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失荊州是劉備無謀諸葛亮少智嗎?

用戶6502379185851


荊州失守完全是關羽大意所為,跟劉備諸葛亮毛關係都沒有。

話說當時東吳吳大主孫權把攻打荊州的重任交給了呂蒙之後,呂蒙一開始並不想攻打荊州,因為他非常清楚,荊州的守將關羽武功高強,想拿下荊州談何容易,而且呂蒙還得知荊州軍馬早已有所準備,沿江還佈置有多個烽火臺,於是呂蒙就心生一計,當面拒絕吳主孫權有些不妥,於是事後就令人告知孫權說自己得病了。


孫權知道後,便派遣自己的女婿陸遜去探望呂蒙,這個陸遜是個聰明人,他就識破了呂蒙裝病的把戲。於是二人協商怎麼攻破荊州,首先陸遜接替呂蒙屯守陸口,並且派人去荊州給關羽送信,信中對關羽是一頓奉承,並且陸遜還提到自己不是關羽的對手,呂蒙都不敢前來與將軍對抗,何況現在又病了,我區區陸遜豈敢與關將軍較量。反正信中大概的意思就是讓關羽大放寬心,一時半會不會攻打荊州的。

關羽這個人傲慢無比,自以為是,這在三國演義裡面是出了名的。所以當他看完信後,立刻就對東吳放鬆了警惕,而且最不應該的是關羽居然把大部分兵力調往了樊城,根本沒有把呂蒙、陸遜放在眼裡。


沒過幾日,呂蒙看到了時機,關羽的大部分軍隊已經調離了荊州,這時候攻打荊州是個絕佳的機會。於是呂蒙離開集結軍隊,並且把戰船喬裝打扮成商船的模樣,成功騙過烽火臺的守兵,像荊州發動突然襲擊。此時的荊州守兵大部分已經被關羽調去攻打樊城去了,所以呂蒙沒費多大勁就攻破了荊州。就這樣因為關羽的大意,荊州失守。

套路,完全是套路啊!呂蒙這一招太狠啦!荊州失守,完全是關羽的錯,所以礙不著劉備和諸葛亮,跟他們倆一毛錢關係也沒用。


劉備和諸葛亮曾經交待過關羽,要嚴守荊州,不要大意,可惜關羽驕傲自滿,最終釀成了大禍,把那麼重要的軍事基地給受丟了。你說這不是你關羽的錯,難不成還能說是劉備、諸葛亮無謀少智嗎?

其實荊州失守,除了關羽的大意之外,也不得不說呂蒙的計謀太陰險了,我覺得主要是陸遜送給關羽的那封信起了作用。


任馳贏天下


劉備集團失去荊州,主要的責任是關羽沒有大局意識,是他格局太小。沒有從整體全面的考慮問題,只考慮到局部的問題。逞一時的匹夫之勇,結果是把劉備集團的整體利益都損害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規劃設計的戰略佈局是非常理想的,但是關羽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實施。所以失去荊州與諸葛亮無關,但是肯定是劉備人事安排有責任。如果當時派謹慎小心武功高強的趙雲鎮守荊州,就不會失去荊州的。


下面看看諸葛亮是怎麼給劉備規劃設計全局戰略佈署的:

《隆中對》*……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

理想挺豐滿,現實很骨感。諸葛亮是設計的完美無缺,但是劉備用錯了人,關羽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佈署去認真的去執行,結果是打亂了蜀漢的全體佈局!

關羽在劉備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無怨無悔的追隨他。後來取了荊州,劉備只能派自己最信任的人鎮守戰略要地荊州,是不能派後到集團的趙雲去鎮守。所以說荊州的失守與諸葛亮無關,主要責任是關羽,還有劉備用錯了人。


隱者康司馬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失荊州其實真的和劉備沒有什麼關係,和諸葛亮更沒有關係

關羽出兵發動襄樊戰役,就是發力過猛收手不及。後方防線崩潰荊州丟失。我們不說演義,看看正史上是怎麼說的。劉備發動西線戰事,為了牽制曹魏兵力,命令關羽出兵佯攻襄樊地區,並沒有讓他發力猛攻。沒想到關羽出兵就往死打,戰績一再擴大,膨脹了他的心。在關羽看來曹仁的戰力也不過如此,要是再加一把勁就可以拿下曹仁,順勢進擊曹魏腹地。自己就可以立下不世奇功,可是他的自大和狂妄害死了他自己,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把荊州守軍全部調上下面前線,致使荊州防守空虛,給了孫權可乘之機,偷襲成功佔領了荊州全境。

關羽的失敗荊州的丟失就是他自己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的後果。和劉備諸葛亮沒有關係,關羽要是聽劉備的話只做佯攻,不動用荊州主力,只用少數兵力做牽制。那荊州就不會丟,自己也不會兵敗身死。劉備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他特別會用人的人。關羽和張飛都是他手下大將,但不是劉備的義弟,在正史上沒有記載的。他看中關羽具有封疆大吏的資質,才會讓他鎮守荊州。只是後來接連的幾次勝利,讓關羽的自信心極度膨脹,喪失了初心,才會失敗。

說一下諸葛亮當時在幹嘛呢!諸葛亮其實沒有出現在戰爭的前線,沒有直接參與戰事策劃。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的人是法正,自從龐統死後劉備的謀主就是法正,並不是諸葛亮,這時的諸葛亮在成都給劉備做後勤,自始至終就沒有參與戰事,所以荊州的丟失跟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

都說關羽曾經在兵敗之時求助劉封,可劉封並沒有出兵救援。是劉封見死不救坐看關羽敗亡,其實這也不是史實。事實上劉封是劉備養子,關羽只是劉備手下將領,他是沒有權利命令劉封的。所以不存在劉封見死不救之說,也不存在關羽求救之說。即使關羽求救,劉封出兵,那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兩地距離太遠沒等兵到關羽早就已經敗了。


雨夜構想


劉備和諸葛亮就是第一責任人,劉備集團是其實就像梁山一樣,基本上是以黑社會的方式統治的,諸葛亮其實和吳用一樣,戰術手段還行,戰略部署不行,不管是三氣周瑜,還是罵死王朗,所用手段根本不為士人集團所認可,曹操一直罵其諸葛村夫,賈詡絕對是三國第一毒士,招數夠陰險的,但感覺比諸葛亮大氣多了,劉備和諸葛亮簡直是黃金搭檔,劉備早期起家時到處投奔,有點名望的諸侯基本跟了個遍,沒一次是真心的,地盤先騙了徐州、後來又染指荊州,最後又從劉璋處搞了益州;諸葛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直鼓動劉備坐這類事,或許白手起家的都這樣吧!

劉備的所做所為是被當時的士族階層所不齒的,所以蜀國後來人才逐漸凋零,沒有能人願意投奔他們,魯子敬多次向諸葛亮討要荊州,諸葛亮怎麼應對的,拖字訣,耍不講理的,關鍵嘴上一直答應歸還的,跟東吳的矛盾越來越深!

關羽畢竟是武將出身,荊州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扼住喉嚨之地,三國都想要,曹魏和孫吳勾結算計關羽,他哪裡守得住,敗亡是遲早之事!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的土匪習氣來了,舉國之力報仇,諸葛亮關鍵時刻勸不住,夷陵之戰把家底輸光了,劉備集團的政治手腕與曹魏差距太遠了,荊州之地當時可以有條件讓給孫吳或者分一分部分給它,連吳抗曹才是唯一正確大計,不然兩國都沒得玩 ,歷史果然給了曹魏機會,最後是曹魏完成了統一,最後司馬家的做了主人而已!

跟秦滅六國一樣,一旦涉及國家利益時,很容易被強大對手各個擊破,引以為鑑吧!


普渡閒人


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發動襄樊戰爭?

我認為是關羽自作主張,因為我們在《三國志》上查不到劉備或者諸葛亮授意、授權或者命令關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記載。這麼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劉備下的命令,或者說是諸葛亮向劉備的建議,應該是有記載的。所以襄樊戰爭的發動很大可能是關羽的自作主張。但是,劉備沒有反對。因為劉備如果反對,該有記載;或者劉備根本就不同意、強烈反對,關羽就打不了這場戰爭。所以劉備的態度可能是默許,甚至是贊成。因此,劉備對此也應該負責任。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責任?諸葛亮沒有任何責任。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不是劉備集團軍事行動的決策人。雖然諸葛亮現在已經擔任了軍師將軍,但是這個軍師將軍和我們理解的那個軍師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後世理解的軍師就是搖著鵝毛扇,在旁邊出謀劃策。而諸葛亮的這個軍師將軍是什麼時候當的呢?是劉備得到了成都以後,任命他為軍師將軍,實際上是升了一級。因為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的職務是軍師中郎將,現在升格為軍師將軍,任務是署左將軍府事。因為劉備這個時候的正式職務是左將軍,左將軍他要開府,他有一個左將軍府,這個府裡面的事情由諸葛亮總理。並且在劉備外出的時候“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去打漢中,諸葛亮替劉備看家,守著成都,供應糧草、供應援軍,這是他的工作、他的職務。所以他沒有責任。

有人提出,諸葛亮難逃其咎。因為關羽攻打襄樊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在行動,所以諸葛亮也有間接的責任。第一,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戰略規劃,不是實施方案,它是一個總規劃。規劃有總規、有詳規,還有實施方案。何況諸葛亮並沒有向關羽直接下達命令要關羽去進攻襄樊,而且諸葛亮也沒有這個權力直接下達命令,他有什麼責任呢?第二,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裡這個將軍指的是劉備了,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確。它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是天下有變,那麼請問,關羽打襄樊的時候天下有變嗎?沒有。第二,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也說得很清楚:“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這個上將可能心目中指的就是關羽吧。“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是兩路出兵,同時進攻。那麼襄樊戰爭的時候,並沒有兩路出兵。

所以不能說關羽的襄樊之戰是實施諸葛亮的戰略規劃;相反,關羽的行動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關羽沒有很好地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

綜上分析,可以確定失荊不是諸葛亮少智,他跟這件事沒關係,管不了。劉備對失荊州有責任,但是是用人的問題,不是謀略的問題。


NaX


結論:

荊州之失,當然不能歸因於劉備無謀,諸葛亮少智。無論是歷史記載,還是演義小說,荊州之失的直接原因,都是因為關羽的個性原因,導致孫劉聯盟出現裂痕。促使孫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戰略聯盟而失去的。

導語:

荊州對於蜀漢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諸葛亮《隆中對》就明確提出了荊州志在必得,選擇關羽駐守荊州其實也是蜀漢最好的選擇。因為荊州這片戰略要地必須要由一個能力出眾的人來駐守,關羽從能力上無疑是最好的人選。只可惜關羽為人過於驕傲,導致荊州喪失。荊州的失陷,也意味著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分析:

  • 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意義是不可替代的

  1. 從戰略位置上來看,荊州是蜀漢抵擋外敵的門戶。荊州一地,東可以扼制孫吳的擴張,北可以阻擋曹魏的進攻。同時,荊州還是蜀漢東出北伐的戰略支點,諸葛亮在《隆中對》有這麼一段原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足見荊州的戰略位置之重要性。
  2. 荊州是蜀漢重要資源重地。荊州僅南郡、武陵、零陵三郡人口就已經超過百萬,這對於人口並不富裕的蜀漢政權來說是最大的財富。兵士不足的問題,始終困擾著蜀漢的發展。除了可以提供兵源外,荊州還是蜀漢政權重要的經濟支柱,發展是離不開錢的。
  3. 荊州作為劉備起家的地方,蜀漢管理層許多都是荊州人士。蜀漢高層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失去了荊州,那些從荊州起,一直追隨劉備的人就成了無根之水,不利於人心穩定。


  • 蜀漢是如何失去荊州這個戰略要地的

  1. 關羽的個性因素加速孫劉聯盟破裂,促使孫曹聯盟形成。糜芳與傅士德因為關羽平素的輕慢與關羽產生了嫌隙,推動了他們的背叛。兩方面的原因,導致關羽在攻打樊城失敗之後,不得不面對腹背受敵的局面。
  2. 蜀漢集團上層,沒有意識到孫權奪取荊州的決心,也沒有及時發現到關羽所面臨的危機。缺乏危機意識,導致蜀漢在荊州面臨緊急情況時,沒有做到有效救援。
  3. 蜀漢兵力有先天性不足,關羽攻打樊城幾乎帶走了荊州的大部兵力,可這個兵力只有七萬。與兵源豐富的曹魏集團比起來,差距是無法彌補的。


  • 蜀漢是否有完全之策可以保荊州不失

  1. 如果想保荊州不失,那麼必須要孫劉聯盟不破裂。從表面上看,孫劉聯盟破裂是因為關羽個性問題引起的。可仔細想一想,就會知道,即便沒有關羽的個性問題,孫劉聯盟也必將會因為荊州的歸屬而破裂。孫劉雙方對荊州都是勢在必得的,劉備不可能放棄荊州,而孫權也想得到荊州的全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個道理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都明白。所以針對荊州的戰爭遲早都會爆發。一旦爆發,曹魏集團的立場就會影響戰爭的局面。對於曹魏而言,蜀漢剛剛擊敗過他,這一因素會促使曹魏集團站在東吳一邊。這樣一來,荊州失去依舊是必然的。
  2. 荊州選擇關羽做軍事主官有沒有問題呢?在這一點上,個人認為無論從威望、能力、忠誠多角度考量,關羽都是駐守荊州的不二人選。關羽的確存在個性上的不足,可蜀漢本身人才儲備就不富裕,沒有多餘的人可以替換關羽,可即便換了別人,做的也不會比關羽更優秀。
  3. 如果荊州面臨危機時,蜀漢及時救援是否可以保荊州不失。在這一點上我只能說是暫時可以保住荊州,可蜀漢本身就兵力不足,一旦救援荊州,其他方面又會出現空缺,這樣一來勢必會產生新的危機。


結語:

荊州之失,是一個無解之局。關羽的個性只是加速荊州之失。以蜀漢的實力想保荊州無虞需要的客觀因素太多了。《隆中對》的構思的確具有戰略眼光,但諸葛亮過於樂觀了。所謂的天下有變,太多的依賴外在因素。即便孫劉聯盟本身,也會隨著蜀漢的日漸強大而走向破裂。這一聯盟只要走向破裂,荊州依然會失去。蜀漢沒有足夠的人力與物力投入到荊州戰場上。一旦荊州戰場投入過多,勢必導致新的問題出現。荊州之失,與其要把責任歸咎於關羽或者劉備、諸葛亮,不如說那是天下大勢的走向,蜀漢從建立之時起,就沒有爭奪天下的實力。


畫外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想必大家對這首《臨江仙》都有很深的印象,作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楊洪基老師的演唱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經典,永恆的經典。


再言春秋


失荊州主要是劉備識人不明,任人唯親所致。劉備讓關羽守荊州,諸葛亮曾反對過關羽脾氣~(現在話說就是傲嬌),不適合處理曹劉孫三方面的關係,但因初來乍到又沒有別的合適的人選才作罷。果然不久,關羽大意失荊州落了個屍首異處的下場!



仲林0901


引言:

丟失荊州不是劉備無謀諸葛亮少智,是劉備貪心在作怪又或者說劉備準備放棄關羽和荊州了。

個人認為荊州的丟失是遲早的事,劉備奪取西蜀以後荊州就變成了孤軍,武力支援不能及時到達、後勤補給又不好運輸,靠荊州幾郡又不能做到自給自足。

荊州再慢慢的消耗蜀漢

劉備在荊州只佔有三郡的地方,而荊州軍大約有四萬到五萬人馬,以三郡之地之地養這麼多的兵馬造成了支出大於收入的形式,那麼缺少的部分就需要益州運送補給。蜀道崎嶇運送補給非常的困難,加上運輸的時間較長這會給益州造成負擔。

益州地勢複雜群山環繞,有了這層天然屏障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荊州確沒有這樣的地理優勢只能依靠重兵把守。荊州的總體情況是在慢慢的消耗著蜀漢,對於蜀漢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貢獻和作用。

劉備、諸葛亮瞭解荊州對於蜀漢是一種負增長,但是劉備沒有選擇將這三郡歸還東吳,將荊州數萬大軍及三郡百姓遷移回益州。這就是劉備的一種貪心,寧可原地踏步也不願捨棄累贅。


荊州的丟失可能是出現了極端的現象

首先關羽攻打襄陽是劉備要求的,讓關羽出兵佯攻配合益州軍。結果關羽不甘心當配角,一戰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中原,嚇得曹操都有了遷都的避關羽鋒芒的想法。但是這時的劉備是不是也產生了什麼想法很值得懷疑。

大意失荊州時,有兩個關鍵人物可以改變荊州丟失和關羽被殺的情況,一個是劉封另一個就是馬超。

關羽曾經兩次派兵求援劉封,第一次劉封見關羽水淹七軍進展順利拒絕出兵,第二次時廖化前去求援劉封依然不出兵救援導致關羽、關平被圍力竭而被活捉。

關羽、關平在臨沮被斬首,而臨沮是馬超駐守的防區。但是整件事發生的時候馬超卻在成都,沒有在駐地。荊州方面打的轟轟烈烈,劉備肯定會知道,無論是成是敗派遣馬超返回駐地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劉備沒有這麼做。根據種種現象來看可能出現了兩個情況。

第一、荊州的一切事物決定權劉備早已經封賞給關羽了,荊州方面的一切行動劉備都不能掌握甚至掌控。


第二、關羽秉承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執行劉備的命令,讓劉備產生了捨棄的念頭。

總結:個人認為丟失荊州並非劉備、諸葛亮缺謀少智。最有可能的是劉備貪心或是劉備對於關羽的種種產生了異樣的看法。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單從戰術層面而言,失荊州,劉備是第一責任人。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劉備集團對士卒的控制力能夠和曹魏相比,那麼防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和士仁也很難說可以和他們手下的將士一同投降。

如果士卒沒有離散、逃跑,關羽在失去江陵和公安之後不至於像喪家之犬一樣到處逃命。而當初關羽圍曹仁時,曹仁手下的士兵為什麼能夠拼死抵抗,因為他們的家人作為人質生活在曹魏的統治中心,才能做到心無旁騖。但是作為關羽的頂頭上司劉備卻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丟掉荊州的責任主要應該由劉備承擔。

東漢末年莊園經濟的發展,很多士兵都成為將領們的部曲,直接聽命於所屬將領,實現對軍隊的強有力控制是漢末梟雄們的必然選擇。

東漢豪族的興起,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封閉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門生故吏、賓客、少年、遊俠、刺客對大大小小的地主們的人生依附越來越大。各地的大族豪強參與到群雄爭霸的混戰之後,成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軍閥,他們對他們的部曲擁有絕對的控制力,根據時局的變化選擇加入哪一個更大更強的軍事集團。誰能更好、更強地控制手下的這些大小軍閥們,誰就能夠成為一方霸主。顯然,就這一點而言,劉備相比曹操差距太大。

曹魏集團的人質制度產生的凝聚力更強。

曹魏實行世兵制,部下的士兵及其家屬稱作“士家”,世代為兵,軍隊主力的家屬被強迫遷居到鄴城附近,如果前線士兵厭戰叛逃,就會將他們的家屬處死。不僅對士兵如此,對待投靠他的大小軍閥,也要求他們提供人質到鄴城。對待態度曖昧的地方勢力,也要強迫他們送質子,以此來增強對他們的控制。

當關羽在荊州征戰的時候,凝聚力、戰鬥力強的部隊都跟隨劉備征伐漢中,根本沒有注意到荊州兵的離心力,這才導致在孫權大兵壓境之時,與關羽歷來不合的守將,一點抵抗都沒有就紛紛投降。

荊州江陵、公安幾個城池對於劉備來說,屬於邊郡,按說怎麼也不應該允許士兵和守將的家屬同在荊州。試想如果守將的家屬都在成都的話,又怎麼會出現兩個城池和大量士兵離散的情況。

而這種情況的出現,責任只能由劉備來承擔。

相比曹操,劉備在治國、治軍方面基本沒什麼政治手腕。

劉備以仁義著稱,歷經磨難才擁有自己的地盤,手下的各種勢力派別太多,針對他們的離心沒有及時運用政治手腕增加對他們的控制力。

身為人主,必須具備軍事家、政治家的洞察力和果斷性。生逢亂世,不僅需要慈悲心腸,更要具有霹靂手段。從後來的蜀漢內部的權力鬥爭來看,這些都是劉備的政治、軍事能力不足造成的。





小龍i說歷史


朱子彥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箇中之意。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關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朱子彥接著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關羽閱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悅,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朱子彥認為,這正是諸葛亮工於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亮、羽二人的關係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悅”。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變成了嫉妒,王夫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昭烈之敗於長坂,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 襄樊之戰,不失為諸葛亮除掉關羽的一個好機會。朱子彥認為,諸葛亮為何想除掉關羽,這和關羽的性格有極大的關係。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史書上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說,張飛雖然不善待士卒,但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關羽雖然愛撫士卒,但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 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的情況十分清楚,然顧慮其與劉備“恩若兄弟”的特殊關係,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等待時機除掉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冒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