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點擊右上角“+關注”【商界績效諮詢】,專注薪酬、績效、股權、合夥人方面的管理諮詢,方案落地!

導讀:

餘世維在他所著的《贏在執行》一書中,談到這樣一個例子:東北有家大型國有企業因為經營不善導致破產,後來被日本一家財團收購。廠裡的員工都在翹首盼望日本企業能帶來一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本企業只派了幾個人來,除了財務、管理、技術等要害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換成了日本企業派出的人員外,其他的根本沒有任何變動--制度沒變,人員沒變,機器設備沒變。日方只有一個要求:把以前制定的制度和標準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結果不到一年,企業就扭虧為盈了。這個案例看上去是不是讓你也心涼半截?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執行力差,會失去很多

為什麼曾經一起擠地鐵,租房子的人,幾年之後差距會特別明顯?為什麼大多數國企幹不過私企?為什麼很多企業不到五六年就倒閉了?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執行力不到位,混日子的人太多,而不管對企業還是個人來說,執行力差,都將是場災難。

領導安排一項工作,下面的人總是打折扣的完成,反正都是在這裡混日子嘛,多一分鐘舒服就是賺的。

久而久之,就是企業的衰敗,然後面臨裁員,本以為能端一輩子的飯碗突然碎了一地,人到中年,這樣的打擊是殘忍的。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之間的條件和資質都是差不多的。真正差距在哪,就是在行動上,耐力上,執行力上面。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執行力差的五大原因;

個別員工執行力差是能力的問題,公司整體執行力差就是管理的問題!員工執行力差,可總結為以下五個原因:

第一、不知道幹什麼

公司沒有明確的能夠落實的戰略規劃,沒有明確的營銷策略,員工得不到明確的指令;還有一些公司政策經常變,策略反覆改,再加上信息溝通不暢,使員工們很茫然,只好靠慣性和自己的理解去做事。就使員工的工作重點和公司脫節,公司的重要工作不能執行或完成。

第二、不知道怎麼幹

外企的員工入職後一般都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國內企業則不然,要麼沒有培訓直接上崗,要麼培訓沒有針對性和實操性,要麼只是對員工做勵志培訓和拓展訓練,員工熱血沸騰但工作怎麼幹還是不知道;有的只給員工做一些行業趨勢、宏觀戰略的培訓,也還是沒有交給他們方法。這裡面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深層次原因,就是

中高層領導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幹,就沒法對下面的人說清楚,總監說不清,經理也說不清,最後是真正執行的最底層不會幹,有苦說不出。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第三、支援不利、幹起來不順暢

如果士兵在前線打仗,後勤給養供應不上,請求支援但是指揮部沒有反應,負傷了得不到快速的救護,那士兵的鬥志顯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公司亦然,慢慢的熱情被消耗,慢慢的就變得不主動做事了。

第四、一臉茫然,不知道幹好了有啥好處

古代作戰時,如果一座城池久攻不下,攻城的將軍一般會下一道命令:城破後3天內士兵可以隨意燒殺搶掠。結果士氣大振,一天城破。工作永遠都是隻看眼前的,這是工作性質決定的,當眼前的好處看不到時自然就沒有太大的興致去做。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第五、幹好幹壞一個樣

如果只有“城破後3天內士兵可以隨意燒殺搶掠”的承諾而沒有“當逃兵立斬”的規定,肯定會有一部分士兵找機會開溜,從而動搖軍心。知道幹不好沒什麼壞處來自於三個方面:一是沒有評估;二是考核指標不合理;三是處罰不重或沒有處罰。

很多部門的工作成果不適合用硬性的指標來考核,這些部門的工作就需要懂業務的高管根據經驗評估,如果高管沒有能力做出公允的評估,內驅力不強的員工就可能懈怠工作。

解決執行差難題的方法是員工的傾向於哪裡,讓員工的思維和老闆思維一致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利益!員工注重薪酬,老闆需要降低成本他們真的是對立的嗎?


基於以上種種,想讓員工拼命幹,為自己而幹?必須懂最具激勵的薪酬模式——全績效三大模式

一、KSF:企業管理者通過增加產值、價值的方式,實現為自己加薪。由於加薪但不增加企業成本,倍受中小企業推崇。適用於管理層,一線崗位。

KSF薪酬模式如何讓員工收入越高,企業越賺錢?

KSF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它一般會給管理者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並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細節,這個模式分配的不是企業既有的利潤,而是一種超價值的分配,要求管理者拿出好的結果、效果與企業進行價值交易,企業贏得的是高績效、管理者員工贏得的是高收入。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KSF全績效模式,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相對於KPI模式,更加重視企業與員工共贏的KSF模式的價值在哪裡?

1、安全感

KPI:只要達不到指標(通常是很高的指標),不管是什麼原因,就扣錢。

KSF:指標以過去一年的平均值為基點,達到了基點,就不扣錢,不獎錢(做到平均值不難吧?)

2、激勵性

KPI: 只要達到指標(高),員工就可以拿到應得的,注意,是應得的,沒有獎勵。超出再多,也不會超過預算。

KSF:只要到達了基點(合理),就可以達到應得的,超出了平均值,就獎錢。員工超得越多,意味著他做出了越好的結果,企業從他創造的結果分一些獎勵給他,不吃虧吧?

3、驅動

KPI:壓力驅動,做不到就扣錢,這是公司逼著我去做,能做就做,做不了就走。

KSF:做好了就獎錢,做的越多獎得越多,上不封頂,有這種好事,我為什麼不努力?(這種激勵機制下,不努力的員工還能要嗎?

KSF設計模板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這種薪酬模式有這樣幾種特點:

1、大彈性、寬幅:定量薪酬講求的是穩定,變量薪酬追求的是激勵。變量越大,彈性就越大,激勵性就越強。因此,KSF要求從原來的固定薪酬(或底薪)中拿取不低於50%的部分用於寬帶激勵設計,通常比例鎖定在60-80%。

2、高績效高薪酬:員工創造的越多,獲得的回報就應該越高。多勞多得,才符合人性需求及市場規則。企業不要擔心員工的收入高了,而是要致力於一手提高員工的收入,另一手促進員工創造高價值、高績效。相比而言,員工收入高穩定性就強、對公司的認同度與歸屬感也會得到改善。

3、利益趨同:在傳統模式之下,員工與老闆的利益通常是矛盾的。員工工資屬於管理成本,工資水平走高人力成本就會上升,而企業利潤就會下降,因此,老闆內心不太願意增加員工工資。而KSF認為員工工資應該屬於資本,員工是來創造價值的,根據自己的貢獻獲得相應的收益。所以,KSF模式的追求結果是:員工收入越高,企業賺的就應該越多。只有員工與企業的利益實現趨同,思維才能統一,目標才能真正一致。

4、激勵短期化:激勵設計有兩種傾向,一是短期化,即月度;二是長期化,即三年以上。不過,任何激勵設計都不能忽視短期化的趨勢。沒有努力的現在,何談美好的未來。所以,KSF倡導的就是先做好月度激勵,再擴展到年度及長期。

5、管理者轉向為經營者:管理者做事,經營者做價值和結果。管理者管人,經營者要經營人。管理者為老闆打工,經營者必須為自己幹、團隊一起幹。管理者只關注自己的收入,經營者必須創造價值和增值。管理者的起點是先得到,經營者的起點是先付出。KSF認為,管理者關心自己的收入卻在為別人幹,經營者關心績效和結果但為自己幹,企業應該讓更多的管理者轉變成為經營者,貢獻更高的價值就能獲得更多的分享。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作為老闆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如何設計薪酬績效機制讓員工與老闆利益趨同?怎樣設計薪酬模式才能激發員工的鬥志,讓他為自己拼命地幹?同時還不增加企業的成本?

1、給員工更多的持續增加收入的渠道和機會。2、員工拿的工資,取決於他創造的結果。3、將員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企業利潤越高,員工工資越高。

小結:我們要反思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是否能讓員工主動自發的工作,能否讓企業自主運轉。

所以,中小企業要改變薪酬激勵機制,激發員工,讓員工主動自發的去工作。

分享一種最具有激勵性的KSF薪酬設計實操案例(行業差異自己變通參考對照調整)

KSF薪酬模式——用於首企業高管、部門經理、技術員工、銷售員。

KSF是一種能體現管理者和企業共贏的模式,是一套給員工提供加薪機會,又不增加企業成本,以此激發員工拼命工作的薪酬方案。它一般會給管理者開拓6-8個績效激勵渠道,並在每一個渠道上找到平衡點,超出平衡點即做出分配細節。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KSF設計的六個步驟:

1、崗位價值分析

分析這個崗位核心工作,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價值點

2、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指標6-8個)

比如銷售額、毛利率、毛利潤、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等可量化的急需改善的指標

3、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每一個指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工資。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標平均分配工資,要挑重點。

指標提取要點

這些指標包括銷售額員工培訓,團隊業績、人創績效、回款率、毛利率等等

注:提取K指標三大原則:SMART原則,BSC原則 ,產值面和價值面相結合原則。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0

4、分析歷史數據

過去一年裡,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成本費用率等

5、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數據作為參考

注:(老闆認可,員工滿意)

平衡點一頭連著企業利益,另一頭連著員工的利益,支點的核心是產值和價值。

6、測算、套算

依據歷史數據,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KSF案例:為什麼銷售經理也開始關注公司利潤?

如果他的薪資是底薪+提成的模式,那他會認為只有業績與他有關,其他成本、員工流失等等都跟他沒關係。

為了更高的薪資,他會要求公司幫忙提升他的業績,比如降低價格,增加廣告費用,招聘新員工等等。

而採取KSF模式之後,他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店長原月薪為5000元,首先把他的固定工資部分降低,拿出4000元作為KSF工資,並把他分攤到6-8個指標。

員工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年度平均數據),就可以全部拿到這部分K工資,如果超過了平衡點,就有獎勵,上不封頂,沒達到平衡點,就少發一些,但下限是有度的,以保證員工的安全感!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根據平衡點和各指標的數據確定薪酬方案

實行KSF模式後,在平衡點(平衡點:根據歷史數據或員工和老闆協商得來的,員工和老闆都認可)的基礎上: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在平衡點的基礎上:

1. 營業收入每增加5000元,獎勵x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y元;

2. 利潤額每多1000元,獎勵a元,每少500,少發b元;

3. 人創營業額,每多400,獎勵c,每少400,少發c元;

4.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m,每少一個小時,少發n元。

5.。。。。。。。

銷售經理(店長)的薪酬方案制定好,那業務員的薪酬怎麼設計才更有效?

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業務人員的激勵系統入手,具有系統性的思維,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在銷售業績之外,根據業務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公司的工作需求,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例如:

  • 1)回款率指標
  • 2)高毛利產品銷售指標
  • 3)新客戶開發銷售(數量或金額)指標
  • 4)新市場開發銷售指標
  • 5)客戶服務滿意度指標
  • 6)客戶投訴率或數量指標
  • 7)客戶開發或服務成本指標
  • 8)客戶有效服務數量指標
  • 9)協助開發產品指標

不同階段的業務員,工作內容,提成比例,指標都是不盡相同,那該如何制定更有效果?

1)入職3個月以上,培訓成長期: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1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性指標(如:跟蹤量、詢盤量、電話量、考核分值等),獎勵力度為小值。把一些過程性工作給他做,一方面熟悉業務流程,另一方面增加自己產值收入,達到激勵和留住新員工。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中值。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3)入職1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如3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常規值。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4)高級業務員: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自動升級為高級業務員,KSF薪酬增長20%-30%,獎勵力度為高值。

員工執行力差,企業主叫苦不敵,束手無策看這裡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全國最實用、快效、前沿獨創“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PPV量化薪酬模式”如何系統操作設計?

★《績效核能》行動版——最適合本土化績效管理的兩大創新模式大揭秘,

私信(書本)獲取★《績效核能》行動版一書

讓員工加薪,不加企業運營成本的管理的方案,讓員工自動自發的拼命工作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