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歸根,張議潮不求富貴,但求忠義和尊嚴(兩宋繁華往事240)

葉落歸根,張議潮不求富貴,但求忠義和尊嚴(兩宋繁華往事240)

張議潮決定派使節向朝廷報捷。

由於道路阻隔,加之山高水長,隔著沙漠、戈壁,還要躲避吐蕃軍隊的搜捕。為了確保將捷報傳到長安,他同時派出了十隊使節,從十個不同的方向出發,目的地都是,長安。每個使節所攜帶的,都是一模一樣的文書。

或許有人會覺得,張議潮有些小題大做了。且不說,剛剛拿下城池,能否守住尚未可知,就急著報捷是否有必要?即便要報捷,用的著那麼浪費人力,派十隊使節嗎?

這也難怪。畢竟隔著千年,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理解,他們重回故國的迫切心情。我們也無法想象,那路途之中的萬般艱難。

不過,歷史給了答案。十隊使節中,最終只有1隊到了長安,其餘的九隊音信全無。他們或死於敵手,或葬身沙漠,或亡與飢渴,或葬腹野獸。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到達長安的這隊使節,領隊是名僧人。他們從沙州出發,從東北方向,繞過了漫漫大漠,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了天德軍(今天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在天德軍防禦使的協助下,最終抵達了長安。這時,距離張議潮沙州起義,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

葉落歸根,張議潮不求富貴,但求忠義和尊嚴(兩宋繁華往事240)


看看地圖,我們就知道,從沙洲(今甘肅敦煌)到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直線距離約1400公里,其中八成以上路途是沙漠,包括巴丹吉林大沙漠、騰格里大沙漠和庫布齊大沙漠等。從天德軍到長安,直線距離約800公里,其間也是山高水長。可想而知,路途之艱難困苦。

據說,當歷經千難萬險、滿面塵土的使節到達長安時,城內萬人空巷,人們紛紛走上街頭,爭相歡迎這些大唐在外流落了六十餘年的遺民。使節哭,市民哭,朱雀大街哭聲一片。大唐天子,亦淚流滿面。

張議潮,原本計劃通知朝廷與其裡外夾攻,共破吐蕃,光復河西之地。無奈派出的使節,音信全無,他只能自力更生。在擋住了吐蕃人的瘋狂反撲後,他以沙州為基地,修繕甲兵、且耕且戰,不斷擴大戰果。

當信使帶回朝廷的讚揚和褒獎後,義軍更是士氣高漲,乘勢向吐蕃發動全面進攻。經過前後三年的苦戰,除涼州外,張議潮收復了河西走廊全境。河西之地,終於重歸大唐版圖。

大唐在沙州建立歸義軍,統領瓜沙等11州,授張議潮歸義軍節度使、11州觀察使,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食邑2000戶,實授300戶。

歸義軍,比起高官厚祿,這個名字,是對英雄更好的褒獎。

幾年後,張議潮親自率軍攻下涼州,拔掉了吐蕃人在河西最後的據點。朝廷晉封張議潮為涼州節度使。至此,議潮的聲望,在河西之地達到頂峰。不過,此時的大唐卻已日薄西山。

葉落歸根,張議潮不求富貴,但求忠義和尊嚴(兩宋繁華往事240)


功成名就之際,有人勸張議潮,乘著朝廷羸弱,留在沙州割據稱王,豈不美哉?他不置一詞。這些人,終究還是小看了他。若是為富貴,他生來就有,又何必一生搏命。他嚮往的是大唐,思念的是故國,追求的是忠義,想要的是尊嚴。

公元867年,起兵近20年,經過無數次血戰,幾乎憑一己之力收復整個河西的張議潮,終於踏上人生最期待的旅程,去一生魂牽夢縈之地,長安。

這年,他69歲,已是古稀之年,鬚髮皆白、步履蹣跚。

大唐帝國,給予了這位民族英雄最隆重的禮遇。長安街頭,鼓樂齊鳴,萬人空巷。放棄乘車禮遇,堅持騎在馬上的老英雄,不斷地欠身、抱拳向市民還禮。此刻,他不似個英雄,更沒有沖天的豪氣,更像久別故鄉的遊子。飽經風霜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堅毅不屈,卻滿是渾濁的老淚。

一生所念,至此,再無所求。

朝廷授義潮為右神武統軍,晉官司徒,職列金吾,並賜給田地宅第。五年後,議潮在長安去世,終年74歲。這位一生夢迴大唐的英雄,永遠、永遠地留在了故國。

試問今天的炎黃子孫,都有議潮這般赤子之心,泱泱中華,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