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孫權不殺關二爺,而是交還給劉備,會怎樣?

天高雲淡214180513


恐怕三國本身歷史大方向不會改寫,但會影響關羽個人,及關羽對後世的影響。簡而言之,關羽會鬱鬱而終,英名盡喪,死後他也只能是個普通武將,後世再也不會尊關羽為神。

一、三國曆史大方向不會更改

1、劉備伐吳為荊州


首先說三國曆史的大方向。關羽死後,劉備確實有打出關羽復仇為藉口伐吳,但是大家實際都知道,關羽就是個藉口,劉備為的是荊州。所以,如果關羽不死,被送回益州,那劉備確實失去了以為關羽復仇的理由,但荊州不能不要,那是太重要的戰略根據地。劉備集團的所有戰略基礎,就是《隆中對》所說,兼跨荊州、益州,候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克復中原。故而,不可能因為關羽不死,劉備就不要荊州了,作為一個亂世梟雄,一切都是深思熟慮,包括伐吳,如果不奮力一搏,讓劉備放棄荊州,沒有可能。至於出兵的藉口,太容易找了。關羽沒死,也至少死了別的武將吧,至少死了士兵吧,再加上雙方都堅稱荊州屬於自己,那什麼“傷我將士、奪我州郡、虐我子民”這種口號,照樣讓劉備“名正言順”出兵。

2、關羽回來不影響劉備伐吳結果


有人可能還會堅持認為,劉備伐吳是為了與關羽“同生共死”的誓言,且不說劉備與關羽結義這個本來就是小說情節,而且就算二人真的情義無雙,恰恰相反,關羽死了,劉備還有那麼一絲可能不出兵,如果關羽被送回來了,劉備真的非出兵不可。因為把關羽送回來,那是孫權對劉備的一種羞辱。那代表我都不屑殺你的將領,我就要打你臉。如果關羽死了,還可以說是壯烈犧牲,活著回來那就是代表連殺他的必要都沒有,關羽既然在劉備陣營這麼重要,而劉備可是不久之後就稱帝的人,這種奇恥大辱,能忍?所以,關羽回來了,劉備必伐吳,不打不能洗刷恥辱。而關羽回來能避免夷陵戰敗嗎?顯然不能。以劉備在夷陵駐軍的那種情況,他不連營都沒辦法放這麼多兵。這不是一個關羽能解決問題的。所以,關羽送回來,劉備一樣會夷陵戰敗,之後的歷史,該怎麼發展,還是怎麼發展。

二、關羽本身名節受損

1、關羽若被送回益州,必定聲名受損鬱鬱而終


解釋完了三國曆史的發展,再看第二點,關羽本身。關羽雖有斬顏良之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畢竟丟失荊州,讓劉備重要的基業毀於一旦。這種情況下,如果關羽沒有被殺,送回益州,結局會如何?以關羽在劉備陣營的地位和劉備與關羽的交情,殺他估計不會。那就無外乎兩種可能。第一種,因為丟失荊州之罪,喪師辱國,從此遭受貶謫,不再重用。第二種,知恥後勇,跟隨劉備伐吳,爭取戴罪立功。但是,之前已經說過,關羽就算跟去伐吳,也改變不了劉備戰敗的命運。那無論關羽是否參戰,他都必須承擔劉備也因自己失去荊州而導致進一步失敗的罪名,這是他永生洗不清的恥辱。他只能鬱鬱而終。就算戰死在夷陵之戰,那也有一種他把劉備拖進泥潭的感覺,接連失荊州和夷陵戰敗,關羽的威名必定蕩然無存。

2、自古享有極高美譽的忠臣良將多是為國捐軀或含冤受屈


不幸也是幸運,關羽是被殺的,挽回了一些名節,因為我們一般總會同情悲劇英雄,所以關羽歷史上的戰敗被殺,讓他多了一分淒涼的色彩,這也是關羽後世封神的一個關鍵。我們縱觀歷史,能夠享有極高盛名的忠臣名將,多是為國捐軀或者含冤受屈。如伍子胥為勸諫夫差而自殺,楊業絕食而死,狄青被文官排斥貶謫,岳飛被秦檜陷害而被斬,文天祥、陸秀夫抗元至死,于謙蒙受不白之冤身首異處。這些人雖然也有不少戰功,但如果沒有身上那些悲劇色彩,恐怕達不到現今的威名。比如平定安史之亂的兩大功臣郭子儀、李光弼,論戰功,李光弼更顯赫,但他晚年因為害怕宦官迫害而多次置朝廷危難於不顧,拒不出兵自保,這就有了瑕疵,不及郭子儀甘受宦官魚朝恩迫害排擠而忠心不改。至少也要像薛仁貴一樣,老邁之軀再赴沙場,卒於任上,也對得起一世英名。

3、關羽下場可比對於禁


如果關羽被孫權送回,那結局恐怕可以找一個人對比,那就是被他自己所擒的于禁。水淹七軍之前,于禁官拜左將軍,假節鉞,是曹魏除曹氏夏后氏之外的武將中地位最高的。可是因為在支援樊城時被關羽水淹七軍擊敗,又沒有戰死而是被擒。最後如何?等到關羽戰敗,于禁落到東吳,被東吳大臣羞辱,送回曹魏,曹丕表面寬榮,卻讓他去拜曹操的高廟,看到牆壁上描繪的龐德就義自己被擒的圖畫,羞愧難當,鬱鬱而終,獲得一個“厲”的惡諡。這種情景,何其悽苦?

有人可能會說,于禁投降了,而關羽沒有。可是,你知道關羽沒投降嗎?《三國志•呂範傳》就提到過關羽曾送降書,被呂範識破關羽是意圖詐降逃走,最終還是決定擒拿他。要知道,雖然關羽是詐降,但畢竟送了降書了,如果孫權不殺關羽,就可以宣稱關羽是投降的。而你又知道于禁真的投降了嗎?要知道,正史裡寫的都是“擒于禁”而不是“降於禁”,于禁也沒有幫著關羽上陣殺敵,怎麼就能說他一定投降了?之所以龐德被殺而於禁未死,這不取決於于禁,而取決於關羽,或許他認為于禁有用才沒殺,而不是因為于禁投降了。但是,無論你投降與否,都是別人嘴裡隨便說了。這樣的話,關羽也將背上苟且偷生的罵名。

可能又有人會說,三國時代,投降也正常。確實,如果是早期,普通武將投降真的挺常見的。但是關羽與于禁這樣的不一樣,他們地位已經相當高了。于禁是曹魏陣營外姓武將第一人,關羽更是劉備陣營武將第一人。這樣的人投降,就只有遭受唾罵了。

故而,一旦關羽活了下來,無論是主觀自願還是客觀被迫,都是名節有虧。這樣的人縱然有武藝有智謀,也不會再被塑造成神。所以,關羽被殺是不幸,也是一種幸運。


伊耆角木


襄樊之戰後,即便孫吳不殺關羽,大體方向上還是不會改變,吳蜀終究還是避免不了一場大戰。

三國演義劉備衝冠一怒為兄弟有誤

三國演義畢竟不是史書,是一部以三國曆史為題材的小說,羅貫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之所以發動東征伐吳的戰爭,完全是為了關於自己手足兄弟,這顯然有一定的錯誤。


劉備跟關羽的確很有感情,畢竟在自己非常沒落的時候能夠跟自己一路打拼的兄弟就那麼幾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襄樊之戰關羽被魏國和吳國兩國聯手起來坑害,陷入重圍的時候,劉備著急嗎?也急;劉備想救嗎?也想;但劉備也恨關羽,要不是關羽狂妄自大,藐視東吳群雄,又怎會把局面弄到如此地步,蜀漢大好局勢付之一炬。所以即便東吳在奪取荊州之後不殺關羽,劉備可能不會重罰,但應該也不會再重用關羽,至少不會再讓關羽獨鎮一方。



荊州才是根本

吳蜀雙方最終兵戎相見,最終的根本原因還是在雙方對荊州的歸屬意見有所不同。

在東吳看來,荊州四通八達之地,且地處於長江中上游,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得之進可以爭霸天下,退可自保,尤其是以周瑜為代表的東吳主戰派更是早已垂涎三尺必欲取之。

而在蜀漢一方看來,荊州也是不可或缺的根基之地,蜀漢一直以來戰略部署大體上遵循著隆中對,取荊州奪益州佔漢中等等。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的非常清楚,劉備若想爭霸天下興復漢室。


第一點就是跨有荊益,同時佔據荊州和益州,這是先決條件。如果連第一步都沒有做到的話,接下來成功的希望就不大,所以東吳偷襲關羽奪走了荊州就是在斷蜀漢集團的根本,在斷劉備爭霸天下的資格。

如果放縱東吳佔據荊州而不理睬,興復漢室就只能成為鏡中月水中花。劉備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積極準備東伐孫吳,誰的勸告都不聽,最終夷陵之戰爆發。


所以不管襄樊之戰後孫吳是否放回關羽,吳蜀交兵都是難以避免的,不為私情,而為了雙方集團的利益。


龍武驍衛


孫權不殺關二爺,將關二爺送至劉備身邊,孫劉關係依然會很緊張,關羽依然會被擒,張飛依然會重蹈覆轍,劉備依然要在白帝城託孤,歷史雖然會拐一個彎,但大方向永遠不會錯,就如黃河,雖然決堤過,但永遠向東流一樣。



其實,關羽失荊州,絕不是因為大意,而是性格的必然,關於雖然武藝高強,為人忠義,但是他同樣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傲慢無禮,唯我獨尊,在他眼中,只有他的大哥和三弟,但這劉備卻對他各種支持與放縱,張飛對他依賴與尊重,就是諸葛亮,對他也只能是各種引導,卻無力約束,因而,如果關羽被孫權放回,自尊心重的關羽為了找回顏面,勢必會慫恿劉備發動與東吳的戰爭,那樣,孫劉二股勢力依舊會重陷水火。而且,孫吳依舊會依附曹操。以劉備勢力,可能與孫吳不分勝負,但東吳若有了曹操幫扶,劉備必敗無疑,而做為此次戰爭的始作俑者關羽必也無顏活於世上。這樣,劉備勢力必然依舊要處於"存亡之秋"。



不要指望諸葛亮神機妙算,搬回一局,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諸葛亮雖智絕,但是如果關羽敗回到劉備身邊,關於一定處於歇斯底理狀態,劉,關,張三人必是怒火燒燃,必是極端偏執狂熱,聽不進逆耳忠言,諸葛亮一人也難抵三人狂躁。況且白帝城託孤,不也是諸葛亮難抵劉備偏執而造成的嗎?



所以即使孫權不殺關羽,將關羽放回,劉,關,張仍然逃脫不了死神的手掌。


萍風竹雨123


孫權內心是不願意殺關羽的,原因是:1. 孫權只是希望取回荊州,還沒打算和蜀漢翻臉;2. 孫劉聯合抗曹,前中期一直是東吳的國家戰略,畢竟兩者實力,從始至終,都沒有真正強過曹魏;3.把荊州搞回來,即便蜀漢不爽,短期內也沒有實力強攻奪回去。因為荊州實在易守難攻。蜀漢要是傾巢而出攻取荊州,則曹魏必然乘虛而入。

因此,孫權最好的結果,也是最完美解決方案,就是:乘機奪了荊州,放回關羽。這樣荊州拿回來了,蜀漢短期也沒能耐奪回去,同時,因為三國鼎立姿態,孫劉聯盟,同樣也是蜀國主要戰略,何況劉備理虧在前(當年說好借的,結果就不還了)。大家依然是好朋友,雖然內心很不爽。

結果,偏偏呂蒙圍攻,殺了關羽。當時孫權是非常氣憤的,這之前,孫權傳了口諭,關羽不能殺啊。

如今你殺了關羽,劉備怎麼可能忍,那是他一起打拼的兄弟啊,劉備傾巢而出,直取東吳,當時一路攻到了家門口。造成如此巨大危機,實在是呂蒙缺少全局觀。

呂蒙放了關羽,以關羽那個時候的年紀,其實對孫吳政權帶來的威脅相對小很多,何況劉備的主要目標,本來是曹魏。卻因呂蒙貪功,為孫吳帶來一次巨大危機。


花門酒家翁


咱得先說說孫權為什麼要殺關二爺?

二爺是誰?雖說是劉備手下,卻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劉備南逃荊州,找的就是二弟,他當時已是一軍之主,所以在赤壁大戰中為孫劉之外的另一路。

關羽威震華夏,連曹營大將戰場相遇,都要躬身說一聲"君侯別來無恙"?可以這麼說,關二爺相當於一路諸侯。

所以孫權一定要殺關羽,留著他肯定要翻盤。這是一個大麻煩,就像一個壯漢整天在你家門前溜達,氣哼哼的,手裡還拿著把大砍刀,你能安生嗎?

孫權奪荊州,跟曹操是有默契的。曹操大敗於赤壁,對江南已經失去了信心,那麼荊州是給劉備還是給孫權都是一樣的,他需要考慮的是給誰對自己的好處最大。

一番權衡後,選擇孫吳。道理很簡單,就是離間赤壁大戰中所形成的孫劉聯盟,打破兩家北抗曹操的既成戰略。那麼為什麼給劉備就不行呢,因為荊州已然是劉氏的了,換個手效果更好。

這可是相當於孫吳三分之一的土地呀,孫權不可能不動心,明知中計也得幹。於是背叛同盟與曹操亢洩一氣。如果沒有曹操呼應,孫權要拿下荊州可沒那麼容易。這是孫權殺二爺的第二個原因,有曹操背後做勁,殺他是向曹操表決心。

由於以上兩條,孫權非殺關二爺不可。

人殺了,地佔了,同盟瓦解了。曹操偷著樂。

劉備果然起全國之兵,順流而下,誓滅東吳。孫權嚇尿了,這時才知道貪圖土地的惡果。

到底孫氏在江東經營已然三世,根基牢固,實力雄厚,人才濟濟,要不真的玩完了(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終了,吳國是三國中最後滅亡的)。

下圖 關羽 (清 潘錦繪)



老圃


孫權要是不斬關公父子,在臨沮放其一條生路,三國曆史可能會改寫。因為當關公逃回益州之後,以其剛愎的個性,勢必起兵報東吳一箭之仇誓死奪回荊州,這一點以二爺在蜀神一樣的地位,諸葛子龍一班人是攔不住的,劉備張飛肯定偏袒二爺的,吳蜀交惡必有一戰。但以陸遜的本事,劉備陣營尚無對手,要知道孔明擅政治而短軍事好謀而少武的,這場爭鬥只能是打打停停延續時日,荊州奪回幾無可能。而劉玄德也不會拿老命與東吳相拼,從而就避免了後來的火燒連營七百里,那彝陵之敗是滅頂之災是顛覆性的,導致益州一蹶不振,以致劉備早死於白帝城中。這樣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可多維持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吳蜀被曹魏一一擊破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至於再後的歷史演變,我們就不敢妄加推斷了。


自由飛翔278766227


首先說明,這個可能性幾乎沒有。

當關羽大意失荊州時期,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抓住關羽,必殺之!

為何?

1:孫權深知關羽絕對忠心於劉備,所以對孫權而言不存在招降關羽的可能性;

2:孫權既然已經和劉備翻臉,那就要鬥到底,必須讓劉備斷手斷腳,實力大損,能夠殺掉關羽或張飛那是求之不得的機會,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3:此次關羽落入孫權手中,必當做生平奇恥大辱,按照關羽睚眥必報、嗜殺成性的品性,這是一輩子都化解不了的仇怨,如果放了關羽,關羽必定會不顧一切對孫權進行報復,後果恐怕會很嚴重。

所以孫權既然已經和劉備翻臉,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斬殺關羽永絕後患!

如果現階段關羽落入曹操手中,即使曹操再愛才心切,也必得揮淚斬關羽!

因為關羽嗜殺、濫殺,下手毫不容情,曾經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擒于禁、龐德,勸降無功殺龐德!雖說是各為其主,但是關羽比較兇殘,已經和曹操部將結下了深仇大恨,很多人慾除之而後快!魏滅蜀時,龐德之子龐會滅了關羽滿門!

但是題主給了我們一個假設的可能,如果孫權不殺關羽而是把關羽交給劉備,會怎樣?

我設想:

關羽哪是吃虧的主!馬上會糾集張飛,立即、馬上、趕快進攻孫權,劉備也沒法攔,只能一起去!孫權和劉備將是一場不死不休的大戰,最後雙方兩敗俱傷、元氣大傷!





杏花依舊駐君顏


這是孫劉聯盟破裂後的比較好的政治後果。

孫權派兵奪取荊州是正義之舉,本來赤壁之戰後劉備就是借荊州而駐守,孫權與劉備的談判條件就是一旦劉備進佔益州,就把荊州歸還給孫權。劉備進佔益州後一直拖延歸還荊州,孫權派人到劉備處討要,劉備只好答應,讓到荊州找關羽辦理,關羽死活不給,這才使雙方矛盾激化。

呂蒙呂子明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取得成功,在軍事上取得完勝,孫權最初的想法是不殺關羽,但呂蒙違背了孫權的意願 ,擅自殺害關羽父子。

如果孫權不殺關羽,而是交還給劉備,在政治上就得了滿分。荊州土地在法理上是屬於孫權的,收回來是合理的,把失敗了的關羽送還給劉備 則是孫權對孫劉聯盟的重視,如果劉備感念孫劉聯盟的重要性,繼續維持和平友好關係,則孫,劉兩家依然可以共聚曹操,維持在長江以南的統治。如果劉備以此為藉口,與關羽,張飛率大軍討伐孫權,那劉備就在政治上理虧了,孫權可以公開與曹操結盟,抵抗劉備的進攻。

如果孫權不殺關羽,並且把關羽送給曹操,則體現了孫權高超的謀略,更體現出孫權的狡詐。這就給劉備出了一個大難題,如果劉備率大軍討伐孫權,那在曹操身邊的關羽還救不救?如果劉備為救關羽而與曹操直接交戰,則在軍事上處於最不利的地位。如果拋棄關羽而直接討伐孫權,則在政治道義上處於最不利的地位。


谷老師


孫權與劉備的恩怨起於荊州,劉備借了荊州就不打算還了,還派關羽長期駐守在那,令孫權如鯁在喉極不舒服,後來孫權打敗了關羽,收回了荊州並且殺了關羽父子,把首級獻給了曹操。

假設,孫權既己收復了荊州,又擒了關羽,目的己然全部達到,而採取見好就收的辦法,不殺關羽,主動將他送還劉備。兩國重新修好,領土問題暫時擱置,仍然採取聯合抗拒曹操的策略,《三國演義》後面的故事將改寫。但從長遠看來,兩國矛盾只會加深,不但不會重新合好,還必須將引發新的更大沖突。因為荊襄之地的領土之爭的火藥味還很濃。劉備絕不會因孫權交還關羽,而放棄失地。孫權吃到口的肉也不會吐出來,荊州對兩家來看都太重要了。

所以一場爭奪荊襄歸屬的大戰也會精彩演繹。

假設只是臆想,事實總與願違。孫權勸關羽歸降不成,還是把關羽殺了,才引起劉備報仇伐吳,被陸遜火饒連營七百里的慘敗,而命喪白帝城的結局。





用戶李森


孫權如果不殺關羽 而是將其送還給劉備,那麼張飛、劉備可能都不會死,吳、蜀兩家的大戰應該也不會發生。孫劉依然會保持既有的聯合抗曹之局面。為什麼會這麼判斷,是因為——-

荊州雖然重要,是諸葛亮與劉備謀劃天下大計中的一個戰略突前支點,但畢竟佔據西川、控制漢中、經營西南才是劉備的根基。而且從曹 孫 劉三家實力對比看,劉備實力最弱,他當初之所以能佔據荊州,是因為孫吳感受到了曹操的巨大威脅,所以聯劉抗曹,進而容忍劉備佔據荊州,以為江東屏障。可是當劉備取得西川 漢中,三國鼎立後,形勢發生變化,曹氏和孫氏不能忍受劉備做大,才打起荊州的主意來。所以對於劉備來說,守得住荊州當然更好,守不住這個戰略支點也沒什麼大關係,反正實力所限,再加上孫劉聯合不如從前融洽,自己也沒有實力再佔據這個軍事重鎮。丟就丟吧

可關羽不一樣!!想當初桃園三結義,劉備 關羽 張飛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情同手足、親如一人、榮辱與共。關羽 張飛對於劉備而言,那就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樣重要。孫權明知劉備 關羽 張飛的血肉關係,仍然斬了關羽,連帶害了張飛性命,劉備能不跟他拼命麼? 雖然這仗孫權最後是勝了,可如果諸葛亮腦子一熱也支持劉備伐吳呢?後果不堪設想!

相對來說,對劉備而言,關羽比荊州重要的多。如果孫權不殺關羽,把他送還劉備,劉備應該不會那麼不管不顧地找東吳拼命,再加上諸葛亮的曉以利害,應該不會有後面的戰爭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