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1989年底,在北京首都机场的停机坪上,一位耄耋老妇人被人用担架抬下飞机,并被直接送到了景山医院,翌年的3月25日,她在病榻上度过了自己90周岁生日,此后她的健康每况日下,于1990年5月16日走完了自己漂泊的一生,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叶落归根的愿望,长眠在她出生的这片热土上,这位耄耋老妇人就是五四时期一代才女,与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林徽因等人齐名的女作家,并与国立武汉大学袁昌英、苏雪林并称“珞珈三杰”的凌淑华。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

凌淑华(1900—1990)原名凌瑞棠,广东番禹人,出生于北京,其父凌福彭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与乡党康有为是同榜进士,曾历任户部主事、天津知府、保定知府、天津道长芦盐运使、顺天府尹和直隶布政使等职,当时的封建士大夫有许多人都是三妻六妾,凌福彭也娶了多房姨太太,而凌淑华是其三姨太李若兰所生,在其姐妹中排行第三,在15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

凌福彭是一个守旧派,他没有参与其同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否则不是被砍头就是流亡海外,而精于词章并酷爱绘画的他,曾与京城许多画家过从甚密,家里常有文人墨客出入,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熏陶和影响之下,凌淑华也是从小就喜欢画画并经常到处涂鸦,凌福彭的朋友王竹林是宫廷画家,见到她的涂鸦之后,认为这个小丫头有绘画的天赋,愿意教她学习绘画。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左四)与父亲(左三)等人合影

凌福彭给女儿凌淑华请的老师可不止一个,除王竹林之外,缪素筠、辜鸿铭、郝漱玉等人都曾当过凌淑华的老师,他们可都是赫赫有名之人,其中缪素筠还曾是慈禧的御用画家,只是凌淑华与其学画时间并不长,缪素筠就因病去世了,而辜鸿铭则是北京大学学富五车的著名教授,尤其精通西方多种语言,凌淑华曾受教于辜鸿铭学习古典诗词和英语,在这样一个起跑线上,想不成才都难。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的绘画

辛亥革命之后,凌福彭没有追随清王朝殉葬,由于他曾在天津知府任内政绩突出,颇得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赏识,曾被袁世凯保举为顺天府尹,是袁世凯手下得力干将,当袁世凯执掌北洋政府之后,凌福彭也是顺应时事改换门庭,很快就成为北洋政府的大员,在袁世凯以“中央政治会议”代行国会职权时,曾出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会参政等职。

凌淑华曾就读于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这所位于天津的学校创建于1906年,初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1916年著名教育家齐国梁出任校长时更名为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这是一所专门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学校,刘清扬、郭隆真、许广平、邓颖超等杰出女性都曾是该校校友,凌淑华是否与她们产生过交集,还缺少史料证实。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

1922年秋,凌淑华考入燕京大学预科,此时燕园刚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完成校园规划设计,一年以后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副修日文,在燕园文化氛围影响下开始了文学创作,曾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女儿身世太凄凉》、《资本家之圣诞》、《我那件事对不起他》、《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等小说和散文等作品。

而燕园内的博雅塔和未名湖,又都是绝佳的奇景,自幼喜欢绘画并受名家点拨的凌淑华,常常情不自禁地挥洒画笔,美丽的燕园到处都有凌淑华的身影,其出身、美貌和才华使她成为燕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

1924年4月,梁启超和蔡元培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北京大学教授陈源和徐志摩等人被指定负责接待泰戈尔一行,并由徐志摩担任英文翻译,当时由陈师曾和齐白石等人组织的“北京画会”刚成立,这二人与凌淑华也都有师生关系,因此想借用凌淑华的大客厅“小姐家的大书房”举行茶话会招待泰戈尔一行。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林徽因等人与泰戈尔合影

正是这次在自己家里接待泰戈尔等人,让凌淑华出尽了风头,并由此结识了胡适、陈源、徐志摩、林徽因、丁西林等社会名流,其中陈源成为她的恋人,而徐志摩成为她的“蓝颜知己”,林徽因则成为她的闺蜜,可谓是风光无限且收获满满。

1924年底,由胡适、王世杰、陈源、徐志摩等人策划的《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由王世杰担任总编辑,陈源负责主编其中的《闲话》栏目,凌淑华自然成为撰稿人之一,而奠定其在文坛地位的《酒后》就是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的《酒后》

1926年6月,凌淑华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被主持故宫博物院的李石曾聘用,李家与凌家是世家,李石曾安排凌淑华在书法绘画部门工作,当年7月与陈源结婚,第二年秋天夫妇俩去日本旅行时,凌淑华借机留在京都研习日本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

1928年初春,凌淑华在新月书店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花之寺》,这是陈源在其创作的小说中选编的,而为《花之寺》作序的则是徐志摩,这也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他人作序,由此可以看出凌淑华与徐志摩之间的深厚关系。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短篇小说集《花之寺》

1929年2月,陈源好友王世杰出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时,热情邀请陈源担任文学院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凌淑华随丈夫陈源欣然前往武昌,但陈源却恪守西方职场规则,没有聘用自己的妻子在文学院任教,此时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而已,只是偶尔在文学院兼课,由于武大校园正在规划之中,教授们的住宿条件也很差,这让住惯了北京深宅大院的凌淑华很不习惯。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与陈源合影

1931年的暑期,为了躲避武汉的酷热,凌淑华携女儿陈小滢回到北平避暑,京城内的一些文人墨客经常来访,徐志摩更是频频登门拜访,并将装有自己一些书信、日记等非常私密的皮箱交给凌淑华代为保管,从中可以看出徐志摩对凌淑华的信赖,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之后,还曾因这个皮箱而酿成“八宝箱”事件,因为这个皮箱牵涉到了胡适、林徽因、陆小曼等人。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左起:袁昌英、凌淑华、苏雪林

武汉大学于1932年迁至珞珈山校址之后,凌淑华随陈源居住在美丽的珞珈山上,并将寓所称之为“双佳楼”,期间凌淑华与袁昌英、苏雪林过从甚密,成为珞珈山上的文学挚友,三人经常在一起畅谈文学,度过了一段静谧而美好的时光,三人常有佳作问世,被圈内人誉为“珞珈三杰”。

1935年2月,《武汉日报》社聘请凌淑华担任主编创办副刊《现代文艺》,这算是凌淑华的第二份正式职业,正是在此职位上,让凌淑华有机会结识了更多的作家,这也是她相对快乐的时光,胡适到武汉大学讲学时,曾与武汉大学部分教授合影留念,在这幅照片中也包括“珞珈三杰”。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胡适与“珞珈三杰”等人合影

正是在这段比较安逸的时期,凌淑华的生活被来自英国的青年诗人朱利安搅乱了一池春水,朱利安是以外聘教师的身份进入武大文学院的,与其身份相似的还有在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任教的英国诗人燕卜荪,初到中国的朱利安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了许多困难,院长夫人凌淑华由于没有出国的经历,对来自异邦的英国小伙也充满了好奇之心,其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给予了朱利安许多帮助,而结果竟让朱利安狂热地爱上了凌淑华。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朱利安

几十年以后,旅英作家虹影根据朱利安生前遗留下来的资料,创作了一本名为《K》的小说,讲述了朱利安与凌淑华夫妇之间的感情纠葛的故事,1999年在台湾出版发行时曾轰动一时,并有多种译本在许多国家出版。

中日“淞沪会战”之后,武汉很快又成为中日之间的主战场,国立武汉大学在校长王星拱的带领下迁至四川乐山办学,凌淑华携女儿陈小滢也到了乐山,但战时乐山条件异常艰苦,大小姐出身的凌淑华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于1939年回北平为母亲奔丧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四川乐山。

1943年,陈源被国民政府派往英国伦敦,在“中英文化协会”任职,当时伦敦经常遭到德国空军的大轰炸,凌淑华和女儿也就没有前往英国与丈夫团聚,直到1946年陈源被派往巴黎出任中华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时,凌淑华才携陈小滢与陈源团聚,从此在海外漂泊,陈源时常奔波在巴黎和伦敦之间,而凌淑华与女儿则侨居在伦敦,这其中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夫妻感情上的问题。

1953年凌淑华在伦敦出版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古韵》,其封建家庭背景一度引起西方读者的浓厚兴趣,从而成为英国的一部畅销书,除了创作和绘画之外,讲学也是凌淑华晚年的一个重要内容,她曾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讲学。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古韵》

1965年法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法国外交部要求台湾尽快关闭中华民国驻法大使馆,相关人员相继撤离后,唯独陈源不愿离开,被法警强制带离,陈源深感耻辱而导致血压升高,期间曾几次中风,最终于1970年3月在伦敦去世,由于陈源曾与鲁迅进行过笔战,在大陆是一个“反动文人”形象,关于他的介绍很少,是一个被尘封的历史人物。

凌淑华:一代才女,叶落归根

凌淑华与陈源在法国留影

1979年,年近八十的凌淑华罹患乳腺癌,此时的她更是思念故乡北京,那是她出生和成长之地,她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遂于1989年12月被女儿女婿送回北京,住院期间曾在老舍先生儿子舒乙的帮助下,回到她以前生活过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了却了她人生最后的愿望。

尽管凌淑华与陈源在感情上存在嫌隙,一生也是聚少离多,即便有机会生活在一起,也是刻意地分开,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成就了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凌淑华最终也是作为无锡人的儿媳妇,与陈源合葬在无锡的土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