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互聯網上最好的產品開發模式?小米拿出了自己的答案

什麼是互聯網上最好的產品開發模式?小米拿出了自己的答案

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

能不能建立一個10萬人的互聯網開發團隊?

這是我做MIUI時一個瘋狂的想法。當時,MIUI團隊只有20多人。MIUI是小米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產品,也是小米第一次對用戶參與感的嘗試。

為了讓用戶深入參與到產品研發過程中,我們設計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聯網開發模式,核心是MIUI團隊在論壇和用戶互動,系統每週更新。

在確保基礎功能穩定的基礎上,我們把好的或者還不夠好的想法,成熟的或者還不成熟的功能,都坦誠放在我們的用戶面前。每週五的下午,伴隨著小米橙色的標誌,新一版MIUI如約而至。

隨後,MIUI會在下週二讓用戶來提交使用過後的四格體驗報告。一開始我們就能收到上萬的反饋,發展到現在每期都有十多萬用戶參與。通過四格報告,可以彙總出用戶上週哪些功能最喜歡,哪些覺得不夠好,哪些功能正廣受期待。我們在內部設置了“爆米花獎”,根據用戶對新功能的投票產生上週做得最好的項目,然後給員工獎勵。獎品就是一桶爆米花,以及被稱為“大神”的榮譽感。

我們讓員工和用戶通過論壇零距離接觸,做得好的功能得到用戶表揚,團隊自然很開心;當一個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負責的功能被用戶吐槽甚至大罵的時候,不用開會不用動員,他們自然而然地會加班加點,全力去改進。

MIUI以論壇建立起的10萬人互聯網開發團隊,團隊核心是當時我們官方的100多個工程師,核心的邊緣是論壇人工審核過的有極強專業水準的1000個榮譽內測組成員,最活躍的用戶是10萬個對產品功能改進非常熱衷的開發版用戶,最外圍的是發展至後來有千萬級的MIUI穩定版用戶。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參與到MIUI的迭代完善中來,其中我們的榮譽內測組被稱為“榮組兒”。

“橙色星期五”的互聯網開發模式

MIUI的升級制度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灰度和梯隊版本,更新最快的是榮譽內測組的內部測試版,每天升級,有最快的新功能嘗試和Bug修正測試;其次是開發版,每週升級;隨後就是穩定版,通常1~2個月升級。

每個週五,用戶就開始等待著MIUI的更新,這些發燒友很喜歡刷機,體驗新系統,體驗新功能。也許這個“橙色星期五”所發佈的新功能就是他們親自設計的,或者某一個被修復的Bug,就是他們發現的。這讓每一個深入參與其中的用戶都非常興奮。

許多MIUI的功能設計,我們都通過論壇交由用戶討論或投票來決定。MIUI發佈四年,共收集到上億個用戶反饋帖,帖子打印出來的紙張可以繞地球一圈了。

從“參與感三三法則”來看MIUI參與感的構建:

1.“開放參與節點”,我們除了工程代碼編寫部分,其他的產品需求、測試和發佈,都開放給用戶參與了;這種開放,是企業和用戶雙方獲益的,我們根據用戶意見不斷迭代完善產品,用戶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功能和產品。

2.“設計互動方式”是基於論壇討論來收集需求,固定的“橙色星期五”每週更新。

3.“擴散口碑事件”有基於MIUI產品內部的鼓勵分享機制,也有我們集中資源所做的口碑事件,我們為最早參與測試的100個用戶,拍了個微電影《100個夢想的贊助商》,是參與感的“放大器”。

進行參與感構建,要儘量減少用戶參與的成本以及把互動方式產品化,我們把MIUI每週升級時間固定就是一個減少記憶成本的考慮,用戶提交使用報告,我們設計成四格報告是對參與成本和產品化的考慮。

正是這樣用戶深度參與的機制,讓MIUI收穫了令人吃驚的好口碑和增長速度。這份口碑,也構成了小米在日後發佈手機後,火爆的用戶基礎。2010年8月16日,MIUI第一個版本發佈時,只有100個用戶,是我們一個一個從第三方論壇“人肉”拉來的,憑藉用戶的口口相傳,沒有投一分錢廣告,沒有做任何流量交換,到2011年8月16日,MIUI發佈整整一週年的時候,已經有了50萬用戶。

消費者也是生產者。正如克里斯?安德森在《長尾理論》裡的說法:過去,專業者和業餘者之間永遠存在一道界線,但在未來,將兩者分開來談也許會變得越來越難。至少在小米,這個區分很難。

比如,維基百科就是這種用戶模式的產物。維基百科的創作者不是一群精心挑選出來的專家,而是成千上萬的各種愛好者、發燒友、旁觀者,但他們卻創造了一個超級偉大的產品。

在這種模式下,用戶不僅使用產品,還擁有產品,擁有感使用戶遇到問題後不僅會吐槽,還會參與改進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小米負責工程的聯合創始人黃江吉(KK)原先在微軟工作,他有一次做內部分享,對比過微軟與小米開發模式和信條的差別。

微軟的人才以及內部的流程,早年他曾認為基本上已經是無敵了。做每一個版本的操作系統時都有五六千個開發人員,可以想象,五六千個最頂尖的軟件開發工程師,分成一個個小組,每組配5個人,311配備——即每3個工程師就要配1個產品經理和1個測試,但用戶的參與和聲音基本為零。

微軟在PC時代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後,在互聯網時代遇到了不少挫折。當時他感覺比較痛苦,不明白為什麼像谷歌、Facebook這樣的初創公司,甚至其他一些小公司,它們那麼小,竟然可以在直面微軟的競爭壓力下,發展得那麼迅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微軟,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那時KK一直在想,微軟在新的領域裡面,為什麼沒有跑得那麼快?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開發的模型?因為微軟一直在追求“最完美”的開發模式,那是一種讓你不可能犯錯的開發模式。每個週期都是那麼嚴謹,要執行這個計劃的話,沒有人可以犯錯。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做小米後,KK意識到了微軟的短板,他把微軟的開發模式稱為“3110”,前面三個數字不管放大多少倍,多少人去做這樣的項目,在開發過程中,代表用戶的這個數字還是零。

什麼是互聯網上最好的產品開發模式?

如今小米拿出了自己的答案:用戶模式。在面向消費終端的行業中,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

MIUI10萬人的互聯網開發團隊模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