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古人好古,讀先賢書。


無論古籍善本、碑帖原拓亦或書札文牘等,常置案頭。閒時,清齋展卷,秉燭夜讀,頗是靜穆意遠。誠然如斯,書比人長壽。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或鼓瑟撫琴,聞香啜飲,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或讀書萬卷,靜坐忘身,如沐清泉,閒看風雲矣。


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關於書齋趣味,古人曾言:“飢讀之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獨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更謂“古之精於相法者,書變換骨相,歷代相沿不衰,而今猶盛。”,由此可窺。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藏書


舊時,民間富於藏書者,亦是不乏,如傳是樓、海源閣、皕宋樓、鐵琴銅劍樓、天一閣等,所藏書卷,累以萬計,可謂書城。而宮廷藏書,更是規模宏大,其窮一國之力,集帝王堂前,書香漫京華也。


漢代時,蕭何即於未央宮殿北營建兩書樓,分別為石渠閣、天祿閣,用來存放各類檔案典籍、圖書文集等,蔚為壯觀。同時,文人學者於此查閱史實或著書立說,如劉向父子著《別錄》《七略》,開創目錄文獻學;甘露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或司馬遷著《史記》等,俱是如此,誠賢才之地也。


南唐李煜曾有詩云:“牙籤萬軸裹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也可知藏書之富。


及至康乾盛世,文治武功,朝廷歌舞昇平,宮廷收藏亦趨至鼎盛。尤其乾隆,自號“十全老人”,其好漢人文化,又精通儒家經典、筆墨書畫等,將所藏彙編於《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西清古鑑》、《天祿琳琅書目》等,箇中珍品稀寶,甲於天下。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


其中《天祿琳琅書目》為乾隆皇帝藏書菁華,為清代皇室典藏珍籍之代稱,文物及收藏價值甚高。


彼時,乾隆命內臣檢閱宮廷秘藏,選擇善本進呈御覽,列於昭仁殿,並親題室名為“天祿琳琅”,懸於室內,為第一個內府善本特藏書庫。其中“天祿”為沿用漢朝天祿閣藏書,“石渠”亦是;而“琳琅”則是美玉,柳宗元《答貢士沈起書》有載“覽所著文;宏博中正;富我琳琅珪璧之室;甚厚。”


第二年,大臣于敏中、王際華、彭元瑞等十人受命整理入藏昭仁殿的善本書籍,“詳其年代、刊印、流傳、藏棄、鑑賞家採擇之由”,《天祿琳琅書目》遂編撰成冊。


據悉,此書冊按經史子集四部,共分十冊,收錄429部書籍,計有宋版71部、金版1部、影宋抄本20部、元板85部,明版252部等。


不過,嘉慶二年,因乾清宮交泰殿突發大火,火勢猛烈,殃及“昭仁殿”,天祿琳琅內藏書悉數被焚燬,令人尤是痛惜。當年,乾隆又另擇吉日復建,重匯善本,庋藏其中,“天祿琳琅”名亦存。


藏書較之先前更為豐富,共計20卷,其中收錄宋遼金元明五朝善本書663部,其中宋版241部、178種,編成《天祿琳琅書目續編》。有載藏書“皆宛委琅函,螂嬡寶簡,前人評跋,名家印記,確有可證,絕無翻雕贗刻,為坊肆書賈及好事家所偽託者” 。


之後昭仁殿善本書籍,又繼續整理編繪,直至道光年間才得以完成《欽定天祿琳琅書目三編》。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書目續編》


《天祿琳琅書目續編》、《欽定天祿琳琅書目三編》為至今仍存的清代皇世藏書。《初編》書籍俱以湮沒。


因此,如今流傳者,可謂鳳毛麟角,幾經輾轉,珍罕難得。尤其是清末時期,時局動盪,溥儀以賞賜名義,將宮內藏書令溥傑盜出,共計177部,其中近半數先後歸入遼寧省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藏,餘者流散各處,幾不得見。


當中流散出去之善本,皆是溥儀精心挑選、萬中無一之珍品。


據考《天祿琳琅》中善本,來源包括前朝皇室遺存、朝廷的徵書與私人進獻,以及抄沒、罰沒罪臣之書,另有編書、抄書與刻板書,如其中“影宋抄本”等。


而且,當中善本的鈐印也有規制:


每一冊書籍的首末頁分別加蓋“乾隆御覽之寶”印章,首末頁文字框外則分別加蓋《天祿繼鑑》和《天祿琳琅》印章。前後副頁上則是乾隆皇帝的“五福五代堂寶”或“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以及“八徵耄念之寶”和“太上皇帝之寶”印璽,常俗稱蓋有“乾隆五璽”。


如北京榮寶秋季拍品乾隆抄沒納蘭揆敘之《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卷第八》,即是如此。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卷第八》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卷第八》


3640 天祿琳琅特藏 通鑑總類 卷第八

(宋)沈樞 輯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吳郡庠刻本 黃麻紙

1冊1書盒


提要:

是書存卷八“將帥門”一至二十三頁。原為清揆敘謙牧堂舊藏,後歸清宮天祿琳琅收藏。乾隆五璽俱全,八寶印泥,原宮裝,綠色綾面封皮。《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四有著錄,原題宋版通鑑總類,據書口刻工“古”、“祥”、“何”、“原”、“元”、“甘”,均為元泰定間刻工,實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吳郡庠刻本。此書於一九二二年九月初一溥儀以賞賜溥傑名義流出宮外。


尺寸:

33×20cm 半框:25×17.5cm

著錄:

《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四

《溥儀賞賜溥傑書畫目》

《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史部詩抄類

《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00487號

《天祿琳琅研究》P126


鈐印: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乾隆御覽之寶、天祿繼鑑、謙牧堂藏書記


此冊為一九二二年九月初一溥儀以賞賜溥傑名義流出宮外,著錄於《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四。原為清揆敘謙牧堂舊藏,乾隆五璽俱全,八寶印泥,原宮裝,綠色綾面封皮。


編書者沈樞,宋孝宗(1163-1189)時官待制。善書,直學士程文昌所撰修河婁記,為其所書。《吳興掌故集》有載。《通鑑總類》為其致仕後所作,約成書於南宋紹熙五年至嘉泰二年之間。


其仿《冊府元龜》體例,內容與體例上或有不足之處,但為史鈔類類書開創了新樣式,將《資治通鑑》史事分二一八門,每門各以事蹟標題,略依時代先後為次序,亦間採光(司馬光)議論附之,便於查檢和閱讀。


首刻於宋嘉定元年(1208)。元至正時,浙江行省命郡庠重刻之,即為此版本。


元人周伯琦原序(故宮藏本佚之)稱:


“……今江浙行中書省左丞海陵蔣公德明分省於吳,偶購得之,遍閱深玩,嘉其編次有益於治,……遂命郡庠重刻之,以行於世。……至正廿三年歲在癸卯秋七月即望前太史知制誥鄱陽周伯琦序。”


書十一行廿三字細黑口左右雙邊,書口刻篇目名及頁數,刻印較精,簾紋二指,書口有刻工。《通鑑總類》南宋刻本今已不傳。至正二十三年杭州郡庠刻本存世極稀。


明代尚有嘉靖年孫榮刻本及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翻刻本。至正本著錄於《天祿琳琅書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卷第八》


此書遞藏者納蘭揆敘為明珠次子,原名容德,字凱功,號帷實居士,納蘭性德三弟。


納蘭揆敘,康熙三十五年,自二等侍衛授翰林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累擢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奉使冊封朝鮮王妃。尋充經筵講官,教習庶吉士。遷工部侍郎。康熙五十一年,遷都察院左都御史,為康熙帝所賞識重用。康熙五十六年,卒,康熙皇帝賜諡文端。


其書樓有“謙牧堂”,收藏宋元刊本數十種,藏書數萬卷,偏重於文集、史地,與性德均有藏書之癖。


家藏書目《謙牧堂藏書總目》2卷,收錄圖書2480種,由著名刻書家劉喜海刊印。撰刻過《益戒堂文抄》、《益戒堂詩集》、《雞肋集》、《隙光亭雜織》、《後識》。刊刻圖書10多種,家藏抄本近10種。


納蘭家出身顯貴,納蘭明珠權勢更曾盛極一時。據悉,徐乾學為納蘭性德師,“傳是樓”大半藏書,後也歸納蘭家所有,鈕樹玉《匪石日記》有載。


而納蘭揆敘性喜涉獵詩古文,潛心於學,每如廁及枕間、馬上,皆手不釋卷。著有《益戒堂集》《雞肋集》《樂靜堂集》等。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卷第八》


此外,謙牧堂貯書最富,為滿洲世家之冠。有學者考證其或為《紅樓夢》作者。康熙曾贊其“揆敘極是小心老成,居官甚好,學問文章滿洲中第一。”


尚未而立的揆敘,即“擢拜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亦可窺一二。另考,其曾奉命當庭作《宋高宗不復仇論》,“草稿甫成,上命內侍取閱,令速謄,勿易一字,謂‘議論識鑑詞藻壓倒諸人,朕昔知為滿洲第一,今日漢人中亦推第一矣。’”,可見納蘭揆敘之才華,應是高於納蘭性德。


其多年為翰林院掌院學士,為何聲名不顯,蓋因參與康熙時“立儲之爭”,後世不敢過多著筆,尤其是雍正皇帝將其追奪官位,削諡,改為“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後,更是寂寂無名也。


此後,納蘭家族日薄西山,逐漸式微,莫說萬貫家財,避雨之屋瓦亦難保全。和珅設計將納蘭明珠四世孫成安抄家,家藏珍寶、圖書、古玩等,除其霸佔外,餘者盡歸大內,明府也成為和珅府邸。


此書因罰沒進入宮廷,後編入天祿琳琅後編。《天祿琳琅書目》體例每部善本考其流傳,記錄藏書印記,並於首次出現的藏書家作其小傳。因納蘭揆敘被雍正記恨,所以其藏書只記錄印記,事蹟則被抹去。


此書流傳有緒,見證了納蘭一族之興亡,也是清室由鼎盛至滅亡的縮影,殊為難得,可珍也。


《通鑑總類》總計二十卷,故宮現存卷十三至卷二十。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故宮博物院藏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故宮博物院藏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故宮博物院藏


同古堂 | 天祿琳琅:唯有讀書,不負春光

《天祿琳琅特藏·通鑑總類》故宮博物院藏


《天祿琳琅》所藏之善本,可謂稀珍,自1995年嘉德拍賣《歐陽文忠公集》之後,偶有單冊、殘卷,價格高昂,甚受追捧。


筆者亦希冀學界能將《天祿琳琅》善本古籍之流傳、散佚、內容,乃至於考證以及經眼之著錄等進一步系統研究,如此則是藝林佳話也。


古籍之珍,除文字包羅萬象外,其明確歷史之著錄信息,更是無可爭辯,富有文獻價值,而《天祿琳琅》更是經皇室典藏稀世珍品,其中《天祿琳琅書目後編》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動盪與屈辱,令人尤記書中風雲。


光緒年間,曾計劃編纂《天祿琳琅書目四編》,也稱為《天祿琳琅書目補編》,後因甲午戰爭擱淺。


如今,盛世太平,藏書蔚為風尚。唯有讀書,不負春光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