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看不見的城市》,其寫作方法好在哪裡?小說主要探討了什麼主題?

由知


大概是2010年前後,偶然在圖書館看到卡爾維諾的書,《寒冬夜人行》《樹上的男爵》《分成兩半的子爵》《通向蜘蛛巢小徑》等等一口氣看完了,唯有這本《看不見的城市》,每翻開一章,就覺得驚訝,神奇。就像是忽必烈第一次聽到馬可波羅的講述一樣的表現得凝固而震驚。



《看不見的城市》這種寫作方式,我只能用神奇來形容了,而用學術用語則是“後現代敘事”。

就像這句話:

記憶既不是短暫易散的雲霧,也不是乾爽的透明,而是燒焦的生靈在城市表面結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動的生命液體的海綿,是過去、現在與未來混合而成的果醬...

這是一本寫法奇特的書,奇特之處在於它像散文又像小說,像記錄又像想象。它將時間,空間交叉在通向52 座城市的道路上,看著每個奇特的城市生長,發芽,充滿慾望又充滿絕望。

卡爾維諾是獨特的作家,這是後現代的敘事,同時又是碎片化的敘事。這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的是認識文本和現實的隔離。他的《寒冬夜人行》也是一種後現代寫作的嘗試,他嘗試寫一本只有開頭的書……就像是《看不見的城市》,他嘗試的是用旅行者馬可波羅的視角講述每個城市的故事。


而讀者算不上聆聽者,只是一個旁觀者。聆聽者是忽必烈王。讀者不在場,而讀者又無處不在。

小說主題是什麼。我一直覺得自己無法讀懂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包括太多,馬可波羅動情而充滿想象力的講述,讓我沉浸其中而不能窺見全貌。這本書是關於城市的書,也是統治者忽必烈對自己帝國的認知與旅行者馬可波羅的認知的碰撞……忽必烈認為城市是有序的,規範的,整齊劃一的。他坐在朝堂下達命令,每個城市都承受著這種命令的沉重。而馬可波羅走到城市中間,與街上小商販討價還價,與街頭藝人駐足聊天,他講述的是一個個形態各異而千姿百態的城市。


忽必烈不敢相信波羅的話,因為一旦相信,他的帝國其實只是一個虛空。建設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之後,他感到的只是虛空……這是統治者的無力感,而每個城市依然在各自生長,變化著。

這是什麼主題,是時空主題?存在主題亦或是政治主題,或許你看到了什麼就是什麼吧。

可以欣賞幾段來自豆瓣的摘抄:

把城市歸類為幸福還是不幸福的是沒有意義的。應該是另外兩類:一類是歷經滄海桑田而仍然讓慾望決定面貌的城市,另一類是抹殺了慾望或者被慾望抹殺的城市。"你是為了回到你的過去而旅行嗎?"可汗要問他的話也可以換成:"你是為了找回你的未來而旅行嗎?" 馬可的回答則是:別的地方是一塊反面的鏡子。旅行者能夠看到他自己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

我想:人到生命的某一時刻,他認識的人當中死去的會多過活著的。這時,你會拒絕接受其他面孔和其他表情:你遇見的每張新面孔都會印著舊模子的痕跡,是你為他們各自佩戴了相應的面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