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書法?書法入門學什麼書體好?


當問起如何學書法這個問題時,毫無疑問答案就一個“臨摹”,從臨摹古人經典碑帖開始,嚴格說就是臨習,因為“臨摹”是指臨寫和摹寫,對照原帖臨寫即可。書法入門學什麼書體好?這真是一個大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從楷書學起,而有的認為從隸書開始,還有的從篆書開始,各有各的道理。我們今天來講解答和分析這個問題,答案是從楷書入門。


入門:楷書

書法的書體演變基本順序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體的演變是分成複雜的,這裡不去考究,我們只是說的基本流變,至於說古人學習書法不是按此順序呀,事物是發展的,我們今天學書法的條件無論是資料還是便利條件古人沒法比的。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質,楷書是由隸書演變來的,始於漢末,三國時期有出行,東晉時期成熟,唐代達到高峰,書法史稱“唐楷”。楷書從肇始到成熟經過漫長的三個世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技巧、意境、模式等方面都為楷書的黃金期作了準備,可以說是法度最嚴謹成熟的書體,這也是初學書法從楷書始的原因之一。


如何學書法?書法入門學什麼書體好?

楷書演變前期作品:熹平元年甕題記


古代書法先賢在長期的實踐中也得出普遍性結論,學書法首先立形,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創臨章第》裡告訴我們: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初臨帖時,當從點畫入手,先正字之骨格,力求形似,在此基礎上,方可注意墨色之變化,筆勢之往來,由生至熟,由形及神。從書體結構上說,楷書有最佳的間架結構,因此還稱為“正書”。《辭海》解釋 “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宋高宗趙構《翰墨志》:

“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至側字亦可正讀,不渝本體,蓋隸之餘風,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自然於二法臻極。”

書法用的毛筆是軟筆,首先學會基本的筆畫的寫法。楷書的筆畫個字獨立,無牽引之筆,每個點畫都可以獨立練習,由筆畫再按照一定的法度組成一個漢字,循序漸進練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將來方可深造。楷書以法度見勝,行草以意度為長,意必以法為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把行草書的意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初學者務必以正書為立藝的根本。

宋代的書法大家蔡襄亦提出了習書先從楷書學起的理論,在《佩文齋書畫譜▪論六書》提出: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於楷正。張芝與旭,變怪不常,出於筆墨蹊徑之外,神逸有餘,而與羲、獻異矣,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烏足道哉!

蔡襄“宋四家之一” 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像這樣一位文學和書法大家提出這樣的說法是可信的,他一定是從實踐中得出的結論。做事先做人,做人要正,習書亦然。作書之道,若不從嚴格的規矩來,宜信筆為體,便是野狐禪。若能從森嚴的法度中解脫出來,則宜入化境,故“始於平整而追秀拔,終自險絕而歸自然”但是楷書的確非常難,非下苦工不可。


如何學書法?書法入門學什麼書體好?

 鍾繇《薦季直表》局部


楷書:哪一家?


書法史上經典楷書居多,各有特色,從哪裡入手呢?清代楷書大家姚孟起,是習歐楷的高手,藝術水平爐火純青,他以歐陽詢楷書為基礎,創新了自己的字體,他在《字學憶參》說:

“學楷由唐而晉,學隸非漢不可。”

梁巘《學書論》: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

楷書成熟於唐,隸書鼎盛於漢,大楷宜寫唐碑,小楷宜寫魏晉,隸書非學泰漢不可。魏晉小楷氣息最高,學書者務必取法乎上,詣趣高遠,方能出入風雅,軼俗超凡,此不可不知也。初學書法,根據自己的愛好、筆性相符的楷書,先從唐人中擇一家守定此碑,精心臨摹。

前邊提到書法必須先儀骨體,後追精神,學唐碑不獨在於端莊平正,而在於骨力氣韻,邊學習邊體會,時間久了骨力自然勁健,氣韻自然生動矣。從一點突破,由生至熟,由淺入深,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自能體會精深有得。書法是一個長期的功夫,尤其是小學生學書法,切記不能應付表演、比賽,為了得名次,這無異於揠苗助長。


如何學書法?書法入門學什麼書體好?

歐陽詢 楷書 《佛說尊勝陀羅尼咒》


學習:三段論

一倪蘇門《書法論》有一段長文說學習書法的三段論,說:

凡欲學書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臨寫階段要專一,次段要廣大三段要脫化,每段非要三五年火候不可。所謂初段,必須取古之大家一人為宗主,門庭一定,腳跟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務使筆筆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種嫡派,縱有諫我謗我,我只不為之動,此段功夫最難,常有一筆一畫,數十日不能合轍者。此處如觸牆壁,全無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堅,志愈猛,功愈勤,無休無歇,一往直前,久之則自心手相應。

等對臨基本掌握了寫法之後既要離開原帖,以原帖的筆意背臨,通過背臨,加深對原帖之理解,稍不如意,再對照原帖再臨,如此反覆數次,逐漸由形似到神似,到此時方可換帖。此一階段,要有毅力要耐得寂寞,決不可見異思遷,頻頻換帖,浮光掠影,有句話說“北碑南帖無安著,明鏡催成白髮多”,很多學習書法的人犯這個錯誤,到頭來一事無成,只是徒費歲月。一家既得,當在此基礎上,可選擇一些能彌補自已缺陷楷書,如肉頭不足,可臨顏楷;流動不足,可臨褚字;骨力不足,可臨歐字;圓潤不足,可臨虞字;變化不足,可臨北碑;質樸不足,可傍通篆隸。通過有目的選擇臨摹,力求形質俱備,骨肉相稱,方可作行草。其法亦同上,先專攻一家後繼採眾美,由約至傅是一個入帖過程。入帖是手段,目的還在於出帖,出帖是將所學經消化、吸收融會貫通過程,是一個自闢門徑,獨創風格過程。入帖時要講究法度、功力;出帖時要講究立意、膽識。凡藝術個性越強烈之人,就越容易不掩性情,獨創門徑。入帖容易出帖難,入帖從功力中來,出帖從學問中來。學習書法若能筆性佳,功力又深,加以博覽群書、探訪名跡,胸襟與識見並高,哪有不成名、成家之理。


如何學書法?書法入門學什麼書體好?

顏真卿 《顏勤禮碑》局部


初段之難如此,此後方能做中段功夫。取晉、魏、唐、宋、元、明數十種大家,逐家臨摹數十日,當其臨摹之時,則諸家形模時或引吾而去,此時要步步回頭,時時顧祖,將臨習過的諸家之字點漓歸源,進行比較歸類,加強學習,這個時期非常之關鍵,且不能感覺功夫到了,人也飄了,以為下了五七年的功夫,其實此時是次段功夫。蓋終段則無他法,只是守定一家,又時時出入各家,無古無今無人無我,寫個不休,寫到熟極之處,忽然悟門大啟,層層透入,洞見古人精微奧妙,我之筆底迸出天機來,變動揮灑,回頭視初時宗主,不縛不脫之境,方可以自成一家矣,到此又是五七年或十餘年,終段工夫止此矣。書雖小道,果能上與羲獻齊驅,為千古風雅不朽之士,亦非易易也,學書者不可不知。


關鍵:志於學、修其身、堅其志、養其性、立其意、明其理


池水盡墨、筆冢、幾十年不下樓,下苦工練習書法故事,古人(古人以毛筆為書寫工具)尚且如此,況我們呼?書法家若不是從習書的甘苦體驗中來,那能如此貼切。習書的這三段功夫,其實就是學書道路之三個關隘,箇中藏重重艱難險阻,學書者若意志不堅,畏懼退縮,則半途而廢,誠為可嘆也。其實古人學書,亦非一帆風順,古人之天資,亦未必比今人優越,古人能為,今人亦能為,關鍵在立志高邁,勇猛精進耳細詳當今學書之士,業餘者居多,其所遇之困難亦多,其中有主觀原因,亦有客觀因素,如有憑一時激情而對學書之艱難性認識不足者;有立意不純希榮慕名而馳逐聲利者;有為庸師所誤,入門不正而學道入魔者;有性情浮躁,率意魯莽而欲求速成者;有資質愚鈍,稟賦薄弱而皓首無成者;有資性靈異,恃才睥睨而反為聰明所誤者;有識見不高,淺陋乖戾而隨俗流轉者;有率意好奇,譎形詭怪而欲炫世駭俗者;有好高騖遠,自矜自喜而其實平庸者;有為世事所累,行囊空澀而灰心喪志者;有途中遇難,轉輾碰壁而畏疑退縮者;亦有懷才自負,孤僻拒人而有負俗之累者;亦有窮一生之學,未逢知音而暗生退念者。凡此種種,皆可以消人意志,墮人信念,茫茫學海,能渡彼岸者,如沙裡淘金,廖若晨星矣。所以一點志於學書法:

第一要正其心,心正則格正;

第二要修其身,身修則氣和;

第三要堅其志,志堅則不折;

第四要養其性,養性則神閎;

第五要立其意,意高則品雅;

第六要明其理,理明則澄懷。

然後澡​雪精神,噓吸氣韻,博通古今,參合造化,日對名跡,切磋琢磨,紮紮實實下番實際功夫,過此“三關”入坦途,臻於書法藝術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