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為什麼漸漸被現代各國海軍淘汰了?

軍事武器與歷史


巡洋艦不是被淘汰,而是“玩不起”。跟你買不起勞斯萊斯是一個道理,不是車不行。

現在談巡洋艦,大家很容易把它和戰列艦混到一起去判斷,這是不對的。所以這個問題想探討明白,咱們得帶著戰列艦一起來。

戰列艦,它的主要武器是巨炮。它在二戰時期就走向沒落了,為什麼?因為航母的誕生。航母依靠艦載機去打擊敵人,而這個艦載機的打擊距離要遠遠高於戰列艦的主炮。航母的打擊距離,在二戰期間,至少是戰列艦的10倍以上,實際應用來講,要達到20倍。

二戰航母上的艦載機可以打擊500公里以外的敵人。而戰列艦理論上可以達到40公里的射程,但要想準確率靠譜,還得再打個對摺,20公里。艦載機開始攻擊之後,還得再開10幾個小時,戰列艦才能到達向敵人開炮的位置。前提還得是它不兜圈子,對方不機動,一切順利。等戰列艦開火,黃花菜都涼了。

而二戰以後,導彈誕生了。反艦導彈的射程和精度又遠遠高於艦炮。戰列艦的淘汰,核心性質是飛機+導彈淘汰了大炮。

戰列艦是圍繞著巨炮建造起來的,它改裝的空間很有限,找空地塞進去幾枚導彈,對於4萬多噸的巨獸來講是沒意義的事。

但巡洋艦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像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和俄羅斯的基洛夫級,他們的標準稱呼都是“導彈巡洋艦”。基洛夫上面裝了將近500枚導彈。

戰列艦的武器是巨炮,你要是把巨炮全拆了,全換導彈,那它也就不叫戰列艦了。巡洋艦,把炮拆了,換導彈,它依然是巡洋艦。這是戰列艦被淘汰而巡洋艦不能被淘汰的最主要原因。

導彈巡洋艦的作戰效能那是實實在在力壓導彈驅逐艦一個臺階的。

巡洋艦的優勢就是一個字:大。

談起宙斯盾系統,軍迷們本能的就會想起來伯克級驅逐艦。但美軍第一個安裝宙斯盾系統的平臺並不是伯克艦,而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為啥要安在提康德羅加上?大。同時代的驅逐艦還很小,安不上。伯克艦安宙斯盾那就是後來的事了。

巡洋艦可以安裝體積更大、功率更強的雷達。探測距離比驅逐艦遠。然後可以裝更多的導彈。雷達大+導彈多,巡洋艦是艦隊防空的骨幹力量。

在航母面前,巡洋艦即便是導彈化,它的打擊距離也依然很短,進攻差,但防的厲害。巡洋艦防空能力比同時代的驅逐艦要強很多。而戰列艦它屬於攻也不行防也不行。它那個主炮在二戰中期就成了擺設。大和號面對美軍的攻擊,它的巨炮既打不到敵方的軍艦,也不能防空。全艦90%的戰鬥力發揮不出來。

巡洋艦最低可以搭載2架反潛直升機,再加上反潛導彈,對付潛艇的能力也強於驅逐艦。當然走俄羅斯的路線,也可以再裝十幾二十枚巨大的反艦導彈。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一個單航母編隊裡,多兩艘2.5萬噸的巡洋艦是啥效果?巡洋艦自己也可以當旗艦,帶領箇中型艦隊打仗。

而且我上面說的都是以前的巡洋艦,像前兩年馬偉明院士提的全能艦,其實就是未來的巡洋艦:核動力、電磁炮、激光炮、各種雷達堆滿了、直升機、無人機、防空導彈、巡航導彈、常規反艦導彈,把射程到了2500公里的反艦彈道導彈也裝上去......這樣的2.5萬噸的全能巡洋艦是不是秒殺驅逐艦?向上,能打衛星、反導。中間,能攔各種反艦導彈。向下,能打潛艇。往遠,能打對方的水面艦隊。還能打擊陸上目標。

巡洋艦的有點非常突出。但缺點也很明顯:太貴了。

為啥各國海軍都不要巡洋艦了?買不起,也用不起。就俄羅斯那基洛夫,你就是白給越南它也不能要。整個海軍軍費養不起這一條艦。跟你白給我一臺悍馬,我也不要,是一個道理。巡洋艦是貴到了連美國都吃不消的程度,只能走驅逐艦的性價比路線。

巡洋艦太貴,一般國家都用不起。即便是英法德這樣的國家,他們也不太樂意往軍費裡投太多的錢,他們主要還得追求福利社會。能掏錢造兩艘護衛艦就不錯了。而這種龐然大物,對小國也沒有意義,你說你菲律賓要巡洋艦有啥用。

如果國家足夠大、如果國家足夠有錢、如果國家有走出的動力,那麼巡洋艦還是一款有著巨大吸引力的裝備。

055......還是有點小。


銳視覺何老師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這片藍色海洋上,無數的艦艇來來去去。曾經的風帆戰艦來了又走了,後來的鐵甲艦也悄然離去,再後來,巨無霸戰列艦也挪著蹣跚的腳步走進博物館。

如今,巡洋艦也快要解甲歸田,回家抱孩子去了。

自從航母、艦載機出現之後,大艦巨炮的好日子算是一去不復返了。

當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時候,為了管理海外殖民地,需要時不時派軍艦去炫耀一下武力,處理當地事務。這種長時間遠洋航行,自然不能動用戰列艦這種昂貴且耗資巨大的主力。

於是催生了巡洋艦這種跑得快,腿又長,火力也不差,出動費用相對低廉的遠洋艦艇。

到一戰二戰時期,巡洋艦更加活躍。既能單艦出動;也能為戰列艦編隊護航、執行巡邏、偵察、防空、警戒任務;還能帶著驅逐艦、護衛艦一眾小弟,完成護航、反潛、破交任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全能型“二當家”。

二當家在海上忙忙碌碌,大當家戰列艦卻貓在家裡準備決戰。驅逐艦還只是一個打雜的小弟,在艦隊外圍幹一些反潛、掃雷、驅逐、偷襲的髒活累活。

後來,鋪天蓋地的艦載機把戰列艦一腳踹進海底,航母成了新的海戰核心。巡洋艦憑藉噸位大,武器多,自持能力強等優勢,又搖身一變成為航母的“貼身保鏢”。

它擁有完善的通訊設備,大面積的指揮中心,供艦隊司令、高級軍官開展工作,成為艦隊的旗艦,一時風光無限。

導彈出現後,以其超遠的射程,巨大的威力,精確的打擊取代了巨炮,羞辱了裝甲。新的燃氣輪機又讓艦艇動力大增。

曾經讓軍艦最難取捨的火力、防護、航速三要素,現在都沒有意義了。以噸位、火炮劃分艦種的方法失效,海軍進入了嶄新時代。

再看驅逐艦小弟,它也在成長啊。從早期的千噸小船,慢慢放大到2、3000噸,再放大到4000~10000噸。

它再也不是架著艦炮、帶著魚雷的小嘍囉,在導彈的加持下,它變成防空、反艦、反潛一體的“多面手”。

早期的電子技術不發達,雷達體積龐大,耗能驚人。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的SPY-1A相控陣雷達,全時開啟能讓航程縮短2000海里,發動機大修間隔縮短三成。如此龐大嬌貴的主子,也只有萬噸巡洋艦伺候得起,驅逐艦是萬萬不敢奢望的。

後來技術發展了,雷達的性能愈發強大,體積卻越來越小。導彈也變得標準化,垂髮系統更是讓通用性、靈活性提升了一大步。曾經高不可攀的相控陣雷達,終於飛上驅逐艦的艦橋;垂髮系統,也爬上了驅逐艦的甲板。

驅逐艦就像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擁有獨立戰區控制能力,承擔了大部分防空、反潛及部分反艦、對地任務,與巡洋艦的差別越來越小了。

“二當家”回頭一看,我擦,地盤都讓人搶光了,自己成雞肋了。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各國海軍也不傻,小算盤一打明明白白。同樣的費用,與其造昂貴的巡洋艦不如多造幾艘驅逐艦划算。於是紛紛停建巡洋艦,轉而加大驅逐艦投入。

只有冷戰時期的美蘇,相互攀比著造了22000噸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15500噸的“長灘”級核動力巡洋艦以及“光榮”級巡洋艦等。隨後幡然醒悟,也停止了建造。

▲“長灘”級核動力巡洋艦

現在美國的主力“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原本也是驅逐艦出身。後來因為海軍軍官上升通道問題,才升格成巡洋艦。

它的簡裝版——“阿利·伯克”級驅逐艦9300噸,與其噸位相差無已,最新的伯克III甚至超過它。

▲提康德羅加

它們的雷達和武器也相差不大,都是相控陣雷達(提康德羅加比伯克多1具照射雷達),都是MK41垂直髮射系統(提子備彈122枚,伯克96枚)。只是在艦隊防空指揮功能上“提康德羅加”更強大。

▲阿利·伯克

總之,現代的海軍艦艇分類更多是從職能上劃分,巡洋艦、驅逐艦的職能與以往大不相同。新的驅逐艦能力更全面,承擔的任務更多,已成為航母編隊的主力艦艇,只是還沿用著傳統的名字罷了。

而巡洋艦,將和戰列艦一樣,慢慢消失在大海上,或許有一天會再復出吧。


和風漫談


不宜稱為淘汰,而是取消了這一名稱。兩次大戰前後,劃分戰艦級別的依據,主要是噸位和火炮口徑,而且噸位某種程度是由火炮口徑的需求決定的。不同口徑的火炮對應不同的戰艦,比如二戰前後巡洋艦的主炮口徑通常在152-203毫米,驅逐艦在127/130毫米左右,但二戰之後戰艦開始導彈化。早期導彈體積巨大笨重,如同大口徑艦炮需要大噸位艦體承載一樣,大的導彈仍需要大的艦體,所以口徑噸位區分的原則仍有效(導彈大小如同口徑其實代表的是射程和威力)。最先導彈化的是導彈巡洋艦,技術進步一些,出現比較小巧的導彈,大型導彈裝備導彈巡洋艦,小型導彈裝備驅護艦。但隨著技術進一步發展,導彈武器系統趨於標準化,比如不論是提康德羅加還是阿里伯克,防空都是標準系列,反艦都是捕鯨叉魚叉,口徑(射程威力)區分失去意義,驅逐艦越造越大,和巡洋艦沒有明顯分野,也就沒必要保留巡洋艦的稱呼了。


錫兵中士


所謂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這些艦種,實際上是一戰以後,以華盛頓條約為基礎劃分的。主要是以戰艦上最大火炮口徑,排水量等為基礎來統一劃分的。二戰期間巡洋艦又劃分重型巡洋艦,輕型巡洋艦等。

一般來說現代戰艦以反艦導彈作為主要攻擊手段,不再以火炮口徑來進行衡量。所以名字也是各有各的叫法。例如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最大排滿載為9000多噸,不到一萬噸。但朱姆沃爾特級和伯克III型的排水量都達到了一萬噸以上。但還都叫驅逐艦。我國的055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也超過了一萬噸,也叫驅逐艦。日本的金剛級,愛宕級不僅超過了一萬噸,而且在日本,這玩意兒還叫護衛艦。

實際上,現代戰艦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多功能化的驅護艦隻。個別擁有航母編隊的國家的軍艦發展朝向是一專多能。所以所謂巡洋艦消失了其實只是改了一個稱謂。叫什麼的問題而已。


特留尼西特


談談我的看法。

巡洋艦是過去的傳統叫法,過去能單獨執行遠洋作戰任務除戰列艦外的大型軍艦都叫巡洋艦。戰列艦是海戰主力艦,巡洋艦是協助戰列艦作戰或單獨執行遠洋作戰任務,戰列艦與巡洋艦主要是以主炮口徑和排水量劃分的,一戰二戰時期戰列艦主炮口徑普遍超過200mm,排水量普遍在一萬噸以上,巡洋艦主炮口徑普遍大於150mm。戰列艦作戰任務是排成縱向陣列火炮攻擊敵艦群,也就是與敵艦群決戰,因此要求主炮口徑大射程遠、裝甲厚、噸位大火炮多,凡是噸位火炮稍弱的就劃歸巡洋艦,巡洋艦除協助戰列艦遠洋決戰外,還單獨承擔遠洋護衛任務,因此過去巡洋艦功能比戰列艦還全面。傳統的驅逐艦都是噸位很小的,普遍兩三千噸左右,執行護衛基地、領海、艦隊外圍,驅逐敵方潛艇和中小型艦艇任務,魚雷和深水炸彈是主要武器。

現代海軍中,巡洋艦也沒有淘汰,準確的說現在很少用巡洋艦這個名詞了,4000噸以上現代驅逐艦、護衛艦幾乎都能執行遠洋作戰、遠洋護衛任務。只是過去依靠排水量和主炮口徑劃分艦種的慣例,在導彈和飛機主導的現代海戰中,被依靠主要功能劃分艦種的慣例取代。現代驅逐艦就是過去的重巡洋艦和戰列艦,在海戰中充當主力,反潛、反艦、防空反導於一體,火力強,噸位大,能單獨執行遠洋作戰任務。現代護衛艦就是過去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功能不如驅逐艦全面、火力噸位弱於驅逐艦,承擔基地領海巡邏護衛,或承擔船隊艦隊遠洋護衛任務的。現代護衛艦和驅逐艦排水量上沒有明確劃分,所以日本出現了近萬噸的護衛艦,歐洲出現了七千噸的護衛艦,而有的國家則出現了四千多噸的驅逐艦。因為出現了導彈,現代海戰火炮也不如過去口徑大,現代驅逐艦主炮口徑普遍為100-130mm,而且只裝一兩門主炮。

美蘇海軍在七八十年代還在使用巡洋艦名稱,但意義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美蘇海軍巡洋艦是指火力強大的武庫艦,能承擔編隊指揮和通信、情報收集分析的旗艦,因為安裝的設備和武器多,所以噸位普遍超過一萬噸。

其實依我看,現代水面戰鬥艦艇名稱還得改一改,驅逐艦改叫主戰艦合適,因為現代驅逐艦已經不再單純承擔驅逐敵方潛艇和中小型艦艇功能了。主要承擔保護海上交通線、為遠洋船隊艦隊提供護衛任務的繼續叫護衛艦。主要承擔基地外圍、領海看家護院任務的改叫巡防艦,或者按過去的叫法驅逐艦。





conan888


巡洋艦這個詞語在17世紀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艦通常指在火力,裝甲防護和噸位比戰列艦弱,具備同時應對多個目標的能力,能能勝任多種任務的大型水面艦艇。進入20世紀,巡洋艦曾盛極一時,並發展出多個種類,如裝甲巡洋艦,輔助巡洋艦,大型巡洋艦,航空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巡洋艦的噸位區間因此也非常寬泛,排水量通常在8000-30000噸之間。相比之下驅逐艦作戰則需要得到其他艦艇支援。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各國驅逐艦的噸位越造越大,
隨著噸位的提升艦艇的體積也在提升。如我國

055型導彈驅逐艦噸位就達到了12500噸的排水量。美國的
朱姆沃爾特驅逐艦排水量更是達到了15000噸之巨(雖然美國國會已經下令該艦退出軍籍)。現在驅逐艦變大了搭載的武器和設備也就變多了,所以很多原來巡洋艦的工作驅逐艦就也能做了,所以現在各國都在逐步取消巡洋艦,巡洋艦也會成為繼戰列艦之後第二個消失的艦種。


軍迷WYW


在木帆船時代,需要一種大型快速的戰艦,執行反海盜,劫掠敵方商船,偵查,通信等單獨活動的任務。這就是巡洋艦。

大型的、載有重型火炮的戰艦用於海戰,掌握制海權,對沿岸炮擊的任務。這種戰艦是主力艦。一般都是編隊航行,叫戰列艦。

巡洋艦是主力艦的補充,是遠洋戰艦。還有一種更輕些的,速度快的小型戰艦,在近海活動,類似於巡洋艦的,叫Frigate快速艦、現在叫護衛艦。

進入蒸汽鐵甲艦時代,在主機功率一定的前提下,戰列艦(戰鬥艦battleship)首選火力和防護,大口徑火炮,厚重裝甲,帶來航行速度低。巡洋艦減少排水量,輕裝甲,火炮口徑小,提高航速。作用和木帆船時代一樣。

變革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戰列艦數量少,速度慢,作為戰略力量使用,造成出海作戰時間少。很多海戰都是巡洋艦作為主要參戰軍艦。

航空母艦在二戰中被廣泛應用,逐步替代了戰列艦成為海上主要作戰力量。巡洋艦和驅逐艦因為航速快,順理成章的成為航空母艦的護航軍艦。負責水面反艦。驅逐艦負責水下反潛。全體成員都投入艦隊防空作戰。

巡洋艦對商船的襲擊者角色在一戰時期還有一些戰績,大部分都被潛艇承擔了。水上飛機負擔了海上偵查任務。傳統巡洋艦的角色已經被其他兵器取代。只剩下護衛艦的角色。

二戰結束後,戰列艦衰落,航空母艦隻有少數國家裝備。噴氣式飛機的性能大大提高了,巡洋艦的防空火力逐漸落後。而且防空作戰不需要大口徑高射炮,中小口徑更有效。排水量增大的驅逐艦也可以擔負防空任務。巡洋艦開始裝備防空導彈。

防空導彈作為高技術武器只有少數國家掌握。大部分國家既沒有航空母艦,也不掌握導彈技術,沒有需求,也沒有條件發展巡洋艦。巡洋艦隻在美蘇英法等個別國家海軍中有裝備。其他國家即使裝備,也是老舊的火炮巡洋艦,象徵意義大於實戰意義。

隨著防空導彈系統小型化,新型燃氣輪機的應用使得驅逐艦排水量迅速增加,驅逐艦上也可以安裝中程防空導彈,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產生了防空反潛兼備的多用途驅逐艦。減少了艦船種類,節省了軍費。

巡洋艦由於用途單一,不適應現在的形勢了。

蘇聯發展的反艦巡洋艦的作戰效能很值得懷疑。現在雖然沒有實際打仗,但是計算機模擬技術結果可以作為參考。即使是蘇聯海軍,獲取航母位置信息仍然需要飛機進行空中偵查。而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無法為偵查飛機提供空中遠程保護。

現在不僅是巡洋艦趨於消亡,就是驅逐艦也逐漸減少。大部分國家海軍越來越多的使用護衛艦frigste的名稱。

人類對海洋的利用主要是漁業、運輸,其次是淺海礦產資源開採。對近海、淺海海域的控制需要的是小型水面艦艇。對商船襲擊使用潛艇,保護商船需要大一些的水面艦艇,防空反潛。國家控制海洋需要大型航空母艦,保護航母需要大型防空反潛護衛艦。大國海軍還需要兩棲作戰艦艇,彈道導彈潛艇。

一個海軍大國必需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大型航空母艦,大型驅逐艦destroyer,攻擊核潛艇(中小國家的常規潛艇),兩棲戰艦,中型護衛艦frigate,小型護衛艦corvette,和水雷戰艦。

巡洋艦作為單一的防空戰艦會被多用途驅逐艦取代,這是必然的。


天明遙遙山海關


顧名思義,巡洋艦是適合於遠洋作戰的,驅逐艦,護衛艦,是保家衛國的。首先遠洋作戰是需要軍事實力做保證的,國力弱小要巡洋艦去打誰?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屬於此類。其次,巡洋艦,驅逐艦也只不過是名稱不同,在現代化軍事背景下,二者的界限逐漸模糊。最主要的是驅逐艦這個名稱在道義上處於制高點,巡洋艦名稱過於張揚!我感覺我們國家屬於此種情況!

美國,俄羅斯等軍事強國依然有巡洋艦在服役也是這個道理。



海市蜃樓489


巡洋艦並不是被淘汰,而是與大型化的驅逐艦逐漸融合了

就如同鐵甲艦時代後期裝甲巡洋艦與二等鐵甲艦的融合一般,冷戰中後期各國驅逐艦開始大型化,並普及反艦導彈後,兩者功能與任務逐漸重疊,以前驅逐艦幾乎只管艦隊護航,而巡洋艦不僅需要護航,而且擔負著奪取和維持制海權的任務

大型化後的驅逐艦擁有了更大的噸位(廢話)更強的自持力、遠洋作戰能力與更強有力的對海打擊手段,於是也開始承擔一定的制海任務,進而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兩者也逐漸走向了融合

以紅海軍為例,冷戰後期出現的現代級,其超強的對海打擊能力連蘇聯早期的58型肯達級和1134/1134A型克列斯塔I/II級乃至卡辛級與之相比都要遜色不少;


58型肯達級
/格羅茲尼級

956型現代級迅捷號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美國海軍身上,斯普魯恩斯級和伯克級的出現與不斷改進讓同時期的提康德羅加級的定位開始尷尬起來,隨著伯克級的不斷建造與改進,提康德羅加級的退役封存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赤松貞明


我國基本沒經歷過西式風帆戰艦時代,所以對“巡洋艦”這個詞的理解一直比較模糊。在風帆戰艦時代,真正執行單艦巡弋任務的大多是“Frigate”,也就是現在翻譯成護衛艦的那個詞。Cruiser這個詞主要是指此類行動,而非具體執行這類行動的戰艦級別,從17世紀開始出現。

但從19世紀中期開始,蒸汽鐵甲艦開始統治海洋,這種鉅艦很快從沿海和內河走向遠洋,機動性也不算差,但成本太高,作為Cruiser不合算。另一方面,美國南北戰爭中南方邦聯蒸汽襲擊艦的活躍,又說明未來海戰中各國海軍必須裝備相當數量擁有較強火力以及高航速的Cruiser。於是各國開始研製小號的遠洋蒸汽戰艦,俄羅斯人在1855年開始“騎士”號等一批採用三桅和螺旋槳推進的“有防護Frigate”,1875年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建造“香農”號裝甲巡洋艦,才正式確定這一級別。

所以近現代的巡洋艦是擁有一定防護和火力,能夠壓倒護衛艦並執行遠洋單艦巡弋任務,比主力艦更小的戰艦。當然這個定義到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美國海軍上世紀70年代對巡洋艦的定義更趨近過去的驅逐領艦,即可以擔任驅護編隊旗艦,擁有比一般驅逐艦更強指揮和情報處理能力的大型戰艦。“提康德羅加”當年是真正的宙斯盾艦,相比之下伯克級的宙斯盾是簡版的。

因此巡洋艦並不會被淘汰,只不過大部分國家用不上這東西,所以建造數量較少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