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喊大叫摔东西—让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大喊大叫摔东西—让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悦悦已经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了,别看是个小男孩,却让妈妈头痛不已。因为这孩子脾气特大,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喊大叫,暴躁的时候,甚至还会抓起什么就往地上摔。

上个周六,悦悦的爸爸妈妈单位都要加班,两个人早早就出门了,只留下悦悦和爷爷奶奶在家。

平时只要爸爸妈妈不在家,悦悦就自由自在了,这一次也不例外。爸爸妈妈前脚刚走,悦悦就催促奶奶赶快打开电视,因为她要看动画片。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个上午。就连该吃午饭了,奶奶喊了好几声她才肯过来。

就在这时,妈妈有事突然回来了,悦悦依旧不肯吃饭,非要看动画片。

妈妈生气了,对悦悦说:“不吃饭,不许看电视。”说着就一把拿起遥控器,摆出一副正要关电视的架势。结果却招来悦悦的大喊大叫。

“不行,不行!我就看!现在就看!不让我看就砸电视机!”

见悦悦这样大喊大叫,妈妈一气之下关掉了电视。

“我就要看电视!不看电视,我就不吃饭!”悦悦一边大喊,一边抓起沙发上的玩具朝着电视砸去。

听着母子俩的争执,悦悦的奶奶赶紧来调停。奶奶一来,悦悦的妈妈就没辙了。因为悦悦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他们对悦悦是要多宠爱有多宠爱,简直就是什么事都顺着她。

果不其然,看到哭得泪人一样的孙女,奶奶一面心疼地哄她一面又埋怨起媳妇来:“孩子不就是想看看电视吗,这有什么错,有话好好和孩子说,看你把孩子给吓的。”

悦悦的妈妈听了,无语地站在一旁,她知道,在孩子的奶奶面前,她百口莫辩。但是,一想到悦悦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甚至摔打东西的行为,就觉得这件事实在是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

娇生惯养,需求得不到满足表现出极端行为

孩子的哭闹原本是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形式,不过如果出现故事中悦悦所表现出的摔打东西的行为,家长就要引起注意了。要知道,孩子摔东西与打人一样都属于攻击性行为,而攻击性又具有稳定、持续的特性。比如,孩子3岁时喜欢摔东西,5岁时还喜欢摔东西,6~10岁还如此,那么,在孩子10-14岁这个年龄段,很可能会有与同伴争斗、打架等暴力倾向。

这么说来,对于孩子的这一行为,家长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也不必为此大惊小怪。要知道,孩子发泄不良情绪,出现摔打东西的暴力行为,是因为心中的怒气已经达到顶点,必须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来发泄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先要找到孩子发怒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发怒的情绪,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大喊大叫摔东西—让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么,哪些原因会促成孩子的发怒行为呢?

1。娇生惯养

孩子之所以会发怒,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祖辈带大的孩子,在面对拒绝时更容易表现出哭闹,甚至是摔打东西的行为。

现如今,不少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会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和教育,虽说这种隔代教育模式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爱就如一把双刃剑,在滋养孩子心扉的同时,也会成为骄纵孩子的温床。尤其是对于隔代家长来说,对孙辈的“爱”稍不留心就会成了害”。一旦孩子的需求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家人的回应,他们就会表现出愤怒、焦躁的一面。

3岁以里的孩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做到换位思考,也无法做到体谅、理解他人。但是,如果3岁以后,孩子还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且别人不能满足或是配合自己,他们就会哭闹、生气甚至摔打东西,这时,家长就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孩子太娇惯了。

2。情感“饥饿”

从儿童的成长特点来看,在其一两岁时,其他的自我意识就逐渐开始形成。此时,孩子非常需要家人尤其是妈妈的关注,而一旦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的情绪很有可能就会变得焦躁、郁郁寡欢,于是,他们就会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3。自控能力差

孩子从出生起就成为家中所有大人关注的焦点,于是他们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意识,不能接受打击、拒绝,而且控制、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也很差,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变得焦躁、紧张,甚至是大喊大叫、大哭大闹。

除此之外,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父母为了实现让孩子上大学及上名牌大学的梦想,对他们的要求也会格外严格,孩子如果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父母甚至不惜对孩子动粗。殊不知,这样很有可能会压抑孩子的情感,使其心理失衡,造成情绪的紧张与焦躁。而这样的孩子遇事往往不能冷静思考,而是采取过激行为,比如以大哭大闹、砸东西等形式来发泄。

大喊大叫摔东西—让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专家指导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情绪调节能力如果孩子的发怒只是在宣泄负面情绪,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还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发火,甚至有暴力倾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则不利。这时,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找一个更健康的宣泄情绪的途径,引导他们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远离发怒环境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不要急于和孩子辩论谁对谁错,也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在气头上时,是听不进去任何建议的。而是应该先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并对此情绪给予足够的理解,然后再一点点地把孩子带离这个环境,或是远离“惹”孩子发怒的人,让孩子一点点地平静下来。当孩子的负面情绪有机会疏解时,就不会有暴力爆发的行为了。

2。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孩子同成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情绪系统,会焦躁、沮丧,也会愤怒、难过。然而,面对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家长一定要学会细心观察,做个有心人。比如,家长可以通过亲切对话、充分接纳以及拥抱等来帮助孩子缓解负面情绪。再比如,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你可以告诉孩子,情绪沮丧的时候,不妨哭出来,一旦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了,感觉就会好很多;你还可以告诉孩子,急躁莫名其妙地想发火时,不妨告诉家长自己感觉不开心,并且告诉家长自己需要单独待一会儿,有的时候,独处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

大喊大叫摔东西—让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3。教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感到生气、难过时,家长可以教他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摔东西。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当别人的某些话或是某些做法让他感到生气时,不要再和对方辩论,而要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生气了”。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