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邱少云的故事家喻户晓。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受命进攻联军占领的金化以西391高地。由于391高地前沿有长达3000米的开阔地,如果部队正常冲锋,不仅在这片开阔地会遭到联军猛烈炮击,造成严重伤亡,而且战士们长距离冲锋,会严重损耗体力,所以部队决定在前一天夜里,秘密潜伏到敌人阵前的蒿草地,等第二天夜间战斗打响,再从蒿草地中杀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邱少云

因此,391高地战斗的胜负关键,就在于部队派出的500多人能否顺利完成潜伏任务,在20多个小时里,能否在敌人眼皮底下不被发现。邱少云成为了潜伏阵前的500勇士之一。在潜伏期间,敌人一枚试探性的燃烧弹恰好落在他的身边,点燃了周围的蒿草。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忍受着火焰的灼烧,一动不动,最后壮烈牺牲,用生命保证了部队的隐蔽,成功夺占391高地。

邱少云的战斗事迹报到志愿军总部后,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要求志愿军部队学习烈士的伟大精神,志愿军指战员被邱少云的精神深深感动。在1953年志愿军发起的夏季反击作战中,60军又涌现出30多名“邱少云”式的英雄。

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交战双方在权衡利弊后,于同年7月10日在开城举行停战谈判。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参加开城谈判的代表

为了给谈判增加砝码,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在谈判开始后,态度强硬,因自己的无理要求被中朝拒绝而擅自中断谈判,连续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向中朝阵地发动进攻,妄图通过在战场上施压,逼迫中朝在谈判桌上妥协。

面对美军的军事恫吓,志愿军和朝军坚决予以打击,粉碎了美军的两次攻势,志愿军以“只管打、不管谈”的原则继续作战。在停战谈判期间,志愿军部队不仅粉碎了联军的数次局部反击,而且灵活使用阵前出击以及冷枪冷炮等方式,狠狠地教训敌人。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志愿军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打“活靶”运动,涌现出一批狙击英雄

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很希望能够通过和谈,尽快结束朝战,原本前路不明的停战谈判得以加速。

1953年5月7日,联军代表与中朝就最后一项有分歧的条款——战俘处置达成一致意见后,长达2年的停战谈判终于看到了曙光。可是,李承晚当局却坚决反对,甚至叫嚣:如果联军停战,那么韩军将单独打下去。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李承晚

一直以来,志愿军以打促谈的主要对象都是西线的联军。当李承晚成为结束战争的最后“拦路石”后,志愿军于1953年6月1日决定反起夏季攻势,要侧重给东、中线的韩军沉重打击,以改变李承晚在谈判桌上的态度。

主要进攻方向的改变,意味着志愿军总部重点关注部队从西线的19兵团转移到中线的9兵团以及东线的20兵团,但这并不意味着9兵团、20兵团对反击任务毫无准备。与敌人在三八线对峙的近两年时间里,20兵团早已为可能到来的作战做了充分准备。特别是5月上旬,20兵团专门集合各军主官,还邀请第3兵团新任司令许世友、政委杜义德及李天佑、李成芳等指挥员前来研讨如何组织反击。会上,20兵团命令各军按照第一步夺占敌人连以下阵地;第二步夺占敌人营以上阵地;第三步夺占1951年在秋季攻势中被敌人夺占的阵地的顺序,有步骤实施反击,并专门就如何夺占兵团第一梯队60军、67军当面之敌的一线防御要点进行讨论。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许世友,抗美援朝后期接替陈赓担任第3兵团司令员

60军当面之敌是韩5师,他们固守的要点是949.2高地和883.7高地附近地域。这两个高地不仅易守难攻,而且对防御部署有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志愿军和韩军各自占据着高地长期对峙,60军要想通过反击拿下这两个高地非常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在阵前冲击时减少伤亡。

60军的阵地也在高地上。战士们要想冲上伪5师的高地,必须先冲下自己的高地,经过谷底再冲上伪5师的高地。如此长距离的冲锋,部队不仅会在敌人强大的炮火下出现很大伤亡,而且一旦第一波冲锋无法完全夺占并巩固阵地,敌人只要使用炮火拦阻外加反冲击,就能轻而易举地夺回阵地。作战会上,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提议,提前一天把攻击部队运动到敌人前沿潜伏起来,在第二天晚上突然发起攻击,一举拿下并巩固住即得阵地。

要拿下并巩固即得阵地,那么提前潜伏的兵力就不能少。敌人在949.2高地和883.7高地各部署了一个团的兵力,要想完全夺下其中任一高地,按照进攻兵力应是防御兵力3倍的要求来说,

潜伏在敌人阵地前沿的兵力就要是3个团。如此大量兵力的潜伏是史无前例的。因为风险太大,与会人员很多都没有表态赞同。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就在此时,60军军长张祖谅站起来发言。首先他表态支持郑维山的作战方案,接着他从3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由。第一,前期在与敌人对峙期间,60军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打“活靶”的阵前杀敌运动,给敌人以很大打击。吃了大亏的敌人,除了非常必要的防务活动,几乎不敢走出工事,甚至基本不进行前沿巡逻,这就大大降低了阵前潜伏被发现的可能。第二,通过长期侦察,张祖谅认为敌人高地前沿树林茂密,有足够的位置潜伏1个团的兵力。第三,张祖谅引用前期局部反击作战的成功战例证明在敌我兵力对比1:1的情况下,只要周密组织,完成潜伏,即便强攻也能完全夺下敌人的阵地。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郑维山,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抗美援朝任19兵团副司令、20兵团代司令

张祖谅的发言有理有据,与会代表虽然仍然认为阵前潜伏是一招险棋,但也肯定阵地潜伏有着很大的可行性。触动最大的是郑维山,他听了张祖谅的发言,在会上拍板:“就这么定了,打!打错了,我负责!”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张祖谅,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抗美援朝后期接替韦杰担任60军军长

5月中下旬,60军围绕夺取949.2高地和883.7高地这个反击目标,开始了小范围局部反击以及战前准备。各师零敲碎打,一点点地夺取两个高地周边的小目标,并根据即将在反击作战中可能担负的攻坚任务,选择相似的地形进行模拟训练。在充分准备后,60军经20兵团批准,在6月2日下达《反击883.7高地作战基本命令》。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冷枪冷炮运动

这份命令长达4500字,详细叙述了敌情、各部队任务以及协同动作。可以看出,60军和下属各师关于如何反击883.7高地做足了功课。其中最大的亮点,是60军负责进攻的179师、181师将要派出约3500人的突击队潜伏在敌人阵地前沿。

因为这场战斗极为关键,加上60军有如此多的部队在阵前潜伏。志愿军总部非常重视,不仅安排60军3名参谋赶往总部,当面向

志愿军代司令邓华以及分管作战的副司令杨得志专门汇报,而且尽力解决60军提出的火炮弹药不足的困难。

6月8日,当60军向全军官兵发出战斗动员令时,除20兵团首长前往60军军指挥所观战,就连曾经在5月作战会上听了郑维山和张祖谅发言的3兵团首长,也带着所辖各军的首长前来观摩学习。60军全体官兵深感责任重大,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充斥着每一名指战员的内心。

6月9日晚,179师、181师各潜伏部队从19时30分开始,分批次秘密潜入敌阵地前沿。至10日4时,各师向60军指挥部报告,所有潜伏部队已经顺利抵达预定位置,其中最近的连队距离敌人的阵地只有200米,就连敌人睡觉的打鼾声都能听见。可是,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如何渡过白天。

首先,潜伏的同志要吃喝拉撒;其次,敌人可能实施火力侦察打伤人员;最后,敌人还有可能派出袭扰小分队。为此,虽然60军各级都召开了诸葛亮会商讨解决办法,但除了可以在发现敌人派出袭扰小分队后实施炮火打击外,遇到其他情况,只有动员潜伏的同志遵守纪律,

忍耐、忍耐、再忍耐。

终于,经历近24小时的潜伏,60军于6月10日20时20分开始炮火准备。为了减轻潜伏部队的冲锋压力,张祖谅指挥所属炮兵进行了2次炮火延伸的欺骗战术。前两次炮火延伸后,还有不少敌人赶往自己的位置加强戒备,可是第三次炮火延伸后,敌人就以为60军只是在炮战,前沿的敌人躲在工事不敢再出来。

没有信号弹、也没有冲锋号,20时40分,当炮火第三次延伸后,60军所有潜伏部队一起出动,分成了13个方向悄无声息的冲向各自负责的突破位置。志愿军官兵犹如神兵天降。当他们冲到工事里面,举枪对准毫无准备的敌人时,敌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一夜激战,60军突击队顺利夺占整个883.7高地。11日至14日,在后续部队的协助下,60军打退韩伪5师80多次反扑,杀伤敌近8000人。至此,围绕883.7高地的反击作战结束,60军以较小的代价牢牢夺占了883.7高地。

能够如此顺利地解决战斗,3500名潜伏官兵功不可没。据战后统计,有30多名同志在秘密潜伏时悄无声息地献身。一位叫张保才的战士被敌人火力侦察的炮弹弹片击中腿部。因为无法止血包扎,张保才失血过多,英勇牺牲。还有一名叫苟子清的战士,腹部中弹,肠子都流了出来。苟子清为了不暴露,轻手轻脚的将肠子塞回了肚子,并用毛巾捂住,最后也牺牲在敌人前沿。

多年以后,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在《为了和平》一书中回忆了这场战斗,称赞这场战斗打得好,展现了我军指战员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奇迹!志愿军3个团3500人秘密潜伏,能听到敌人打鼾,未被发现

杨得志,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