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是在忽悠劉備嗎?為什麼?

騎蝸牛走高速


司馬徽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諸葛亮出山時,亦說過:“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先來說第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容易讓人產生歧義,一般都認為得兩個豈不更能安天下?但細品一下,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含義呢,即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得二則失天下。

縱觀《三國演義》,可以從細節中發現,其實諸葛亮和龐統二人之間是暗暗不和的:

1.周瑜死後,諸葛亮前去弔孝,臨返回時,被龐統直言到:“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弔孝,明欺東吳無人耶!”這麼直接的說出本質,諸葛亮自然是不舒服的,雖然跟龐統說孫權必不會重用龐統,讓龐統追隨劉備。但是諸葛亮回去後為何沒有向劉備提起過龐統呢,而是非要等到張飛無意間發現呢?如果張飛不發現,那龐統是否有機會接近劉備呢?

2.諸葛亮比龐統要早到劉備麾下,其聲明地位早已確立,一直無人可撼動。然而這一切都隨著龐統的到來而打破,而龐統初到劉備麾下,自然急於立功,取得劉備的信任。劉備入川遇到挫折後,諸葛亮勸其返回,應該主要也是不想讓龐統立太大的功勞,而搶了自己的地位,諸葛亮也算到了龐統立功心切,一定會建議劉備繼續奪取西川。最終以龐統犧牲結束,同時諸葛亮也給自己埋下了一定隱患,入川后,劉備最信任的只有法正了。就像諸葛亮後來所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比不傾危矣。”可以看到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已經超出了諸葛亮。

再來說第二句,“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也感嘆諸葛亮有些生不逢時。

1.雖得其主,然並未說明主,其實司馬徽對劉備的瞭解也只是世間流傳,當與劉備見面時,發現其實劉備並非雄主,不然也不會說天機不可洩,而是會向他直接推薦諸葛亮了。所以說,諸葛亮選擇劉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當世只有曹操可稱之為雄主,但曹操麾下人才濟濟,諸葛亮過去未必會有在劉備麾下的地位。

2.不得其時,大漢氣數已盡,群雄四起,縱觀天下,北方已被曹操逐步統一,況且曹操並非庸主,在這種背景下,任你是人中龍鳳,也難以逆天改命,除非劉備具有超越曹操兩倍以上的能力,然而,事實證明劉備並不如曹操。所以說其生不逢時。


所以,司馬徽並沒有忽悠劉備,而是劉備無法駕馭臥龍和鳳雛,且不得其時,所以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

我是鼠行者,歡迎一起討論~



鼠行者


這是士族文人舉薦人才時慣用的誇張手法。但是司馬徽說的確實大大的實話,沒有忽悠劉備。

魏晉南北朝風行品評人物

那個年代沒有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漢朝靠的是察舉徵辟制,曹丕發明了一個九品中正制。

一個人要做官,名聲就是重中之重。由此,社會上品評人物之風極盛。如果能夠得到名人貴胄的好評,那自然是身價倍增。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曾做過這樣的買賣。得到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語。

品評人物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受人所託,背地裡不知道受了多少好處。所以一般都是往好了說,往往有誇大其詞之處。

鳳雛龐統成名後,屢屢點評後生。總是言過其實、表揚過多。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現在天下大亂,人才凋零,言過其實只是為了鼓勵後輩努力向前。

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

司馬徽當世大儒,比龐統更擅長品評人物,適當的誇張,也是他慣用的手法。但他對諸葛亮、龐統的評價,確實恰如其分。

臥龍鳳雛,確實有王佐之才。諸葛亮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道德品行,千古罕有其匹。龐統比之諸葛亮略遜一籌,但是卻比諸葛亮更擅長權謀機變。諸葛亮是正,龐統是奇,一正一奇,相輔相成,彷彿漢朝開國功臣張良、陳平。

可惜,諸葛亮龐統都是壽命不長。龐統三十多歲就意外亡故。諸葛亮五十四歲勞累而死。倘若龐統多活二十年,一直在劉備身邊出謀劃策,劉備後來的一系列失誤就可能避免。倘若諸葛亮多活二十年,北伐中原必定成功,漢室復興指日可待。可惜天不假年。


上將噯福斯


我認為司馬徽並沒有忽悠劉備。

臥龍鳳雛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每個人都有經天緯地之才,而劉備雖然得到了臥龍鳳雛,但是劉備不識人而且劉備也不如老祖宗劉邦,也就是說劉備把臥龍鳳雛放錯了位置。

臥龍諸葛亮的才華主要體現在未出茅廬就知道天下三分,當劉備三顧茅廬時獻上了流傳千古的隆中對,這無疑為劉備集團指明瞭大方向,而劉備也高度認可了隆中對戰略,可是呢隆中對戰略要求很高,也就是說取得荊州後,由一上將把守,而這一上將其實指的就是諸葛亮自己,而對劉備的要求是取西川,待天下有變兩路大軍夾擊曹魏,如果劉備集團能做到,那漢室真有可能再次中興,可是劉備能能力不如劉邦,劉備離開諸葛亮根本取不了西川,不得已諸葛亮只能去增援劉備,這樣一來守荊州的上將就換成了關羽,而諸葛亮就變成了張良,這樣一換關羽明顯不能獨擋一面,雖然說取了西川,隆中對戰略表面看成立了,但是關羽的荊州軍明顯不行,最後丟了荊州隆中對戰略徹底瓦解。

而鳳雛龐統下場更慘,鳳雛龐統投奔劉備時其實已經向劉備漏了底,也就是在耒陽當百日縣令時,在張飛面前龐統僅用半日就處理完積壓了百日的政務,其實這就是投名狀了,意思是說讓我給你處理政務,在後方籌措錢糧,我龐統絕對是好手,可是劉備卻理解錯了,只知道鳳雛的名聲卻沒看清楚龐統最擅長的地方在哪,龐統最想幹的那就是治理荊州,可惜劉備沒給他機會,卻讓龐統當軍師去取西川,可這不是龐統的強項啊,最終龐統白白犧牲。

劉備擁有了臥龍鳳雛,可最終沒能復興漢室,這隻能說是天意了。


天宇的文史情懷


可以索性地講,司馬徽沒有忽悠劉玄德,僅僅是實話實說。

臥龍鳳雛也不假,都足以安天下,尤其是鳳雛,若不捨身落鳳坡,後來的天下極可能改寫,不定是司馬仲達家族的。理由,司馬仲達惟一的剋星,也只有鳳雛龐統。

臥龍諸葛,實有其才,與鳳雛齊名,能力亦不可小覷。但軟肋多,雖未出山時有言淡泊明志,可自扶持劉玄德後,大不盡然,卻又恰而反之,時刻顧及自家身份名利,則使其才能大打折扣,此一痛哉!

臥龍,絕對拼不過司馬仲達,這點,臥龍心知。然而,又沒辦法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因導致必須如此來作為。證明,臥龍與司馬仲達在個人的自身修煉上,前者遠不及後者,另亦體現來後者的世之第一的長謀與遠慮之功。

臥龍失算的地方很多,正史或演義中俱全,從某種意義上也在暗喻其之自以為是的個性。當然,決定真正成敗者,卻也是他的最大的敗筆之處,即拒不納魏文長進獻的子午谷奇計。由此,更足以說明臥龍諸葛的在諸多方面的寫意,然於此不便細言。

以上陳述的內容,均圍繞真實展開思考的。

話再說回,臥龍鳳雛之才能,實實地百分百足以安天下。事實雖如是,但天意絕不可背逆。


紫微CSZ


淺談“臥龍風雛"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其實是“臥龍風雛"的伯樂。司馬徽慧眼識出兩匹千里馬,讓劉備一下子得到了兩匹真正的千里馬,雖然當時劉備對二人的情況一無所知,但他仍然喜出望外。以劉備當時的處境是個什麼樣子?被人追殺時慌不擇路,前有溪水,後有追兵,跳入譚中水淹難逃,虧得座騎神勇,縱身飛越溪水,擺脫追兵逃命山中,渾身上下溼淋淋的象個落湯雞,慌亂逃到深山密林中,突見一處宅院,慌亂下馬想進內躲避,又不知裡面底細,於是牽馬撫牆,驚魂未定。但見堂內燈光閃爍,又隱約傳來悠悠琴聲。劉備正廁耳細聽,氣喘未平,忽然間琴聲驟停,劉備不知所措。就見裡面走出一個童顏鶴髮老者,朗聲說道:琴聲悅耳,我料必有英雄垂聽!敢問是哪位英雄光臨寒舍?

劉備一聽,人家已知道他在偷聽,也就不便再躲了,於是整理一下自己的狼狽形象,牽馬走出雙手合十,弓身一揖道:在下劉備,字玄德拜見高人!只見老者爽朗一笑,原來是皇叔駕臨,我已等候多時,請,快請!

於是,劉備才吃個定心丸,用現在話叫遇上貴人了。這一位是誰?便是當世隱士司馬徽,號水鏡。於是,劉備終於迊來了他命運的轉機。

這個被他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才給劉備說出這兩個高人,成為他未來的合夥人!只不過,從未見過,也未聽說過,這“臥龍風雛“又在何方呢?這就是劉備路遇貴人指點迷津的故事!其實,如果不是司馬徽,三國的歷史又將如何呢?劉備的蜀漢大業夢也就迷茫了。而如果不是司馬徽,那諸葛亮可能仍然是躬耕隆畝,高臥於南陽臥龍崗上吟唱"梁父吟“的一介書生,一介農夫!那風雛呢?風雛可能隱居東吳娶妻生子了。然而,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終於如魚得水,夢想成真!於是,才有了蜀漢霸業,三分天下!杜甫的《八陣圖》為證: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誤!

假如,劉備沒有遇到司馬徽,三國怎麼演繹?假如,劉備沒有遇到司馬徽,那諸葛亮怎麼能星落五丈原,龐統星殞落風坡?而我們今人又怎能讀《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我們為司馬徽這個歷史貴人和慧眼識得兩匹千里馬的伯樂點贊吧!

與大家分享,謝謝關注!


酒醉的蜂蝶


在三國中, 有一位超級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馬徽。綽號水鏡先生,是潁川陽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他還收了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位超級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樣,自己不出山,但天下盡在他掌控和預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國最神秘最厲害的隱士。

宣傳他的兩大弟子的廣告詞,10個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這句宣傳語,引得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後來在赤壁之戰時又成功將龐統招於麾下,從而向川蜀進軍,成就了霸業。

三國之初,司馬徽並沒有讓他手下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三大弟子都追隨劉備。他想讓三大得意弟子分別效力於曹操、劉備、孫權麾下,讓他們自由競爭,看哪位弟子誰能笑到最後,成為最厲害的弟子。同時,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夠將這天下攪得天翻地覆,讓曹劉孫三方勢力彼此爭鬥消耗,從而證明他這個幕後操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勢最初朝著他的預期發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雖然最早投靠劉備,但很快被曹操以挖牆角的方式給挖過去了,而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鳳雛龐統已經選擇追隨東吳雄主孫權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隨曹操,龐統跟隨孫權,諸葛亮跟隨劉備,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馬徽夢想著三大弟子左右曹劉孫三大梟雄的格局並沒有形成,原因很簡單,計劃趕不上變化。除了劉備格外重用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營後便成了“花瓶”,徐庶因為其母的慘死,寧肯埋沒自己的滿腹才幹,也發誓做到:不獻一計一謀。與徐庶的主動“不作為”相比,龐統更為可憐,儘管他積極“想作為”,但孫權並不看好長相醜陋的龐統,而是重用玉樹臨風的周瑜,沒有給他作為的機會。

為什麼劉備得到了兩個卻只能三分天下,而並沒有“安天下”呢?

首先,劉備在得到臥龍時沒有“天時”。要知道那時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盤中菜,其綜合實力已強大到了幾乎無法戰勝的地步了。同時,劉備過於仁慈,他沒有在劉表死後乘機奪取荊襄九郡,在戰略上再失良機,天時已被曹操牢牢佔領了。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逆天而行,力挽狂瀾。其次,劉備在得到龐統時也沒有“天時”。還是因為劉備的仁慈,赤壁之戰後,劉備沒有在佔領荊州之地的基礎上繼續鞏固戰果,沒有及時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劉氏宗親的劉璋,結果幾番糾纏,等形勢惡化到不能再惡化時,劉備才揮師進軍川蜀之地,最終,複雜的亂戰中,導致大意的龐統在落鳳坡慘死。龐統的突然夭折,使得劉備失去了一臂,劉備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時不我待啊。

最後,諸葛亮在伐魏時更沒有“天時”。劉備成蜀中之主後,卻為報關羽之仇,舉全國之兵伐吳,一舉打破了吳蜀聯盟的政策,最終夷陵之敗後,劉備病逝白帝城,致使諸葛亮時運不濟,孤掌難鳴,“平天下”到時實際上已是痴人說夢了。雖然最後諸葛亮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六出祁山強行伐魏,但那時漢朝已經被曹丕取代,大漢名存實亡,蜀漢也只是繼承了“漢”這個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漢,再加上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只靠諸葛亮苦苦支撐,北伐非但註定不會成功,而且註定蜀國遲早要被魏國滅亡。


東瀛萬花筒


水鏡先生說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就是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後人都過分看中了前一句話,忽略了後一句。原意是,伏龍鳳雛得一即可,他是沒有想到天下群英會全歸劉備,本來是好事。水鏡先生也希望劉備能一統天下,大漢再興,才找他透露這樣的消息,但是他又不太看好這個結果。所以一方面鼓勵劉備爭奪天下,同時又告誡了一個極端苛刻的條件。事實上劉備得到龐統後入川,雖然得了子初孝直,但是龐統卻死於入川途中的落鳳坡,雖死得其所,也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至此失去一位才智傑出的重量級的謀臣。可謂不吉,水鏡先生早就說過得一人可安天下。今二人具得,卻留不住。劉備在益州,二人子初孝直輔佐之下,物埠民豐,實力大增,舉兵進漢中,吃掉夏侯淵。劉備稱帝后,不久,子初孝直相繼而亡。蜀中國士凋零,僅剩諸葛亮,獨木難支。關羽失荊州後,張飛亦死,劉備報仇心切,欲一舉滅吳。結果70萬大軍被陸遜火燒連營,劉備也駕崩在白帝城。諸葛亮鞠躬盡瘁,六出祁山,功敗垂成。國運如此,大概水鏡先生已早知之,不便明言耳!


天人之學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天下統一、興復漢室做出了傑出貢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龐統的能力其實不論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有記載:

第一,獻連環計,使曹操戰船用鐵索連環,促使周郎火燒赤壁。

  第二,耒陽縣理事。用半天時間內處理耒陽縣百餘天的公務,民皆叩首拜伏。令前來問罪的張飛驚歎不已。

  第三,議取西蜀。早早看出荊州的潛在危險和益州的戰略重要性,勸說劉備圖謀西川,使固執的劉備“恍然大悟”,最終邁出具有決定性的一步。

  第四,獻上中下三計。在西川攻略戰的危急關頭,能分析形勢想出三條計策,讓君主來決斷。

諸葛亮運用的是智謀幫劉備安天下,龐統運用計謀把自己性命搭進去。

這就是為什麼司馬徽教出來的兩個學生會有不同的成就,讀死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知識的復讀機,而把書讀活的人,才能成為知識真正的傳承者。諸葛亮之所以智慧超群、名貫古今,司馬徽的教導和自身的天分和思考是無法割裂開的。




易中智慧


事實證明了司馬徽的那句話有些偏頗,因為蜀國的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但是卻沒有能安天下,反而是失天下了,這就讓後世很多人都是在研究這個問題。“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NO!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雖然有臥龍打天下,但蜀漢容易被人鑽空子,倘若法正與劉巴任意存在一人,則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劉巴(字子初):劉巴博學多才,為劉備解決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又與諸葛亮等共制蜀漢的法律文件《蜀科》。為人簡樸清高,退無私交,曹魏大臣陳群甚敬重之。

劉巴是個財政人才,這人一心想投靠曹操,赤壁之戰後,荊州在劉備手裡,劉巴不能北上投奔曹操,結果繞交趾到西川,在劉璋手下做事,劉備佔領西川后,他向劉備謝罪,劉備寬恕了他,就在劉備手下做事。張飛也對他很恭敬,可見此人確實很有能力。劉備佔據西川后,軍用不足,請教劉巴,劉巴說“易而,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劉備照辦,幾個月就府庫充實了。諸葛亮曾自嘆不如劉巴。

法正(字孝直):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漢中之戰時,他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諸葛亮對法正善出奇謀十分欣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法正極為推崇,甚至將他比作劉備的“郭嘉”。

法正作為隨軍的總參謀長,為劉備策劃了整個漢中之戰的過程,劉備在法正的謀劃下,步步為營,進展順利,特別是定軍山一役,法正,黃權設計大破夏侯淵軍,並斬其首級,徹底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利,將曹軍驅逐出漢中。(劉備後來進一步以漢中為跳板收服 了西涼馬超,達到了法正當年的戰略目的的。)

正是在法正的傾力協助下,蜀漢政權的版圖達到了鼎盛時期,擁有了荊州,益州和漢中之地。而法正的謀略和能力也得到了劉備,諸葛亮甚至曹操的讚歎,劉備也愈加信任這個難得的智囊,其寵信程度甚至超過了諸葛亮,難怪法正死後,劉備伐吳,諸葛亮曾嘆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止主上東行,不致夷陵之敗。”

與龐統郭嘉類似,法正也是個早死的主,死的時候僅僅45歲,雖算不上夭折,但也是壯年之時。法正之死對於蜀漢是繼龐統死後又一次沉重的打擊,劉備再次失去了一個才華橫溢的頂級謀士,法正死後,蜀漢似乎也開始走下坡路了,丟荊州,敗夷陵,反南蠻,這一切的擔子,都壓到諸葛亮一個人肩頭上了。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NO!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雖然有臥龍打天下,但蜀漢容易被人鑽空子,倘若法正與劉巴任意存在一人,則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情況。最終蜀漢天下出現黃皓這個大奸臣,間接葬送了蜀漢江山。不但導致漢室未興,而且還丟掉了諸葛亮打下的三分之一的天下。


古今歷史觀文


臥龍諸葛亮天下聞名,唯一能夠和諸葛亮齊名的,就只有鳳雛龐統了。有道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兩個人能夠得到一個就可以安天下,這個安天下可不是統一天下的意思。而是安定,或者實在點,就是說能讓你站穩腳跟,割據一方。諸葛亮我們都瞭解,那這龐統真的有這麼厲害麼?

龐統小的時候非常樸實,長的也很樸實。當時社會流行被名人點評,龐統也去找當地的名士司馬徽,司馬徽在樹上採桑葚,龐統站在樹下,兩個人一邊聊天一邊吃桑森,居然從白天一直聊到了晚上。龐統也被司馬微驚為天才,龐統的名頭也因此迅速擴散開來。

龐統本來是打算跟著周瑜混的,結果因為太狂了,被周瑜容不下。魯肅惜才,又不願意讓龐統去投靠曹操,就寫信給劉備,讓他重用龐統。

據說龐統長的非常特別,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很醜,小眼大嘴齙牙。不管長相是不是真的,但是他的名頭是真的。比如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但是這句話還有下一句呢。

現在很多話大家都喜歡只記住上一句,比如說著名的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其實安迪生的下一句是“但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有沒有很扎心。

“人是生而自由的”有木有些許激動?但是他的下一句是“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是不是很虐心?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下一句是: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子初就是劉巴,孝直就是法正。

劉巴這個人曾經是益州劉璋的手下。這個人的特別之處就是他善於理財,是一個經濟人才。比如劉備剛入巴蜀的時候,頭疼于軍用不足,就被劉巴輕鬆解決。若要征戰天下,耗費必然是個天文數字,缺的就是劉巴這種輔助型經濟人才,能夠源源不斷地“加血減CD”。

法正的特點是善於謀略,是個法師型人才,是劉備的總參謀長。善於出奇計,憑藉計謀幹掉了當時魏軍名將夏侯淵。連諸葛亮也對其讚歎不已,劉備更是如獲至寶。

諸葛亮和龐統屬於綜合型人才,各方面都是頂尖。可惜龐統英年早逝,諸葛亮一個人幹了兩份工作。後來法正也病死了,諸葛亮一個人又挑起了三個人的擔子。最後終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