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观点。请高人解惑?

蹦跳的闲鱼


这里的道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为人处世之道。而是道法自然的大道。是产生一切思维意识的自然运行机制。大道至简,不要过度解读。道就是无意志的流溢过程。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集起各种性质。具体到生命本身就是人体的各种功用,即“见闻觉知”。是自然赋予的能力。知觉无为,观照一切而无不为。觉性是一切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基础,若是没有知觉一切都将没有意义。

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到具体的生活里,一个人做自己就好,不要刻意因为某个目的委屈了自己。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自利利他,不要做损人不利已的事。人事都是相互影响的,没有谁能够离开所处的环境而独存,所以善待自己自然会善待别人,古代的圣贤也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上善若水……几近于道”



昨日的回忆


无为无不为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从字面上理解是不做,无不为是无所不为,指没有什么不做。很多人理解不了这句话的含义是没有看清《道德经》中这句话的主语,这里指的是“道”。要理解这句话的意识要结合《道德经》的上下文来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那么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宇宙的万事万物都由到演化而来,那么无需有什么作为,只需顺着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就能无所不为。

既然道是按自身规律来演化,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只需按照“道”的发展演化规律,顺势而为,不让我们的主观意识去干涉、阻碍事务自身按规律发展。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像我们平时看天气预报,如果要下雨,你肯定不能也不会去晒衣服、晒被子、晒谷物,而只会未雨绸缪,去准备关窗户、带好雨伞、雨衣等防雨用品,这就是无为,而雨水会促进种子发芽,农作物生长,土地得到滋润,万物复苏,这是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也就是老子说的无不为。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无为不是不为,无所作为,而是按照“道”的发展规律顺势而为,这样才能顺着宇宙自身的规律发展,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聚灵阵


道家主张“无为”世人共知,历来解释却难以服众。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直译是:什么都不用做,结果什么都做好了。近乎诡辩甚至悖论。专家的解释则弯山曲水,洋洋大观,争持至今未有定论。粤语有一解或可参巧:“为”,一般释为“做”(做事),其实上古通假有多种用法:既可通“会”,指会见,亦可通“卫”,指护卫;更可读“wei”,即粤语“会”,褒可指精明、能干,贬可指精乖、狡猾。《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巫尪何为?”又,《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女何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何为”犹“何会”,意谓有什么本事。《吕氏春秋.慎大》:“墨子为守攻。”又,《吕氏春秋.达鬱》:“故水鬱则为污。”“为”亦“会”也。百里奚妻唱《扊扅歌》:“今日富贵忘我为。”“为”指能干。用粤语解释道家的“无为”思想可表述为:聪明的人不一定什么都“会”,更不用事事亲力亲为;只要任用贤人达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么事都能搞得掂。这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通俗表述,与道家“大智若愚”的思想一致。后世经家把它弄得玄之又玄,实乃牵强附会之说。


望君山人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无思无虑,不妄为。“无不为”,按照常理理解,应该是所要达到的各种目标都可以达到,或者是指所能做的事无所不包,所能达到的境界无所不至。

这句话有问题。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要义,没有争议;“无不为”的观念在《道德经》则显得很另类。它和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表达的一贯思想是矛盾的。

我认为有关考证是对的:《道德经》的早期版本,和王弼注的本来面目,不是“无为而无不为”,应当是,或者象王弼本《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那样表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或者象帛书甲、乙本在对应今本的第三十七章那样,不提“无不为”,只提“道常无为也”。

从各传本看,“无为而无不为”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相矛盾的。可以认定,“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才符合整部书的表述和意思,那么“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错误的文本。

错误发生在哪里呢?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本子,都和王弼本一样,在第三十七章里,都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但上世纪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却是“道恒无名”。郭店楚简本是:“道恒无为也。” 郭店楚简本是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本子,也是公认最接近老子《道德经》原始面貌的本子。进一步支持郭店本的还有后来发现的北大西汉竹简本,竟然也是“道恒无为”。“恒”应当是原文,“恒”改“常”是避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无名”和“无为”,本质上是一样的。

可见,无为而无不为,其中的“无不为”是后加的。

怎么加上去的?

“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非老子本意和《道德经》初文,它是战国末期出现的一种观念,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改造。这种提法出现在庄子外篇、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它是黄老道家的典型理念,但和《道德经》的思想有根本不同了。今本《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的文字,是随着“无不为”理念的流行,为了和老子拉上关系,就直接进入了《道德经》的传写之中。

到底是何时改的,这还不好说。看起来,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他们所依据的本子应该还和帛书本是一致的,那么,这种改动,时间比较晚,但是影响很大,各传世本都未幸免。

“无为而无不为”,是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目的性,这是它和老子《道德经》“无为”本意的根本区别。老子的“无为”是无思无虑,无执无欲,本乎自然。后来的道家,觉得只有“无为”或者“无以为”,无论如何是不能治世的,为了顺应现实政治需要,让道家能通俗地为人接受和参与政治,开拓了新思路,用"“无不为”作为“无为”的目标。

正面看,这句话对于道家政治思想的功利化、现实化,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如果赞成黄老思想,这句话是可以作为理解道家的格言。但是,对于《道德经》,则对“无为”和“无不为”应做到要泾渭分明。





热带雨林的午后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观点,在好多人看来,老子只是一般的出世者,老子是一个消极者,如果这样认为,那真是大错特错。其实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积极者,


老子的这一观点称之为“君王南面之朮”就是统治者管理之术,这应该成为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积极者的有力证据。老子看透了世界,以一般出世人的心来做入世人的事,以貌似消极的方式来达到最积极的目的。老子从“阴”入手,以阴制阳,以阴胜阳,最后达到最大的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像现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管理者,都可以从老子这一观点中汲取智慧,用“无为”去处事,用不善多言去教导员工,不要对员工大苛刻,不要把个人意志去强加给员工,员工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可以达到员工的大信而达到积极的“有为”。



老子观点无为的目的,就是无不为,最后的目的什么都为了,什么都达到了成功,这一观点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为”和“无为”的辨证关系,从“无为”的行为入手,最后达到一个“无不为”的顶峰,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值得我们社会中的人们借鉴和发扬光大!


刘梦辉1445414400581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观点?

老朽是退休外科医师不敢妄称高人,只是悟出点门道,就试做解读权作讨论吧。此语出自《道德经37章》,原文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直译或为可 : 道常无私自作为,而能做到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坚守无道外之私为,天下万物将自行稳定转化。转化中而有私欲发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实阴阳辩证法理。无名之阴阳法理,那亦将强调不道外私欲。都不私欲而以转平静,天下将自行稳定和平发展。

解密老子道法有以下体验。

首先,老子《道德经》是完整中国古典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当由“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三基构成。故择出《道德经》某一句话或某一章节,离开上下文连贯,都不能做出老子道法科学解读,甚至有各种不同解读。如老子哲学是以每四章为一道或法,除一章是总论外,2--37章“道经“阐述了世界九个天道规律,前12章即2--13章是思维科学(人脑)物质与精神相互“难易相成“主导规律;中12章即14--25章是社会科学精神政治与实践经济相互间“高下相倾“主导支配规律;后12章即26--37章是自然科学实践创造与物质财富间“前后相随“主导支配规律。每个天道规律都必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前后四个程序,以此解密37章是物质财富“势成物质有无相生“结果程序,表现为“天下万物(物质财富)都是原有生于已有,新有又生于无“即有无相生辩证法理运势结果。或才是“科学发展观”。

其次,为何“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则无不治”或无为而治”?首先,应明确老子哲学是“唯道”即社会“道治”哲学,非唯心唯物与“人治“主导,故只有站在人与社会是客观“道治“立场上观察问题,才能解读认知解决当今社会所有问题。其次,道治是指”实践经济“有自己固有支配规律,独立存在而不可因侯王意志指令所改变,故老子反复强调侯王对社会实践经济要“无为“要有“不与实践经济规律相争之德而无道外私欲作为”,方能实现实践经济无所不为与稳定大治发展,故古人总是强调无“过欲私欲“方能稳定公正。其次,老子将实践经济支配规律界定为“集体实践与个体创新”辩证法的规律《见道德经2章》,又可将其分为自然科学“物质实践“与社会科学“政治实践“两个不同科学侧面规律,两者又共同组成“实践科学体系“,其医学就属于“实践科学体系“。如马克思主义趋向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生产实践,故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而政治实践趋向于社会侯王臣公将天道支配指令“道理化“政治作为之后,又转化为社会物质实践创新创造动力的治理过程,乃“道内“经济治理职责,故老子称实践经济治理是“不(与经济规律相)争之德与用人之力”《道德经68章》,毛泽东也叫“掌握宏观方向与使用干部”,故道内作为重在“使用干部民众之力“,研究发现是”使用“干部民力发展经济而非直接有为插手管理。澄清观念才能分清“有无与无为“判定标准。

再次,精神政治“长短相形”道法是侯王政治作为支配规律,而实践经济治理则是“宏观道纪调控与使用民众之力”,使用民力重在”民生治理与教育选用“干部人才。“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77章》。故人之道使生存贫富差距加大到一定限度,天之道就会支配社会产生混乱,并常以战争促使社会财富行“损有余而补不足“公平重新配置。老子将五光十色政治目的界定为“为腹不为目“经济目的“《道德经12章》,在经济治理上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道德经75章》。即民之饥荒、民之难治与民之轻死等与上层食税之多、悖道作为与求生贪腐紧密相关。故民生重在贫富生活差距加大,才是最不安全稳定因素,而只有”有道法之明君“者,才能做到“有余以奉天下民众均衡配置”,故可预测:早晚都要建起有一定差距基本生活水准的“保障基本,奉献提奖”半供给制分配体制,基本生活公平配置,才能调动使用干部民众之力。民众治理亦民间疾苦治疗,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而将大多数干部民众从“吃住工、医教养“的民生束缚中解放出来,才是使用干部民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政治行为,故可预测: 中国早晚将“从经济建设中心“转变到“建设绿色社会生态“政治道纪纲领上来,富讲道理,有理才能走遍天下,而以道理政治作为方能调动使用干部民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道德经24章》,即瘸腿者不能站立,上跨者不能前行,只自夸经济增长者不明事理,故不破不立,不中断经济中心,就不能立起新政治道纪,而实现政治经济两腿协调走路发展。谁怕讲政治?只有美国资本主义大佬们,因为讲政治会会揭示其必将死亡的命运,马克思早有预言,不要再“盲目学美“而上当受骗了。基础与社会教育重在“改应试或应试为主教育”纲领根本转变为“应用或应用为主教育为纲“,毛泽东已进行大胆尝试,应研究发扬与完善。用人重在知人善用而不错位,教育使用中选用、教育使用适度而转“两不相伤“,应在“应用教育纲领“主导下,调动从事教育事业干部民众能动性而创建起新基础与社会教育法理规矩。“治人事天,莫若嗇,夫为嗇,是謂早服“《道德经59章》,即治理人事侍奉天道,都莫如嗇刻出道纪纲领,才是叫早服从天道法理支配,“能知古始(古来始动法理),是謂道纪“《道德经14章》,而抓不住道纪纲领,”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会让干部民众无所是从,是毛泽东思想重要方法论。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64章》,或人尽其才,物尽物用,才是“治人事天,莫若嗇”,而实现经济社会规律性和平发展的重要辩证方法论。


春台96245986


举个例子吧。经过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西汉政府为了振兴国家,采取的是什么治国方略呢?黄老之学也!其实就是老子的学说,即政府采取尽量不干预社会生活,由社会休养生息,实现自我恢复的方式,推动经济复苏,即而转为国家强盛的手段。很显然,西汉初年的治国方略是成功的,历经高祖、吕氏、文帝、景帝而至武帝,国家力量日益深厚,终于可以报复白登围困之辱,与匈奴决死一拼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道家又讲究"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讲究"绝圣弃智,大盗乃止;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以论议。"突然又想起一个例子。当年,太行山还是童山秃岭之时,有官员发文称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让荒山变绿岭,让断溪水长流。有太行山的老爷爷致信官员,言道: 莫若封山,断绝放牧,任植被自行恢复。政府认为有道理,听从了老爷爷的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生活在太行大山之中的兄弟姊妹们,有何感悟?深秋已至,极度美丽之太行山脉啊!


用户1275152439659


欢迎关注新国学堂,弘扬创新中华文化,分享国学的新知和新用!

无为而无不为可以理解为“踏踏实实遵守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这非常符合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是将国学与马克思哲学相互结合),当然老子本来的意思恐怕老子自己明白,我们只能尽可能还原他的意思。

我希望我们老祖宗国学的智慧尽量能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所以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和马克思哲学的“遵守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即新国学思路)。这样就很容易明白老子的意思了。

无为=踏实遵守客观规律

无不为≈无所不为≈“为所欲为”=发挥主观能动性

既然无为要求老实地遵守客观规律,在遵守客观规律这个条件下‘做一切都是合理的’,就可以无所不为,无所不为≈为所欲为,可以理解为“充分发挥创造力”

‘道法自然’下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讲‘道法自然’,就是尊重客观规律,道家的无为就是在踏实尊重客观规律下有所作为,既然已经遵守客观规律,接下来就要“无不为”,即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从而实现有为。

天有昼夜,所以我们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尊重客观规律,是道家的无为(而昼伏夜出就是妄为)。但是在白天劳作中,我们要“无不为”,积极发挥自己创造力(主观能动性),只要是劳作做什么都可以,三教九流士农工商,从事任何职业,积极通过劳动创造价值。

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可以理解为“既要尊重规律又充分发挥创造力”

  •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好好听老师所传授知识,从而了解世界一些的规律,这是认识和尊重规律,这是无为;同时我们要积极且独立思考,就是发挥创造力。

  • 比如物理老师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我们老实无为地学习和理解,同时既然‘万’有引力(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我们可否能发挥创造力穷尽思考(无不为):地月引力、日地引力、日月引力等,也就是无不在思考物体间的引力关系。

  • 同时万有引力的规律是客观存在,我们无法摧毁和改变,所以我们要老实去遵守,这就是道家的无为思想。而无不为就是要在尊重客观规律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利用‘万有引力’规律实现人类一切合乎规律的要求。如利用科学规律开展火箭卫星、探月和登月工程、火星工程等航天航空工程,去探索无限宇宙的奥秘。

欢迎关注新国学堂,了解国学的新知和新用!

新国学融媒体


我们来简单地梳理一下老子思想的脉络,就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

第一,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认为,道是主宰世界万物的一切的根本的法则,它不是神,而是一种推动宇宙万物运行的客观存在,虽然它无色无味,你感觉不到它,但是它实实在在地主宰着一切,你甚至无法用语言来定义,因为语言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

第二,道的运行法则是道法自然。所谓的自然,不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风云雷电等具体的现象,而是躲在现象背后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他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改变不了它,只能顺应它,如果你一定要改变,那么一定会受到自然的道的惩罚。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第三,老子的哲学,其实首先是一种政治哲学,是一种关于治国理政的学问。老子作为周朝的图书馆馆长,阅读了大量了上古的典籍,也看到了统治者以有为的措施,去治理天下所带来的弊病:剥削严重、战争频发、生灵涂炭、精神异化等,所以老子要找到一种美好的治国理政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无为而治。

第四,老子的无为的政治哲学,反映到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就是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过一种减法的生活。

下面,好玩的国学就详细解读老子的无为哲学。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老子告诉统治者,应该遵循无为的治国理念。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无论是大自然界还是社会,管理一个国家,都应该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人民的生活本来是什么样,你就要保持这种自然的状态,不要去干扰他,去强迫他。

老子认为,社会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而不是靠外来的力量去改变。统治者采取无为的政策,那么老百姓就会自我成长自我管理,统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就会走上正确的道路,统治者不去打扰社会生活,老百姓自我发展,就会更富强,统治者减少欲望,老百姓自然民心淳朴。这就是无为的理念。

但老子又担心统治者误解了无为的理念,真的变成做吃等死无所事事的懒政,所以老子进一步强调,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用无为的理念,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

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老子说的更加清楚,详解解读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那么,这是否是矛盾的呢?无为如何才能无所不为,如何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上面所说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就是说,无为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你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的精神成长的发展规律,去管理国家,才能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所以,老子认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过一种减法的生活,这样才是自然而然的规律。老子明确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总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好玩的国学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识、经验、记忆——思想,需要我们日积月累,素养才能越好越高。

认知生命、认识大道,却需要我们每天减损,减损又减损,以至于无意主观作为,无意主观作为却没有不可作为的。

争夺天下永远不用滋事扰民、滋生事端。等到天下有了扰民的事端,那就不能争取天下了。

“无为而无不为”是呼应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为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意欲是要讲明“内圣外王”之道。“无为”直指“内圣”——明心见性的觉悟者。“无不为”指“外王”——普度众生、开启民智、造福社会的王道。通俗的讲就是我们作为“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之一的万物之灵——“人”,只有融入自然之道(先内圣),才能无所不能(再外王)。我们生命的内里阴面(心)是一杯“黄河水”,必须要静、净、镜、敬(损之又损),所有的“贪嗔痴慢疑”都沉淀静止,直至这杯水清澈无比(无为)时,才能洞察真正的人性和世界,懂得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生命的外在阳面(思想意识、知识经验、记忆习惯、行为规范)也是一杯“黄河水”,必须要学习、运动、积累、反思、实践,直至能够带动、裹挟水中所有的泥沙、浊物一起流动奔腾。也就是说,内静可内圣(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外动可外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内圣方可外王,内静方可外强。阴阳一体,互为观照,生生不息。无为才可内圣,内圣了才可无所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