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哲學是終極智慧?

崔中鶴


哲學是研究知行關係的學問,而且重在實踐的學問。因為所有理論都是為了實踐,所以哲學是終極智慧。為此追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哲學,就是知行合一!

哲學就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學習哲學就是為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

重點在於改造世界:

1.認識是為了實踐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世界的目的與歸宿。

2.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所以只有學習沒有行動的都是偽認知。

3.理論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4.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的原因是隻是知道,沒有做到。

5.知脫離了行,毫無意義。所以哲學最強調知行合一。

世界觀:分唯物論與唯心論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意識)與存在(物質)的關係問題。

是物質決定意識,唯物論?

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唯心論?

意識就是人的主觀體驗:

1.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2.意識作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意識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4.意識對人的言行有控制和指導作用。

5.意識能透過事物的變化與表象,抓住規律和本質。

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

例如:

董卿在點評時說:“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毀滅自己。即使你佔盡優勢,也不可能是為所欲為的。”

“一切都在追求一種平衡,健康在於平衡,發展在於平衡,對抗有時候也是一種平衡。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那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2.量變與質變

質變是一種事物的根本屬性發生的變化,量變是同一種質的事物在數量上的變化。當事物的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候,就會引起質變,形成一個脫胎於舊質,又從根本屬性上不同與舊質的新事物。

3.否定之否定規律

肯定方面具有維持其存在的作用,否定方面則具有破壞其存在的作用,二者融於一身,自始至終地互相鬥爭。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相互否定,構成了事物變化的根本動力,肯定方面否定了否定方面使得新事物得以產生,否定方面否定了肯定方面使得舊事物得以滅亡。

唯物論:實事求是,解放思想。

辯證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唯物論的世界觀:

一、世界是物質的。

二、物質是運動的。

三、運動是有規律的。

四、規律是可以認識的。

五、認識是可以實踐的。

六、實踐是可以改造世界的。

唯心論:形而上學

1.宇宙則吾心,吾心則宇宙。

2.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3.心念一動,震動十方。

方法論:

1.實踐決定了認識,但認識也會反作用於實踐。

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首先體現在: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學作用在於改變人的觀念世界,人的世界觀變了,世界也就變了。思想是第一生產力。

2.抓主要矛盾

矛盾的鬥爭性和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鬥爭性:矛盾對立屬性,互斥

同一性:矛盾統一屬性,互存

普遍性: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不同階段又有不同矛盾。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兩點論: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

重點論:抓主要方面,打蛇打七寸,牽牛牽牛鼻。

3.從量變到質變

1.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日拱一卒。

2.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哲學家

1.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

把哲學從神壇拉回人心。

2.康德:人才是目的,一切皆是手段。

哲學是為人服務的:思想只是手段,人才是目的。

3.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物質是物質,精神是精神。

哲學還能讓人永恆快樂:身處地獄,還能心在天堂。

4.黑格爾:存在即合理。

哲學是客觀唯物的:客觀物質與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5.馬克思:哲學家們不在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哲學是為了改變世界:所有理論都是為了實踐的。






木秀宇宙


為什麼哲學是終極智慧?這要把思想與哲學放在一起看。

思想與哲學

思想與哲學往往讓人分不清,兩者既有聯繫又不相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人間先有思想後有哲學,或者說先產生了思想後出現了哲學……後來的人在研究哲學的時候又催生出了新的思想,不研究哲學的人也產生了新的思想,這些情況的出現就迷惑了一般人的認識。

應該說對於人類社會直接產生作用的是思想,哲學是在研究思想並把與思想有關的都進行了分析梳理,成了一門學說,再後來就成了一門專業。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因為人類初始是以實用主義為主的,產生的思想就是為了應對生存與生活,等這個問題不太急迫時就有人開始專注思想問題並圍繞這個問題產生了學問,這就是哲學了。所以我們看古代的思想家往往言之簡潔,寥寥數語直擊要害,是為用也,如果滔滔不絕又如何能很快讓人理解並加以運用?

所以在人類歷史上直接推動社會前行的是思想家而非哲學家,因為沒那個功夫。當然,哲學家也是必須的,因為一旦社會浪潮稍微平穩,哲學家就會發揮打掃人類思想戰場的作用了,他們細緻地條分縷析思想的產生髮展的來龍去脈,讓人們及後來者更加明白思想家的思想是怎麼一回事。

可以簡單地說思想家是首倡引導者,他的意義在於突破以往的束縛從而把人類帶入一個新的境地;哲學家是研究並傳播思想的人,也有可能同時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主要作用在於較為系統地介紹思想,用學術性的語言有邏輯地講解思想的方方面面,讓初學者以及普通人能夠較為輕鬆地理解。

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家是衝在前方的帶路人,哲學家是跟在後面的宣傳與維護者,兩者缺一不可。如果思想家是一盞明燈,那麼哲學家就是護燈人,他使明燈更亮更發揮作用。不然,光憑思想家的吶喊也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什麼是這樣呢?這還是要說到人的精力有限的問題,你的一生想同時在許多領域達到領先狀態是很難的,何況社會處境也不一定支持你的這樣付出……只要在人間,總是要被耗費掉一些時光的,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必須的。

然而,在實際生活裡哲學家的日子要比思想家舒服多了。哲學家往往學生眾多,因而顯得影響很大……思想家只顧開闢新的天地哪裡還顧得了其他?即使眾人隨他而去也不見得親近他,實在是難以跟上,距離遙遠如何親近?哲學家就不同了,他耐心地給你講解與你接觸,你自覺如沐春風……

沒有思想就沒有哲學,有了思想不一定形成哲學。社會的發展需要這兩者的出現,但比較之下還是以思想為先。

當今世界有的是哲學家,哲學研究者多的是,哲學愛好者更是難以數計……思想家卻難覓蹤影,說來說去不是千年以前就是百年以前,這是怎麼一回事?是我們目前運行良好不需要嗎?是我們的狀況與以前一樣嗎?一切都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看這情形新思想的出現是必然的了。

二〇一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八點五十


中國木桐白雲


哲學是人類站在一個最高點,審視這個世界。是人類對世界本質的最根本的認識。這就是世界觀。人類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方法論。唯物主義認為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產生了精神,物質決定精神。唯物辯證法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的,所有事物都是運動的變化的,一切變化主要取決於事物內部的矛盾。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認識世界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哲學原理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基本原理和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是一種智慧。但並非終極智慧。


昕昕姥姥901


哲學與思想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毛澤東思想包含著很深,很廣的哲學理念。思想哲學家是大智慧,大深度,大全面的偉大思想家。毛主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與中華文明最精通的理念來指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沒實踐取得勝利。抗日戰爭初始,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寫下了《論持久戰》光輝哲學論文。抗戰取得勝利後,為了和平建政府,不但和蔣介石重慶談判,還寫下了《論聯合政府》正面表明了共產黨的立場。新中國建立後,進行實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寫下了《論十大關係》用精深全面的理論來指導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振驚世界的偉大成就!


百家千語


Philosophia (哲學)這個詞最早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出現過,但在歷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哲學」這一概念的人是亞裡士多德。

哲學是人們關於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態度的總和。因此,做哲學首先是這樣一個陳述活動,這種活動要盡可能清晰和有力地把人們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比如:「認識你自己!」在這個層面的意義上,哲學就是知識,是與「看法」的概念相區別的。「看法」是屬於個人的,李四可以有李四的看法,王麻子可以有王麻子的看法,這樣那樣的看法常常相互矛盾,孰是孰非,沒有根本的保證。而「知識」或「哲學」就跟個人的看法有根本的不同。在知識的領域裡面,從不容許有一點模糊和矛盾,任何一種知識都必須耍經過系統、嚴格論證,知識一旦誕生,就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比如,三角形內角和到底是多少度?李四認為185度,而王麻子覺得應該是175度,這都不過是他們的看法而已。而數學家經過論證得出結論:三角形內角和不多不少就是180度,這就成為了屬於全人類的知識。在廣義上,哲學家就是研究這樣的「知識」為己任的人。

亞裡士多德區分出了三類知識: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技藝知識。其中實踐知識和技術知識都具有實用的目的,而理論知識卻不是為了實用,而純粹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求。同時,亞裡士多德把哲學當做唯一一門自由的學說,因為哲學只是為了它自己而存在的。就像一個自由的人是為自己而活的,只有奴隸才會為伺候人而活;哲學只為自己而活,因此亞裡士多德認為,哲學是最自由、最高級的知識,研究哲學需要最高的智慧,它甚至是接近於神的一門知識~


填格


智慧的本質,不過是對事物的洞察與理解。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替換博弈工具的過程,初始用道德,而後改智力,再後智商情商並重,最後學習用智慧。智慧不過是高品質的人性,唯其提升自我,剋制環境所帶來的一切不足,才能接近於快樂與幸福本身。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智慧,能夠讓我們居高臨下俯瞰人性。無論我們在這世界上搞什麼,終究是浮沉於人性之中,說到底就是搞人性。你搞不明白人性,人性就會讓你痛苦萬分。

人活一生,需要很多能力。但所有的能力,終將匯聚於一點:——勘破錶象,洞見事物本質的能力。

不管在哪一個領域,包括創造財富的領域,做成大事業的絕非只有一些小伎倆的精明之人,而必是對世界和人生有廣闊思考和獨特領悟的擁有大智慧的人。

智商是對這個世界及抽象法則的認知。智慧則是對人性的洞穿與掌握。

能夠非常客觀地看待各種事情的人,定有他的洞察力。大多數人似乎覺得周圍的人相差不大,這就是缺乏洞察力的表現。

智慧這東西,是最典型的稀缺品,擁有越多的人,稀缺感就越強。無論你擁有多少智慧,總感覺不夠用。

最高維度的認知是智慧,但我們居於智慧之下,有人偏執,有人倔強,有人思維固化,有人相信某些很奇怪的東西。這時候就需要如對待別人那樣,對待自己,先打掉自己的情緒,掃滅立場,去掉偏執與偏見,就這樣一步步的,接近於事物本身。

掌握了事物的差異化法則,是為智。掌握了事物永恆不變的內在根本,是為慧。

當你認識到人性的晦澀,才能獲得簡單的人際。當你認識到世界表述性的主觀,才會最近距離地靠向客觀。正如老戲《天道》所言,智慧的本質,說透了就是實事求是,但這簡單到了不能再簡單的四個字,卻承載著巨大的求索與付出。

智者善變,慧根為本。仁者樂,靜默如山是謂慧。智者樂,柔變如水是謂動。

智慧不在聖賢高僧的對談間,不在科技狂人上天下海的探索間,卻在與你每天朝夕相處的一碗白粥中。一簞食、一瓢飲、一絲縷……生活中最不起眼的點滴往往大有深意。

能夠非常客觀地看待各種事情的人,定有他的洞察力。大多數人似乎覺得周圍的人相差不大,這就是缺乏洞察力的表現。

假、惡、醜從何而來?人為何會虛偽、兇惡、醜陋?我只找到一個答案:因為貪慾。人為何會有貪慾?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說,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所以,真正決定道德素養的是人生智慧,而非意識形態。

人生的智慧,不過是清晰認知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確定性,是指那些我們可以掌握的事情。我們可以讀書,可以與智者交流,可以讓自己開心,也可以讓自己洞察世事——但如果,指望此類事件能有一個功利性的回報,那就有點自作多情了。

不確定性,舉凡決定權不掌握於自己手中,必須獲得他人支持或認可的,都屬於不確定性事件。

古人說,盡人事,聽天命。這就是於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間尋找平衡點的智慧。於確定性中優化自我,保持達觀的心境,順勢時積極行動,大膽冒險,逆勢時淡泊守成,溫靜等待。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但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順勢時不可錯過機會,逆勢時務須避過風險。



修心煉道


首先,糾正一下“哲學是終極智慧”這個論斷並不存在,按形式邏輯來分析,只有你知道了什麼是“終極”和“終極”是什麼樣,你才可能對“終極智慧”有個參照。

更何況,僅憑目前人類對萬物演繹進化的認識,一切生命皆在進化,人類意識的出現和發展,恐怕僅僅是萬物演進歷程中的一個瞬間,一個臺階而己。

所以,人萬不可妄自尊大,自以為是!!

儘管“哲學”是目前己知範圍內人所獨有的意識活動形式,但決不能說是什麼終極智慧。

但是,人無需自我拔高,也不必自慚形穢,一切認知活動儘量趨近客觀就好。

所以,我們可以說“哲學是目前己知人類意識活動領域中最高級的思維方式(就像題主所說智慧)。”

換句話說,哲學的一大功能就是思考和如何思考,智慧的本質也就是思維方式的差距,導致行為與結果的差距。

舉個例子,同樣的食材同樣的烹飪條件,同一所學校畢業的兩個不同廚師,一個色香味具佳,一個啊拿捏沒到這爐火純青的地步,為什麼?

原因只有一個——人!!!

因為人是認知一切的主體,客觀世界一如既往,但都是因為人的不同而世界有所不同,所以,人是一切認知活動的起點。

人之所以能如此,又都因同一原因——人都有自己的“意識”。 所以,被客觀世界襲擾的“意識”就是一切的根源,而哲學就是通過反思自己的思考,監控意識運作的方式,以求眼界更高遠。

這種運作方式就是一個人的“元認知”

以最近熱評的《奇葩說》中的紅人詹青雲與另一個博士辯手較量之後,這位男博明顯羞澀並感覺與詹青雲差一大截的事實為例,在雙方接受教育差不多的情況下,就是因為詹青雲的“元認知”能力強於對手,所以才會勝出幾籌。

究其原因,“元認知”之所以這麼厲害,就是因為它就是反思、批判自己意識,包括思維方式、邏輯過程等的。 這也是前文所說那兩個廚師之所以有差距的關鍵。

所以,“元認知”就是哲學的一種方式,要求不斷靜心反思自己,反思自己。

一個擅與反思之人,必會不斷進步。

據此,我們可看出哲學的這個能力可以指導一切科學,所以它又被稱為“科學的科學”。

以上所說這些,均屬於“哲思”過程,而且這一過程是目前人類已知生命形式中最具智慧的思維方式,但不代表永遠哦!


兒童哲學啟蒙


《哲學是世界觀,經典如此吧》

靈魂歌者。我思故我在。

我在故我思。可以相提並論嗎。

我的答案是,我思考的時候,我是存在的,那麼,我不思考的時候,在嗎,或者,活著麼。

我存在或者存活的時候,我一定思考,感覺,應該是沒有答案。

真正的靈魂,應該來源於上天,至少過去沒有人尋找前世之旅後者至今也無從知曉。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一定是重複的,內在根本沒有改變,而只是變換了華麗的衣裳,或者是醜陋的服飾。人是進化了呢,還是退化了呢,不能確定 。

誰是評判者,旁觀者清,或者是上天,或者是,動物。

或者是虛無,或者虛無即上天。

無即有,是人力永遠無法達到的地方,只能認為那是虛無。

或者把所謂靈魂都交給了遙遠的虛無,即上天 。上天不可窺探。或者靈魂可以窺探?可能嗎。不可能。

那麼還要歌唱嗎,一定要。

真正的歌者,真正的舞者,或者,人類所謂最優秀人物,它一定是靈魂或者上天的歌者,否則,它一定亦如平庸人一樣,看到的和普羅大眾無任何區別,物以稀為貴,真正珍貴的東西是稀少的看不見的東西。

當你窺見的它,甚至表現過他,有可能,你就和它一樣永恆了。

經典是如此吧。


天下無聰


各位:下午好!

我是哲學小白,歡迎大家共赴心靈之約!

每天我們在同樣的時間醒來,遵循著同樣的生活軌跡;我們大多曾坐在教室裡多年,機械的被灌輸千篇一律的知識。長大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上班族是我們的群像。

我們的生活被電腦和網絡生生隔離出虛擬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又是異化了的,被機器操控著的世界。遊戲中打打殺殺,和網友聊天的那份神秘,成為了很多人茶餘飯後的精神寄託。

傳統節日的問候,改為一個短信替代,傳統的書信表達變為電子郵件或微信的語音,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以至於把從未見過的人當做偶像,與心愛的人吵架,與陌生人說心裡話。

等到我們沉靜下來,仔細探尋自己內心的渴望,或許每個人的夢想並沒有那麼天差地別,大家都是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追求快樂。

現代科技的發達,帶給我們不盡的物質享受。人們因此不斷瘋狂的撈金,只為獲得豪車、私人飛機和別墅。等到我們真正擁有了海邊別墅,坐在自動駕駛的豪車中,享受人工智能為我們安排的生活,看上去很美的這一切,真的能帶給讓我們永久的快樂嗎?

當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發現眼前所謂物質堆積的一切,最終都將煙消雲散。唯有浩瀚的星空和宇宙才能夠成為永恆。我們如此渺小,終將化為一掊塵埃被歷史掩埋。歷史的長河不會記住你的喜怒怒哀樂,你的靚車豪宅,以及關於你的一切。。。。。。

唯有人類的精神和思想能夠燦若星辰,永恆的閃耀在歷史的天空。思想和意識的覺醒,能給人帶來巨大的能量。致力構建人類自身的精神家園和思想領地,讓人類文明得以永續傳承,才是人類追求的終極快樂。人類社會從遠古走來,穿越浩瀚的歷史的陰霾,終將迎來一個大同的美好世界,命運同系,風雨同舟,美美與共,這才是人類的終極理想,人類社會需要致力的終極目標。哲學正是關於思想的事業,關於精神領域的探索。關於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它和每個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它會告訴你人為什麼而活?活著是為了什麼?它提供給你的是思考的武器,有過哲學思考的人,境界和品位都會勝人一籌。哲學小白邀大家共赴心靈之約!



金豬玉玉A


為什麼說哲學是終極智慧?因為哲學本身就是研究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起始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它不以那個人或那個時間段的意志而轉移,相反,人更應該遵循事物內在的運動規則,客觀認識內因與外因產生的根源及效果,也只能這樣,你才能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智慧,反過來,又將實際的正確經驗智慧用於處人處事的實踐之中,你就能得心應手,無往不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