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道要修口德!

當年子貢評點某個人長短的時候,孔子聽了就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意思是子貢很優秀啊,我就沒這個閒功夫去說這些事情。這番話其實是對子貢的教誨。

《千字文》說:“罔談彼短,靡恃己長。”意思就是君子不會去輕易評論別人的缺點,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長處。這是君子謙遜的作風。我們生活在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會覺得他們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哪又怎麼樣呢?如果是你的親戚朋友,你就當面指出,希望他改正。如果是其他人,你覺得關係還可以,就提醒一下。比較疏遠的,不說也罷。但是千萬不要背地裡笑話,或者指責他人。這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可是我們有時候也難免會犯錯誤,和某個人關係明明不好,不喜歡他,但是還是要陪著笑臉說話,然後轉身過去又大罵。這個其實是小人的作風。子曰:“匿怨而友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意思就是把仇怨深藏在心裡,去跟別人做朋友,這是很恥辱的事情。你要麼光明正大的說,要麼就別說。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他是知禮的。陳司敗就跟巫馬期說:“我聽說君子不黨。魯昭公娶了吳孟子為姬,是同姓。昭公如果算是知禮,哪還有誰是不知禮的呢?”巫馬期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丘也是幸運的,有錯誤,別人都能及時的指正。”大家看這個故事,魯昭公娶吳孟子這個事情,其實孔子是知道的。他們是同姓,孔子也是知道的。但是當陳司敗問孔子昭公是否知禮的時候, 孔子卻還是說昭公知禮。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回答呢?是為了維護魯昭公的形象。但是當巫馬期把陳司敗那番話告訴孔子的時候,孔子為啥不辯解呢?為什麼不說“我知道昭公不知禮,但是我是為了維護他形象才這樣說的。”而是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呢?因為孔子不想彰顯自己做了好事,這簡單的兩次對話,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寬厚的品德。

孔子說:“言寡尤,行寡悔。”古人說:“夫言行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本也。可不慎乎!”要知道,在我們說別人的不好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損自己的德行。好比含糞噴人,先髒的是自己的嘴巴。所以說我們尊重別人,不僅僅是尊重別人,而是養我之恭敬心。禮拜神明,不僅僅是禮拜神明,而是放下自己的傲慢,養我的謙卑之心。詆譭或者說別人的是非,也不僅僅是說別人的是非,而是助長自己的我慢之心和不良的脾性。說的是別人的是非,損的是自己的德行,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的?

別人有是非過錯,你要麼當面跟他說。要麼就別說。夸人要背地裡誇,當面誇就容易變成諂諛獻媚;說人是非要當面說,背地裡說就可能是陰私口舌。

我們修道人,不論在家出家,都應該學會讚歎別人的長處,背地裡要少說,儘量不說別人的是非和過錯。你去讚歎一個人,他會得到鼓舞,會更積極向上;你去詆譭一個人,或者是跟一個人說另外一個人的是非,一方面有損自己的德行。再者如果傳到了被說者的耳朵裡,容易造成嫌隙。我們修道要廣結善緣,如果經常說是道非,就結了惡緣了。古語云:“靜坐常識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自己整天在背地裡說人長短,試想別人也這樣說自己,自己又該如何想?

當年子貢評點某個人長短的時候,孔子聽了就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意思是子貢很優秀啊,我就沒這個閒功夫去說這些事情。這番話其實是對子貢的教誨。

《千字文》說:“罔談彼短,靡恃己長。”意思就是君子不會去輕易評論別人的缺點,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長處。這是君子謙遜的作風。我們生活在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會覺得他們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哪又怎麼樣呢?如果是你的親戚朋友,你就當面指出,希望他改正。如果是其他人,你覺得關係還可以,就提醒一下。比較疏遠的,不說也罷。但是千萬不要背地裡笑話,或者指責他人。這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可是我們有時候也難免會犯錯誤,和某個人關係明明不好,不喜歡他,但是還是要陪著笑臉說話,然後轉身過去又大罵。這個其實是小人的作風。子曰:“匿怨而友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意思就是把仇怨深藏在心裡,去跟別人做朋友,這是很恥辱的事情。你要麼光明正大的說,要麼就別說。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說他是知禮的。陳司敗就跟巫馬期說:“我聽說君子不黨。魯昭公娶了吳孟子為姬,是同姓。昭公如果算是知禮,哪還有誰是不知禮的呢?”巫馬期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丘也是幸運的,有錯誤,別人都能及時的指正。”大家看這個故事,魯昭公娶吳孟子這個事情,其實孔子是知道的。他們是同姓,孔子也是知道的。但是當陳司敗問孔子昭公是否知禮的時候, 孔子卻還是說昭公知禮。孔子為什麼要這樣回答呢?是為了維護魯昭公的形象。但是當巫馬期把陳司敗那番話告訴孔子的時候,孔子為啥不辯解呢?為什麼不說“我知道昭公不知禮,但是我是為了維護他形象才這樣說的。”而是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呢?因為孔子不想彰顯自己做了好事,這簡單的兩次對話,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寬厚的品德。

孔子說:“言寡尤,行寡悔。”古人說:“夫言行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本也。可不慎乎!”要知道,在我們說別人的不好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損自己的德行。好比含糞噴人,先髒的是自己的嘴巴。所以說我們尊重別人,不僅僅是尊重別人,而是養我之恭敬心。禮拜神明,不僅僅是禮拜神明,而是放下自己的傲慢,養我的謙卑之心。詆譭或者說別人的是非,也不僅僅是說別人的是非,而是助長自己的我慢之心和不良的脾性。說的是別人的是非,損的是自己的德行,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的?

別人有是非過錯,你要麼當面跟他說。要麼就別說。夸人要背地裡誇,當面誇就容易變成諂諛獻媚;說人是非要當面說,背地裡說就可能是陰私口舌。

我們修道人,不論在家出家,都應該學會讚歎別人的長處,背地裡要少說,儘量不說別人的是非和過錯。你去讚歎一個人,他會得到鼓舞,會更積極向上;你去詆譭一個人,或者是跟一個人說另外一個人的是非,一方面有損自己的德行。再者如果傳到了被說者的耳朵裡,容易造成嫌隙。我們修道要廣結善緣,如果經常說是道非,就結了惡緣了。古語云:“靜坐常識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自己整天在背地裡說人長短,試想別人也這樣說自己,自己又該如何想?

《玉樞懺》雲:“口四惡業,綺語妄言,兩舌惡罵。”綺語是花言巧語,輕浮不經的話。妄言是撒謊假話。兩舌是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惡罵就是不顧底線的罵人。以上這些都是口業。如有誤犯故為,皆應懺悔,切勿再犯。如此慢慢約束身心,漸入道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