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看北魏帝國的滅亡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它始建於公元386年,到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在這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無疑是北魏帝國最轟轟烈烈的一件事情,也是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一件事情。

據史書上記載,公元490年,隨著馮太后的去世,23歲的孝文帝開始親政,而他在親政後的第四年,就以“南伐”為名,把北魏帝國的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

對於孝文帝遷都洛陽這件事,史書上一直都是給予高度評價。

一方面,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北魏全面漢化的最重要措施,它使得胡漢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有力緩解了各民族之間的隔閡,讓北魏帝國得以實現中興,史稱“孝文帝中興”。

另一方面,這次遷都讓北魏帝國得以強有力的控制中原地區,並且遷都洛陽,意味著北魏的軍事、政治重心大舉南移,這也就意味著,在後來的南北戰爭中,北魏會對南朝擁有更大的軍事優勢。

也正因為此,從孝文帝開始,北魏先後對南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相繼佔領揚州、荊州、益州等地的許多地區,其領土疆域大大向南拓展,國勢一度達到巔峰,後來孝文帝的兒子元恪的宣武帝之名,正是源於這份開疆拓土之功。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日中天的北魏帝國,卻在孝文帝死後僅30餘年便迅速地分崩離析,走向滅亡。面對這樣的突然滅亡,後世學者自然免不了對其滅亡原因進行分析。不過卻很少有學者把北魏滅亡的原因與遷都洛陽聯繫在一起,但在我看來,北魏滅亡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是源於孝文帝跋宏遷都洛陽。

從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看北魏帝國的滅亡

北魏遷都洛陽的背景分析:

北魏最初的都城在平城,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這裡是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界地帶。

在平城的北面,是遊牧民族居住的漠南地區,這裡是北魏崛起的地方;在平城的南面,是後燕帝國的河北地區,它是在北魏定都平城的前一年才被北魏徵服。在這種背景下,北魏將都城放在平城,就可以有效的兼顧漠南和河北這兩個地區。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北魏逐漸實現了整個北方的統一,這個時候它就還需要兼顧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和西北的關中地區,甚至謀取征服江南,所以其軍政重心必然要向南轉移。與此同時,這個時候北方的柔然恰好走向衰弱,北魏的北部邊境開始處在長久的和平之中。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曾有這樣一段記載:“柔然、高車兩國不斷相互吞併,開始的時候是柔然王被高車國所殺,不久後又是高車王被柔然國抓獲......自從柔然、高車兩國交戰以來,北魏北方邊境地區已經幾十年沒有戰爭。”

從這層意義上說,北魏能夠實現遷都洛陽的背景,一是北魏成功統一了北方,這時候它需要將軍政重心南移來加強對中原地區和關中地區的統治;二是北方的柔然走向衰弱,北魏帝國不用再擔心來自北方的外患,可以專心經營長城以南的地區。如果沒有這兩個現實背景,遷都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從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看北魏帝國的滅亡

北魏遷都洛陽的目的分析:

孝文帝想要遷都洛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推動鮮卑漢化,並在此過程中加強皇權。

因為,平城是鮮卑貴族聚集的地方,其皇權自然會受到各大鮮卑貴族的制約,在這種背景下,孝文帝想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這些貴族的眼色和利益,而類似的行為直接導致北魏的皇權非常衰弱。最簡單而言,北魏在遷都之前,帝國的領銜主角,幾乎就沒有皇族成員。

所以,為了削弱鮮卑貴族的勢力,北魏歷代統治者開始有意重用漢族人士,並不斷推動鮮卑漢化,其目的就是通過提高漢民族的力量,來壓制和削弱這些鮮卑貴族的勢力。在這種背景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漢民族在北魏帝國的影響力,自然是越來越大。

等到孝文帝上臺後,在帝國內部全面推行鮮卑漢化改革的時機開始趨於成熟。只不過,畢竟平城是鮮卑貴族聚集的地方,在這裡全面推行鮮卑漢化改革,其面臨的阻力可想而知,所以孝文帝便想到遷都洛陽,以此來擺脫鮮卑貴族的影響。

並且,當遷都到洛陽後,這些聚集在平城的鮮卑貴族,便由此遠離了帝國的軍政中心,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政治、經濟地位整體下降,這樣他們對帝國中央政府的影響力自然會在無形中被削弱,北魏的皇權就能趁勢得到強化。

舉個簡單例子,孝文帝在遷都洛陽的過程中,曾下令讓漢民族四大家族(崔、盧、鄭、王)與鮮卑八大家族(穆、陸、賀、劉、樓、於、嵇、尉)擁有一樣的地位。換而言之,他們都第一等的貴族。

表明上看,這是孝文帝非常優待鮮卑貴族的表現,但其實呢,這是孝文帝有意在削弱鮮卑貴族的勢力。

因為,鮮卑八大姓的家族成員,被封王、封公的人都多得是,甚至而言,整個北魏帝國就是以他們為中心創建起來的,至於盧、崔、鄭、王四姓,他們屬於是被征服的對象,又哪有資格與鮮卑八大姓相提並論呢?

可結果呢,孝文帝卻讓他們都平起平坐,這叫什麼事?所以,只要我們理解這一點,就應該能明白,北魏遷都的過程,其實就是北魏皇帝(包括皇族)藉助日益崛起的漢民族力量,壓制鮮卑豪門貴族的過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強皇權。

從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看北魏帝國的滅亡

遷都洛陽對北魏帝國的影響分析:

在孝文帝遷都洛陽的過程中,北魏的皇權和皇族勢力都趁機得到了強有力的擴張,以至於當時北魏帝國的領銜主角,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皇族成員。並且,在遷都成功之後,北魏對中原地區的控制也變得非常穩固,在此基礎上,北魏在與南朝的戰爭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其國力一度達到鼎盛。

但是,遷都洛陽,卻也給北魏帝國留下了三個非常大的隱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正是北魏帝國後來走向分裂和滅亡的重要原因。

1.孝文帝遷都洛陽,讓北魏帝國從此陷入與南朝的戰爭泥潭中無法自拔。

在北魏帝國遷都前,因為北魏的都城遠在黃河以北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所以它們向南方擴張時,通常不會輕易越過淮河一線。因為,一旦越過淮河一線,就意味著北魏的軍事主力太過遠離它的軍政中心,這就導致北魏在後勤補給和增援方面,都會面臨太大的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北魏帝國對控制淮河一線的領土,實際上有些鞭長莫及。所以,孝文帝之前的北魏皇帝們,他們在制訂南伐目標時,通常不會制訂的太遠、太大,因為制訂的太遠、太大,就是能奪取,也無法有效鞏固這片地區。

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淮河一線的地區,通常都是被南朝佔據著。當然,也正因為南朝可以輕易保住淮河一線,接下來它們只要再向北稍開拓一點緩衝區,就能夠在北部邊防上擁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樣南朝的絕大多數統治者們,也缺乏大舉北伐的動機,至少他們北伐的野心不會難以遏制。

在這種背景下,北朝與南朝之間相對容易保持和平。問題是,北魏將都城遷到洛陽後,情況就變得不再一樣。

一方面,因為洛陽距離南朝較近,北魏為保障都城南部的邊防安全,自然需要不斷向南擴張領土;

另一方面,遷都洛陽,意味著北魏的軍事、政治重心大舉南移到中原地區,這也就意味著北魏再與南朝爭奪淮河一線、甚至長江一線的地區時,它在後勤補給和增援方面,都不會再存在太大的壓力,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佔據著優勢。

因此,北魏在遷都後不久,孝文帝就通過兩次大規模的南伐佔據了淮河以南的重要城池,接著宣武帝上臺後,北魏帝國幾乎年年南伐,而且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於是揚州、荊州和益州的許多地區,都先後被併入到北魏的版圖中,北魏帝國的國力也由此達到巔峰。

從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看北魏帝國的滅亡

從積極方面來說,北魏這種不斷取得的軍事勝利,自然是幸運的。因為,它讓北魏的疆域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如果再樂觀估計,北魏按著這個勢頭繼續擴張下去,征服江南也就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從消極方面來說,北魏這種不斷取得的勝利,又是不幸運的。因為,北魏帝國的高層們都沉醉於這種勝利中,所以在此基礎上,他們開始不斷繼續向南開拓疆域。

對於南朝而言,北魏的這種行為顯然是無法接受的,甚至而言,讓北魏佔據淮河一線都是無法接受的。因為如果坐視這種事實,就會讓南朝的北部邊防線漸漸退到長江一線。如果真是這樣,那南朝與北朝相比,就無法相提並論,南朝也變得是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在這種背景下,南朝自然會試圖收復相關的失地,於是在北魏遷都洛陽後十幾年裡,南北朝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幾乎就沒有停歇過。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拖垮北魏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大規模的戰爭意味著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也就意味著帝國的財政開支要不斷增大,而想要維持著龐大的財政開支,就只能通過向廣大百姓徵稅,或者削減其他用於民生方面的財政開支來實現,這又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事實上,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在宣武帝執政後期,北魏帝國內部的人民起義那是此起彼伏,帝國也在這片內亂中走向衰亡。

從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看北魏帝國的滅亡

2.孝文帝遷都洛陽,讓北魏帝國對北部邊疆的控制變得鞭長莫及。

孝文帝遷都洛陽,對北魏的第二個影響,就是讓中央政府對北部邊疆地區的控制變得鞭長莫及。最後的直接惡果,就是北部邊疆地區開始出現無休無止的叛亂,並逐漸脫離北魏帝國的控制。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北魏六鎮的叛亂。

最初,在北魏帝國的都城還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魏統治者為保衛都城的安危,特意在平城的北部邊防地區設下六個軍鎮。它們自東而西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因為這六個軍鎮的作用主要是保衛北魏帝國都城的北部邊防安全,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這種背景下,這六個軍鎮的將領,大都擁有非常高的身份和地位。

不僅如此,這六個軍鎮的士兵們,他們所擁有的武器裝備和福利待遇,也相對來說是最好的,以至於當時北魏士兵都以爭當六鎮軍人為榮。

但是,等到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平城不再作為北魏的國都,六鎮也就隨之失去了原先存在的價值,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樣備受帝國統治者重視,這樣久而久之,這六個軍鎮的將領也好,士兵也好,他們的地位和待遇都隨之一落千丈,這自然會引起他們內心的不滿。

與此同時,由於這六個軍鎮遠在北方,致使鎮守這裡的鮮卑將領和士兵都少有接觸漢文化的可能,這樣他們與南遷的鮮卑貴族在文化上的差距越來越大,再加上他們經濟地位上處於劣勢,心理上自然會對日漸漢化的北魏中央政府心生排斥。

這個時候,如果北部邊防地區再出現大規模的天災和人禍時,這裡居住的百姓也好,士兵也好,他們和中央政府的矛盾,就會愈發難以調和。

因為,如果北魏的都城繼續在平城,那當北部邊防地區出現大規模的天災、人禍時,北魏中央政府自然會在第一時間察覺,並進行有效的善後和安撫。因為,在帝國都城附近出現這樣的問題,中央政府通常都不敢掉以輕心。

但是,當北魏將都城南遷到洛陽後,北部邊防地區再出現類似的天災、人禍時,北魏中央政府通常就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察覺,更無法在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的善後和安撫。甚至而言,因為財政等方面的原因,北魏中央政府還可能會報以某種麻痺。最後,當事態越來越惡劣時,局勢已經變得難以挽回。

從這層意義上說,北魏六鎮的叛亂,雖然是因為眾多原因促成的。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顯然久是因為北魏帝國的都城遷移到洛陽所導致。

從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看北魏帝國的滅亡

3.孝文帝遷都洛陽,讓北魏帝國從此失去了退路。

大家知道,以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一個標準的四戰之地。在天下實現統一的時候,坐鎮洛陽,通常就是傳說中的制衡天下。因為,洛陽是天下的中心,在這裡可以迅速染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真正做到指哪打哪。

問題是,當天下陷入混亂後,洛陽就會成為一塊雞肋。因為你可以在這裡染指四方,四方的敵人也可以隨時進攻你。因此在天下大亂時,就是把洛陽擺在那裡,也沒有哪個實力派會去真正全力佔據它。

對此,我們可以看下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後崛起的北方霸主,比如劉聰、劉曜、石勒、苻健,還要後來的爾朱榮、高歡、宇文泰,都不曾親自坐鎮洛陽可以看出來;甚至後來北伐的桓溫、劉裕,都也不親自坐鎮洛陽可以看出來。

從這層意義上說,如果北魏帝國的都城依然在平城,那當它的南部邊防線出現問題時,最差的結果,無非是中原地區被南朝接管,北魏被迫退回黃河以北發展。至於說南方軍隊進入黃河以北的地區,在朱元璋之前,這種事情就沒有發生過。

更重要的是,就算北魏退回黃河以北,也不意味著南朝可以全面接管中原地區。因為,失去中原地區的北魏,依然還是一個與南朝對等的帝國。在這種背景下,中原就會成為南北對峙的一塊巨大的緩衝區。

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下劉裕的兩次北伐,雖然他滅掉南燕、後秦等國,收復黃河以南的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甚至還大敗黃河以北的北魏帝國,但北魏帝國還是北魏帝國,並且在不久之後,劉裕北伐所取的這些成果,統統都被北魏給摘走。

但是,等到北魏遷都洛陽後,這種情況就變成另外的模樣。因為,遷都之後的北魏帝國,其軍政重心都遷移到黃河以南,這個時候如果黃河以北的地區一旦出現大亂,那北魏隨時可能土崩瓦解。

因為,北魏的都城設在洛陽,那不論北方局勢有多麼糟糕,它也不能退回到黃河以北發展;相反,它還必須死守著黃河以南的地區,因為北魏的都城就在黃河以南。這樣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黃河以北的地區隨時可能脫離北魏的控制。

退一萬步說,就算北魏高層願意退回黃河以北發展,但因為涉及到都城的搬遷,還有帝國軍政重心的大轉移,不要說面臨的阻力,就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到時即便成功遷回黃河以北,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在這種背景下,一旦黃河以北的地區脫離北魏的控制,北魏帝國憑藉中原這種四戰之地,想控制整個北方就難之又難。

因為,它的北部會遭遇黃河以北叛亂勢力的不斷滲透和蠶食,它的南部會遭遇南朝的不斷滲透和蠶食,其西部又會面臨來自關中地區的不斷滲透和蠶食,當這一切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北魏帝國就不再是北魏帝國,而是一個在夾縫中垂死掙扎的空殼子。

事實上,後來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整個北魏帝國竟然連一點反對的聲音都沒有,就是因為整個北魏帝國,早已經在南北雙方的消耗之下名存實亡。否則,爾朱榮敢這樣做,各地實力派肯定都會高舉保衛皇權的旗號趕往洛陽的。

從這層意義上說,孝文帝遷都洛陽,讓北魏帝國從此失去了退路,最後只能被動的陷入進退失據的局面中,然後在河北、關中和江南三方的不斷蠶食下走向分裂和滅亡。

從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看北魏帝國的滅亡

總結

孝文帝遷都洛陽,對於北魏帝國來說,是一把標準的雙刃劍。雖然它在某種程度上讓北魏帝國變得空前強大,但最終卻因此遭到反噬。當然,對於當時的北魏統治者來說,在不知道後來的結果之前,我們很難說這個決定是錯誤的。

因為,一個已經實現北方統一的強大帝國,如果不想著趁勢向南發展以統一天下,反而一直縮在黃河以北偏安一隅,甚至坐視廣闊的中原地區和關中地區變成南北雙方的緩衝地帶,面對這樣的帝國和統治者,後世人恐怕又要說他們目光短淺,是扶不起的阿斗了!所以只能說,北魏低估了征服南朝的難度,也高估了它對北部邊疆地區的控制。

最後,孝文帝遷都洛陽,對於北魏帝國本身來說,雖然存在著眾多弊端。但遷都洛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卻顯然是積極的。因為,它推動了南北民族之間的融合,促進了中國歷史疆域的統一,也為後來隋朝再次實現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魏書》、《北魏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