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如何能做到穩賺不賠?

有網友號稱,找到了穩賺不賠的方法:

在餘額寶存5萬,每天收益3塊錢,拿出2塊錢去買彩票,中獎了就一夜暴富,不中獎也能每天賺1塊錢。

很多人把這段話當段子看,不過我覺得這個段子,話糙理不糙。什麼道理?

雖然配置的合理性當然還有待商榷,但是其中有一個觀念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那就是要把自己手裡的錢(或者說“資產”更準確)看做一個整體,而我們投資理財的最終目標,就是看這個整體的增值是否能達到預期。

我們理財的預期總是貪心的,又要保證安全,又要有收益。但是零風險高收益的完美的投資項目當然是不存在的,這該怎麼辦呢?


理財,如何能做到穩賺不賠?

我們可以用資產合理配置的方法,把這個整體劃分出不同的部分:

一部分A用來博取高收益,從而實現資產增值的目標;

但是,高收益又必定伴隨高風險,怎麼辦呢?我們就拿另一部分B,去做一個安全穩健的投資,只要B部分的收益,能完全覆蓋掉A部分的虧損,那麼本金就是安全的。

很多穩健型的理財產品都會用這套邏輯:絕大部分資金投入安全穩健的貨幣市場工具,少量資金投入高風險項目,儘量在總體上保證收益能覆蓋虧損。最後就形成了,一個風險偏低,但是總體收益不會很高的形態。

所以說,開頭那個段子裡的配置方法,雖然實操性不強,但是特別能幫助理財小白理解資產配置的意義。

1、如何分?

要看風險承受能力

我們之前聊過,投資理財需要有一個目標,然後照著目標做計劃。但是計劃要有可行性,比如那篇文章中我們就說到,至少你得保證自己能活下去。今天我們再提升一個層面來講,就是要看看你的風險承受能力。相信很多朋友知道,首次購買銀行理財,都需要線下去做一個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問卷,然後銀行只會賣給你風險等級相應的理財產品。

很多互聯網理財也會做這個測試,不過最終結果往往只是一個參考,如果你買了超出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系統會提示你一句:該產品風險對你來說偏高,確定要買嗎?

下次再遇到這種測試一定要認真、如實回答,最好能把問題和自己的選項都記錄下來。

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我們的理財方式來說都非常關鍵,但是我們平時卻很少會花時間去仔細琢磨,而且也很難給自己一個有條理的答案。

比如說這個問題:

您可以隨時調動以備不時之需的金額,大約相當於多長時間您所能負擔的家庭開支?

沒有儲備金額以作不時之需

少於3個月

3個月~半年

半年~一年

一年以上

這個問題就很少有人仔細考慮過。但是你看,這個問題並不問具體是多少錢,而是問相當於多長時間的開支。

我們舉兩個極端的例子對比一下,能看明白些:

小明家,月入10萬,但是家庭負擔很重,每個月要花掉8萬;

大明家,月收入1萬,但是負擔比較輕,每個月花6000。

半年下來,小明家存款12萬,大明家存款2萬4,看起來小明家更有錢對吧?

但是,如果這兩家人就在半年這個節點上,因為某些原因同時失去了經濟來源,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

小明家只能支撐一個半月;而大明家卻能支撐四個月。

也就是說,有錢的小明家,風險承受能力可不一定普通的大明家要高。

上面我們說不考慮其他因素,當然實際上還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慮,比如說是否配置了保險,家裡幾個人有經濟收入,家庭人口結構,投資經驗如何等等……

2、風險偏好類型≠風險承受能力

有朋友覺得,我能承受多大風險,我自己心裡還沒點數嗎?何必要去做什麼測試題?

這可真不一定。

你心裡以為的風險承受能力,很可能只是你的風險偏好類型,但實際上,你很可能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一無所知。

就像今年支付寶賬單出來後,很多人人都在自己吐槽:

要不是支付寶,我都不知道自己這麼有錢!

明明沒掙這麼多,我是怎麼花了這麼多的?!

……

再回去看看你的支付寶賬單,你真的覺得自己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嗎?

我勸你還是找套測試題做做,拿到結果後再回答。

但是這裡也必須端正這個點:風險偏好類型也不容忽視。

兩者之間應該這樣平衡:

首先考慮風險承受能力,在可承受範圍內,再根據風險偏好類型去制定具體投資計劃。

比如前兩天有客戶諮詢一個項目能不能投。

我一看就是那種風險高到沒邊的。

但我不能直接下結論說“能,去投吧”,或者“不能,千萬別投”,我只能說:這類項目,根據之前的經驗來看,確實有人賺翻過,但也有人虧損90%以上。

客戶想了想說,可以,反正手頭有筆錢也沒別的用,賠光了也沒關係。

遇上這類家裡有礦的,就得打開點想象力才行……

但是,財媽之前也遇到過朋友問:人家買股票都不怕賠,可我哪怕虧一點點就受不了,我是不是太慫了點?是不是得克服自己的脆弱心理,咬牙上?

沒這一說,每個人性格都不一樣,沒有好壞,自己舒服最重要。

不過,財媽也建議,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拿出來一丟丟錢,比如一兩千塊,去投個股票或者基金,感受一下自己在這種波動性大的投資中的心路歷程,實際測試一下自己的抗壓能力。

如果沒有切實體會過,是很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

不信問問身邊炒股的朋友,有沒有這個體會:買之前覺得自己就是巴菲特本神,心狠手穩看盤準,可實際上,虧2%就覺得天快塌了,賺個3%就覺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每天都無心工作,總是忍不住看漲跌情況……

如果因為買了點股票,嚇出個心律不齊,實在是沒必要,調整好心態,做個穩健的投資也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