的是什麼方法呢?根據《倚天屠龍記》中陽頂天的遺書來看,他們沒有采取上述任何一種方法。明教的傳統應該是,老教主在臨終前指定一位接班人。比如陽頂天指定了金毛獅王謝遜。

這種方法的壞處顯而易見:第一,如果教主突然死亡或失蹤,明教將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比如陽頂天死在密道中,誰也不知道,因此引發了明教的混亂;第二,接任者在上一任教主生前,沒有任何特殊地位,比如謝遜在陽頂天生前只是四法王之一,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高層骨幹都有可能成為下一任教主,大家都可以培植親信,樹立威望,對繼任者產生巨大威脅。

事實上,在陽頂天死後,這兩個缺點都暴露出來了,併產生巨大的政治風波,差點導致明教的覆滅。因此,明教的分裂,根本原因是他們缺少合理的接班人制度。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士常齋”,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夢露居士

歡迎關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俠前後傳系列第九期:《倚天屠龍記》前傳之陽頂天明教的輝煌與破裂。

中土的明教自唐中葉由波斯傳入之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融入中土眾教,薪火相傳,各行各業各門各道皆有明教中人。只因明教行事偏激,與中原武林諸派積怨甚深,再加上常常得罪權貴,自宋代以來朝廷視明教為“邪教”,欺壓明教,是故明教教眾往往起事回應,至蒙元滅宋,中土明教更是拒絕了波斯總教投靠蒙元之令,揹負起恢復漢室江山的抗元重任,特別是之陽頂天擔任教主的二十年間,明教蒸蒸日上,為抗元大業打下堅固的基石,最終在張無忌時期完成復國大業。



公元1120年,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道教教主)的宋徽宗派黃裳帶兵攻入西域光明頂明教總壇,企圖剿滅明教,這一戰,黃裳殺死了明教眾位法王和使者,致使明教元氣大傷,不能支援正在中原率領起義的教主方臘,第二年,教主方臘被教中叛徒告密,受傷被俘身亡,起義失敗。經此一役,明教衰落竟長達近百年之久,到第三十一代石教主期間,更是將中土明教的信物“聖火令”失落,被波斯總教收回,此後三十二代周教主曾想通過練成明教教主傳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往波斯總壇迎回聖火令,卻因功力不足,引致內傷而死,於是只能將此遺命傳給繼任教主,繼任教主正是明教第三十三任教主陽頂天。




輝煌

陽頂天少年成名於江湖,接任教主之後,內修外攘,加上他武功高強,為人豪氣沖天,至情至義,教中兄弟對他欽佩至極,因而明教蒸蒸日上,好生興旺。在他的帶領之下,明教在他教主之下,分設光明左右使,嫡傳弟子楊逍任光明左使,普閱天下武學的大帥哥範遙為光明右使,合稱“逍遙二仙”,二使之下設三大法王,分別為白眉鷹王殷天正、金毛獅王謝遜、青翼蝠王韋一笑,法王之下又設五散人和五行旗。在他去世之前的兩年多前(大概在1325年左右,陽頂天逝世於1327年),因黛綺絲護教之功,他的夫人又封黛綺絲為紫衫龍王,排位四大法王,其他三法王因她護教之功,尊她為首,故此有“紫白金青”四大法王之稱,黛綺絲也尊其他三人分別為殷二哥、謝三哥和韋四哥。

明教向來行事偏激,故與中原武林各派素有積怨。陽頂天接任教主之前,行走江湖之時,也與人積仇不少,韓千葉(後來的銀葉先生,黛綺絲丈夫)的父親,當年就是因為與陽頂天言語不合,大打出手,最終被陽頂天以一掌“大九天手”打成重傷,跪地不起,只因他不服敗在明教中人手下,於是立誓日後要讓子孫找陽頂天報仇,陽頂天豪傑之人當然應允,這才有了十幾年後韓千葉至光明頂尋仇,黛綺絲挺身而出護教獲封紫衫龍王之事。然而隨著陽頂天明教勢力坐大,與中原武林諸派的摩擦也越多,特別是在陽頂天娶了成昆的師妹之後,在成昆的挑撥之下,這種間隙也越來越大。



中原武林諸派皆以剷除明教為除魔正道,幾年之間,少林峨嵋等名門正派先後挑戰明教挑戰陽頂天。少林三大高手渡厄渡劫渡難與陽頂天的一戰,是最關鍵的一戰,此時的三渡是少林武學中興之後第二代人才中的佼佼者(第一代為無色禪師),當時的他們是少林僅有的練成“大力金剛指”的三位高手,渡難的“須彌山掌”也是大成。而陽頂天自接任教主之後,就開始修煉明教傳世神功“乾坤大挪移”心法,此時已破第四層大關,天下之中除了武當張三丰,已是難逢敵手。“乾坤大挪移”神功當真威力無比,陽頂天以一敵三,絲毫不落下風,最終力退三渡,並且打傷了渡厄一眼。這一戰使陽頂天的明教聲名再次大振,中原武林對明教畏懼三分。三渡以三敵一,大敗明教之下,還損傷一眼,引以為恥,回少林後坐枯禪三十年,練成“金剛伏魔圈”,誓以報此深仇,他們卻沒想到自此一役,他們迎到的已是明教繼任教主張無忌,而陽頂天早就在三十年前他們一戰一年之後就去世了。

破裂

陽頂天的死,看似是撞破他的夫人與成昆的姦情大怒之下,引至走火入魔而死,實際上這是他強練“乾坤大挪移”第五層所致。陽頂天在打敗少林三渡之後,趁著新勝餘威挑戰張三丰,想通過與張三丰一戰為明教奠定聲威,期盼日後能夠整合中原武林,帶領群雄,驅除蒙元,恢復漢室江山。他知道自己並非張三丰對手,唯一取勝之道,就是突破“乾坤大挪移”第五層修煉,然而他此時的內力根本不足以支撐第五層的修煉,他強行修煉,經脈漸亂,早已出現走火入魔的跡象。他與張三丰的一戰雖然以平局收手(詳細請關注看前一期《武當張三丰》)也使自己的教主事業達到輝煌的頂點,但內力消耗之大,回光明頂之後卻吐血不止,再加上他在光明頂密道中撞破妻子與成昆姦情,急火攻心,知道自己經脈逆亂,已將命不久矣,於是寫下與妻子的遺書,跟她交代後事並說明一切緣由。



陽頂天娶了他的夫人之後,剛開始確實兩人恩愛過,陽頂天對他夫人也是知無不言,明教中事全都與之相告,其中就包括了光明頂密道的秘密。但後來陽頂天為了繼承上任教主的遺志,練成“乾坤大挪移”往波斯總教迎回聖物“聖火令”,開始沉迷於練功,自此也是冷落了他的夫人。他的夫人終於也是難耐寂寞,與她的師兄成昆做下苟且之事,他們的事陽頂天撞破之後,對他夫人並未怪責,而且還自覺得對不起她,把她的過錯歸咎自己。他在遺書中除了對他夫人的愧疚之情,又託他夫人代他傳命謝遜在他死後出任副教主之位,暫攝教中事務,另立新教主傳與“乾坤大挪移”心法,繼承教主遺志。陽頂天在遺書中還授他夫人從光明頂密道逃生的地圖,自己卻想與成昆困死在密道之中,然而他終於還是沒來得及跟他夫人訴說遺書之事,看到夫人還在苦苦為成昆求情,臉色變幻,雙目瞪視,忽然眼中流下兩行鮮血,全身僵直,一動也不動暴斃而去,此時他年僅五十,任明教教主共二十年。他的夫人羞愧難當,也隨他而去,成昆看著心愛之人自殺身亡,對陽頂天更加恨之入骨,雖陽頂天已死,卻把怨恨轉移至明教,誓滅明教,以洩己恨。



陽頂天身亡於密道之中,明教上下卻因除教主之外不得進入光明頂密道的教規,而不知教主身亡。教主與教主夫人突然間雙雙失蹤,教中上下,尋找不至,群龍無首,頓失重心,教中事務不得決策,如此數年之後進而引發出教主之爭。

此時光明左使楊逍作為陽頂天嫡傳弟子,又有修煉“乾坤大挪移”心法,應是教主最佳之選,但此時楊逍年少,五散人及五行旗旗主盡皆不服。



四大法王中紫衫龍王黛綺絲乃是波斯總教的聖女,當年她奉命來到中土明教本身卻是帶有使命,原來“乾坤大挪移”心法由波斯總壇傳出,作為鎮教武學,總教的這部心法卻早已丟失,黛綺絲的使命就是在光明頂奪取“乾坤大挪移”心法。再加上她作為聖女卻破了教規與韓千葉私定終身,更想奪得心法作為交換條件向波斯總教換取自己的自由之身,但她並不是教主,明教中人除了教主誰也不能私自進入光明頂密道,在她偷入密道為光明右使範遙抓獲之後,為了日後能以教外之人的身份進入密道繼續查探心法下落,竟然當眾破門出教,跟她丈夫即日就倒出明教下山而去。後來又因自己出教不再是明教中人,蝴蝶谷胡青牛沒有出手救治導致韓千葉毒發身亡,她更是恨透了明教與明教為敵。



而範遙因為對黛綺絲舊情未了,本來有意偏頗於她,看她出教,心生怨恨,日後竟做出下毒之舉,令韓千葉最終中毒身亡,而且他認為陽頂天失蹤,懷疑是成昆勾結蒙古官府所做的手腳,眼見明教內部起了分裂,他便一心要深入蒙古人的巢穴查探,為了避免廬山真面目被成昆識破,竟然自毀容貌,用藥弄焦頭髮,再扮成啞巴,在西域賣武,由花刺子模國的蒙古王公薦入汝陽王府,從此在汝陽王府潛伏達十幾年之久。



白眉鷹王殷天正年長,他無法忍受此時明教中這種混亂的狀況,又不想攪進這一潭混水之中,於是繼黛綺絲之後也憤而出教,自立教門“天鷹教”,與明教分庭抗禮。金毛獅王謝遜一心想維護教中和氣,曾勸解白眉鷹王出教之舉,但無奈殷天正執意不聽,哥兒倆竟致翻臉,在殷天正走後,他也離開光明頂回到中原老家,沒想到的是惡運開始而來,他的師父成昆為了報復明教,殺了他全家,導致他為了尋仇引出成昆在江湖大開殺戒,從此也不再過問明教事務。青翼蝠王韋一笑,向來不重名利,也從未覬覦教主之位,再加上他年少功名不大,按推斷他比楊逍還少三歲,陽頂天死時楊逍大概二十七歲,他大約在二十四歲左右,此時的他大約三十歲,眼見教中如此之亂,也離開光明頂而去,但卻時刻關注教中事務,後來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時,他就是第一個返回光明頂的。



自此,光明右使失蹤,四大法王分道揚鑣,五散人及五行旗不服楊逍,竟然出現自相殘殺的血腥局面,原本蒸蒸日上,諾大的明教當下四分五裂,只剩楊逍在光明頂獨力支撐,攝領教中事務,並不斷和不少教中高手為立新教主之事鬧僵,反面衝突。原本由教中各地分壇所領導的抗元起義也遭受影響,直至張無忌繼任教主,內修外攘,才重新回到正軌,出現明教又一段中興時光。



張無忌中興之後的明教最後為朱元璋所利用,雖完成歷代復國大業的宏願,並以明教之名作為國號,但卻在助其登極開國之後,落得一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下場。朱元璋在政權穩定之後便開始鎮壓明教,明教也被定義為“魔教”,被迫轉入地下,其中一支分支演變為“日月神教”,繼續傳承星火,當然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前期回顧:第八期《武當張三丰》

我是羽菱君,個人觀點,為你解惑,不正之處,敬請指出,洗耳恭聽,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明教之亂,實是必然。從大數上來說,它不為朝廷所容,一旦朝堂與武林交好,那麼廟堂的決策就會影響並指導江湖的刀鋒所向,例如後來朱元璋便禁了明教。而最直接的問題出在教主陽頂天兩口子身上,陽頂天治教治家無能,陽夫人與成昆通姦不守婦道,終於一步步自毀其基業。





陽頂天一代英豪,居教主之位而不知改革教規、約束下屬,武功雖高,卻德不配位。外不能與中原武林修好,內不能整合教內隱憂,因此兵戈動於外,禍患起於內。最後是蕭牆之亂,中了成昆的惡毒算計;而成昆之害,又是心傷情婦陽夫人之死。




  • 一、天下大數

1、明教教義可疑,威脅國家統治

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土;楊逍作《明教流傳中土記》,有關於明教的來龍去脈:

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起大建寺院;

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被禁,“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

佛教自東漢明帝(公元57年)傳入中國,中間雖經“三武滅佛”的人為打擊,但很快就恢復了元氣,與道教一起影響了國人千年。而反觀摩尼教,短短150年中(843-694年)就迎來了滅頂之災,不得不說一定是根子上的東西(教義及信仰)出了問題。

以其教義而言,世間之事,非黑即白、非光明即黑暗,缺乏嚴謹的世界觀和豐富的辯證。可想而知,朝堂之策但有不如其意者,在他們眼裡自然便是“黑暗”,亦即是他們所必須反對的。

因此他們其實跡同反叛,蒙元為異族,其反叛行徑才能一呼百應。但其雖肇興了大明王朝,可是朱元璋登基不久,便立刻下令將其與白蓮教等民間結社一律禁止。

不得不說,這是其教義引起了朱元璋的反感和警惕。



2、教名易“摩”為“魔”,近乎人人喊打

在統治階級的重拳打擊之下,明教為圖生存,行事詭秘,難免有胡作非為之事,因此民間以其諧音,呼為“魔教”。

魔,魔鬼也。這當然不是好詞。從此之後,這個稱謂如附骨之蛆一般纏繞在明教身上,一直到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左右的蝴蝶谷大會,明教舉起驅逐韃虜、救濟斯民的義旗,教主張無忌名動天下,武林各大門派欽佩之下視其為首,才慢慢不再這麼叫。

這660年之中,明教沒能扭轉自己在朝廷眼中的印象也就罷了,便連在民間,也使人避之惟恐不及。

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方臘之亂(方臘死於1121年)才過去十餘年,在兩浙州縣,明教便又死灰復燃:

方臘之後,法禁愈嚴,而事魔愈不可勝禁。

其生命力頑強無比,這對其本身來說是好事,然而對國家統治來說,好比炸藥,不知何時便會爆發出山崩海枯的力量。




  • 二、陽頂天的無能

雄心勃勃的陽頂天繼位為教主後,封了左右光明使、四大護教法王、五散人,建立了護教部隊五行旗等。

這當然是陽頂天的雄才大略,然而他非但對明教在朝廷和民間的邪惡聲譽視而不見,而且連本教的發展規範以及自身謀劃,也毫無作為。

細究之下,其無能者有五:

1、在其任內,明教未能扭轉其在官方的負面形象;

在朝廷眼中,依然是叛逆。所以六大派大軍到來時,無大勢可借。當然因為在元朝,借朝廷威壓就相當於投靠韃子,但如果是另一個朝代呢?

2、與武林各大門派的仇怨越結越深;

不但沒擺脫魔教之名,反而陽頂天得罪少林、楊逍得罪峨嵋和武當,後來謝遜更將武林中人一股腦兒全得罪了個精光。

3、對波斯總教有防範之意,而無斷交之心;

陽頂天遺書雲:

本教雖發源于波斯,然在中華生根,開枝散葉,已數百年於茲。今韃子佔我中土,本教誓與周旋到底,決不可遵波斯總教無理命令,而奉蒙古元人為主。聖火令若重入我手,我中華明教即可與波斯總教分庭抗禮也。

這段話已顯示陽頂天對波斯的警惕,可是他既有此意,當非短期,然而他竟然便接收了總教送過來的黛綺絲入教,造成了明教的第一次分裂。

我堂堂中華男兒,人中之龍,神功蓋世,卻不思在心理上擺脫夷外總教的影響,反以“周旋”之舉為望,豈不令人失望之極?

他指望尋回聖火令,卻不是為了獨立,而是為了“分庭抗禮”,這更是沒出息到了極點!

總的來說,陽頂天缺乏那種“波斯總教算個什麼東西”的霸氣,缺乏那種破而後立的偉大決心!

諸位請想,構成明教基石的是廣大中下層教眾,他們的教義從哪裡來?當然是惟光明頂經典為準,又管波斯人屁事?再說波斯遠在域外,可以說中國的底層教眾99%都沒聽過那裡,又有誰會把那幫夷人當回事?!

既然如此,波斯人對中土的束縛,其實可以說是對陽頂天一人的束縛。陽頂天若決意將波斯人一腳踹開,則整個明教自然對波斯人棄之如敝屣。



4、其王牌部隊五行旗只能困於光明頂,而不能像天山童姥一樣揮師東征,聚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等強大勢力於麾下;

明教既以顛覆一國以己任,當然會廣收教徒。我曾數次寫到:

竊以為,明教在元末控制的總人口至少已佔全國的1/10,按元朝巔峰時的人口7000餘萬(《元史·地理志》“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按通用的計算方法每戶乘以五人,得到人口數67003495人,加隱瞞不報者,約7000餘萬)計算,則為700餘萬。

此時明教已坐擁百萬之眾,旗下高手無數,陽頂天本人身負“乾坤大挪移”第四層神功,在武林中已是數一數二的絕代高手,倘若揮軍東向,學天山童姥一般,六大門派誰能擋其傾巢一擊?

整合完江湖勢力,明教更其龐大,到時豎起反元義旗,可奏全功。

可惜陽頂天顯然並沒意識到這一點,以至於空守寶山而不知,可惜、可嘆!



5、對教內高層矛盾失之明察;

黛綺絲天姿國色,卻與陽頂天之敵韓千葉成婚,這使光明頂上那些仰慕她的少年盡皆銜恨,最後黛綺絲破教而出,為明教的分裂拉開了序幕。

陽頂天死後,眾人為爭教主之位,終於光明左使楊逍暫掌光明頂大權,光明右使範遙遠走極西花剌子模,白眉鷹王殷天正於東南自創天鷹教,青翼蝠王韋一笑爭位失敗遠走,五散人去向不明,金毛獅王謝遜受人算計獨居海外。

偌大一個明教,自此四分五裂。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三、老婆討錯了,害死三代人

以上也就罷了,最終使明教陷入空前大危機的卻是成昆的大陰謀。

陽頂天既乏謀國之才,更無謀身之術。

不懂謀國,最多使明教淪為三流門派。不暇謀身,則容易把自己的命也搭進去。

光明頂搖搖欲墜,明教行將教滅人亡,全在於“變生肘腋,禍起蕭牆”。

陽頂天夫人,本是成昆的師妹,兩人從小便有婚姻之約,想來也早已生米煮成熟飯,有了兒女私情。

天下女子何其多,可是陽頂天眼裡竟只有這一個女子。

他娶妻之後,夫人依舊和成昆戀姦情熱,兩人時時幽會,成昆由是得知光明頂地道。

三角戀的結果便是陽頂天一朝發現之後,承受不了這人生之大不幸,立馬走火入魔而死,而陽夫人知恥而自殺殉夫,可是成昆沒了姘頭後挾滔天之恨,發了毀滅明教的毒誓。



他先逼得謝遜家破人亡,謝遜性子激憤,為報仇大開殺戒,拳斃少林神僧空見,掌傷崆峒五老,王盤山一役殺人不計其數,終如願以償的成了成昆手中之刀,不但將自己,也將他身後的明教逼到了武林的對立面。

六大派出師征伐西域,便是與明教之仇,已成死仇,更無轉圜餘地。

光明頂上,眾高層分崩離析後,剩楊逍勉力維持、強自支撐。當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之時,明教已是覆滅在即,回來護教之人卻因昔日矛盾,仍與楊逍打生打死,此時成昆從秘道而入,忽施偷襲,竟爾一舉打倒了明教七大高手。

接下來,成昆便要上坐忘峰,先滅明教聖火,再埋下烈性炸藥,毀其總壇,使明教煙消雲散,讓救援之人全部上西天。

……

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陽頂天娶了一個不該娶的女人。

這女人當然早已不是黃花閨女,婚後也是頻頻給他戴綠帽子,陽頂天卻不但不察探一下其婚前情史,反而將她當成了寶,帶她進了光明頂秘道。

可以說成昆針對明教的整個陰謀,全因陽頂天娶其師妹之故。

老陽如果不娶,就算危機仍在,也不至於來那麼快,來得那樣激烈。





昔日曹操與袁紹縱論天下,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二人之論,都是真正的大戰略,袁紹仗地勢形勝,曹操任天下智力,袁紹倘若不是遇著曹操,天下誰能是他敵手?曹操倘若不是赤壁之敗,也早已一統天下。

陽頂天如果驅師出西域而逐鹿中原,依袁紹故智,自能無往不利,可惜他終究是個何足道似的人物,只可偏安一隅。

他選擇的路近似曹公,借眾人之智力,收人才於囊中,可惜敗在無御人之道,別說“無所不可”,就連“一絲可能”也沒做到。

陽頂天之敗,敗在不讀書耳。

最後他說:

餘名頂天,然於世無功,於教無勳,傷夫人之心,齎恨而沒,狂言頂天立地,誠可笑也。

讀之悽楚,但還算有些自知之明,惟其如此,方令人大起同情、仰慕之心。





王事情

陽頂天時代的明教為何會分裂,咋一看這問題似乎有點問題,因為陽頂天在的時候明教十分興盛,大家都好好的。仔細想想又有些道理,這陽頂天跟夫人突然失蹤,生死不明,明教教眾都不知道陽頂天去哪了,但是仍然奉他為教主,後來過了幾年,大家都忍不住了,互相不服,明教四分五裂,那個時期既沒有選出新教主,也沒有確定陽頂天已經死亡,這樣看來,仍然可以算是陽頂天時期,所以這問題沒毛病。

要想搞清楚陽頂天時代明教為啥分裂,就要先搞清楚為啥陽頂天時期明教可以集中這麼多英雄好漢,創造了一個明教鼎盛時期。明教既然稱教,那就跟一般的幫派有所不同,不僅牽涉教規,還要有信仰,按倚天所說,明教唐代就從波斯傳入演化而來,信仰光明,崇拜火,拜得是明尊火聖,而且明教一向跟朝廷不對付,比如北宋方臘起義就是明教。到了元代,明教更是以驅除胡虜為己任,更加跟朝廷作對。

明教發展幾百年,一路也是起起伏伏,到了陽頂天當教主,明教又迎來了一個發展高峰,加入的英雄各色各樣,他們的武功、背景、出身各不相同,來自五湖四海,大體卻有幾個共同特徵:一是以驅除胡虜對抗朝廷為己任,二是遵從明教信仰教規,三是敬佩陽頂天的武功為人。這三個共同特徵既是各位江湖好漢加入明教的原因,也是他們可以共同保持團結的基礎。看看這些人物,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使,單挑一個出來都足以擔當一個大小門派的掌門。特別是左右使和四法王,更是本領高強,心高氣傲之輩,若非陽頂天是當時武林除了張三丰以外的第一人,還真罩不住這麼多大能。

明教招人,兼收幷蓄,不問過去,有和尚如說不得、彭瑩玉,有道士如張中,有異族如紫衫龍王,金毛獅王那長相估計也並非中途人士,只要你有本事,遵從教義,皆可在明教擔任要職。這樣招人好處就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但是壞處也明顯,就是大家彼此不會完全瞭解,並不是完全信任服氣,除了對陽頂天,互相之間感情一般。陽頂天能夠把明教發展的如此興旺,這些問題他肯定有所考慮,所以他開始重點培養自己最喜歡的楊逍。楊逍那時候年紀尚輕,性格高冷,與教中很多人鬧過不快,不過楊逍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十分機敏,培養一番還是大有可為的。

但是陽頂天太自信了,他的武功在江湖裡數一數二,正常情況下再活個幾十年沒問題,他也想不到會因為自己老婆的姦情而死於非命,於是乎,一切都來不及。當他發現自己老婆時,氣得走火入魔,還是忍痛寫下遺言,楊逍不夠成熟,只好把教主之位暫傳與平素在教中威望最高人緣最好的謝遜,但是沒想到的是他死了,他老婆因為羞愧也自殺了,明教又有個破規矩,除了教主,教眾不能進入密道,於是沒人知道陽頂天夫婦哪裡去了,也沒人知道他的遺囑。

前面說過,明教那會兒那些大能因為三個原因凝聚一體:民族大義、教義和陽頂天。幾天找不到陽頂天,眾人就失去了凝聚的基石。首先揹負秘密使命又因為婚事跟明教許多人鬧的不開心的紫衫龍王出走,再過幾年,矛盾衝突大爆發,各人互相不服,是出走的出走,自立門戶的自立門戶,最後只剩下楊逍一個在光明頂上,明教就此分裂。

但是不得不說,明教即使四分五裂,大多數人還是抱著一日入教,終身在教的信念。比如倚天開始出現的明教下層信徒常遇春,精壯小夥子,只吃米飯和蔬菜,堅決不碰肉。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時,五散人、韋一笑與楊逍不和,也都跑去幫忙,五行旗使也盡數回去拼命,殷天正已經自立門戶天鷹教,看到明教有難,依舊義無反顧回去幫忙,就連謝遜雙眼已瞎遠在海外島上,事後聽說這事都表現的很激動。正是因為這樣,一個武功更加厲害而且有恩於明教的張無忌才可以一致得到眾人拜服,成為明教新任教主,明教再次凝聚。

在這裡,只有兩個人表現的比較可疑。一個是紫衫龍王,她本是波斯總教派來的,一來心就不在一根線上,二來總教的教義十分奇怪不人性化,已經得到愛情滋潤的紫衫龍王對教義越來越排斥,三是因為自己婚事跟明教大多數兄弟結怨,也間接導致後來丈夫傷故。所以紫衫龍王真的跟明教恩斷義絕了,明教有天大的災禍,也跟她無關了。



另一位就是紫衫龍王的仰慕者,光明右使範遙。範遙行事狠辣,正邪不定。他不惜毀容混人汝陽王府臥底絕不是為了什麼榮華富貴,這點我是相信的。但是他個性陰毒,做事全憑各人喜好,對於明教教義和其他弟兄性命,他並不怎麼放在心上。比如為了獲取信任,他違反教義,親手殺死幾名明教兄弟。比如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成昆偷襲那一段,如果沒有張無忌,那楊逍、韋一笑、五散人全都要掛,明教高層消滅一半。我在想,如果沒有張無忌出現,範遙可能都不會再返回明教,他能做的頂多只是暗中找成昆和六大門派的人報仇。


除了他倆人,其他各大明教高層其實對於教義和同門之誼還是十分重視的,他們重新聚義只是缺乏一個類似陽頂天那樣的人物。但是陽頂天那樣的人物太難得了,可能一百年才出一個,如果不是小說的套路情節,出現了一個更加厲害的張無忌,那明教的分裂就只能一直繼續下去。


一覽眾河小

這與陽頂天本人以及他的下屬都有關係。

明教的高層,包括雙使四王五散人屬於典型的“實力崇拜型”團體。

這些人中,除了青翼蝠王韋一笑,其他人都沒有“團體組織”的概念。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缺乏團隊精神,尤其是紫衫龍王和金毛獅王。

這個組織沒有自上而下合理有序的領導架構,所有人是靠著陽頂天的個人魅力強行聚合起來的,包括後面張無忌也是。

而聚合起他們的陽頂天,本身卻也不是合格的政治人才,這一點從成昆偷情就能氣死他就能看出,陽頂天屬於性情直率的品行(這也是他能聚合起這樣一隻團隊的原因),所以陽頂天與明教高層的相處更類似於兄弟朋友似的樣子,團隊個人之間沒有上下級領導權威,這對一個大規模組織是致命的。

陽頂天暴死,繼承人未定,那麼這之前平起平坐的十一個人瞬間就沒有了主要的領導核心,從這十一個人各自本身實力強大,又各有自己的勢力,互不管轄,互不服從,自然就會分裂。

如果陽頂天稍微有一些領導意識,建立雙使領導四王,四王監督五散人,五散人指揮軍隊的行政體系,同時開展思想整頓,打擊拉山頭和個人英雄主義,培養謝遜的繼承人交接體系。

這樣,即便陽頂天失蹤,明教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扣毛

我認為是陽頂天失蹤後造成的這種局面,陽頂天明教第三十三代教主,武功幾乎達到當世無敵地步,陽頂天已修煉至乾坤大挪移第四層。除了修仙的張三丰,估計中原沒人可以戰勝他。



在原著中,《圓真笑道:“各位此時後悔,已然遲了。當年陽頂天任魔教頭子之時,氣焰何等不可一世,只可惜他死得早了,沒能親眼見到明教的慘敗。”周顛怒罵:“放屁!陽教主倘若在世,大夥兒聽他號令,你這賊禿會偷襲得手麼?”》從這裡可以看出,陽頂天在世時,明教得到了大發展,明教內部空前的團結。

但是在陽頂天失蹤後,明教群龍無首,開始慢慢的四分五裂。每一位高手,包括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等高手,都想繼承教主之位號令群眾。加上絕色美女黛綺絲的存在,更是讓明教內部產生了矛盾,白眉鷹王、金毛獅王、光明右使、教主仇人韓千葉等都對其產生了愛意。為得到紫衫龍王的愛,四大法王寧願以她拒首。但是後來的韓千葉得到了黛綺絲的肯定,一代人傑範遙賭氣遠走西域。明教從此開始慢慢凋零。


因為黛綺絲和韓千葉的婚姻,是遭到眾人反對的,所以黛綺絲為了韓千葉退出了明教,但是最後由於韓千葉生病,胡青牛不願意給非明教中人治,造成了韓千葉的死亡,黛綺絲由此開始痛恨明教。

隨後的教主之位的爭奪,造成了剩下人員的內訌。而白眉鷹王雖有爭奪教主之位之心,但是不願意讓明教內部自殘,他於是就退出了明教,自創了天鷹教,但是其對明教忠心仍在。

而金毛獅王謝遜的離開是由於成昆造成的,一方面成昆由於自己愛人被陽頂天所奪,便假意收謝遜為徒,來實現報復明教的第一步。另一方面,當陽夫人死亡以後,成昆殺了謝遜全家來報復明教,造成了謝遜的嗜殺成性,失去意識,開始瘋狂,也讓其引來了無數的仇家。清醒時的謝遜,為不拖累明教,也脫離了明教。

隨後由於五散人戰力不足以與楊逍抗衡,難以爭奪教主之位,所以也遊走異地,不再在明教中效力。此外,朱元璋等人雖有野心,但屬於明教底層人物,不足以形成明教戰力。

至此,明教只剩楊逍和青翼蝠王韋一笑兩人,名存實亡。

(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WC還不讓起名了

盛極而衰幾乎是必定的規律。明教分裂是在陽頂天之後,根本原因在於其他人沒有任何人能服眾。

陽頂天本人武功超絕,除了張三丰無人能敵,不僅武功高超,統治明教二十年,才智也必定不弱,在陽頂天統治下明教極為興盛,各大派從沒有人敢進攻明教,而且抗命波斯宗教投降元朝。

可見陽頂天無論是武功還是智謀、氣概都是一等一的水平,而且從遺書中對出軌妻子多有愧疚,說明性格敦厚。

陽頂天手下也是能人輩出,逍遙二仙、紫白金青四大法王加上其他五行旗使等等

通過一些其他人也可以側面看出眾人對陽頂天的佩服。

殷素素道:"我爹爹昔年跟我說道,他一生所欽佩的人物只有兩位,一是明教陽教主,他已經逝世,此外便只是尊師張真人。連少林派的'見聞智性'四大高僧,我爹爹也不怎麼佩服。
金花婆婆道:"謝三哥,你還記得'四大法王,紫白金青'這八個字麼?想當年咱們在陽教主手下,鷹王殷二哥,蝠王韋四哥,再加你我二人,橫行天下,有誰能擋?"
韋一笑長聲一嘆,說道:"陽教主派逍遙二仙排名在四大法王之上,確是目光如炬。這等計謀,甚麼鷹王、蝠王,都是想不出來的。"範遙道:"韋兄,你贊得我也夠了。"

楊逍、範遙、紫衫龍王、白眉鷹王、金毛獅王、青翼蝠王,哪個不是武功卓越、才華橫溢、桀驁不馴之輩,但是都被陽頂天收服。依靠這些人的武力與才智,明教達到鼎盛。

但是同樣一旦失去陽頂天,這些人互不統屬互相不服,必然會引起明教的分裂。根本原因在於,這些悍將誰也不能服眾。

論武功也許楊逍比其他人稍強一分,但也只是稍強。而且楊逍心胸狹窄又盛行灑脫,不能服眾。範遙兒女情長,龍王是外國人,鷹王大局觀稍差,蝠王武功差一些,獅王遠走。

上面說了這些人本身都是一些才智卓越又桀驁不馴的人,沒有超越他們的才能,怎麼會誠服。


妖鬼雜談錄

謝謝邀請。個人以為這其實是個制度問題,明教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繼承人制度,在教主更替時有資格成為教主的人以及其背後的勢力都競相角逐,在新教主出現之前各方激烈的鬥爭導致破裂根本無法避免。哪怕陽頂天沒有娶成昆師妹,這種導致明教破裂的原因也沒有消除,因而破裂還會發生,哪怕是再有幾個張無忌,也不會有大的改變,事實上張無忌最後的退隱也證明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