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儒学和中医的“结合”——聊聊秀才的新职业:两宋“儒医”的产生

儒学和中医的“结合”——聊聊秀才的新职业:两宋“儒医”的产生

药王孙思邈

儒学和中医,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留给世界文化的瑰宝。如果说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的话,那么中医学就是中国人肉体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刻的影响着几千年来国人生老病死等肌体的健康状态。

古代的儒家秀才们,讲究学而优则仕,次则医。学医治病作为读书人重要的一个谋生出路和理想追求,体现着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文化对于医学的渗透和重视,在此基础上,两宋“儒医”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一、 儒医产生的前提

从儒家学说和医学的本身性质来看,儒学是一种社会人文科学,而医学则是一种科学,用现在的话说,两者分属文理不同学科,

其结合,也就是“儒医”的产生,既是古代中医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儒家学说作为古代中国最核心的人文思想,主动向其他社会维度扩散的结果。

1、 中医学本身的需要

不同于以外科手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医学,中医学从本质上,是一种经验之学。从神话传说里的神农尝百草,到其后各种医学著作的出现,都体现着中医学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特质。

唐代著名的“药王”孙思邈在其医学著作《千金方》的序言之中写到:“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猝,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

儒学和中医的“结合”——聊聊秀才的新职业:两宋“儒医”的产生

孙思邈

这段话是说孙思邈之所以创作《千金方》,是因为“诸方部帙浩博”“求检至难”,所以才删繁就简,整理千金方以方便后人。由此可见,千金方本质上并不是一部原创或者是全新的医学理论著作,而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之上,归纳整理出来的经验之书。

既然是经验之书,就必须要“载之以文字,录之以史册”,能够被后人看懂理解,才能达成其治病救人的初衷。而自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传统的识文认字的读书人,几乎都变成了儒家传人。

在这种基础之上,中医想要传承下去,就必须亲近文人,亲近儒家,靠着这些读书识字的儒家士子们记录学习,才能将前人的经验完整明确的传承给后人。因此说,宋代儒医的产生,是中医学经验之学的本质

决定的,体现着医学传承的内部需要。

2、 以理学为代表的宋儒向社会其他角度的渗透

另一方面,从儒家学问本身来讲,经历过汉唐盛世之后,中国再一次陷入到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许多传承久远的儒家学问失去了根基,在此基础之上,宋朝重整河山,宋儒们面对经历过战乱的洗礼,在儒家学问的继承上也需要重新整理,使其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此基础之上,讲究“格物致知”的理学逐渐压过其他学派,成为宋儒之中的显学。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曾经在《大学章句集注》之中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所谓的“即物而穷其理”,就是说接近,

接触某件事情,然后去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句话其实隐藏着一个理学最高的要义,就是认为天地之间一定有一个最终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唯一真理也是宋儒们想要追求的目标。

在理学这种“格物致知”的思想引导下,宋儒热衷于研究不同事物,将儒家学问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找出那个唯一真理。医学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维度,自然也在宋儒“即物穷理”的范围之内,所以说宋代儒医的产生,也是作为社会主导思想的儒学,自发的向其他社会维度渗透的产物。

儒学和中医的“结合”——聊聊秀才的新职业:两宋“儒医”的产生

朱熹

二、两宋儒医盛行的表现

文人,或者说儒生去做医生,研究医学这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上至秦汉,下及明清,为何要单独将“儒医”的产生归结于宋代呢?这自然与当时儒医盛行的体现有关。

1、 广泛的参与性

一种现象要成为文化,甚至某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标志,一定跟其广泛性有关。宋代之所以能够力压汉唐,成为中国儒医现象产生的源头,是因为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大范围的参与到医学研究中来,是从宋代开始的。

宋代以前,固然有些文人选择研究医学,但因为其数量和范围深度的不够,不能够称之为一种现象。宋代儒生对于医学的研究,几乎可以说达到了普遍参与的地步,就连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大文豪,大诗人,也多是隐藏的医学家。

比如被称之为“词中之龙”的大文豪苏轼,也参与到医学研究之中。后人整理的《苏沈良方》序中记载:“《苏沈良方》十五卷,以藏本卷数较之,虽合沈氏,却杂以苏说。”

这段话是说,《苏沈良方》这本书十五卷,虽然打着沈括的名义,却加上了苏轼在医药学的著作,由此可见,东坡先生不仅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个隐藏的医学家,至少也是资深的医学爱好者,否则也不可能开出药方,还被后人记载下来。

儒学和中医的“结合”——聊聊秀才的新职业:两宋“儒医”的产生

苏轼

2、 宋代儒医著作的丰富

除了广泛的参与性之外,宋代儒医盛行还表现在各种儒生所著的医学著作的丰富上。在宋代以前,中医药学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但真正成为典籍,被后世继承下来的,却并不多。

宋代儒生在此基础上,自发的参与到医学研究之中,大量的医学著作由此产生,包括前文提到的《苏沈良方》在内,诸如《备用本草》等等医学著作,都是儒生们参与研究整理,并流传于世的。综上,宋代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儒医”产生的肇始,跟当时儒生士人们广泛的参与到医学的研究整理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两宋儒医对后世的影响

1、儒医的产生对于当时医学和儒生的双重意义

在宋代以前,儒生和医生这两个职业,看似只差一个字,但地位却千差万别。在以

“士农工商”为阶级划分的古代中国,儒生自不用说,医生却是在很长时间内被划为“工”的范围之类,地位仅仅比最底层的商人略高。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里写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可见一直到了唐代,医生的地位还与乐师百工之人一样,处于社会的底层。到了宋朝,在儒学向医学渗透的过程之中,医生的地位也逐渐拔高,成为读书人除了当官之外一个重要的选择。

儒学和中医的“结合”——聊聊秀才的新职业:两宋“儒医”的产生

民国初年的名医谢观曾经在《中国源流论》中说:“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医生从“百工”演变为“士大夫之业”的过程,也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单从医学的角度上讲,医生社会地位的上升,自然会导致社会精英逐渐向医学靠拢,推动并加速医学的发展,为其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同时,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们都讲究“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人人都想着读书中状元,这在宋朝以前,人口数量较少,读书人更少的时代,自然是没什么问题。可到了宋朝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口的暴增,读书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这些读书之中,能考上进士做官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考不上进士,也得谋求生路,偏偏因为读书而“手不能提,肩不能抗”,陷入一个进退维谷的处境,儒医的产生,为这些人提供了

一个体面,又有成就感的职业,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儒医的产生对于社会文化的意义

另一方面,从社会文化角度的层面看,儒学向医学的渗透,为儒学向其他社会维度渗透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既然曾经作为“工”的医生可以与儒家学问结合,产生儒医,那么为什么“士农工商”最底层的商人,不能和儒家学问合流呢?

事实上,随着儒学不断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代表着统治者的少数阶层,演变成深入整个社会的主体思想,儒商这个概念,在宋代以后的历史之中,也开始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儒医概念的延续和发展。

儒学和中医的“结合”——聊聊秀才的新职业:两宋“儒医”的产生

四、总结

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或者现实一点说是一种职业,儒医在宋代的产生,不仅对中国古代中医学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更为画地为牢的儒生秀才群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职业方向。

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官已经成为奢望的那些儒生们眼中,儒医这个职业,也算是“兼济天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大量文人投入到医生和医学的行业之中来,治病救人,这可谓是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历史上,少见的一抹暖色。

参考文献:

1、《宋史》

2、《旧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