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生態模式

生物裡面講究生態圈的生態平衡,當生物鏈上的各生物處於平衡狀態時,這個模式就可以持續。

其實投資領域裡面也存在類似的邏輯,當某領域大致處於平衡狀態時,模式即可持續,一但某個鏈條出問題,整個生態圈都有可能遭受毀滅性打擊,直到該行業消失。

基於此,我們今天來反思:為什麼2007年才冒出的P2P,到2019年就走到了盡頭;而1993年就冒出的政信,一直持續到了2020年依然沒有衰退的跡象。

一、前中期P2P可持續模式

P2P剛興起來時,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包括監管也如此。整個2016年以前,網貸行業的監管環境都非常寬鬆,真實做業務的P2P公司,不僅能有各種砍頭息收入,還能在借款人逾期後有各種高額的逾期、罰息費用收入。當時的環境,P2P的負面比較小,很多借款人進去借款被套路後,也認了,只能是打掉牙往肚裡吞。一個無牌照經營的P2P,幹了很多持有金融牌照才能乾的放貸的活,各路風投方也看到了這個行業的潛力,所以瘋狂的進來燒錢。這個時候的平衡關係為:

借款人名義借款成本+砍頭息+違約高額罰息費用+風投方融資的錢 > 投資人的利息+平臺的管理運作費用+壞賬損失。

這個模式時,是平臺快速擴張生長期,尤其是拿到風投融資的平臺,擴張的更快。平臺為了燒用戶,給投資人的收益也高,想當年的天鴿互動一口氣投了有5家P2P公司,這類燒錢模式,一直持續到全國有十來家P2P公司成功在美國上市。這個期間,絕大多數真正做P2P業務的平臺都可以維持,尤其是拿到了風投的平臺,長期持續的概率很高。

二、後期P2P的模式

因為2017年底大環境的去槓桿政策,然後行業監管政策突變。

一個是監管要求平臺的待收不得增長,制定這個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配合當時的去槓桿政策,全國都在收緊信貸政策,不僅是P2P,其它所有的放貸機構都必須聽監管的,因為監管要通過調節信貸政策來提高經濟的發展質量,為下一次的經濟危機儲備足夠的彈藥。監管要求平臺的待收不得增長後,風投方進來燒錢的意義也就沒了,不允許燒規模、燒用戶,平臺在未來就很難有更好的估值,所以從2017年底以後,我們就很難再看到有P2P平臺拿到真實的風投方的融資,後來有幾個跑進來融資的,結果最後證明大多數都是進來騙錢的,打著風投的旗號,進來實際控制平臺後,向平臺輸送垃圾資產,直接把部分中型平臺拉到18層地獄,加速平臺的死亡。真正的風投方不僅不投資,反而要抽逃投進來的錢。

再一個,就是掃黑除惡禁止了各種物理場所和線上的灰色催收,還嚴查各類砍頭息,套路貸等等。這個時候進入2018年時的模式就變成了:

借款人的借款成本 < 投資人的利息+逾期壞賬+風投方撤資的錢+高昂的催收成本+平臺的管理運作費用。

這個平衡關係跟中前期的平衡關係一比,原來的風投方進來的錢,砍頭息,高額罰息這三大部分的收入不僅沒了,反而變成了風投方要撤資抽走錢,還要掏高額的催收成本,原來的收入減少三大板塊,支出卻額外多出了兩大板塊,然後絕大多數平臺就扛不下去了。

扛不下去後,P2P行業迎來更大的爆雷潮,更大的爆雷潮後是更強硬的監管,最後大家都沒法玩。

三、政信裡面的生態模式

政信裡面的生態模式,如下:

投資人的利息+項目的發行費用 = 政府平臺的借款成本+相關方的貼息。

其實一個地方最優質的資產往往都掌握在地方手裡面,很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要有錢才能開工,很多地方的利益相關方為了更快的有活可幹,或者是幹了活能更快的拿到工程款,他們願意拿出部分錢來做貼息,據我個人瞭解的情況,絕大多數項目都會有相關方在做貼息,有些地方平臺掏的成本比借款協議上的名義利率都還低。政信裡面,散戶投資人拿到的利息遠低於網貸,其它的成本也遠遠小於P2P借款人成本,實際上政府平臺的資金成本還是遠遠小於P2P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市場化運作的借款成本往往取決於借款主體的信用風險,跑去借網貸的那些借款人信用,還不如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的信用,跟政府平臺的信用那就更要差一大截,另外,非完全化市場運作的助攻還在送給政信。

越低的資金成本運作模式可以持續的時間當然越久。

另外,P2P借款人的還款資金來源主要是靠借款人後期的工資收入來償還,但實際上跑去借網貸錢的人,絕大多數都有好吃懶做的惡習,這部分借款人一但沾上P2P,往往就是越陷越深,最後資金鍊徹底斷裂搞成老賴。

名義上說的是來源於平臺公司的運營收入;

實際上主要來源是地方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最主要的就是稅收;

還有一個更簡單、更直接、更粗暴的方式就是賣地。

地方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每個地方都是有一大幫的智囊團隊在負責把關,這麼多年下來,您見過有幾個地方的GDP是負增長的?稅收是負增長的呢?絕大多數地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都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不停的增漲的。

關於賣地收入,曾見過有些地方一年賣地收入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三倍,不過怎麼說了,要想地皮賣上好價錢,前期是需要花錢去把該區域的公共基礎設施建好,但要搞好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前期建設需要很多錢,所以地方上就需要舉債,基礎設施搞完善,地賣上好價錢後,往往是把前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錢連本帶息還完後還能有賺。中長期看,要想指望地價、房價連續降,幾乎是不太現實的,因為土地都掌握在地方手中,那都是跟茅臺酒一樣限量供應的,價格能跌嗎?儘可能的抑制它快速上漲,基本上就算是做的好的。

投資人只有進入到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模式裡面,自己的本息才有更大可能得到保障。

自己多獨立思考,深度分析,往往能讓自己走的更遠更久。


深度思考: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生態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