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生态模式

生物里面讲究生态圈的生态平衡,当生物链上的各生物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个模式就可以持续。

其实投资领域里面也存在类似的逻辑,当某领域大致处于平衡状态时,模式即可持续,一但某个链条出问题,整个生态圈都有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直到该行业消失。

基于此,我们今天来反思:为什么2007年才冒出的P2P,到2019年就走到了尽头;而1993年就冒出的政信,一直持续到了2020年依然没有衰退的迹象。

一、前中期P2P可持续模式

P2P刚兴起来时,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包括监管也如此。整个2016年以前,网贷行业的监管环境都非常宽松,真实做业务的P2P公司,不仅能有各种砍头息收入,还能在借款人逾期后有各种高额的逾期、罚息费用收入。当时的环境,P2P的负面比较小,很多借款人进去借款被套路后,也认了,只能是打掉牙往肚里吞。一个无牌照经营的P2P,干了很多持有金融牌照才能干的放贷的活,各路风投方也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潜力,所以疯狂的进来烧钱。这个时候的平衡关系为:

借款人名义借款成本+砍头息+违约高额罚息费用+风投方融资的钱 > 投资人的利息+平台的管理运作费用+坏账损失。

这个模式时,是平台快速扩张生长期,尤其是拿到风投融资的平台,扩张的更快。平台为了烧用户,给投资人的收益也高,想当年的天鸽互动一口气投了有5家P2P公司,这类烧钱模式,一直持续到全国有十来家P2P公司成功在美国上市。这个期间,绝大多数真正做P2P业务的平台都可以维持,尤其是拿到了风投的平台,长期持续的概率很高。

二、后期P2P的模式

因为2017年底大环境的去杠杆政策,然后行业监管政策突变。

一个是监管要求平台的待收不得增长,制定这个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去杠杆政策,全国都在收紧信贷政策,不仅是P2P,其它所有的放贷机构都必须听监管的,因为监管要通过调节信贷政策来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为下一次的经济危机储备足够的弹药。监管要求平台的待收不得增长后,风投方进来烧钱的意义也就没了,不允许烧规模、烧用户,平台在未来就很难有更好的估值,所以从2017年底以后,我们就很难再看到有P2P平台拿到真实的风投方的融资,后来有几个跑进来融资的,结果最后证明大多数都是进来骗钱的,打着风投的旗号,进来实际控制平台后,向平台输送垃圾资产,直接把部分中型平台拉到18层地狱,加速平台的死亡。真正的风投方不仅不投资,反而要抽逃投进来的钱。

再一个,就是扫黑除恶禁止了各种物理场所和线上的灰色催收,还严查各类砍头息,套路贷等等。这个时候进入2018年时的模式就变成了:

借款人的借款成本 < 投资人的利息+逾期坏账+风投方撤资的钱+高昂的催收成本+平台的管理运作费用。

这个平衡关系跟中前期的平衡关系一比,原来的风投方进来的钱,砍头息,高额罚息这三大部分的收入不仅没了,反而变成了风投方要撤资抽走钱,还要掏高额的催收成本,原来的收入减少三大板块,支出却额外多出了两大板块,然后绝大多数平台就扛不下去了。

扛不下去后,P2P行业迎来更大的爆雷潮,更大的爆雷潮后是更强硬的监管,最后大家都没法玩。

三、政信里面的生态模式

政信里面的生态模式,如下:

投资人的利息+项目的发行费用 = 政府平台的借款成本+相关方的贴息。

其实一个地方最优质的资产往往都掌握在地方手里面,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钱才能开工,很多地方的利益相关方为了更快的有活可干,或者是干了活能更快的拿到工程款,他们愿意拿出部分钱来做贴息,据我个人了解的情况,绝大多数项目都会有相关方在做贴息,有些地方平台掏的成本比借款协议上的名义利率都还低。政信里面,散户投资人拿到的利息远低于网贷,其它的成本也远远小于P2P借款人成本,实际上政府平台的资金成本还是远远小于P2P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市场化运作的借款成本往往取决于借款主体的信用风险,跑去借网贷的那些借款人信用,还不如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的信用,跟政府平台的信用那就更要差一大截,另外,非完全化市场运作的助攻还在送给政信。

越低的资金成本运作模式可以持续的时间当然越久。

另外,P2P借款人的还款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借款人后期的工资收入来偿还,但实际上跑去借网贷钱的人,绝大多数都有好吃懒做的恶习,这部分借款人一但沾上P2P,往往就是越陷越深,最后资金链彻底断裂搞成老赖。

名义上说的是来源于平台公司的运营收入;

实际上主要来源是地方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主要的就是税收;

还有一个更简单、更直接、更粗暴的方式就是卖地。

地方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每个地方都是有一大帮的智囊团队在负责把关,这么多年下来,您见过有几个地方的GDP是负增长的?税收是负增长的呢?绝大多数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停的增涨的。

关于卖地收入,曾见过有些地方一年卖地收入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三倍,不过怎么说了,要想地皮卖上好价钱,前期是需要花钱去把该区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好,但要搞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前期建设需要很多钱,所以地方上就需要举债,基础设施搞完善,地卖上好价钱后,往往是把前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钱连本带息还完后还能有赚。中长期看,要想指望地价、房价连续降,几乎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土地都掌握在地方手中,那都是跟茅台酒一样限量供应的,价格能跌吗?尽可能的抑制它快速上涨,基本上就算是做的好的。

投资人只有进入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模式里面,自己的本息才有更大可能得到保障。

自己多独立思考,深度分析,往往能让自己走的更远更久。


深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生态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