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没实现兴复汉室?

用户6502379185851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统一汉室?

我认为并不是诸葛亮的政治、战略、战术思想不行的愿因,而是东汉未年经过朝庭内乱和农民起义后,出现了十八路诸候割局的局面,而这个时候正是有政治远见的军事集团吞并其它诸候,扩充自己实力的时候,这个时机被曹操把握住了。

而当时的刘备刘皇叔基本上就关、张二弟,几乎就是穷光蛋,根本无力把握时局和战机,等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天下大势基本定局,要不是火烧战船曹操战败,刘备就成了煮熟的鸭子,天下就没刘备、诸葛亮的份了,这才勉强争得了一席之地。

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维护这个局面已成正确的战略方针,从整体大局上看,已没有任何好的机会和行势让诸葛亮统一天下,诸葛亮作再多的努力,取得的也只能是局部上的、战术上的小胜利,丝毫不俱备战略意义!


阳光4832188218510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我们经过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本事一统天下的,只不过以下几点原因致使诸葛亮最终不能北伐成功,回复汉室。

蜀国的内因:

一、失去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着急夺荆州大败,蜀军由盛转衰,也失去了隆中对策时两路北伐的先天条件。

二、战争劳命伤财:蜀国失去荆州后,经济只靠益州一地,而连年的战争,东伐孙权、南征孟获、数次北伐,导致国库空虚,百姓困苦。

三、用人错误:诸葛亮一开始选错人才,用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相反没有任用魏延之策,偷袭魏国后方长安,错过了第一次北伐攻克魏国的机会。

四、内部政权分裂:蜀国内部看似风平浪静,但是荆州派(诸葛亮)、东州派(法正、李严)、益州派(李恢、黄权)几个派系明争暗斗,又有孟达反叛、南王叛乱等事令诸葛亮首尾难顾。

五、人才缺少:诸葛亮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培养蜀国的人才梯队,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死后,蜀国后期人才凋零,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华作先锋。

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魏国经济雄厚:三国时期,北方经济本来就比南方好,虽久经战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曹操统一北方后,又推行一系列政策,经济迅速恢复,实力壮大。

二、魏主三代明君: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提出来的时候,万万没想到曹家三代明君,自曹操去世后,曹丕、曹睿也把北方治理得当,民心所顺。

三、对手太强:

大家都知道蜀道难,粮草难以供应,而司马懿用兵谨慎,数次以持久战拖耗蜀军,屡试不爽。

四、东吴韬光养晦:东吴每次和蜀国答应一起北伐,而聪明的吴国都是,蜀国胜则出兵,蜀国败则退兵,没能给魏国造成两头不顾的危险。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原因,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历史TOP榜


这个道理很简单,历史上除了汉高祖在能从蜀地,暗度陈仓,杀到汉中,在与项羽争霸过程中取得了天下,还有没有相同的案例?


相同的地点,暗度陈仓这种计谋也只有用一次。除此之外就得拼硬实力了。

刘备的起家

实际上从刘备的起家到衰败,与东吴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虽然当时在隆中,诸葛亮与刘备制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但是实际上如何实现,当时是没有具体方案。只能在荆州陇人心,扩大影响力。

而赤壁一战,东吴为了抵抗曹操的入侵,与刘备结盟,让刘备有了更大政治舞台,而且接收了刘表的小部分军队,在荆州有相当高的人气。经过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而且刘备趁双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扩大了地盘,占领荆州南部三郡。东吴只能默认了这种结果,战后,东吴还是担心曹操卷土重来,必须还得依靠孙刘联盟,所以,孙权还把妹子嫁给了刘备。


而刘备不但没有收敛行为,反而变本加厉以同盟和妹夫的身份借到了荆州南郡(在鲁肃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成功)。实现了打通进攻益州的通道。实现了在隆中的战略目标:三国鼎立。


即使后来,刘备取了益州,蜀国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候从综合国力而言,三国之中还是最差的一位。这时,孙权开始发难,欲讨回荆州。

蜀的盛极必衰的过程

一方面当时刘备也承诺了取得了益州就归还荆州。

另一方面,驻守荆州的关羽经常与东吴搞摩擦,没有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

所以,在关羽进攻樊城,刘备在汉中与曹操打仗,让曹操感到了威协。所以,魏吴开始联手,东吴本来也咽不下这口气,很快就达成共识,东吴趁关羽攻打樊城时,偷袭了荆州,断了关羽后路,并且诛杀关羽成功。不仅把刘备所占的所有荆州地盘全部收回,而且上庸的蜀将也被 近投了曹操。此消彼长,蜀的国力更弱了。

加上两年后,刘备伐吴,夷陵一战,损失大半兵力,整个有生力量更加被削弱。在刘备死后,蜀国已经开始走向衰弱。

民心散,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掌管大局。采取了种种修生养息的措施,平定民少数民族的叛乱,让国力逐渐恢复,但短期内无法达到强盛时期的国力。


最强大的是魏,其次是吴,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领土来比较的话,

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

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

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

拿人口来比较的话,蜀当时的人口有28万户、94万人(《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

吴当时的人口有52.3万户、230万人(《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晋阳秋》);

与蜀吴相比,魏的人口有66万户、443万人(此数字是从《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中记载的魏灭蜀时的总人口中减去前述蜀的人口得来的)。吴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吴的一半。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在实现了与吴重修旧好和完成了南方平定之后,于建兴六年(228)正月,终于开始了他消灭曹魏恢复中原的北伐。对于以汉王朝正统继承者自居的蜀来说,国家的至高使命就是消灭篡权者魏,为达到这个目的,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在所不辞。

诸葛亮从前一年起就率军进驻汉中,开始进行周到细致的准备。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也正是从汉中进军中原,消灭了项羽取得了天下。对继承了刘备遗志的诸葛亮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现汉王朝的辉煌历史。在与吴的同盟关系上诸葛亮不惜做出让步,也正是为了北伐的成功。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疏的《出师表》里,明确记述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要“兴复汉室,迁于旧都”。

很可惜,街亭失守,前功尽弃, 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斩了一个马谡不了了之。

此外,沿汉水东下虽然可以到达荆州,但是途中要经过上庸,驻守上庸的孟达已经投靠了魏。诸葛亮这时写信给孟达,劝说他再次归顺于蜀。曹丕死后,孟达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不安,对诸葛亮的话很动心。可是,这些都被司马懿觉察到了,他派人杀了孟达,使诸葛亮的计划还没开始就受到了挫折。


一方面,魏国有了司马懿这位军事天才在与之抗衡,诸葛亮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局部战争各有胜负。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邽对峙,大破魏军,获首级三千。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军,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战死。张郃的死也算是替马谡报了仇。


再次回到综合国力,从成都到汉中,路途遥远,粮草运输不方便,而且蜀国老百姓经过连年的战争,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才出现李严筹粮不利,诸葛亮最后的努力付之东流,即使这一次李严筹粮成功,诸葛亮也未必能成功。

实在是没钱,耗不起,这是北伐失败是了重要的原因。

鉴于前面几次北伐都因粮草供给不足而失败,诸葛亮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劝农讲武,积极备战。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调集十万大军,由褒斜道再次北伐。诸葛亮到达郿县后,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设营。这次诸葛亮不仅使用了木牛、流马运送兵粮,还在五丈原一带分兵屯田,作长久之计。

但因司马懿采取固守不出的战术,就一个字“耗”。无论诸葛亮用什么手段都不济于事。

双方对峙百余日没有结果。到了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其次本地群众、知识份子对恢复汉室不再热情

对于蜀来说,更为不幸的是不仅来自北方的名士不尽力配合,就连蜀本地的知识分子也对蜀的前途持冷淡态度,甚至对魏更有好感。

蜀的学问中心在位于成都东北部的广汉郡。其特征是盛行谶纬,也就是预言之学。

广汉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独特的青铜器文化三星堆文化的所在地,可以想象,这种古代独特的文化在这一地区被中国化,儒教广泛普及之后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得到继承,形成了重视预言的风气。

到了后汉时代,广汉的谶纬学者也一直层出不穷。对刘璋之父刘焉说蜀地有皇帝之气的,也是广汉学者董扶。另外,名声稍次于董扶的还有周舒。

周舒在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春秋纬》中的预言时说,“当涂高”就是指魏,他的话在乡党学者里引起反响。与董扶齐名的还有任安,任安的弟子杜琼也说:“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现在日语中还有“法曹”一词)。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他们不惜牵强附会,认为这都是曹氏要取代天下的预兆。

当时蜀国学问最高的大学者谯周就是杜琼的弟子。谯周效仿老师杜琼解释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就是说刘备和刘禅,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就是“准备禅让”,暗示蜀将被魏所取代。

最后劝后主投降的人正这位知识份子谯周。所以内部不各谐,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国内ERP专题


关于这个问题,壹零壹肆来回答,如有不当之处,烦请指正。

诸葛亮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据史料《诸葛亮集》记载,刘备逝世后,曹魏方面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都先后给诸葛亮写过劝降书。诸葛亮并未一一作回复,而是做了《正议》一文,公开表明态度。文章写得气势磅礴大义凛然,文章最后一句,可以看作诸葛亮对北伐战争性质的认识,这就是“据正道而临有罪”。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他发动的北伐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但是“据正道而临有罪”这种说法,做政治口号可以,用来鼓舞士气也可以。倘若当真了,那就是书呆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无论曹魏、蜀汉、东吴谁出来收拾河山,一统天下,让人民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便都是正义的。

实际上,曹魏方面也并没有什么“负罪感”。曹操至死不敢称帝,并不是因为自知“篡汉有罪”,而是与士族阶级有矛盾。士族既看不起他这个“赘阉遗丑”,也不喜欢他那个“唯才是举”。但是,曹丕通过“九品中正制”,已经与士族和解,士族阶级已经支持曹魏政权了,正是一片“安定团结”,诸葛亮其实是心里有数的。诸葛亮很清楚“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曹魏,并不是一推就倒,可以摧枯拉朽的。

第二,益州非进取之地。

蜀汉虽以正统自居,实际情况却不过据守一州,偏霸一隅。蜀汉虽是小国但是有雄心,“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想法一直没变。这里说的主要是刘备、诸葛亮在世时的情况。诸葛亮去世后,事情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刘禅、蒋琬、费祎,都对北伐不感兴趣。

想当年公孙述在成都建号立国,盘踞蜀地十二年之久,多次出入三峡,也未能跨有荆益。后来刘焉入蜀,就是为了避世乱而求自保。原因就在于蜀这个地方,避难可以,守成可以,作为“北定中原”的根据地不可以。益州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剑阁之守,夔门之险,再加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挡住了别人,也关闭了自己。所以,刘备入蜀,既是进了保险箱,也是进了死胡同。

第三,诸葛亮非将略之才。

曹魏非速亡之国,此为不得天时;益州非进取之地,此为不得地利。蜀汉方面能有的优势,也就只剩下“人和”。可惜,就连这个优势,也要打折扣。诸葛亮执政以后,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和依法治国,蜀国没有发生刘焉、刘璋父子时代的那种动乱。但是,蜀汉政权内部矛盾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正是这个矛盾,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并且诸葛亮并不具备统领三军夺取天下的条件。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却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三国志》评价诸葛亮的特点,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他的军事才能。军事才能当中,治军又优于用兵。所以,诸葛亮治国,绝对一流;治军,也没有问题。但要说设奇谋、出奇兵,那就不是他的强项了。

以上三点,就是诸葛亮兴复汉室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壹零壹肆


大家好、我是泉泉小先生!

诸葛亮,一个被后世铭记的历史人物,一个被套上神话色彩,无所不能的奇人!相信很多爱好三国的朋友都感到困惑和不理解,这样的人物居然没有帮助蜀汉统一三国,延续两汉的香火!

记得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水镜先生司马徽断言道“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事实确实如此,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汉庭已经无力控制这个社会局面了,自黄巾之乱后,原本还对汉庭存有畏惧之心的人纷纷自立割据,划土自立,一时间,诸侯并起,战火纷飞,各诸侯借剿匪之名食地自肥,割据一方。如此一个落魄到极点的汉朝,是根本扶不起来的,刘备也仅仅是借着汉室的余威为自己竖起大旗罢了,心里想的都是皇帝梦!

三国当中,吴魏占据的是广阔的中原地区和素有渔米之乡,被经营三代的江南,诸葛亮所在的蜀地呢,虽然也号称“沃土千里,养兵百万”,却依然不能和吴魏相比,一是地理位置太偏,即使粮草足备,进军中原也是劳师远征,损耗巨大,得不偿失;再者蜀地山川环绕,偏安一隅尚可,一旦出师,最严重的就是粮草供应不上的重大问题,从六出祁山不难看出来!

关羽大意失了荆州,荆州连接中原腹地,又可兵锋指向东吴,水陆两路四通八达,蜀国一丢此地,争雄就没诸葛亮的事了,想当年刘备为张飞之死以举国之力征伐东吴,根本原因是想要重夺战略要地,要不,你以为刘备真的为兄弟之情犯傻啊,他已称帝,不得不这么做,最后还败在陆逊手下,夷陵一把大火,如同赤壁之火,烧的刘备国力一空。打仗就是打钱,蜀国没有国力支撑,诸葛亮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安能不败!

所以诸葛亮真的是生不逢时啊!各位觉得呢!


泉泉小先生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很有名: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卧龙先生诸葛亮27岁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到54岁时陨落于五丈原,奋斗了27年,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始终无法更进一步,统一天下。或许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来通过韩信与诸葛亮的对比,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没能兴复汉室。

先说说韩信。韩信刚出道时,默默无闻,在战神项羽的帐下做执戟郎中,就是一个保安大队长。但韩信就是韩信,不甘心一直做个跑龙套的,就多次给项羽建言献策,希望得到重用,结果项羽言不听计不从。韩信弃暗投明,加盟到刘邦阵营,并在夏侯婴和萧何的帮助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韩信就是韩信,出手就是不同凡响,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就带着汉军还定三秦,并逼得名将章邯自杀,接着又打败魏、赵、代、韩、燕、齐和楚国龙且将军,相当于把战国七雄重新吊打了一遍。最后设十面埋伏之计,逼得老东家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凄凉境地,最后在乌江边自刎。韩信只用四年时间,便帮助刘邦收服群雄,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

同样是在巴蜀之地起家,诸葛亮为什么没能成功复制韩信的成功呢?

首先应该是对手不一样。韩信面对的主要对手只有项羽,其他的名将章邯、陈馀、田横、龙且都只有被吊打的份。而项羽又是只逞匹夫之勇、刚愎自用的人——用兵比不上韩信,收买人心比不上刘邦,搞阴谋诡计比不上张良、陈平,失败在所难免。

诸葛亮的对手则难搞很多,且不说东吴方面的周瑜、陆逊,光是曹魏这边就让人受不了。一是曹操,一个被誉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一听就不是善茬。曹操手下文有荀彧、郭嘉等谋臣,武有五子上将,足与蜀汉五虎上将分庭抗礼。好不容易把曹操熬到挂了,曹魏里又出来个司马懿。司马懿有一副让人忌惮的狼顾之相,江湖人称“冢虎”,这外号一听好像也没比“卧龙”“凤雏”差多少。虽然司马懿智谋、用兵均不如诸葛亮,但其极善隐忍,一直都用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对付诸葛亮的火力全开,诸葛亮每次重拳出击都打在棉花上,无功而返,也是很恼火却无可奈何。

由此观之,诸葛亮所遇到的对手要比韩信的对手高上几个水平,统一天下的难度也高上几个级别。

还有一点,就是时机。刘邦登坛拜将,封韩信做大将军时,虽然名义上是项羽收服了各路诸侯,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陈馀、田横、彭越等都在造项羽的反,项羽这边忙着扑火,韩信可以从容淡定地带着汉军一路从西到东,分而歼之;而诸葛亮刚出山时,曹操已经灭了袁绍、吕布等各路群雄,统一了长江以北的中国,正带着大军杀往荆州而来。诸葛亮刚跟着刘备混,就得先跟着他抱头鼠窜,一顿逃跑。

当然,诸葛亮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尽人事、听天命,六出祁山已是尽自己所能,至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那或许真的是天命不可违,上天助曹不助刘呐!即使是诸葛孔明这样的大神,也只能徒呼奈何!





追逐孔方兄


诸葛亮出生于181年,卒于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有了隆中对,为刘备出谋划策,出使东吴联合东吴孙权,对抗曹操,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夺得荆州。后攻取益州,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七擒孟获,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只实现了一半,建立了蜀汉政权,由于他过劳成疾,还来不及统一天下,就英年早逝了,如果他活到80岁,就有可能实现兴复汉室。在诸葛亮有生之年为什么没实现兴复汉室?本人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综合国力不强,人口少。蜀国处与云贵高原,粮食生产有限,在农耕时代,粮食产量增收要靠人力,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况且年年战争,人越来越减少。他不注重生产搞经济发展,而急于北伐,五次北伐皆无功而返。

二是蜀国强大时未抓住机遇。在占据荆州时没乘势而上北伐,扩大地盘。没有联吴一起北伐,当时都势均力敌,一方未能胜过一方。

三是蜀国人才未尽其才,诸葛亮不注重培养后备人才。五次北伐时大将关羽、张飞,马超皆死,蜀国缺乏大将。而仅有的也没有发挥出最大作用。关羽攻曹时没有相助,也没有相救,是不是他们不合。

四是蜀国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导致后勤保障不足。

五是蜀国刘禅昏庸无能,未守住诸葛亮的策略,没有充分利用少数民族。

总而言之,未实现兴复汉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统一天下靠的不仅仅是军事,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的较量。


夏雪峰


诸葛亮纵有经天为地之才,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但也无力改变现状。 所谓行军打仗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恰恰相反蜀国没有占到。

其实,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虽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好像和蜀汉一点关系没有。诸葛亮出山时虽然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但世事变化无常。

自从刘备去世托付诸葛亮帮其完成汉室统一,诸葛亮六出岐山,直到病逝于五丈原。 都没能帮刘备完成统一,其实,在三足鼎立局面行成之后,在想以蜀汉之力统一中原已经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关羽、张飞、刘备相继去世,蜀汉几乎已经无大将可用。

而且曹操魏营之中依然是人才济济,仅一个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就能与诸葛亮斗智斗法,何况还有张辽、徐晃、曹仁等众多武将。 极大的阻碍了北伐的进程,也是刘备想要兴复汉室的最大对手。从整体实力相比,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多年战争劳民伤财,国力日渐衰落,人心不齐,难成大事。

再者就是汉室气数已尽,百姓对兴复汉室也没有多大期盼,而且后主刘禅本就不是胸怀天下之人,他贪图享乐,能够成为一帮之主已经很满足,朝中大臣以及刘禅对北伐也并不在意,因此诸葛亮北伐之路虽然悲壮豪迈,结局却令人惋惜。

种种的原因,导致诸葛亮纵使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排兵布阵样样精通。也难以兴复汉室。








带你走进中国历史长河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北方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无家可归的刘备不得已投靠荆州刘表,镇守新野,求贤若渴之际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了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的具体规划,凭借这个《隆中对》 :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刘关张三兄弟在诸葛亮的智慧部署下,很快在赤壁大战后占据了荆州大部分郡县,站稳了脚跟,紧接着夺取了西川益州五十四州,又从曹操大军虎狼之师的口中取得了东川汉中,实现了 据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刘备占有荆益两州,自称汉中王,三分天下占有其一。按道理,蜀国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而且拥有旷世奇才诸葛孔明这个大谋士,统一大业安能不成?但是事实上,后世唯有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佳句,说到这里难免让人唏嘘。。。蜀国当时在那么好环境下,诸葛孔明为何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并且最终走向灭亡?  

  在隆中,诸葛亮策划了以荆州为家,占益州建立基业的初步目标,都一步步顺利实现了。但是,刚刚占领了益州和汉中,关羽关云长却兵败身死丢了荆州,蜀汉顿时失去了起家的大本营,军事优势大减,国土局限于益州和汉中两个盆地中,崇山峻岭的阻隔极大的限制了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的蜀汉大军不能北定中原的第一个原因:失掉了荆州这个有力的臂膀,这是客观原因之一。  

  其二,魏国和蜀国的综合实力相比,蜀国太逊了,魏国拥有东北、华北、中原、西北和南方北部地区,号称十二州,郡县百千计,户数六十六万多,人口四百四十万,土地面积四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然而蜀国只有益州一个州的版图,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土地和人口都太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无法和魏国抗衡。诸葛亮七出祁山,多次因粮草供应不上而功败垂成,后期虽然屯田于五丈原,但已无力回天了。  

  其三是,孔明智慧超群,但过于谨慎,缺乏大手笔的超常打法,以致失去了绝好的战机。一出祁山时,大将魏延献计请率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北距长安不足五十里,配合诸葛亮出陈仓的大军,咸阳以西唾手可得,长安指日可得。但是诸葛亮否决了这条绝妙战计,痛失快速一举平定关中的大好机会,因为当时司马懿父子还没有执掌兵权。此正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算属于一个主观原因。  

  其四是人才匮乏,算是半个客观原因吧。诸葛孔明大星陨落五丈原后,只有姜维一人有能力北伐中原,但魏国司马昭、钟会和邓艾均可独当一面统军征战,最后蜀国就是被钟会和邓艾两军合力灭亡的。也许正是诸葛亮太才华横溢、堪比姜尚张良了,蜀国忽视了文臣武将的选拔和培养,以致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危险局面,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蜀国忽视了人才的关键。  

  其五呢,由于诸葛孔明的忠义,世人皆知蜀国后主刘禅的庸弱,北伐的关键时期,刘禅听信李严谗言,召回诸葛亮,导致北伐大业数次流产。虽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试问,倘若刘备死后,诸葛亮选择取而代之,那么北伐大业是不是另当别论了。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的愚忠,我觉得这不是“愚”,他只是忠于汉室,感恩先主,受先主托孤之重,忠君无私。  

  最后一个原因呢,我想这和最根本的蜀国之王是脱不了干系的:刘备一生妇人之仁,感情用事。刘皇叔素来行走天下最擅长的就是收获人心,万事都以仁义道德为最基本标准。从取荆州、益州就可以看出。虽然说到底,他其实特想去占据荆州、益州的,但是由于伦理道德的自我绑架,多次错失良机,而且导致军师庞统(人称凤雏,民间有云: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死于落凤坡;关羽失荆州之时,感情用事,不听劝阻,致使火烧连营七百里,实力大减;  

  以上六点皆是诸葛亮不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主要原因,至于刘禅的庸碌,我认为都不足以构成主要原因。








钟馗讲历史


刘备在世一个阶段,此时诸葛亮是辅助,行参谋之职,无决策之权。有一个时期,由于政治分歧,对刘备的影响力连庞统、法正都不如。这个阶段就不说了。

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蜀汉,大权在握。然时势已变,天下格局初稳,虽强力为之,但已回天无力了!试分析如下:

一、诸葛亮自身的情况

1.“兴复汉室”是他一直的志愿。这也是他和刘备根本上的不同之处。

刘备只是拿“兴复汉室”当“幌子”,时机一到就自己当了皇帝。

诸葛亮却始终“初心未改”,蜀汉政权并不是他的终点。这也是为什么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因。

2.诸葛亮一生谨慎,事必躬亲,不能放权。劳累不说,关键是一不利人才发现和培养,二对有能力的人也是挫伤。可以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责任很大。

3.没有解决好国内的派系纷争,也没有做好国内的思想动员,做到整合力量统一方向。以致整个“北伐”成了他自己的“独角戏”。尤其是没有真正获得刘禅的支持!

二、蜀汉政权内部。

1.蜀汉政权显系外来政权,且立国尚短,又经“失荆州”、“败夷陵”两次重挫,国力日衰。

2.国内派系纷争严重,“荆州派”、“本土派”、还有刘备的老班底自成一派。刘备在世尚能镇住,刘备死后立时显现。

3.刘禅,守成之主,非开拓之君。对于“兴复汉室”并不感冒!相比而言,他更关心现有政权的稳定!自己位置的稳定!

对于诸葛亮所为,刘禅肯定是不满意的,限于种种考虑,只能听之任之罢了!

4.蜀中自古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人心思安,根本就没有征战天下之欲望。遑论“兴复汉室”?因此,群臣、百姓,均无战心!

且越到后来,由于连续的“北伐”导致民生凋敝,国力越发不济,国内怨声载道……

三、外部形势

1.曹魏已统一北方,地广人众,实力雄厚;曹氏征战多年,兵多将广,树大根深,素有一统天下之雄心。

2.东吴三代经营,人心归附,根基稳固,且主明臣贤,人才辈出,时时虎视天下,伺机待动。

由上分析可知,诸葛亮如此内外交困之境,岂能成功!“兴复汉室”岂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