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其写作方法好在哪里?小说主要探讨了什么主题?

由知


大概是2010年前后,偶然在图书馆看到卡尔维诺的书,《寒冬夜人行》《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通向蜘蛛巢小径》等等一口气看完了,唯有这本《看不见的城市》,每翻开一章,就觉得惊讶,神奇。就像是忽必烈第一次听到马可波罗的讲述一样的表现得凝固而震惊。



《看不见的城市》这种写作方式,我只能用神奇来形容了,而用学术用语则是“后现代叙事”。

就像这句话:

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

这是一本写法奇特的书,奇特之处在于它像散文又像小说,像记录又像想象。它将时间,空间交叉在通向52 座城市的道路上,看着每个奇特的城市生长,发芽,充满欲望又充满绝望。

卡尔维诺是独特的作家,这是后现代的叙事,同时又是碎片化的叙事。这样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是认识文本和现实的隔离。他的《寒冬夜人行》也是一种后现代写作的尝试,他尝试写一本只有开头的书……就像是《看不见的城市》,他尝试的是用旅行者马可波罗的视角讲述每个城市的故事。


而读者算不上聆听者,只是一个旁观者。聆听者是忽必烈王。读者不在场,而读者又无处不在。

小说主题是什么。我一直觉得自己无法读懂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包括太多,马可波罗动情而充满想象力的讲述,让我沉浸其中而不能窥见全貌。这本书是关于城市的书,也是统治者忽必烈对自己帝国的认知与旅行者马可波罗的认知的碰撞……忽必烈认为城市是有序的,规范的,整齐划一的。他坐在朝堂下达命令,每个城市都承受着这种命令的沉重。而马可波罗走到城市中间,与街上小商贩讨价还价,与街头艺人驻足聊天,他讲述的是一个个形态各异而千姿百态的城市。


忽必烈不敢相信波罗的话,因为一旦相信,他的帝国其实只是一个虚空。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之后,他感到的只是虚空……这是统治者的无力感,而每个城市依然在各自生长,变化着。

这是什么主题,是时空主题?存在主题亦或是政治主题,或许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吧。

可以欣赏几段来自豆瓣的摘抄:

把城市归类为幸福还是不幸福的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是另外两类:一类是历经沧海桑田而仍然让欲望决定面貌的城市,另一类是抹杀了欲望或者被欲望抹杀的城市。"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可汗要问他的话也可以换成:"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马可的回答则是: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我想:人到生命的某一时刻,他认识的人当中死去的会多过活着的。这时,你会拒绝接受其他面孔和其他表情:你遇见的每张新面孔都会印着旧模子的痕迹,是你为他们各自佩戴了相应的面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