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精讀之《五帝本紀》註解--黃帝篇


  • 本紀原文:漢-司馬遷
  • 註解及拓展:卿惟亮

  • 一、原文(括號裡注音、義,翻譯見第二部分)


    《史記》精讀之《五帝本紀》註解--黃帝篇

    黃帝、軒轅、帝鴻氏、有熊氏


    .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strong>xun,四聲,迅速)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strong>不)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strong>幹、戈),以徵不享(<strong>享:進貢),諸侯鹹(<strong>全、都)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strong>陵:通“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strong>yi,種植)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strong>pi,二聲)貔(<strong>pi)貅(<strong>xiu)貙(<strong>chu,一聲)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strong>地名,有多種說法,傾向於今北京延慶阪泉村)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strong>zheng,同“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strong>傾向於:今張家口涿鹿縣)之野,遂禽(<strong>通“擒”

    )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strong>炎帝),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strong>參與,指親自參戰)而徵之,平者去之,披(<strong>開闢)山通道,未嘗寧居(<strong>安頓)。

    . 東至於海,登丸(<strong>fan,凡)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strong>古特指長江),登熊(<strong>熊山:現神農架林區,因為古常有熊)、湘。北逐葷粥(<strong>xun一聲,yu 四聲,古時對匈奴的稱呼),合符(<strong>詳見後)釜山(<strong>fu今涿鹿縣東南),而邑於涿鹿之阿(<strong>阿:山的曲凹之處,喻指山下易守難攻之處)。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strong>ce,四聲,同“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strong>無形、有形,引喻:陰陽、北南等)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strong>gu,通“谷”

    )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strong>lei,二聲)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strong>長江邊);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strong>今雅礱江,金沙江的分支)。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strong>zhuan,xu)也。

    二、翻譯、註解

    1.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叫軒轅。
    2. 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很小的時候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徇齊:反應迅速機敏),長大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透徹、明事理。
    3. 軒轅成長的那個時期,神農氏炎帝的統治逐漸衰弱,諸侯之間互相侵伐,禍害百姓,而神農氏炎帝無力征討。於是軒轅黃帝就學習使用干戈等武器工具,動用武力去討伐那些不來朝拜、不來進貢(不享)神農氏的人。經過一番征討,諸侯都對他表示臣服與追隨。而蚩尤最兇暴,沒有人能夠討伐制服他。
    4. 炎帝有時也想欺凌他人,諸侯們一對比炎帝和黃帝的做法,都臣服於軒轅黃帝(而疏遠炎帝)。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pí,熊的一種)、貔(pí)貅(xiū)、貙(chū,像豹一樣的獸)、虎,等猛獸(用於作戰),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打了三四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
    5. 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於是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蚩尤。
    《史記》精讀之《五帝本紀》註解--黃帝篇

    阪泉之戰、涿鹿之戰、釜山合符、地圖

    6. 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親自參與 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又離去(征討另外一個地方),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7.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今凡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今神農架)、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xūn yù,上古對匈奴的稱呼)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涿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

    8.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設置軍營以自衛。

    《史記》精讀之《五帝本紀》註解--黃帝篇

    黃帝一生,四處征討,四方所到之處,地圖


    9.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這時,萬國(諸侯國)安定,因此(黃帝每一處,就要祭祀鬼神,認為是神的保佑),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

    10.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於是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師)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

    11.他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

    12.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

    13.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徵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

      14.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15.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lei)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

    16.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僕,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zhuan,xu)帝。

    三、知識拓展

    1. 炎帝也是少典的兒子,炎帝是兄,黃帝是弟。上古時期,每一個兒子成家後所繁衍的一代人,就叫“族”。與現今一族人的意思有差別。上古時期,有姓、氏、名、字,四個部分組成一個人“姓名”。
    2. 治五氣:五氣,五行之氣,五方之氣。
    3. 蓺五種:五種,黍、稷、菽、麥、稻。
    4. 阪泉之戰:黃帝在征服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在阪泉進行的一次戰役。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當時打仗的戰場,涉及延慶、北京、冀東地區。司馬遷收集民間傳說,並親身實地考察,將其復原記錄在《史記》中。
    5. 涿鹿之戰:距今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一起,與蚩尤部族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雙方參戰兵力差不多,戰鬥非常慘烈,最後,蚩尤部隊大部分陣亡,黃帝部隊獲勝。
    6. 未嘗寧居、遷徙往來無常處:黃帝一生,南征北戰,很少安定的居住生活於某一處。黃帝一生很是辛勞,常常是部隊開到哪,就住在哪,用軍隊當兩側的保衛。
    7. 北逐葷粥:說明黃帝時期,匈奴就開始侵擾我們華夏民族了。
    8. 合符釜山:又稱“釜山會盟”。合符:用玉、木頭等作成信符(如用兵的虎符),分成幾份(有分成兩份,多份的),不同的首領,各執一份。完成既定目標後,約定在某一個地方,合符,合二為一,以會盟的形式完成約定,召告天下。 . 黃帝經過阪泉、涿鹿兩戰皆捷之後,勢力大增,聲威遠播四方。整個部落聯盟出現了兵禍息、“萬國和”的局面。“合符釜山”:
      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因為它建構了中華一統的雛形。
    9. 祭鬼神:上古時期,認為鬼神什麼都知道,人間有什麼事,鬼神都看在眼裡。人間的事業能夠成功,也是鬼神的幫助。因此,祭祀鬼神,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而且,很多鬼神住在山上,所以經常去登山,並在山上祭祀鬼神。還有望祭的做法。
    10. 迎日推筴(ce):同“策”。迎日,面對日月星辰,進行天文觀察,以進行占星等事,推策,也是用蓍(shī)草等占卜工具,對未來之事進行預測。
    11. 風后、力牧、常先、大鴻:這都是當時的人名。
    12. 幽明之佔:幽明這個詞,很重要。本意是:幽,不明,就是無形的東西。明:就是有形的東西。借指虛實、陰陽等等類似之意。後來,引申為:北,為幽。因為北邊屬水,寒,故幽。南邊,屬火、光亮乾燥,自謂“明”。
    13. 淳化鳥獸蟲蛾:教化這些動物,目的是將“野生”變成“家養”,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品質。黃帝期間,把很多野生的動物,教化成了家養動物。比如:把野雞,馴化成了“家雞”,把“野蟲”養成了蠶。黃帝的老婆,就是養蠶的專家。
    14. 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旁羅,廣泛涉及(日月星辰等方面),讓自己的心、力、耳、目等等,都勤勞起來。最重要、最值得敬佩的是:節儉。也許有些人說,黃帝那時,物質缺乏,因此節儉。其實不然,黃帝本人是很富有的,他認為,所有天下一切物品,都是老天的恩賜,不能浪費!浪費了,也許還有諸侯會送來,但是,這個自然界生成的物品,就從此沒有了。
    15. 有土德之瑞:北邊屬水,東屬木,南屬火,西屬金,中屬土。土德,一方面是仁厚,另一方面是位居中央。黃帝既有仁厚,又居中央,因此曰“黃”。
    16. 嫘祖:前面提到,黃帝老婆,就是養蠶的專家與始祖。
    17. 江水、若水:大兒子青陽,又叫少昊。黃帝讓他去長江邊住著。長江離“首都”新鄭還是近一點,沒辦法的,因為是長子,古代以長為尊,因此長子派居的地方,相對來說要好一點。二兒子就派到西部的邊界(當時)去了,雅礱江,金沙江的分支。這裡面,寄託著黃帝的期望:期望嫡長子,能成材。誰知,嫡長子及其兒子,並沒有“脫穎而出”。最後,是二兒子昌意的兒子,即高陽,有德才,繼承了黃帝的帝位,成了顓頊帝。
    18. 我們中華民族,自稱是炎黃子孫,就是因為炎黃二帝一合併、勢力範圍覆蓋了當時所有被教化了的地方!

    , 尤其是釜山合符後,中華一統的雛形出來了!


    • 本紀原文:漢-司馬遷
    • 註解及拓展:卿惟亮

    《史記》精讀之《五帝本紀》註解--黃帝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