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是怎麼回事?

cowboyfire1


所謂”三元里抗英”,指的是1841年5月29日至31日,也即英軍佔領廣州城北的越秀山時期,爆發的一場以三元里為中心的民眾抗英事件。

根據各種中方文獻,三元里民眾抗英,直接原因有三:一是英軍“開棺曝屍”,二是英軍搶劫財物,三是英軍強姦、調戲婦女。

對照英方文獻,只有第一項指控為事實。但100多年後,廣東文史館於1951年至1963年重新調查,結果是:10餘名英軍在三元里的東華里,調戲了村民韋紹光的妻子李喜,由此看來英軍確有調戲婦女的事實。另外,英軍5月24日進攻廣州時,命令是“攜帶兩天干糧”,由此推斷,應該在5月26日糧盡,這就很難擺脫搶劫財物的干係了。

而三元里抗英的戰果,現在已經眉目不清,很難再弄清楚了,中方文獻的說法居多的是殲敵200餘人,按照英軍的記載,擊斃三元里居民約49人。估計中方文獻殲敵誇大了,英方記載殺民眾則故意寫少了,而根據戰鬥力,英軍死亡人數肯定比三元里居民要少

或許,只是殲滅英軍10多人(有這種說法),而三元里居民犧牲估計100—200人。


孤舟釣江雪


1841年三元里抗英事件真相--9000中國農民對60個印度兵

 還原一下:1841年5月29日,一小股英軍竄到三元里村搶劫(一說調戲某村民的妻子,還打開家中棺木尋找隱藏的財物)。彪悍的村民們勃然大怒,認為調戲良家婦女和挖祖墳均是禽獸行為。於是,村民們奮起搏鬥,擊退英軍。為了防止報復,群眾聯合起來進行鬥爭。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鄉群眾數千人,手持鋤頭、鐵鍬等圍困英軍盤踞的四方炮臺。英軍司令臥烏古命令英軍(一個連,約60人,其實都是大部分是印度兵)出擊。到達牛欄岡附近,被七八千農民團團圍困(靠,1:100,就是60個霍元甲也突不出去啊!)。時大雨傾盆而下,英軍因火藥受潮而槍炮失靈,穿著皮靴在稻田泥濘中寸步難行。雙方遂展開肉搏,但畢竟群眾是未受過任何軍事訓練、手拿鋤頭的農民,雖然英勇,但最後英軍在援軍(2個海軍燧發槍連,這種槍不怕雨水)幫助下還是逃回四方炮臺(不是農民不勇敢,實在是裝備太落後)三元里一仗,英軍死5人(有的說法更少),傷20餘人,少校畢徹(Beecher 一譯比徹)因病猝死(病因尚不明,懷疑受驚導致突發心臟病)。群眾死約20餘人,傷者不詳)。有學者說英國一個連被全殲或幾乎全殲,那是為了政治需要編造的。清軍幾萬人都打不死幾個英軍,何況農民(請勿說清軍作戰不如農民勇敢,那是胡扯)!  

此後,廣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增城、花縣等縣 400餘鄉義勇數萬人,趕來與三元里人民在一起,將四方炮臺層層包圍。(想強攻可是沒有攻城武器,總不能拿著鐮刀往上衝吧!)英軍則縮在炮臺裡,等待援救。英軍立即派奸細(可是中國人哦)混出重圍,威脅廣州知府餘保純、前去解圍。餘保純就威脅地主、士紳們,讓他們勸散了群眾(一勸就散了,可見也不堅決)。  

綜上所述,三元里民眾的抗英鬥爭,無疑是一件值得稱頌的事件,也是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偉大行為。但將之演繹成了什麼大捷,則脫離了當時的時代。


薩沙


三元里本是廣州城的一座小村莊,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氣,是因為在150多年前的鴉片戰爭中,這裡曾爆發過一場以三元里為中心的民眾抗英事件。對於這次事件,百年來被眾多歷史學者研究。現根據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一文,對三元里抗英事件做簡要的陳述。

根據各種中文文獻,三元里等地的民眾之所以奮起抗英,直接原因有三:一是英軍“開棺暴骨”;二是英軍劫掠財物;三是英軍強暴、調戲婦女。對照英方文獻可知,第一項的指控屬實。不過英軍開棺更多的是出於好奇,但這卻觸犯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至於劫掠財物,英方文獻雖未正面提及,但恐怕也是事實。因為英方文獻不乏“徵發”的記載,並稱他們“滿載各種家畜而歸”。最後一項較難考證,不過據廣東文史館1951年至1963年重新調查,此事應該屬實。

對於整個事件的描繪,中文歷史文獻大多眉目不清,且各有說法,很難理出一個完整的線索來。倒是英方的記載相當統一,其中又以英方陸軍司令郭富的報告最為典型。若將中英文獻參照互核,可大致推知三元里抗英事件: 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等處民眾集結,準備一戰;之後根據既定戰術,且戰且退,誘敵深入,使英軍遭受損失;最後在廣州知府餘保純的勸解下撤離。

根據英軍記錄,這次戰鬥英軍斃傷人數在28人至49人。這對於一支毫無訓練的民軍來說,已經是一次戰果頗豐的戰鬥了。手執冷兵器的民眾,與近代化的敵軍相抗,不但沒有像清軍那般逃跑,反而迎面殺敵,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稱道了。


與書居


1841年,這是鴉片戰爭的第二年。

英國人在這年1月對虎門發起了進攻,當時的欽差大臣琦善和英國人擬定了一份《穿鼻草約》,但是無論清廷還是英國政府對這一草約都並不承認。


隨後主戰的琦山代替了琦善的職位,戰爭再度開始,虎門失陷、關天培壯烈犧牲,英國侵略者逼近廣州,駐紮在廣州北門高地之上。


三元里這個小村離英國軍隊的駐紮地並不遠,於是,不可避免的,三元里及其附近的居民受到了英國軍隊的劫掠,人民極為不滿。

接下來發生的兩件事將怒火徹底點燃:


英國軍隊第37馬德拉斯步兵團的軍官在雙山廟挖開了一座墳墓,他的目的是——想看看中國人的屍體防腐處理技術,或許還有盜取陪葬物品的目的。

沒有比這種行為更能讓中國人憤怒。


1841年5月29日,英國軍隊的士兵試圖強姦當地一名主婦,憤怒的村民予以反擊,並鳴鑼召集了周圍的的村民,於是數千名鄉勇迅速聚集,對英國軍隊發起了進攻。

正值夏季暴雨,英國軍隊武器受潮,中國鄉勇們獲得了優勢。到5月31日,數萬人加入了反抗英國侵略者的隊伍。


隨後,英國人與清朝政府談判,官員們以已簽訂合約為由對鄉勇的領導者進行了“和平”勸說,各地鄉勇散去。


這次三元里事件,是一場飽受欺凌的中國人民,一次了不起的反擊,一場偉大的勝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往後團練的興起鋪上一條路。



鳳妖


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勝利。這句話是高中歷史教材和大學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這麼說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導致清軍戰鬥力低下不敵英軍。而老百姓確實真心反抗外來侵略的。事實真是如此嗎?

近代,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而洋人則怕老百姓。1841年5月入侵廣州四方臺的英軍到三所裡搶劫財務、調戲和強姦婦女。三元里人民在士紳的領導下率領103人使用棍棒刀叉將入侵的60人英軍圍在了三元里。由於當天下雨,英軍使用的燧發槍發潮擊發不了,英軍陣亡了5人,英軍被迫撤出了三元里,這就是三元里抗英。


歷史軍魂


起因下面幾個回答中已經詳細介紹了,整個戰鬥過程的實際情況是。根據英國陸軍司令郭富的報告,1841年5月30日中午12點左右,他在越秀山四方炮臺發現,許多非正規部隊在山腳下,距離炮臺3,4英里處集結列陣,英國陸軍部隊遂從四方炮臺殺出,對方且戰且退,然後又聚集反攻,當時天降大雨,英軍裝備的燧發槍無法射擊,雙方開始肉搏,郭富本人下令撤退,對方亦因作戰不利而後退,回到炮臺後,發現有一個連的馬德拉斯土著步兵未能撤回,便命令海軍兩個連裝備P1839火帽擊發步槍前往救援。次日,附近民間武裝1.2至1.5萬人包圍四方炮臺,知府餘保純將民眾勸離。

此一戰,英軍的傷亡為5人死亡,23人受傷。死亡人數中包括軍需副監畢秋(一譯比徹)少校(beecher),根據郭富報告,他是因中暑兼過度疲勞而在自己身邊死去。中方文獻則將英軍傷亡誇大為100餘人,200餘人,甚至有300,500,700人之版本。

一支毫無訓練的民間武裝,根據熟悉的地利和有利的天氣條件,能夠讓訓練有素西方工業化職業軍隊付出20多人的傷亡,已經是很難得的成就,超過此數,就是脫離事實的的自吹自擂。然而對於當時的廣東官府,民間士大夫和民眾來說,能夠激發想像的不僅是偶然的勝利,更是對於三元里之戰後所謂的“可能發展趨勢”,例如何大庚撰寫的《全粵義士義民公檄》,他們不約而同地幻想,民團有能力全殲四方炮臺的英軍,進而迫使英軍艦隊退出廣東

當然,三元里之戰後不久,英軍退出了廣州,但是這並非三元里勝利導致的後果,而是根據廣州當局和英軍簽訂的停戰協定,廣州當局付出了600萬元“贖城費”,並撤退了清軍,英軍也就按照協定,退出廣州城。俗話說,判斷兩個事件是否有因果關係,不能只看時間線,然而英軍的撤退,卻給絕望中的廣東乃至全國提供了津津樂道的想象空間,好心勸解民團不要以卵擊石,貿然攻擊四方炮臺導致死傷的餘保純,也被扣上了“漢奸”的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