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张议潮不求富贵,但求忠义和尊严(两宋繁华往事240)

叶落归根,张议潮不求富贵,但求忠义和尊严(两宋繁华往事240)

张议潮决定派使节向朝廷报捷。

由于道路阻隔,加之山高水长,隔着沙漠、戈壁,还要躲避吐蕃军队的搜捕。为了确保将捷报传到长安,他同时派出了十队使节,从十个不同的方向出发,目的地都是,长安。每个使节所携带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文书。

或许有人会觉得,张议潮有些小题大做了。且不说,刚刚拿下城池,能否守住尚未可知,就急着报捷是否有必要?即便要报捷,用的着那么浪费人力,派十队使节吗?

这也难怪。毕竟隔着千年,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理解,他们重回故国的迫切心情。我们也无法想象,那路途之中的万般艰难。

不过,历史给了答案。十队使节中,最终只有1队到了长安,其余的九队音信全无。他们或死于敌手,或葬身沙漠,或亡与饥渴,或葬腹野兽。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到达长安的这队使节,领队是名僧人。他们从沙州出发,从东北方向,绕过了漫漫大漠,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天德军(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在天德军防御使的协助下,最终抵达了长安。这时,距离张议潮沙州起义,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

叶落归根,张议潮不求富贵,但求忠义和尊严(两宋繁华往事240)


看看地图,我们就知道,从沙洲(今甘肃敦煌)到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直线距离约1400公里,其中八成以上路途是沙漠,包括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和库布齐大沙漠等。从天德军到长安,直线距离约800公里,其间也是山高水长。可想而知,路途之艰难困苦。

据说,当历经千难万险、满面尘土的使节到达长安时,城内万人空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争相欢迎这些大唐在外流落了六十余年的遗民。使节哭,市民哭,朱雀大街哭声一片。大唐天子,亦泪流满面。

张议潮,原本计划通知朝廷与其里外夹攻,共破吐蕃,光复河西之地。无奈派出的使节,音信全无,他只能自力更生。在挡住了吐蕃人的疯狂反扑后,他以沙州为基地,修缮甲兵、且耕且战,不断扩大战果。

当信使带回朝廷的赞扬和褒奖后,义军更是士气高涨,乘势向吐蕃发动全面进攻。经过前后三年的苦战,除凉州外,张议潮收复了河西走廊全境。河西之地,终于重归大唐版图。

大唐在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11州,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管内观察处置,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食邑2000户,实授300户。

归义军,比起高官厚禄,这个名字,是对英雄更好的褒奖。

几年后,张议潮亲自率军攻下凉州,拔掉了吐蕃人在河西最后的据点。朝廷晋封张议潮为凉州节度使。至此,议潮的声望,在河西之地达到顶峰。不过,此时的大唐却已日薄西山。

叶落归根,张议潮不求富贵,但求忠义和尊严(两宋繁华往事240)


功成名就之际,有人劝张议潮,乘着朝廷羸弱,留在沙州割据称王,岂不美哉?他不置一词。这些人,终究还是小看了他。若是为富贵,他生来就有,又何必一生搏命。他向往的是大唐,思念的是故国,追求的是忠义,想要的是尊严。

公元867年,起兵近20年,经过无数次血战,几乎凭一己之力收复整个河西的张议潮,终于踏上人生最期待的旅程,去一生魂牵梦萦之地,长安。

这年,他69岁,已是古稀之年,须发皆白、步履蹒跚。

大唐帝国,给予了这位民族英雄最隆重的礼遇。长安街头,鼓乐齐鸣,万人空巷。放弃乘车礼遇,坚持骑在马上的老英雄,不断地欠身、抱拳向市民还礼。此刻,他不似个英雄,更没有冲天的豪气,更像久别故乡的游子。饱经风霜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坚毅不屈,却满是浑浊的老泪。

一生所念,至此,再无所求。

朝廷授义潮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五年后,议潮在长安去世,终年74岁。这位一生梦回大唐的英雄,永远、永远地留在了故国。

试问今天的炎黄子孙,都有议潮这般赤子之心,泱泱中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