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物合一論的一個重要命題:“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陽明心物合一論的一個重要命題:“意之所在便是物”

陽明用孟子“良知”那兩個字來解釋《大學》的“知”字。良知是“不學而能”的,即是主觀的“是非之心”。欲誠其意者,必先致其有是非之心的良知,這樣一來,誠意與致知確能生出聯絡關係了。卻是“致知在格物”那一句又解不通。若如就說解格物為“窮至事物之理”,則主觀的良知與事物之理又如何能有直接關係呢?欲對於此點得融會貫通,非先了解陽明的心物合一論不可,陽明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問:“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答道:

“耳目口鼻四肢,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

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

身,指其主宰處言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

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傳習錄》陳惟濬記)

又說:

身之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

便是物。(《傳習錄》徐愛記)

又說: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其虛靈明覺之良知感應而動者謂之意,有知而後有意,無知則無意矣、加忠之本體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於事親,即來為一物;意用於治國,則治國為一物;意用於讀書,即讀書為一物意用於聽訟,即開訟為一物。凡意之所在,無有無物者……

又說:

日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耳無體,以

萬物之聲為體……心之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傳習錄》黃省曾記)


王陽明心物合一論的一個重要命題:“意之所在便是物”

案語:

王守仁心學理論的一個重現命題是“意之所在便是物”(《傳習錄》上)。認為“意”是“心之所發”的一種意念、動機,故說“意之本體便是知”(同上),意念所及,動機發出,其內容無論是關於道德倫理還是行為感覺等等都是對象。例如,只要意在事親,意在事君、意在仁人愛物、意在視聽言動,都可稱作“物”。所以他又說“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大學問》),以此論證意、知、物、事以及聞見行動均統一於一心,主觀客觀合而為一。

現在請綜合以上四段話來下總解釋,陽明主張“身心意知物是一件”,這句話要分兩解部才能說明。第一步從生理心理學上說明身心意知如何會是一件。第二從論理學上或認識論上說明主觀的身心意知和客觀的物如何會是一件。

先講第一步。身與心,驟看起來像是兩件,但就生理和心理的關係稍為按實一下,則“耳目口鼻四肢非心不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離卻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這是極易明之理,一點破便共曉了。心與意的關係“心之發動便是意”,這是人人所公認,不消下解釋。比較準解的是意與知的關係。“意之本體便是知”這句話,是陽明畢生大頭腦。他晚年倡“良知是本體”之論,不外從此語演進出來。他所鄭重說明的“有知即有意,無知則無意”這句話。我們試內省心理歷程,不容我不首肯,然則知為意的本體亦無可疑了。陽明把生理歸納到心理上,再把心理的動態集中到意上,再追求他的靜態,發現出知為本體。於是“身心意知是一件”的理論完全成立了。

王陽明心物合一論的一個重要命題:“意之所在便是物”

再論第二步。主觀的心和客觀的物各自獨立,這是一般人最易陷的錯誤。陽明解決這問題,先把物字下廣義的解釋。所謂物者不專限於有形物質,連抽象的事物如事親治國讀書等凡我們認識的對象都包括在裡頭,而其普遍的性質是“意之所在”意之所涉著處。再回頭來看心理狀態則“意之所在所涉,未有無物者”“意不能懸空發動,一發動便涉著到事物”,層層推剝不能不歸到“心無體以萬物之感應為體”的結論。然則從心理現象觀察,主觀的心不能離卻客觀的事物即單獨存在較然甚明,這是從心的方面看出心物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