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瓣瓣瓣瑪瑪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薄情始亂終棄?

  簡單回顧下《鶯鶯傳》的故事,崔鶯鶯是前朝崔相國之女,與母親因故被困於廟中,得到張生的解救,因為紅娘牽線搭橋,也因為鶯鶯對愛情的渴望,所以鶯鶯與張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極,逼張生考取功名來娶鶯鶯,後來張生考中了狀元,被當朝重臣看重,選為女婿,鶯鶯自然被拋諸腦後,多年後,故地重遊,鶯鶯拒絕見這個“外兄”——《西廂記》裡給了一個光明的尾巴,寫成了張生與鶯鶯大團圓。

  相較於《鶯鶯傳》和《西廂記》,鶯鶯傳更現實,也更符合人性,其樂融融的結局,往往是夢想而已。

  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

  我個人的看法是張生始終沒有愛過鶯鶯。愛上她和愛上她,真的是不一樣的。很早以前,紅娘就問過張生為什麼不走正常路數,向崔母提親,張生的解釋是什麼呢?他說什麼納采問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時太長,他實在等不及了,不願意等了。真正喜歡一個姑娘,不願意等?很明顯,成年人都明白,這就是張生精蟲上腦的意思,他要的,不過是崔鶯鶯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說囉。

  後來,張生髮達了,怎麼說崔鶯鶯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不愛就不愛吧,為了開脫,竟然把曾經的枕邊人,當作是妖孽禍水,可見,所謂的愛情,從來都是假的,至少在張生看來,年少的青春的崔鶯鶯,最大的作用,無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於張生來說,崔鶯鶯已經沒有了價值,他要的東西,崔鶯鶯永遠給不了。崔鶯鶯出身博陵崔氏,母親出身滎陽鄭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親在的話,光一個崔氏,就可以給張生帶來無限的好處,更別說還有鄭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國,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況還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並沒有嫡親兄弟之類的可以依靠。要說顯貴吧,很顯貴,要說沒實權吧,也的確幫不上張生什麼忙。

  人都是務實的。張生作為讀書讀老了的,自有一番計算,相較於當朝重臣之女,崔鶯鶯能給的實在太少,張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為,沒有妻族的幫襯是不可能的,娶了崔鶯鶯,可以得到什麼呢?除了一個重情重義的虛名外,好處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卻有完全不一樣的未來。何況大唐觀念開放,婚前失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歸宿,崔鶯鶯失了貞,卻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衝著她去,再說,崔鶯鶯外柔內剛,尋死之類的事情是不會做的——不會鬧出人命,醜事不會被揭,張生放棄這段歷史,也就沒有什麼心理負擔了。

  識時務者為俊傑,人不為已,天誅地滅嘛,負了一段感情沒什麼關係,重要的是未來前程似錦啊。張生就是這麼想,然後這麼做了,至於黑歷史,只要發達了,自然有人洗地,於他而言,沒關係。(文/宛如清揚)

  奉勸姑娘們,擦亮眼睛看清楚,婚前種種要慎重。


宛如清揚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其實共有三個版本:一是唐朝的《鶯鶯傳》,二是元朝的《西廂記》,三是這個故事的歷史原型,也就是唐朝大詩人元稹與崔鶯鶯的經歷。

我們先來說《鶯鶯傳》,說的是一個叫做張生的書生,有一次來到蒲州普救寺寄住,恰好當時有個崔家寡婦帶著女兒路過蒲州,也暫住在這個寺廟中。

這一年,著名將軍渾鹼在蒲地去世,他的士兵趁著辦喪事期間進行騷擾,大肆搶劫蒲州人。崔家財產很多,因此不可避免會受到亂兵的搶劫。

恰好張生與蒲地一位將軍是好友,便請來了一些軍隊保護崔家母女,因此崔家才沒遭到兵災。後來崔母便大擺酒席款待張生,並引薦女兒崔鶯鶯與張生相見,張生見崔鶯鶯長的貌美如花,不由對她一見鍾情。



後來張生便多次託崔鶯鶯的丫環紅娘代為引見,而紅娘卻反問張生既然喜歡崔鶯鶯,為何不借著對崔家的這份恩情而光明正大提親呢?

張生卻認為媒妁之言要數月之久,到時自己早就相思而亡。其實從張生的這個態度來看,就已經註定他們這段感情只能是露水之緣。

後來在紅娘的牽引下,兩人私下往來兩個月,並多次在西廂房一起睡覺,但這期間張生始終未提媒妁之事,而崔鶯鶯也沒有提要張生娶她之事,畢竟張生是要到京城趕考之人,而長安的一切崔鶯鶯不能給予,崔鶯鶯也深知這些,不挽留不為難,也不會開口提婚嫁之事。

等到張生離開的前夜,張生也只是在崔鶯鶯面前愁嘆,但不說任何誓言,崔鶯鶯這才慢慢地說道:“這段感情是我主動獻身,我自不會怨恨。如果你娶我,那是你的恩惠。你不娶我,也是情理之中。正所謂山盟海誓,也有到頭的時候,你又何必對這次的離去有這麼多感觸呢?”

言畢, 崔鶯鶯彈了一曲《霓裳羽衣曲》,多年還沒彈幾聲,發出的悲哀的聲音又怨又亂,不再知道彈的是什麼曲子,身邊的人聽了哭了起來,崔鶯鶯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淚流滿面;急步回到了母親處,再沒有來。第二天早上張生出發了。



後來,張生來到長安,還時常給崔鶯鶯寄來胭脂水粉,崔鶯鶯也回覆書信。

此後兩年,張生始終沒能考中科舉,他和崔鶯鶯的聯繫也就漸漸悄無聲息,再後來張生索性留在長安,並娶了一個長安女子,繼續科舉之路,而崔鶯鶯也嫁了別人。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鶯鶯傳》中,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就像我們現在很多愛情一樣,明知道不會有結果,但還是在一起,最終卻還是走著走著就散了,談不上誰拋棄誰,只能說有緣無份,雙方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至於在《西廂記》中,前面的情節基本都差不多,只不過添加了崔母強烈反對的情節,再就是後來張生進京趕考高中狀元,最後的結局也是大團圓,張生高中狀元后回來迎娶了崔鶯鶯,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沒有所謂的始亂終棄。



最後,就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歷史原型,也就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與崔鶯鶯的故事。

這是在公元799年,剛滿20歲的元稹因考中科舉被朝堂派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當時正值駐軍騷亂,蒲州不寧,元稹便藉助友人之力保護處於危難之中的遠親崔氏母女。

等到亂軍平定後,元稹就崔家少女崔鶯鶯相愛。雖然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便在第二年再赴京應試。

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後,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遊,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

公元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此時,韋夏卿又表示很欣賞元稹的才華,願意將女兒許配給他。

元稹經過權衡得失,最後選擇拋棄鶯鶯,而娶了韋叢。畢竟,對於元稹來說,這是一次難得向上爬的機會。不過,雖然元稹和葦叢是標準的政治聯姻,但兩人婚後感情卻非常好,在葦叢去世後,元稹還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來悼念亡妻。

對於初戀情人崔鶯鶯,或許是受良心的譴責,又或許是對初戀情人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從這層意義上說,現實版的張生之所以拋棄崔鶯鶯,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


我是趙帥鍋


1、始亂之,終棄之。

故事的開頭便寫好了結尾,一見鍾情,大多是見色起意。於張生而言,和崔鶯鶯的相遇不過是露水姻緣,他並沒有娶妻的打算。因此在一開始,沒有結婚打算的戀愛都是耍流氓。而古代社會重視禮教,聘則為娶,奔則為妾,更何況是婚前性行為呢?

崔鶯鶯的行為十分不當。

因此,沒有婚姻保障,沒有下聘禮,沒有什麼付出就得到的東西,到手後自然沒有珍惜的念頭。



2、崔鶯鶯的身份。

有兩種可能。一是破落大戶的小姐,沒錢沒權,張生娶了對他的仕途不會有幫助,所以只當春風一度。

二是委託名門淑女,其實賣弄春情。說明毫無身份地位,自然張生只當做非良家女子。

無論是哪種身份,張生在出於對自己的利益考慮下,都會拋棄崔鶯鶯。



3、古代社會的普遍背景。

古代女性社會地位普遍不高,被禮教束縛沒有自由。因此被侮辱被損害是為常態,甚至連她們自己都認為是正常的。“拼卻一生心,盡君今日歡。”這一日的歡愉是要付出一生為代價的,而這只是為了對方而已。何其悲哀。

書生髮達後停妻再娶都很普遍,更何況只是露水夫妻呢?當時讀書人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以及在朝堂上得到助力,聯姻是普遍行為。從元稹本人娶了宰相之女地行為就可以看出。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青蔥虎兔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這句詩不知道打動了多少憧憬愛情的姑娘。可是你們知道麼,詩句雖然深情,可是這詩的作者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他就是元稹。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生於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於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白居易並稱“元白”。


很讀者都熟悉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才子佳人大團圓的喜劇,這戲劇中男主角張生沒有辜負崔鶯鶯,兩人最後攜手在一起。其實,《西廂記》是根據元稹的《鶯鶯傳》改寫的,到明朝被改編成紅極一時的戲曲《西廂記》。《鶯鶯傳》名為鶯鶯記傳,實為元稹之自傳。元稹為了自己的前途,拋棄了崔鶯鶯。崔鶯鶯家室不好,娶了她元稹在官場上得不到任何助力。以元稹為原型的《鶯鶯傳》是一出元稹始亂終棄的悲劇,更讓人不齒的是,元稹還在文章裡為自己開脫。他說鶯鶯是尤物,不禍害自己,定禍害別人,我要顧全大局只有跟她斷絕關係。 鶯鶯後來意識到知道自己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不該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沒有怨恨元稹,甚至去信囑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牽掛她。 這是悲哀的清醒,她最後另嫁他人,終身不再見張生。


元稹在和崔鶯鶯有私之後,紅娘問他為什麼不求婚, 誰知元稹卻說:“昨天我一見崔鶯鶯就不能自持,數日來廢寢忘食,只怕沒有幾天好捱的了。如果明媒正娶,又要納采,又要問名,幾個月的時間我可能就會因相思 而死了。”多麼無恥的藉口啊!完全秒殺現在的花花公子。恰逢這時,元稹得到了長安令韋夏卿的賞識,而且韋夏卿還有個尚未婚配的女兒韋叢,於是順理成章的,元稹娶了韋叢,拋棄了崔鶯鶯。多少年後,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不知道鶯鶯後來是不是看到這篇傳奇小說,一生的傷痛,再也抹不下去。


當時二十四歲的元稹科舉落榜,但是韋夏卿很欣賞元稹的才華,相信他有大好前程,於是將小女兒許配給他,而元稹則是借這樁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機會,不過兩人在婚後卻是恩愛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韋叢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從元稹留下來幾首那時期的詩來看,當時正是他不得志的時候,過著清貧的生活,韋叢從大富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卻無怨無悔,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於生活的貧瘠淡然處之。元稹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政治上晉升的途徑,卻沒想到韋叢是這樣一個溫柔的女子、體貼的嬌妻。韋叢的賢惠淑良,元稹在數年以後,總還是會忍不住想起與他共度清貧歲月的結髮妻子韋叢。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韋叢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此時的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韋叢營葬之時,元稹因自己身縈監察御史分務東臺的事務,無法親自前往,便事先寫了一篇情詞痛切的祭文,託人在韋叢靈前代讀。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於是又寫了三首悼亡詩,這就是最負盛名的《三遣悲懷》(即《遣悲懷三首》) 。元稹對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無法釋懷的悲傷,韋叢與他同苦七年,卻在他即將飛黃騰達的時候離開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愛妻,以及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思念。“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韋叢因為幾組情意綿綿的詩歌而永遠留在了後世讀者的心中。


韋氏去世後,元稹寫詩悼念她,於是就有了這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甚至還許下了終生不娶的誓言“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等等,可以說篇篇都感人至深。我們從這些詩篇裡可以想象韋叢是一個賢淑美麗的女人,還可以知道元稹是一個痴情感恩的男人。但是,元稹雖然嘴上說不娶,流連花叢的事情可沒少幹。

元稹31歲時,在成都認識薛濤,薛濤是唐代著名的女詩人,她製作的“薛濤箋”一直流傳到至今。她才貌過人,不但聰慧工詩,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身為樂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汙吏,達官貴人。元稹認識薛濤時,她已經42歲了,但仍風韻不減當年。 當時韋叢還沒有離世,元稹出使地方遇到了薛濤,兩人互相欣賞,然後同居了一段時間。但是後來,元稹因為得罪權貴遭到貶斥,從此兩人勞燕分飛,關山永隔,著名的薛濤箋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其實就是現在的情書。

薛濤一生未動過男女之情,遇到元稹,就像張愛玲遇到胡蘭成:“見了他 我變的很低很低 低到塵埃裡 心裡是歡喜的 又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


女人愛上一個男人就是如此慈悲吧。 元稹確實是個懂詩的人,尤其是他寫給薛濤的情詩更令薛濤愛潮洶湧。在薛濤自稱自己已經老了,比不得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時,元稹的詩著實給她很大的刺激。他寫道: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我們將會是同心人。大唐開國以來,女詩人並不多,洪度,你是最傑出的一個。洪度是薛濤的字。這些年來,薛濤幾乎已忘記了自己的字。但元稹居然知道,薛濤感動萬分。與元稹相處的那一段日子,是薛濤一生最快活的。薛濤彷彿從四十多歲回到了十四歲以前。後元稹要回京城了,薛濤囑咐元稹:勿忘我!他說:不會的,我即使會忘記你,也不會忘記你的詩啊。你的詩我全帶了,如你怕我忘記,就常常寫詩給我吧。”元稹就這樣帶走了薛濤的詩和愛情。這是她一生唯一的愛情。踏上他新的仕途,後又做了乘龍婿,薛濤重回了浣花溪。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雖身為藝伎,卻如此分曉進退斬斷情絲。就是這樣一位心底純淨、智慧冷靜的蜀中一代才女,竟是被人生生說成品行不端。何其可悲。可讀罷他與薛濤的故事,雖不至於說他無恥,但由此對他的好感盡失。再讀此詩,卻感覺他實在是虛假萬分,虛情假意到令人不屑。


元稹實是有罪,薄倖寡恩,既不想與薛濤相伴終生,既不想救她於水火,又何苦給她希望和幻想,令她刻骨銘心地朝暮思念。與此同時又與名妓劉採青私交甚篤、如火如荼。元稹何其風流何其殘忍。我們還記得薛濤箋和“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的詩。即便是史料齊全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還在大肆讚揚元稹的所謂剛正不阿,一往情深,殊不知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不認真瞭解事實的人,還公然推崇元稹的剛阿正直,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悲哀。


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一串七珠讀雜書


一直不太喜歡這個故事,就像《紅樓夢》裡賈母所說的那樣酸書生的筆下永遠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那不過是他們的意淫罷了,真正的大家閨秀又怎麼會不顧名節與外男私通。所以我覺得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就是意淫。窮書生一朝抱得美人歸,可是為了展現自己的魅力卻又拋棄苦苦追求來的妻子身登榮華,不過是虛榮心作祟罷了。

我感覺這像是嘲諷古代那種儒士的虛偽,自以為端莊自持,風流蘊藉的臭皮囊下藏著的也不過是顆虛榮自大,始亂終棄的心。多情總被無情誤,小時候覺得是才子佳人的佳話,長大之後再看不過是人情冷暖的虛假。掌聲更多的是把崔鶯鶯當做一種勝利品炫耀吧,畢竟美貌溫柔的相國小姐鍾情於他,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豔福。是的,不是愛情,是豔福。愛情是兩廂情願的純潔無瑕,豔福是一方欺瞞醜陋的詐騙。所謂的美貌過甚,不過是自我安慰的理由,當發現“崔鶯鶯”無法成為自己的助力時,張生便果斷地醬這顆曾經心頭的白月光變成了惹人生厭的飯粒子,果斷彈開。而小說中的圓滿,更是諷刺,不過是偽君子為自己開脫的藉口罷了。


霖菇涼愛生活


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總的來說,,錯就在崔鶯鶯把愛情命運寄託在一個不靠譜的男人身上。
上圖是周奇奇攝演的崔鶯鶯

崔鶯鶯不但外表養眼,又精於琴棋書畫。秀外慧中,溫柔善良,又熱烈奔放!封建禮教阻擋不了她對愛情自由的追求!她的敢愛敢恨也是被棄的原因之一!試想:如果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意,是發乎情止於禮。得了便宜賣乖,輕易得到的,不知珍惜,渣男張生更是如此!

崔鶯鶯忽略了自己的母親更是不應該!崔鶯鶯也許嫌自己的母親礙眼,急著成就好事。殊不知薑還是老的辣!長輩見多識廣,閱人會更深刻。
都說男人好色,女人好色起來更是奮不顧身!現實中為了一個男人跟父母翻臉的女人還少嗎?其結果多是自食苦果。所謂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渣男自有讓女人著迷的手段!如果一個女人想找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的伴侶,還是多觀察一下,聽聽父母的意見更好。

崔鶯鶯草草失貞於渣男張生就註定了悲劇結果!


今古大觀


不管那個版本旳故事,被人修改過,還有一野史中記載的可能是實事,不知大家讀到過沒。就是一個流氓和一個美麗女子有一段美好的時光,流氓確四處講他的這一流氓史,後來得知這一女子嫁與他人,想見一面,被拒絕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e72af82f907e4ac4bd971fae5fd7f6a5\

泰山7353992905848


西廂記故事中,出現小編問題的原因,來自崔夫人自食其言的惡果。她在危難之時,許諾把女兒崔鶯鶯嫁給張生。可等張生搬來救兵,解了莊園被圍之困後。又產生悔意,先是說等他考取功名後可辦婚事,後又當眾讓他們以兄妹相稱。此前兩人也是有許配做底,又是郎才女貌,自然有熱戀之情了。所以後來突然出現變故,對張生打擊不小。故而考取功名肯定也受到影響。有情人難成眷屬也是很正常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男女授受不親的舊禮教下,男女自由戀愛的悲劇太多了。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佔花魁,女起解,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孔雀東南飛(這兩個是喜劇)水滸傳裡的潘金蓮,孫二孃,扈三娘,鏡花緣裡的唐閨臣。神話故事有牛郎織女,劈山救母,白蛇傳,天仙配,女駙馬,孟姜女,竇娥冤,十五貫,畫皮,聶小倩,花為媒,鐵弓緣,梁紅玉,穆桂英和楊宗寶,花木蘭和羅成,紅樓夢裡眾女子等等。三言二拍裡更多精彩故事,喜歡的人自己去看吧。


毛月亮41422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四個字:功名利祿。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是在王實樸的《西廂記》,但是最早的故事則是出自元稹的《鶯鶯傳》。元稹以自己的經歷寫的這部作品,張生就是元稹的投影。所以要想了解張生為何對崔鶯鶯始亂終棄,只需要從《鶯鶯傳》和元稹的人生經歷中尋找答案就可以了。

張生(元稹)與崔鶯鶯相識、相戀

據《鶯鶯傳》記載,張生曾在蒲城東面的普救寺借居,崔鶯鶯和她的家人也在這裡居住。當時蒲軍的主帥去世,手下的士兵大亂,四處搶掠。崔家家境還算好,為此擔驚受怕。張生因為認識軍隊中的人,請人來保護,崔家的人對他很是感激。崔母還特意擺了宴席,請她的女兒崔鶯鶯拜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張生對崔鶯鶯動了心。

他聽說崔鶯鶯喜歡詩文,就寫了首詩寄給她,就是下面的這首《春詞》

深院無人草樹光,嬌鶯不語趁蔭藏。

等閒弄水浮花片,流出門前賺阮郎。

張生把自己比做阮郎,這就是直言想要與她修成正果啊。

崔鶯鶯看到後回了一首詩《答張生》:

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崔鶯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願意與他交往。這讓張生喜出望外,晚上來到了鶯鶯的住處,沒想到卻被鶯鶯教育了一頓:

張生灰頭土臉的回去了。照我看來,張生也是太急,唐代女子就算再開放,你上來就想跟人家雲雨,人家心裡也不能接受,總得考慮一下吧。

後來一天晚上張生正在睡覺,紅娘就把鶯鶯的枕頭被子抱過來了,鶯鶯來到之後,態度與之前判若兩人。於是二人有了魚水之歡。張生(元稹)後來還寫了一首詩紀念:

這首詩寫的很香豔,把二人幽會的過程寫的很細膩。這裡就不過多解說。

張生與鶯鶯分手的原因:功名利祿

在《鶯鶯傳》中,張生最終還是沒有與崔鶯鶯走到一起。張生在進京趕考之後之後就與崔鶯鶯斷了聯繫,後來張生再娶,崔鶯鶯也嫁給了別人。但是《鶯鶯傳》中並沒有寫明張生與崔鶯鶯分手的原因。(畢竟不能把自己抹的太黑)我們可以從元稹自己的經歷中尋找到答案。

元稹人雖然渣點兒,但還是很有才華。在赴京趕考後,因為文采斐然,被京兆尹韋夏卿賞識。對於一個想要步入仕途的人來說,能夠攀上韋夏卿這樣的高枝,那對任何學子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元稹也不例外,他就曾經寫過一首詩《陪韋尚書丈歸履信宅因贈韋氏兄弟》:

紫垣騶騎入華居,公子文衣護錦輿。

眠閣書生復何事,也騎羸馬從尚書。

不難看出詩中滿是獻媚之態。當時韋夏卿還有一個女兒韋從待嫁閨中,元稹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於是就勾搭上了韋從。

因為在唐朝非常講究門第身份,能夠走後門兒對於一個出身貧寒的人來說無異於“翻身農奴把歌唱”。功名利祿最終還是戰勝了愛情,元稹拋棄了崔鶯鶯。

為了給自己開脫罪責,元稹還在《鶯鶯傳》中把鍋甩給了她: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云為雨,則蛟為螭,吾不知其變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

不得不說元稹也太無恥了,自己始亂終棄,還要把髒水潑在鶯鶯的身上。在他的“生花妙筆”下,鶯鶯簡直就是一個紅顏禍水,自己倒是成為了受害者。很難想象韋從去世之後他寫下“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是什麼心理。

當然他當面沒有把這些話說給崔鶯鶯聽,否則崔鶯鶯估計能把他撕了。

後來元稹還厚臉皮去找崔鶯鶯,崔鶯鶯並沒有罵他負心,而是拒絕見他,並給他寫了一首詩:

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親人。

大唐的女性和開明的國風一樣,開放大度。崔鶯鶯敢愛敢恨,知道自己與張生逾越會有什麼後果,即使有可能二人不會有好的結果,還是與他交往。在張生另結新歡之後,他也沒有像其他婦女一樣尋死覓活,見到負心人就罵街,而是泰然處之。她沒有像張生乞求憐憫,她不需要卑微的愛情!她還勸告昔日的心上人把對自己的這份心意給他現在的妻子,不要像辜負自己一樣辜負韋從。“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這是多麼的大度和豪邁。

元稹為了功名利祿拋棄了崔鶯鶯,但對她真的會一點感情都沒有嗎?如果真的如此絕情,後來他寫下“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狌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又是怎麼想的呢?

注:參考文獻《鶯鶯傳》、《西廂記》、《會真詩三十韻》


潮打的空城


萍水相逢,相處的時間又不長,一般的情況下女人比較痴情,而男人比較薄情,男人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而已,愛情匆匆而來,分開了就匆匆而去,就算沒有朝中重臣納為佳婿,他也不會把崔鶯鶯記在心裡,在張生眼裡,那只是崔鶯鶯自己的一廂情願而已,何況有重臣看重,功名利祿,相比之下,崔鶯鶯算得了什麼,崔鶯鶯重情重義又有何用,能當飯吃嗎,這就顯示了男人與女人對待愛情的差別,女人雖然痴痴死守這份感情,可男人想變心,一句話就能推翻所有不愛的藉口,為什麼總說女人是感性的,因為女人的心柔軟,對自己喜愛的比較看重,有善念,懂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